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对员工的注意力、冗余资源与企业创新产出

时间:2022-08-23 02:04:19

高管对员工的注意力、冗余资源与企业创新产出

摘要:基于企业注意力基础观与冗余资源相关理论,将冗余资源进一步细分为可即用冗余、可恢复冗余和潜在冗余资源,构建了高管对员工的注意力、各类冗余资源与企业创新产出之间的关系模型。以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高管对员工的注意力与企业创新产出存在正相关关系;当企业拥有较多的潜在冗余资源时,高管对员工的注意力与企业创新产出的正相关关系更为明显。

关键词:注意力基础观;创新产出;可即用冗余;可恢复冗余;潜在冗余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6.12.19

中图分类号:F2731;F2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6)12-0085-04

Executives Attention to Employee, Slack Resources and Firm Innovation

CHEN Shouming, HU Yuanyu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Abstract: Based on the attentionbased view and the theories related to slack resources, this paper firstly developed a relational model among executives attention to employee, slack resources and innovation outputs. Then, it conducted an empirical test using the data from Ashare manufacturing firms listed in Shanghai Stock Exchange in China. Results indicated that, executives attention to employee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firm innovation. Furtherm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ecutives attention to employee and firm innovation was strengthened when the firms had more potential slack resources.

Key words: attentionbased view; innovation outputs; available slack; recovery slack; potential slack

创新作为企业构筑和保持竞争优势的一项主要战略和资源,一直是企业关注的重要内容,也是管理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因素更是得到众多研究者的重视。近年来,企业战略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进展是提出了注意力基础观(AttentionBased View)[1]。企业注意力基础观认为高管可以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并关注不同领域,因其只有有限的注意力资源,故需把注意力分配到最关键的战略举措中[2~4]。目前,大部分注意力研究都聚焦在创新本身[2~5],鲜有从高管对利益相关者注意力的视角出发,尤其对员工的注意力。通常认为,员工作为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是企业创新和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之一[6,7]。心理学研究也显示,对员工的注意力是特别关注和认同驱动的表现。

高管对员工的注意力是否影响创新产出呢?如果是,它们间的关系又受什么条件制约?一些学者认为即使高管注意力对企业创新很重要,但不同的管理风格、内部力量和任务环境所形成的管理约束往往会导致不同的管理结果。冗余资源以及高管注意力都是创新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但少有实证研究将这些构念整合在同一模型中。本文聚焦于高管对员工的注意力与企业创新产出的关系,并探讨不同冗余资源对上述关系的影响,希望能对企业创新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借鉴。

1理论与假设

11企业注意力基础观

Simon最早提出“注意力(Attention)”的概念,他认为“注意力”是一个管理者选择性地重视某些信息而忽略其他部分的过程[8]。Ocasio指出公司行为就是管理者注意力分配的结果并提出了企业注意力基础观。企业注意力基础观认为,组织作为一个注意力配置系统,其内部决策者的注意力是一种有限、稀缺的资源[1]。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研究企业行为等同于解释企业如何分配和管理高管注意力。注意力的有限、易逝和易替代等特点使高管注意力的机会成本变得非常昂贵,因此在日常决策中,高管会更加谨慎地分配注意力。

上述表明高管对企业某些方面的关注度与企业在该方面的意识、预期以及同等类似事项中取的行动显著正相关。因此,本文将基于企业注意力基础观扩展注意力的研究框架,从对员工注意力的视角进一步探讨高管注意力对创新产出的影响。

12高管对员工注意力与创新产出

提高企业绩效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创新能力,但创新对于企业而言是一个十分困难并充满风险的过程。研究者普遍认为创新活动是不确定、难以辨别的,部分原因是它们研发周期长和不可预知的结果所导致的长期、非常规的固有属性[6]。因此,创新的不稳定性对企业关键利益相关者提出了巨大挑战。

