区域创新与西部开发模式的转型

时间:2022-08-24 08:12:20

区域创新与西部开发模式的转型

[摘要] 本文通过对西部开发模式的弊端及其根源的考察,分析了西部开发向以创新为主导的开发模式转型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并指出只有通过区域创新,才能真正完成这一根本性的转型,从而实现西部大开发的宏伟目标。

[关键词] 区域创新 西部开发模式 转型

当前,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确立,如何加速推进西部区域创新,已经成为决定西部大开发进程的重大问题。从战略的角度而言,西部大开发最基本的涵义就是开发模式的转型,无论是西部地区的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还是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与优势的培育发挥,都取决于这一转型的效率和质量。但从现实状况看,尽管西部地区为此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就整体而言其开发模式仍然呈现出极其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仍未摆脱传统模式的羁绊和束缚。因此,只有在区域创新中切实推进西部开发模式的转型,才能实现21世纪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一、传统的资源导向和资源依赖型西部开发模式及其终结

众所周知,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土地、能源、矿产和生物等资源在全国具有显著的优势。按45种主要矿产探明保有储量的潜在价值计算, 西部矿产资源拥有量占全国47.07%,矿产资源潜在总值达43.87万亿元, 占全国的50.3%,人均潜在总值15.7万元, 分别是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9.6倍和1.9倍。长期以来,由于自然资源所具有的禀赋优势,再加上廉价的劳动力优势,西部形成了以资源导向和资源依赖为特征的开发模式,而在国家推动和政府主导的政策体制影响下,这一模式不断受到强化。当然,我们不否认这一模式在一定阶段和某种意义上所具有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比如它在发挥地区比较优势、解决当地就业和收入等方面都曾发挥过积极作用。然而,从总体和长远的观点来看,这种资源导向和资源依赖型开发模式本身的缺陷却是极其突出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由于过分依赖资源,决定了西部开发内容主要限于原材料产品和初级产品,工业结构的畸重特征和低层次加工特性极为明显。这样不仅产业链条过短,关联带动性不强,而且产品附加值也很低,再加上其产品的需求弹性低,市场价格波动大,结果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西部地区的发展。

2.由于资源依赖型经济对技术水平和相关设备的底限要求不高,因而进入门槛很低,再加上经济和行政方面短期利益的强烈驱动,导致各地一哄而上,在许多并不具有特色的资源领域或较低的产业层次上形成了重复、雷同和庞大的生产能力,其结果只能是产品的严重积压和恶性竞争以及贸易条件的不断恶化,使西部初级产品在与东部加工制成品的交换中出现了严重的产品价值和利润的双重流失。而随着我国经济过剩格局的出现,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3.由于资源产业具有成本递增的特点,随着资源的深度开发,低成本的优势将会渐趋消失,尤其严重的是,随着一些地方的资源出现枯竭,将会使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处于突然断裂甚至崩溃的困境。目前西部不少长期从事矿产采掘开发的工业区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

4.由于大量粗放、无序甚至野蛮的开发活动,致使西部地区资源浪费极其严重,普遍存在“边开发、边破坏、边治理、边污染”的现象,资源破坏的代价超过了资源开发的利益,环境污染的速度超过了环境治理的速度,这种得不偿失的片面开发反过来又制约了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5.由于长期依赖于资源的开发模式形成了严重的惰性,使人们普遍缺乏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动力,因而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变化及其要求,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了人们依赖资源的惰性,结果使西部开发在很大程度上陷入了恶性循环,很难真正形成资源开发的经济竞争优势,当然也就不可能通过资源开发使西部地区真正走向富饶和强盛,而只能长期徘徊于“优势不优、特色不特、支柱不支”的怪圈之中。

显然,上述缺陷的根本要害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计划经济体制及其惯性影响下所形成的“非市场导向”;二是缺乏能够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技术支撑体系。进一步来说,这两者又可以归结为创新的缺乏或薄弱问题。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经济结构性过剩的双重背景下,这一方面表明了传统西部开发模式的转型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则表明了其转型的根本方向在于创新。在此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传统开发模式的惯性制约,目前西部许多地区仍然沿袭着这种资源导向型的开发战略,这对于西部大开发的顺利实施是极为不利的。

