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良心――阿瑟·米勒

时间:2022-08-23 09:38:52

2005年2月11日晚,向来璀灿的百老汇灯光显得有些黯淡,到场的观众惊讶地发现演出启幕时剧场的灯光熄灭了。这是因为,就在前一天,2月10日晚上,被誉为“美国的良心”的阿瑟・米勒在康涅狄格州逝世了,享年89岁。

阿瑟・米勒出生于1915年的纽约市,在哈莱姆区受了九年初等教育。1934年进入密执安大学,在学校期间就曾写过两个得奖剧本。1938年大学毕业后加邦戏剧规划工作, 后开始编写广播剧本。1944年曾到军营收集材料,编写电影剧本《大兵的故事》和《情况正常》,同年他写出他第一部在美国百老汇演出的剧作《鸿运高照的人》,但并不成功,只演了4场就宣告结束。1947年,他创作的《都是我的儿子》正式上演,风靡一时,保持连续上演一年的卖座记录,并且获得了当年纽约剧评界最佳戏剧奖。1949年,阿瑟・米勒再接再厉推出了他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这部戏剧奠定了米勒在美国戏剧中的显赫地位,并一

举赢得当年美国三项大奖:普利策戏剧奖、纽约戏剧评论奖和美国舞台艺术成就最高奖项“托尼戏剧音乐奖”, 成为美国现代戏剧的重要成就之一。1999年,该剧再度荣获托尼奖中的“最佳戏剧重演奖”,为83岁的米勒捧下了“终身成就奖”。

50年代初,美国上空笼罩着麦卡锡主义(美国全国性的“十字军运动”)的恐怖阴影,阿瑟・米勒因为在政治上的“亲共”倾向,受到了美国当局的追查和迫害。为示反抗,阿瑟・米勒于1952年创作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萨勒姆的女巫》(又译《坩锅》、《炼狱》)。在这部剧作中阿瑟・米勒借用17世纪发生在美国殖民时期马萨诸塞州一件真实

的“驱巫案”,影射了当时美国国内的歇斯底里和野蛮粗暴。1953年该剧在百老汇演出时,曾连演197场,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但阿瑟・米勒因此得罪了当时的美国政府,被列为“危险分子”和限制出境。同年阿瑟・米勒还创作了《桥上所见》,随后又创作了描写美国工人凄怆生活与互助友爱的《两个星期一的回忆》。1957年,阿瑟・米勒因为拒不供出十年前召开作家大会的美共产党员名单,被控蔑视非美活动委员会之罪,被迫沉默了八年。这一时期,阿瑟・米勒仅在1961年创作了电影剧本《不合时宜的人们》和一些短篇。

1964年,阿瑟・米勒以自传式戏剧《堕落之后》重返戏剧舞台,1965年起他连续两届当选为国际笔会主席。与他之前所享有的戏剧声誉相比,阿瑟・米勒此时的名望有所下滑,但他仍坚持笔耕不辍,创作了多幕剧《代价》、《创世纪及其他事情》、说唱剧《来自天堂乐园》、《大主教的天花板》,以及长篇小说《焦点》,一部分短篇小说, 三本报告文学和十多个广播剧。

阿瑟・米勒晚期主要致力于社会活动,创作的戏剧作品并不多,较为著名的为《撞倒摩根山》和《碎玻璃》,后者获得了美国评论界的好评和英国奥立弗奖的“最佳戏剧奖”。

阿瑟・米勒一生共创作了17个剧本,在其漫长的创作生涯当中,他始终认为戏剧是一项反映社会现实的严肃事业,舞台应该是一个比单纯娱乐更为重要的思想传播媒介,应该为一个严肃的目标服务。他在他的作品中直言了当时美国社会的一系列弊病,被誉为20世纪美国良心的代表。评论家把他与“美国戏剧之父”奥尼尔相提并论,推崇他为易卜生、萧伯纳的继承者。他的去世,令业界同仁形容为“有点像曼哈顿的天空缺了一角”,美国戏剧的“白银时代”就此落下帷幕。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阿瑟・米勒就被介绍到中国。1981年,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上演了黄佐临导演的《萨勒姆的女巫》。演出十分成功,一连上演了50多场;1983年,由英若诚翻译并与阿瑟・米勒本人共同执导的《推销员之死》在北京人艺公演。从此,阿瑟・米勒的作品连同他的新现实主义精神开始大规模地挺进中国戏剧并发挥其影响。

作品简介《都是我的儿子》内容简介:

