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方法在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

时间:2022-08-23 05:52:19

实验教学方法在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

实验经济学通过创造与实际经济相似的环境,依靠实验测试来验证已有的经济理论或者发现新理论,基于实验经济学的教学方法经济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这门通识课程的教学效果。本文以微观经济学的风险偏好原理为例,通过实验目的、实验设计与实验结果的阐述,探究了实验教学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过程。研究表明:参与式的实验教学模式让同学们感受到了经济学的魅力,在更加牢固地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经济学的热情,取得了远比传统课堂传授式教学更好的效果。

实验教学方法经济学风险偏好一、引言

经济学是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学习并掌握经济学原理对于学生认识现实世界和解释经济现象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经济学理论较为客观抽象,其内涵难以被学生深刻理解,如何利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经济学原理是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难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经济学被视为建立在演绎和推理方法基础之上的思辨性哲学,而不是在可控实验室中进行检测的实验性科学,导致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难以有效提升。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弗农・史密斯发表了开创性论文“竞争性市场行为的实验研究”,之后致力于实验经济学领域的探索,建立了用于经验经济分析尤其是可变换市场机制的实验室测试方法,并将其作为一种工具应用于经济分析中。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弗农・史密斯,标志着实验经济学作为一个学科已步入主流经济学的舞台。从课程讲授角度来说,实验经济学的出现为经济学的教学开拓了新的模式,是激发学生利用经济学原理思考周围世界的一种有效方法。

一般地,实验经济学是在挑选的受试对象参与下,按照一定规则以仿真方法创造与实际经济相似的实验室环境,不断改变实验参数,对得到的实验数据分析整理加工,用以检验已有的经济理论及其前提假设、发现新的理论、或者为一些决策提供理论分析,所做的实验具有可控制性和可重复性。基于实验经济学的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经济学的探索和研究中来,在深化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举一反三。事实上,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很多美国大学早已将经济学实验列为经济学本科教学内容,以参与式的经济学实验教学作为传统授课式教学的补充。在我国,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也先后成立了经济学实验室,实验教学方法开始付诸实践。尽管实验教学方法逐步应用于经济学课堂,但详细阐述一项经济学实验过程的文献较少。本文将以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风险偏好”实验为例,对此项经济学实验的目的、设计和结果讨论加以分析,为实验教学方法在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提供一个借鉴。

二、“风险偏好”实验的目的

按照消费者行为理论,人们在面对风险进行投资决策时,不同行为者对风险的态度是存在差异的。根据投资主体对待风险的偏好态度,将其分为风险回避者、风险追求者和风险中立者。如果面临确定收入和具有相同期望值的风险性收入两种选择,风险规避者更偏好确定性收入;对于风险中立者来说,二者是无差异的;而在风险偏好者看来,即使风险性收入的期望值小于确定性收入,也可能会选择风险性收入。传统经济学教科书假定,多数理性经济人属于风险规避者,但现实真的是这样吗?行为经济学摒弃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理性人的假设”,认为不同类型的主体对待风险的态度是有差别的,而且处于不同的环境下,风险偏好可能会发生逆转。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投资问题,最为典型的就是股票买卖。当股市存在大量机会时,有些人愿意冒风险大胆投入,有些人则会相对保守;同样,当股市大幅下跌时,有些人会果断止损,而有些人则会继续持有等待机会。上面列举的不同选择,都源自人们对风险的不同偏好。了解一个人对待风险的态度,将有助于认识和解释个体行为决策的原因。而在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实验方法分析风险偏好,一方面能够帮助同学理解现实投资决策中出现的传统经济学理论难以解释的现象,另一方面通过实验过程的参与让同学切实地认识到自己的风险偏好类型,从而激发经济学研究的兴趣。

风险偏好实验的根本目的在于验证以下三个观点:第一,尽管大多数人都是风险规避的,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人们却会做出风险偏好的选择;第二,对风险持同一态度的主体间(例如,均属于风险厌恶者)也存在差异,即风险偏好和厌恶的程度各不相同;第三,周围的环境特别是他人的选择会对行为主体产生影响,使其风险偏好程度发生变化。

三、“风险偏好”实验的设计

“风险偏好”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热身实验和分组实验。通过热身实验,检验观点一,即不同条件下风险偏好不同;分组实验证明观点二和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模拟股票交易市场的经济实验室,以便将学生们带入情境,让他们真正以决策者的身份参与实验。各小组成员视情况进行人员分工,主要角色有决策者和记录员。