员工和管理者的创新主动性是企业创新的催化剂。然而,从事创新会使员工承担相当大的职业风险,因为这些活动的不确定性会增加员工离职率。特别当员工与企业利益不一致时,员工就不愿冒险去做创新的工作[9]。因此,员工往往不愿创新,而倾向从事更可预测的活动。即使企业收益来自创新的长期运行,员工和管理者仍更喜欢短期项目,除非提供长期的激励措施,如长期报酬、长期资助政策[7]。

创新固有的挑战使高管对员工的注意力对创新产出有重要意义。首先,高管对员工关注越多,员工越会感觉受重视,这种感知又会促使员工产生强烈的组织认同和归属感。组织认同和归属感会激励员工不局限于短期效益,而愿意从事对组织有利的长期活动,从而影响创新产出[6,7]。其次,高管对员工的注意力还可通过影响员工创新生产率来影响创新产出。研究者常将员工参与创新归因于工作满意度。当员工对工作满意时,他们更可能采取长期视野,产生潜在的、新的对产品、服务有价值的想法[7]。最后,从长期来看,高管加强对员工的关注可使企业获得无形资产。例如,通过迎合员工利益诉求,企业能确保无形资产的合法性并获得员工信任,从而维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10]。

根据前文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高管对员工注意力与企业创新产出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13冗余资源对高管对员工注意力与企业创新产出关系的调节作用

如果高管对员工关注多会促进创新产出,那么什么情境因素的存在会影响上述关系?Bourgeois提出冗余资源是一种过量的资源,能被控制者随意使用[12]。目前,冗余资源与创新的关系研究有很多,但二者间具体关系却尚未有定论。一些学者认为冗余资源不仅可为企业战略和组织变革提供支持,还能提高企业环境应变能力,是企业的重要资源之一[13]。另一些学者则提出相反的观点,认为组织冗余不利于企业战略选择,反而会使高管乐于享受宁静的生活,忽视竞争对手的行动和市场变化。

Meyer指出,冗余能以不同形式存在,且不同形式的冗余提供不同缓冲环境冲击的力量。大量研究表明在组织运行过程中,不同的冗余资源发挥作用是不同的。因此本文参考Singh的分类方法[13],将资源冗余分为可即用冗余、可恢复冗余和潜在冗余来进一步探究不同冗余资源对高管对员工注意力与创新产出间关系的影响。

131可即用冗余资源的调节作用

可即用冗余资源是还未被组织消化的资源,这种资源能被组织轻易获得与分配,未被束缚在特定用途。正是由于可即用冗余资源的易得性,企业引进新产品、开发新工艺等战略试验活动时常倾向于将其当作额外辅助。因此,对于关注员工的高管而言,可即用冗余资源的充足性在企业创新过程中有助于解决潜在利益整合问题,最终提高创新产出。因此,本文假设:

H2:可即用冗余资源对高管对员工注意力与企业创新产出间关系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132可恢复冗余资源的调节作用

可恢复冗余资源是被企业当作额外成本进行吸收,在困难时期能恢复的余裕资源。组织内部的行政资源就属于可恢复冗余资源。这部分资源不是企业短期运营所必须的,常有特殊用途,有利于维持组织运营以及保证工作环境。由此看来,可恢复冗余资源保证企业内部稳定,使管理者与员工对外部创新机遇或危机不敏感,进而减少创新产出。因此,本文假设:

H3:可恢复冗余资源对高管对员工注意力与企业创新产出间关系有负向调节作用。

133潜在冗余资源的调节作用

潜在冗余资源是指企业未来通过增加股权、债务等方式可获得的一种基础资源。首先,潜在冗余代表组织利用富裕资源的程度,能促使组织实施新战略,如进入新市场、研发新产品等,从而提高竞争优势。其次,在创新和组织变革过程中,潜在冗余还可通过在危机时刻保护组织来获得员工对新项目的支持。总之,潜在冗余资源能促进各项资本的建设与投资,如人力资本、创新资本、流程资本和客户资本等进而影响创新[14]。因此,本文假设:

