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创情境,让语文教学“润物细无声”

时间:2022-08-23 02:12:49

巧创情境,让语文教学“润物细无声”

小学语文教师应多创设教学情境,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因材施教,在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让语文教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激情朗读,感受文中情感

小学语文教学要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受到思想教育,必须加强朗读,因为好的朗读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有强烈的感染作用。指导学生朗读时,宜以声人情,声情并茂,使情感涌向高潮,使学生与作者间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如《孔繁森》一文教学中,教者让学生找出“孔繁森关心藏族孤儿,无私奉献”的句子,让学生动情地认真地读两遍,从对文字的朗读中感受孔繁森的高贵品质,培养关心他人、主动帮助他人的思想。

在理解文中的人物或情节内容时,老师的范读要充满激情,要善于把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的思想认识与情感产生共鸣,课堂中就会有激情的火花不断绽放。记得当初教《微笑着承受一切》一文时,笔者认真朗读课文,由于自己完全沉浸到课文中,所以自然也感染了学生。课后学生在周记中写道:“老师用普通话朗读课文时把我们深深吸引了,听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听完老师的朗读,我们再读课文时,桑兰姐姐好像就站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也受到了桑兰姐姐精神的鼓舞。”德育渗透在朗读中自然而然地进行,在不知不觉中完成。

二、模拟表演,体悟文中内涵

《九色鹿》这篇课文中有一些十分适合表演的素材――调达落水时的呼救、得救后的千恩万谢,九色鹿救人时的义无反顾、斥责小人时的义愤填膺等。笔者在课前布置了现场表演的任务,学生们为了表演,对课文认真做了研究,上课时请了两名学生现场给全班表演。一方面,他们通过自己的表演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描写语言有了更深的认识,另一方面又让学生体会到背信弃义者的为人不齿和真善美是人生应该坚持的美好。还有古诗《清明》的教学,在让学生大致理解了诗意之后,笔者设计了情境表演的环节,让学生进行表演。小学生非常活跃,纷纷要求扮演行人,小手一只只都举得高高的。随着其他同学对诗句一遍遍的吟诵,几个被请到台前演诗人杜牧和牧童的“小演员”对“雨纷纷、行人欲断魂、借问、牧童遥指”等细节的演示在大家的互相讨论和友情提醒中不断完善,表现得淋漓尽致。一节课上得趣味盎然,让学生不仅感受到清明的气氛,也体悟到诗人“借酒浇愁”的心情。

三、直观演示,创设形象情境

在教学中我常运用图片、录像等直观演示的手段,创造形象情境。一张令人神往的照片,或是一幅感人至深的画面,都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感觉和思维器官,使其产生新鲜感和浓厚的兴趣,从而很快进入作者描绘的情境中,既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又不断地培养着学生的道德情操。教学《登鹳雀楼》一课,笔者运用精选的图片,把学生引入情境,让学生明白“登高望远”的哲意,懂得“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意义。教学《庐山的云雾》一课,笔者通过播放庐山瀑布、云海、温泉等景点视频,让学生大饱眼福,感受庐山之美,再加上配乐情感朗读,使学生沉醉于祖国江山分外妖娆的美感之中,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便油然而生。再如教学《江上渔者》这首诗,针对文中只有平静画面插图的情况,笔者采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演示了小船在风平浪静和风浪扑击中的不同情景。这样直观比较,填补了学生实践经验的不足,他们从画面对比中体会到了捕鱼者的艰辛与危险,从而对诗歌表现的主题理解得更加透彻,优化了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是祖国母语文化的传递者,应更多地在日常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创情境,加强德育渗透,为学生美化心灵、形成好品质、养成健全人格提供助力。

上一篇:让语文回归本质,孩子回归本真 下一篇:让农村学生作文充满乡土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