(一)热身实验

假定参与实验的班级共33人,在将同学们进行分组之前,为调动全员参与的气氛,由老师作为主持者,同时挑选5名学生辅助老师充当记录员的角色,首先集体进行一个热身实验: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假定参与实验者是一个有责任心的投资人,现在需要对一个项目做出投资决策,我们已经知道选择该项目可能有两种结果:A.你一定能赚10000元;B.你有80%可能赚20000元,20%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

在此种假设条件下,实验者会作出什么选择呢?选择A、B的同学分别举手,尽量使每个同学都参与进来,不允许弃权,统计人员按选项分别统计人数并记录。

如果参与人身份不改变,投资项目也不改变,但是学生们要被告知结果发生改变,投资项目的两个可能分别为:A.你一定会赔10000元;B.你有80%可能赔20000元,20%可能不赔钱。

同样,让每个参与实验者做出自己的选择,统计人员进行结果统计并做好记录。经过统计分析之后,老师大致可以判断出学生风险偏好的倾向。具体地,第一个实验中选择A的同时偏好确定性盈利,选择B的同学则偏好不确定性盈利,实验结果可能是多数参与者选择A,说明多数人处于收益状态时,往往是小心翼翼、厌恶风险的,害怕自己失去已有的利润。第二个实验中,选择A意味着偏好确定性亏损,选择B则代表偏好不确定性亏损,实验结果可能是只有少数人愿意接受确定性损失,大部分人愿意选择风险性较大的B。也就是说,处于亏损状态时,多数人会极不甘心,宁愿承受更大的风险赌一把,以追求更小的损失。

通过上述两个实验,可以完成后面分组实验中的成员分组问题。在两次选择中,能够根据结果区分出三类行为个体:(1)都选择A;(2)都选择B;(3)一题选A一题选B。根据结果,三类人群分别代表着风险规避、风险偏好和风险中性。将每一类同学进行大致的平均分配,进入到分组实验的三个小组中,保证每个小组中有11人。分组的原则是:每个小组中都存在不同风险偏好类型的学生,差异越明显越好,以便于进行对比实验。

经过简单的热身实验后,同学们对“风险偏好”实验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会大大提高。进一步开始进行分组实验,33个同学均分为3个小组,每组11人,指定1人为记录员,其他10人为实验决策的行为主体。三个小组分别位于教室的三个方向,中间为老师统一组织实验的进行。在每进行一个小组实验时,参与的同学除了做出决策外还要进行相关的记录,这里的记录并不是像记录员一样记录每个决策者的决策行为,而是记录自己做出决策行为时的内心变化,以及对其他决策者决策时的内心反应。实验参与者的记录作为实验课的笔记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课堂笔记,因为融入了更多的自身对于风险偏好的认识和理解。在每一组实验结束后,还要设置针对实验的提问、讨论与讲解环节,期间多鼓励学生发言提出问题,与普通讲授式的教学模式不同,基于实验过程的参与式教学将会给学生们自身带来更多的体验,无论是对实验的各个环节,还是对风险偏好理论,都会有更为深刻的感触和理解。

(二)分组实验

分组实验将对三个小组成员分别进行两组实验:同时决策和有序决策。同时决策的实验中,每位参与者都被分给10000股现价为7元的A股票,其中5000股以6.5元买入,另外的5000股以6.8元买入。有序决策的实验中,给每个同学分配现价为10.5元的10000股B股票,5000股以10.1元买入,5000股以10.6元买入。为了保证学生对所持有股票的真实感和可控制感,每人发十张卡片,每张卡片代表1000股,同时记录着买入价。

准备工作就绪后,分组实验开始进行。老师给出五次价格,一定要保证每次出价的秘密性,除老师之外的任何学生都不知道具体价格。每次出价后,学生自行决定是否要将自己手中的股票卖出和具体成交量,且规定只允许卖股票而不允许再次买股票。在同时决策阶段,每个参与者同时给出自己的决策,即在老师宣布股票价格后马上拿出相应数目的卡片做交易,记录员做相应的记录;在有序决策阶段,每位参与者按照座位顺序依次做出决定,要保证每个参与者掌握之前所有决策者的决定,以此来考察对风险偏好态度会不会受到不同行为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表1分别给出了同时决策和有序决策的实验记录卡片:同时决策阶段,老师给出的五次价格分别为7.2元、7.5元、6.8元、6.5元、6元;有序决策阶段,五次出价分别为11、11.5、10.6、10.1、9。为了让学生感觉到是在进行两次实验,所以两阶段的买入价和卖出价完全不同。但实际上,两阶段实验的价格走势是一致的,都为先上升后下降,这样有利于将两阶段情况进行对比,考察有序决策情况下,参与者受到其他同学影响,是如何改变自身卖出决定和成交量的。