H4:潜在冗余资源对高管对员工注意力与企业创新产出间的关系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2研究方法

21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的样本来自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研究数据来源于三个方面:因变量来自专利之星网站上公布的企业专利申请数;自变量的词频取自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布的上市公司2012年年报中的“董事会报告”;控制变量和调节变量所涉及的关键财务数据均从国泰安数据库获取,数据缺失部分通过Wind数据库补充。删除数据匹配中出现异常的样本数据后,最终得到385组观测数据。

考虑到企业决策实施滞后于企业决策的规划和制定,企业创新投入到产出也需要一个过程,而且我国专利申请准备和受理也需要一段时间,因此本文选取因变量数据时滞后了两年。最终自变量、控制变量、调节变量用t年的数据,因变量用t+2年的数据。

22变量定义与测量

221因变量

创新作为管理学领域的热点,创新产出的测量方法也有很多。本文采用单指标形式,选择企业申请的专利数量来测量创新产出(IO)[15]。为使因变量数据能平稳化进入回归方程,最后对因变量进行自然对数化处理。

222自变量

文本分析法一直被学术界认为是测量管理者认知的有效方法[16,17]。它以Sapir-Wolfe假设为基础,认为个体思维可通过其语言呈现。因此高管注意力焦点可以用董事会报告中出现的关键词来体现,关注程度则用这些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来反映,频率高低与他们在这类信息上配置的注意力呈正比。参考Cho等的测量方法[18],对企业2012年年报中的董事会报告进行大量阅读并在定性分析软件N6和QSRNvivo100的辅助下初步产生一张词汇表。在此基础上,逐渐增加或减少词汇表中的词直到删减任何一个词对整张词汇表的影响程度最小,最终筛选出的关键词有职员、职工、员工、人员、人才、团队。借助这份词汇表对董事会报告进行文本分析,获取词汇表中词汇的频数以得出高管对员工的注意力(EA)。

223调节变量

冗余资源的测量参考Singh的方法[13],具体指标见表1。考虑到交互作用中多重共线性以及变量分布不同,本文将各类冗余资源的若干指标标准化后相加得到一个综合指标来分别衡量三种冗余资源。

224控制变量

因企业年龄、企业规模、企业绩效、企业性质以及财务杠杆这几个统计量会影响创新能力,为更好解释模型,本文将这些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引入。各变量的赋值说明见表2。

3实证结果与分析

31变量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表3是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从表中可看出,高管对员工注意力与企业创新产出(r=0091,p

32假设验证

321主效应

表4是检验高管对员工注意力对创新产出影响的多元回归结果。模型1包含所有控制变量,可以看出企业规模(β=0402,p

322调节效应

表4中模型3为尚未加入调节变量交互项的基础回归模型。改变进入模型的交互项后模型4、模型5、模型6都显著(R2值从0155至0168,p

从图中可看出,潜在冗余资源水平较高时,高管对员工的注意力与创新产出呈正相关关系;潜在冗余资源水平较低时,高管对员工的注意力与创新产出呈负相关关系。以上表明,{潜在冗余资源的企业在实际运营中会通过加大企业对与创新有关的各项资本的建设与投资,从而促进高管对员工注意力对创新产出的影响;而潜在冗余资源水平较低时,企业增加对员工的投入,在总体资源限制下相应地减少了对创新的投入,高管对员工的注意力与创新产出呈负相关。

4结论

在我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如何提高企业创新产出成为学者和制造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实证检验了高管对员工注意力与创新产出的关系以及冗余资源的调节作用,得到以下结论:首先,当高管倾向于关注员工时,公司将获得更多的创新产出。在现实生产经营中,高管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管理者每天有堆积如山的事项需处理,因此需要谨慎合理地分配注意力的时间、空间。而对员工的注意力可以获得员工的高组织承诺、高工作满意度,从而有效促进企业创新产出。当然,把握对员工关注合适的“度”也很重要。其次,潜在冗余资源正向调节高管对员工的注意力与创新产出的关系。企业拥有的潜在冗余资源越丰富,越多的基础资源可用来投资在人力资本、创新资本上,从而有利于创新产出。