二、盲目趋同的畸形“市场导向”型西部开发模式及其超越

在涉及西部开发模式的转型问题时,人们往往会提出“市场导向”模式,尽管从理论上说这并没有错,然而,由于西部地区特定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制约,如果仅仅停留在一般层面上来考虑“市场导向”的开发问题,我们的思维、决策和战略就仍有可能出丑,这已为西部开发实践所证明。

追溯西部自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可以看到,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与转型,东部沿海地区在国家的非均衡战略推进下得到了迅猛发展,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开始明显加大。在东部“市场导向”型工业化的领先效应示范下,西部许多地区开始对传统的资源导向和资源依赖型开发模式的弊端进行反省,并且积极致力于“市场导向”型开发,纷纷上马了一系列非资源依赖型的工业项目,并把这些项目列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结果出现了以重复建设和规模不经济为特征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据有关资料显示,1992年以来有近50%的产业部门趋同系数大于0.85;我国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工业结构相似率为93.5%,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工业结构相似率为97.9%,可见趋同程度是十分严重的。

当然,从市场经济的运行特点看,由于市场需求的波动和信息的不完全性,必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生产能力过剩和重复建设现象,也就是说,适度的重复建设将有助于企业之间的竞争,有助于企业调整产品结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但需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重复建设的适度性,取决于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必须具有比较完善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二是必须具有比较有效合理的技术支撑体系。而这两者同样可以归结为创新问题。也就是说,如果离开了创新或创新不足,就意味着上述前提的“薄弱或缺失”,结果必然会形成过度的重复建设,进而导致地方保护主义泛滥、市场割裂、企业竞争环境和效率恶化、资源浪费和错误配置等不良现象的出现,而这一切恰恰是与市场经济的根本原则背道而驰的。这样,本来是从“市场导向”的动机出发,而最后所得到的结果却是“非市场导向”。也就是说,盲目趋同的“市场导向”开发模式尽管想摆脱传统的资源导向和资源依赖型开发模式,但由于没有将“创新”这一核心要素纳入其战略框架中,因而仍然是一种缺乏特色和竞争优势的畸形开发模式。如果说在过去的短缺经济时期传统开发模式曾产生过一些短期局部效益的话,那么,随着短缺经济时代的结束和全球化竞争的不断加剧,这一模式不能不陷入惨淡经营的困境。由此可见,为了确保西部地区的高效健康发展,必须自觉积极地把创新要素引入西部开发进程,不断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层次,并在竞争中逐渐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从根本上超越盲目趋同的畸形开发模式,才有可能真正走出西部开发的误区与困境。

三、“创新主导”型开发:西部大开发的根本模式

上述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即实现西部开发模式转型的关键在于创新。

早在20世纪初,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他所提出的创新理论中就指出,创新既不是纯粹的技术发现和发明活动,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活动,而是以技术为主导的各种新组合与市场经济活动紧密结合的一体化过程,它不仅在本质上意味着经济的增长和发展,而且还体现出现代经济活动最根本的特征。此后,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学派:对于技术创新,用索罗的观点加以诠释,则认为它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对于制度创新,用诺思和托马斯的观点来看,它无疑决定着经济“增长、停滞或衰退变化的方向”。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对国家和区域创新的系统研究开始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战略研究的核心问题,人们不仅系统揭示了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核心地位和作用,而且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深化了对创新的特点、规律、结构、机制、模式等问题的研究。20世纪以来的世界发展历史充分证明:创新作为创造和配置知识并实现其价值的特定活动,它在本质上具有“市场导向”的根本特性,在结构上具有技术-经济―社会-生态整体互动的基本特征,而在功能上则具有推进和实现科技、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核心作用。因此,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就是国家、地区及企业在创新能力、创新战略、创新水平以及创新速度上的竞争。只有善于驾驭创新并在创新中不断寻求和创造优势者,才能竞争中制胜。