四、“风险偏好”实验的结果及讨论

在两组实验的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出了极大地参与热情,认真地按照实验步骤和实验要求进行操作,保证了此次实验的质量和结论可靠性。下面,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一)热身实验

通过热身实验,我们发现:面对确定性收益和风险性收益,大多数同学都会选择确定性盈利,与行为经济学中前景理论的“确定效应”相符;而在面对确定性损失和“赌一把”之间,大多数同学偏向于“赌一把”,即前景理论中的“反射效应”。很显然,传统经济学教科书所描述的“理性人假设”并不是什么时候都成立的。

我们还发现,一些在热身实验的第一个环节中表现出对风险偏好,即选择获益更多的不确定性收益的个体,第二个实验却选择了确定性损失选项,并不愿意冒更大的风险去赔更多的钱;同时,部分在第一个环节表现出风险厌恶的个体,在第二个环节做出了风险偏好的选择。

显然,热身实验证实了观点一,即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并不是固定的,虽然多数人是风险规避者,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人们反而会追逐风险。

(二)分组实验

先考虑同时决策阶段。第一次老师给出的价格7.2元高于买入价,不同的行为主体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决策:一部分同学选择抛售全部股票或是部分股票,属于“见好就收”的偏风险规避者;另一部分同学可能预期股价还会上涨,所以继续持仓,这些同学具有一定的风险偏好倾向。当老师第二次给出了更高的报价后,仍保持满仓的同学明显减少,大部分参与者选择抛售一部分或是全部股票,说明多数人偏向于“确定性收入”。后三次股票报价逐渐降低,当第三次出价6.8元时,仍然持仓的同学抛售的股票数目很少,他们认为这只是短期震荡,股价还会上扬。但是,当第四次报价进一步下滑,甚至低于买入价时,一些参与者大量抛售股票以“止损”。当第五次给出的价格只有6元时,仍然选择持仓的决策者很少,这部分同学的风险偏好倾向最为强烈。

再分析有序决策阶段的情形。在有序决策的实验中,出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比如,顺序排在后面的参与者发现前面的同学在股价为11.5元时做出清仓决策后,对自己的股票是否还要大量持有产生了明显的迟疑,甚至会向先决策同学询问缘由,进而可能会改变最初的决定。还有的一部分同学发现后决策者大部分做出和自己不同的选择后,会影响到下一轮决策。与同时决策相比,有序决策条件下同学们的股票持有决定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掌握了其他参与者的持有信息导致的。

经过分组实验的同时决策,能够验证观点二,即对风险持同一态度的主体之间其程度也存在着一定差异,有些同学风险偏好程度较强,有些则较弱。而有序决策实验恰恰证实了观点三,即周围的环境会对行为主体产生影响,使其风险偏好程度发生改变。

五、结论与建议

一直以来,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的限制,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始终无法得到实质性的提升。随着实验经济学的兴起,这种状况有望得到根本性的改观。本文以经济学的风险偏好原理为例,通过实验目的、实验设计与实验结果的阐述,探究了实验教学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过程。在实验准备和进行中,学生较为容易地掌握了实验规则,能够严肃认真地完成每一个步骤,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愿意作为行为个体亲自在实验中发现和检验经济学原理,而不是被动地学习理论知识。从信息反馈来看,参与式的实验型教学模式让同学们感受到了经济学的魅力和学习经济学的乐趣,在更加牢固地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对经济学的研究热情,取得了远比传统课堂传授式教学更好的效果。

尽管目前一些国内高校开始意识到实验经济学的重要性,并且已经尝试建立不同类型的经济学实验室,但是如何在经济学课程中深入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尚需进一步探讨和实践。一方面,众多高校应该不断加强经济学实验室的建设,保障完备的教学实验设施,完善实验教学内容的研究、开发和实施工作;另一方面,不能让经济学实验教学仅仅流于形式,切实以学生的需求为本,紧跟实验经济学领域的前沿内容,将最先进的实验教学思想、理念和方法应用到经济学教学中。

参考文献:

[1]Smith V L.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ompetitive market behavior[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2,70(3):111-137.

[2]Smith V L. Microeconomic systems as an experimental scienc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2,72(5):923-955.

[3]罗伯特・S・平狄克,丹尼尔・L・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第7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高鸿桢.实验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5]西奥多.C.伯格斯特龙,约翰.H.米勒.微观经济学实验(第二版)[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6]彼得・戴蒙德,汉努・瓦蒂艾宁.行为经济学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上一篇:外科护理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下一篇:临床医学专业《临床肿瘤学》选修课的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