机器制造商乔・凯勒在战争期间,为了赚钱而丧心病狂地把一批有毛病的飞机马达卖给政府,结果造成了二十一名飞行员的死亡。乔不知死者当中也包括自己的儿子拉里,他卑鄙地把罪责推给了自己的合伙人――拉里的未婚妻安妮的父亲。而安妮自拉里失踪后,与拉里的哥哥克里斯经常通讯,互致劝慰,渐生爱苗。但乔・凯勒对此百般阻挠,最后忍无可忍的安妮出示了拉里的遗书,原来拉里因为父亲做了如此伤天害理的勾当,无颜见人,才决计驾机殉身。乔・凯勒自知所作所为不耻于人,只好用自杀来逃避良心和亲人的谴责。

这部剧作取材于真人真事,是根据美国中西部的一件真事改写而成。阿瑟・米勒模仿借鉴了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写作方法,遵守戏剧“三一律”的创作规则,舞台时间为一天,地点保持不变,在此基础上展现所要表达的内容。结尾则套用了一般情节剧的方式,用一封信解开了纠缠的矛盾,而不是人物性格推动结局走向。该剧的成功令阿瑟・米勒一跃成为当时美国最受欢迎的剧作家之一。

阿瑟・米勒在这部剧作表现了父子之间的冲突,在最后展现凯勒的罪行,以及他对自己罪行认识的变化过程中,和两个儿子在认清父亲罪行后根据良心指导所采取的不同态度时,具有一定的道德说教意义。他在其中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幸福家庭应建立在社会良心和责任感之上。同时借用剧中人物克里斯之口表达了他对40年代美国的看法:“我们经常把一个人像狗一样枪毙掉。但是那儿的确有荣耀,因为你正在保卫重要的东西。但是这儿?这儿是广大的大狗的国土。在这儿,你对一个人不会爱,你只会吃掉他!那就是原则。我们据以生活的唯一原则这回不过碰巧杀死了几个人而已。这世界就是那样,我怎么能光责怪他呢,这有什么理性可言?这是一个动物园,一个动物园!”

《推销员之死》

威利・洛曼是一个年过六十的老人,在一家商店当了三十四年的推销员。随着时光

的流逝,威利越来越难抵御后来者的竞争,每月收入越来越少,而全靠分期付款得来的

住房和家用电器的花费也越来越难支付。同时他与两个儿子比夫和哈比的关系也不融洽。

后来经过许多痛苦的争吵和指责,全家决定重新振作起来。威利去找自己的少东家霍华

德,请求他给自己安排一份不需要再东奔西走的工作,比夫也决定去找以前的雇主奥利

弗,寻求一份推销员的工作。可是事与愿违,威利被彻底解雇,比夫则遭到了羞辱。走投

无路的威利,决定用自己的死亡换回一笔人寿保险费除去还清各种积欠,尚能余下一些

现款,以慰自己对全家所欠的情分。

《推销员之死》是英美评论界一致公认的,阿瑟・米勒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阿瑟・米勒自称写作此剧的主要动机是“想维护个人的自尊感”。与《都是我的儿子》一样,阿瑟・米勒在这部作品中展现了另一种父子关系,但蕴含其中的令人疲惫的“美国梦”的追求和破灭,远比《都是我的儿子》所蕴含的国家和个人、社会和家庭的之间的关系深刻和残酷得多。

在这部作品中,阿瑟・米勒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着剧情的发展,不断插入倒叙,过去和现在的场面交叉进行,连舞台上的墙壁界限也不存在了,人物可以自由出入其间。同时,阿瑟・米勒还把主人公威利・洛曼的内心活动通过舞台的具体形象表现出来;每逢威利展开思想斗争,舞台上就出现代表他另一种思想的哥哥“本”的幻像和他

本人进行辩论,这种激烈的思想斗争有时也通过威利的自言自语表现出来。

《推销员之死》是一部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并用的杰出戏剧,在欧洲戏剧艺术发展史上,从易卜生戏剧开始,这两种艺术手法向来同时并存。在美国本土的戏剧运动之中,奥尼尔在二十年代、奥德茨在三十年代就开始同时并用或混合运用这两种形式,而阿瑟・米勒的这部剧作则是混合运用这两种戏剧形式的进一步发展。《推销员之死》在舞台上表现的是一天两夜的时间,剧情的发展和结构的严谨就像海尔曼的精湛佳构剧一样紧凑,但它实际包容的,却几乎是威利・洛曼的整整一生!阿瑟・米勒的合作者评价此剧为:“这部剧本是一个里程碑。美国戏剧不会再有这样的作品了。”

上一篇:伍黎同志简介等 下一篇:老大哥伍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