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高质量走进国际电影市场

时间:2022-08-23 01:00:37

低成本、高质量走进国际电影市场

鄢雨与《淹没》

自从纪录片《淹没》在2005年风光无限地夺取了国际各大纪录片电影节的重要奖项之后,作为《淹没》导演之一的鄢雨一下子迈进另一个创作高峰――创建自己的工作室,以国际为大市场创作高水准人文类纪录片。同时,酝酿拍摄剧情片也是鄢雨的近期计划之一。

《淹没》与《三峡好人》

2005年,鄢雨出任贾樟柯《三峡好人》的副导演。如果将纪录片《淹没》与剧情电影《三峡好人》一起看过,不用说也能看出其中的渊源与发展。鄢雨说,这两部片子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有这么完美的结合在世界电影史上也是非常难得的一个实践。但是,鄢雨说其实这两部电影又有很大的不同,《淹没》并没有在实质上为《三峡好人》提供什么“素材与灵感”。之所以电影当中有一些非常契合的场景与画面,是因为任何一个到三峡进行影像记录的人几乎都会有同样的感受,都会看到很多相同相近相仿的画面,很多感受与感触也自然非常类似。

鄢雨与贾樟柯

《淹没》刚刚获得日本山形纪录片节大奖之后,笔者曾经采访过作为那一届山形电影节评委的贾樟柯。贾樟柯对《淹没》的肯定是从细节开始,到方法与形式直到拍摄的理念。听贾樟柯说《淹没》就像是在上拉片课,无论从影像的本身还是影片操作方式等都加深了我对《淹没》的理解。

在与贾樟柯的合作过程中,鄢雨认为向贾樟柯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在拍摄内容上,虽然贾樟柯多年来一直在北京生活,但是从他的第一部片子,就从他故乡山西开始的,始终将自己的生命体验与情感的真实性结合起来。目前,鄢雨的工作室虽然设在北京,但是,他所有的拍摄活动几乎都在重庆。“在北京,我找不到感觉,北京是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目前它与我的创作还没有衔接起来。”鄢雨说,“但是,会有发展,这种发展一定是一个体系,是真实生活的表现。”

无论是创作理念、艺术的风格,优秀的作品,几乎都只能感受与欣赏。而具体的操作方法对于一个想要进行电影创作的人来说都是可以拿来借鉴的。

为此,在本次采访中,我们非常具体地问到了一些关于器材的选择、拍摄上的技巧等问题,希望鄢雨的经验会给读者带来某些启示。

《淹没》:“没有人相信那是PD150P拍摄的”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作为普通的电影观众,对于画质的挑剔程度不会很高,尤其是在观看纪录片的时候,往往更是内容排在第一位。当年,鄢雨和李一凡手持SonyPD150P这个小机器,经过两年的拍摄,完成了《淹没》。很多人认为,《淹没》的成功很大程度来自内容,当然内容自然不可忽视,但是,经过鄢雨描述,我们更加了解到这部片子的精致所在。

“焦点永远是个问题,而且是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当年鄢雨使用的SonyPD150P没有焦距数据,如果不是跟踪拍摄,我几乎都是用手动调焦。但是,在拍摄纪录片时很多时候要进行跟踪拍摄,这时候,就利用自动对焦。所以,我对我们拍摄的素材没有实足的把握。”鄢雨在技术上绝不马虎,有着多年摄影与摄像的基础,他的眼光已经变得很挑剔,对自己的作品更是严格要求。在剪辑之前,鄢雨和李一凡抱着大量的素材,去电视台朋友那里用最好的监视器来检查、借投影仪在大屏幕上反复看。所有焦点不实的素材在剪辑之前就全部PASS掉了。“所以,在柏林电影节放映的时候,没有人相信这是PD150P拍摄的。很多人以为那是16mm胶片拍摄的。”

把钱花在刀刃上:使用HDV进行纪录片创作

《淹没》之后,鄢雨正式组建工作室,以商业模式来进行电影创作。而且,目标基本上放在了国际市场。所以,现在无论是纪录片的拍摄还是剧情片的拍摄,鄢雨都选择了高清。“当初,高清机器刚刚上市,我选择了一下:佳能稍微贵了一点,JVC那一款虽然能够转换镜头,可是,我没有那么多镜头要换,所以,最后我还是选择了Sony HVR-Z1C。”选择机器,鄢雨很慎重,“一定要有很好的性价比,因为花的每一分钱都是成本。目前国内投资市场很差,为什么,因为很多制作者没有很好地利用投资,如果每一个投资最终都没有回报,以后谁还会投资呢?所以,要慎重对待,把钱花在提高电影品质上,花在刀刃上。”

选择机器的前提是什么?在这个问题面前,鄢雨有着特别清醒的认识,而这个认识用他的话说是“一个系统的选择”并且从结果入手。比如现在,鄢雨既然所有的电影都走国际市场,这个市场不仅仅是电视台,更多的希望是电影节、院线,这个时候,影像的质量要经得起电影大屏幕的考验。