本文理论贡献主要有:①扩展了企业注意力基础观的相关研究,提出高管对员工注意力是推动制造业创新产出的重要前因变量的观点,揭示了高管对员工注意力对创新产出的正向作用。②指出冗余资源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关键指标间的量纲和作用方向的差异是导致冗余资源与创新产出间关系不明的原因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冗余资源与企业创新关系研究的不足。

本文实践启示也很明显。第一,在复杂的经营环境中,制造企业的高管注意力资源是稀缺的。企业高管可通过提高对员工的关注来增加员工信心、提升工作满意度、提高其创新主动性,从而提高创新产出。

第二,在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企业应努力发掘和利用潜在冗余资源来促进企业创新,通过提高高管对员工的关注和潜在冗余资源的利用来有效地提高创新产出。

参考文献:

[1]Ocasio W. Towards an Attention-based View of the Firm[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8(18): 187-206.

[2]吴建祖, 关斌. 高管团队注意力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 软科学, 2013, 27(11):76-80.

[3]Nadkarni S, Chen J. Bridging Yesterday, Today, and Tomorrow: CEO Temporal Focus, Environmental Dynamism, and Rate of New Product Introduc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4, 57(6): 1810-1833.

[4]Kaplan S. Research in Cognition and Strategy: Reflections on Two Decades of Progress and a Look to the Futur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11, 48(3):665C695.

[5]陈守明, 戴D. 高管团队职能背景多样性与企业创新产出间关系――创新关注的中介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18): 75-82.

[6]Muller A, Whiteman G. Corporate Philanthropic Responses to Emergent Human Needs: The Role of Organizational Attention Focus[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5:1-16.

[7]Flammer C, Kacperczyk A. The Impact of Stakeholder Orientation on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a Natural Experiment[C].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ual Meeting Proceedings, 2014, 2014(1).

[8]Simon H A. Apply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Organization Design[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973, 33(3):268-277.

[9]Bertr M, Mullainathan S. Enjoying the Quiet Life?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Managerial Preferences[J]. Scholarly Articles, 2003, 111(5):1043-1075.

[10]Sen S, Bhattacharya C B. Does Doing Good Always Lead to Doing Better? Consumer Reactions to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001, 38(2):225-243.

[11]Faleye O, Mehrotra V, Morck R. When Labor has a Voice in Corporate Governance[J].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2006, 41(03): 489-510.

[12]Bourgeois L J. On the Measur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lack[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12, 35(1):1-7.

[13]Singh J V. Performance, Slack, and Risk Taking in Organizational Decision Making[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86, 29(29):562-585.

[14]李冬伟, 李建良. 智力资本、冗余资源与企业价值――基于一个调节效应模型的实证分析[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0, 31(11):119-128.

[15]Salman N, Saives A L. Indirect Networks: An Intangible Resource for Biotechnology Innovation[J]. R&D Management, 2005, 35(2): 203C215.

[16]Duriau V J, Reger R K, M.D. Pfarrer, et al. A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Content Analysis Literature in Organization Studies: Research Themes, Data Sources, and Methodological Refinements[J].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 2007, 10(1):5-34.

[17]魏丁, 孙林岩. 基于内容分析方法的客户价值影响因素研究――以装备制造业为例[J]. 软科学, 2014, 28(04):48-52

[18]Cho T S, Hambrick D C. Attention as the Mediator Between Top Management Team Characteristics and Strategic Change: The Case of Airline Deregulation[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6, 17(4):453-469.

上一篇:论番茄裂果问题 下一篇:高淳地区直播水稻栽培和品种应用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