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显示,尽管不同地区的创新能力在不断变化,而且创新能力的排名也在发生变化,但我国区域创新能力从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地区由高到低大致呈现出梯次分布状态,其中上海、北京、广东和江苏属于第一梯队;浙江、山东、天津和辽宁属于第二梯队;福建、重庆、四川、吉林、山西、湖北、陕西、黑龙江、湖南、安徽、河北、河南属于第三梯队;新疆、内蒙古、江西、广西、海南、甘肃、贵州、青海、云南、宁夏及属于第四梯队。换言之,西部12个省区除重庆、四川和陕西列在较前位置之外,其余省区都列在20位以后的落后位置,这一方面表明了西部开发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则显示了西部创新的必要性、紧迫性以及蕴含于其中的巨大空间和潜力。可见,面对当前西部地区所存在的诸多挑战和问题,只有确立起“创新主导”型的西部开发模式,以观念、战略和管理创新为先导,以制度创新为前提,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逐渐培育和完善独具特色及竞争优势的西部创新系统,才能顺利实现西部大开发的宏伟目标。

四、区域创新:实现西部开发模式转型的机制

应当看到,西部开发模式的转型既不会自动进行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相反,它将是一个极其复杂并且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艰难过程。在此,创新对于西部大开发的深刻意义,不仅表现为它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主导地位方面,而且还表现为它在实现西部开发模式转型的现实机制方面,也就是说,只有把区域创新系统的培育建设放在西部开发战略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持续切实地推进西部创新进程,才有可能从根本上突破西部开发中所存在的路径依赖惯性,从而真正实现西部开发模式的转型。

首先,从资源导向和资源依赖型开发模式的转型看,西部地区不可能完全摆脱资源型经济的约束,因为这是它们的比较优势所在。事实上,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是否依靠了资源,而是在于传统开发模式对“市场导向”的背离以及对技术进步的忽视。因此,只有通过创新体系和创新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才能切实推进西部开发从传统模式转向高效合理的“市场导向”型模式,即把“市场导向”与技术进步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在特定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可持续特色经济,以带动和促进西部各地经济的健康发展。

其次,从盲目趋同的“市场导向”型开发模式的转型看,“市场导向”本身并没有问题,错误的症结实际上在于市场经济体系的不完善以及技术支撑体系的薄弱,因而难以真正把握各种具有市场发展前景的商业机会,结果在盲目的趋同中走向了“市场导向”的反面。这一教训的确是发人深省的,它进一步表明:只有通过创新体系和创新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以不断促进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和技术支撑体系的提升,才能推进西部地区从以往那些低效畸形的开发模式羁绊中真正转向高效合理的“市场导向”型模式,从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到扬长避短和随机应变,并且确立起自己在国内国际经济分工体系中的有效发展空间和相关战略定位。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创新在西部地区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时尚的字眼,但对于对它的认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对创新的泛化理解,即顾名思义地把创新视为各行各业或各个领域创造新事物的行为或过程,而不是从本质上去理解以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相互作用为核心所构成创新系统及其运行机制;二是对创新的错位认识,即虽然也承认创新的重要性,但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创新的核心战略地位及其作用;三是创新的空洞化现象,即仅限于抽象空洞地谈论创新,而不是具体考虑如何切实地将创新付诸于实践,等等。显然,在这样认识水平上,将难以实现创新的现实作用。因此,在创新已经成为主流话语的背景下,仍需不断深化对创新的认识,尤其需要深化关于创新理论向创新实践飞跃的机理的认识,必须切实把区域创新作为西部开发的战略核心和根本动力,大力推进西部各个领域、环节和过程的整体性创新,努力促进区域创新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同构和一体化演进,从而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跨越。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风水历史文化名山杨仙岭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研... 下一篇:会展旅游概念之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