“Z1C足以满足这一点。如果拍短剧,即使没有预算,我也可以用一些钱租好一点的灯。”鄢雨说,“采用什么设备,我们经常要在前期开会讨论,很慎重。”鄢雨有一笔来自阿姆斯特丹的创作基金,但是他感到用这个基金时很有压力,“必须有效地、良性地运用资金。”无论是自己的积蓄还是外部投资,鄢雨认为,一定要一部比一部好,有投入,有产出。“不能拍完一部之后就又回到起点,重新做起。如果这样对投资方与自己都不够公平。”

Sony HVR-Z1C:完全能够满足低成本高质量的电影创作。

关于焦点

因为鄢雨一直在强调焦点,其实这也几乎是小格式高清的一个难点。“Z1C相比PD150P来说,在这方面有了进步,就是增设了焦距数值。”鄢雨说,由于目前的高清监视器比较贵,所以,目前还没有购置。利用焦距值还是可以很好地控制焦点。

前不久,在由鄢雨监制的一部剧情短片中,摄制组在拍摄过程中还是运用了拉皮尺实际测量的手段以保证焦点的清晰。在现有的条件下,这种方法是最保险、最安全的。

更多的时候,完全依靠数据参数。这是另一个比较保险的办法。这几年鄢雨在与国外同行交流时发现,外国同行们对数据参数的应用更为普遍。也就是说,虽然用的是小机器,在题材和现场允许的前提下,也是和大机器一样控制焦点,因为虽然机器体积小了,可是它的分辨率上去了,焦点的失误会一览无余,即使景深还没有大机器或是摄影机那样小。

关于低照度表现

由于更多的时候要拍摄纪录片,而纪录片经常不会有特别好的光照条件,鄢雨对DV低照度下的表现十分在意。当年的PD150P在低照下的表现还是让鄢雨比较满意。在《淹没》中有很多镜头都是在傍晚、黄昏的时候拍摄完的,甚至还有很多时候在烛光下拍摄,当时比较担心这一点,但现在再看那些画面还说得过去。

关于色彩

“色彩不是问题”,有着多年图片摄影和电视剧拍摄经验的鄢雨,无论在当年使用PD150P时还是使用目前使用的Z1C,对画面的色彩都有很好的把握。“一定要控制好色温”,鄢雨认为“即使是拍摄纪录片也要对光线有所选择,中午顶光的效果自然不如早晨或傍晚。但是我们拍摄的是纪录片,有控制之内的内容,也会有控制之外的内容。不过即使是在光线条件不太好的情况下,Z1C的色彩还原也比较准确,而且色温很稳定。”

关于声音

近年来,中国的独立制作纪录片在国际上颇受人瞩目,这其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的巨大变化和飞速发展引起了世界的瞩目。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纪录片在内容上几乎都不会让人失望。但是从制作的水准上说,与国外的优秀纪录片还有一定的距离。这其中,除了画质,最主要的还有声音的制作。即使是像《淹没》这样的成功的片子,也存在着制作上的不足。“尤其是在声音上”鄢雨说,“当时拍摄《淹没》的时候,由于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在这方面没有足够的认识,声音方面做得不够好。”现在,同样也是在拍摄纪录片,鄢雨会选择外置话筒,并配备吊杆收录声音。目前为了配合Z1C,鄢雨选择了Sony ECM-678话筒。“但是,这确实是个很别扭的事,在拍摄纪录片的时候,吊一个杆总不会太自然,最好是有无线话筒,经过调音台进行录音。”鄢雨说,也许在未来会尝试使用5.1声道……“声音对画面当中空间的填充非常重要”。

一点建议

2006年在DV领域中,堪称为“高清年”,几乎每一个厂家都推出了不同档次的高清DV产品。诸多影视公司已经开始逐步高清化。鄢雨也不例外,无论是前期拍摄还是后期剪辑全部为高清格式。对于PD150P的老用户来说,Z1C体积相对大一些,“能不能有更便携一些的,镜头焦段上更完整的一台?结合使用。”通过《大众DV》的介绍,他知道索尼即将推出专业产品线中的新产品HVR-V1C,鄢雨表示很感兴趣。

另外,鄢雨认为,目前高清显示设备与高清摄录一体机发展不均衡,一部HDV大约2-3万元,而与这个价格相匹配的高清监视器却没有。所以,厂家能够生产出适合低成本小制作电影工作者所需要的监视器,必然在这个领域里有很大需求。

鄢雨的高清伙伴:Sony HVR-Z1C

Z1C采用三片高分辨率的1/3英寸百万像素CCD,可以拍摄并重放1080i HD信号,同时兼容现有索尼DVCAM产品具有的DVCAM/DV格式的录制及重放功能。此外,HVR-Z1C还可以提供1080i下的变换功能。

除新颖的外观设计外,其多项摄像机功能大大增强,提供了最大可能的可操作性并为创造性的拍摄拓展了一系列新的契机。即使像鄢雨这样对品质苛求的用户,也采用它作为自己的高清拍摄伙伴。

上一篇:感悟生灵 我歌我啼 下一篇:如何拍好大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