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负迁移对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时间:2022-08-23 12:09:43

母语负迁移对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摘要】一般认为,影响语言迁移的因素有两种:结构因素和非结构因素。结构因素主要是指语言中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包括语音、语法、词汇、句型等;而非结构因素则是指语言以外的因素,如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等。

【关键词】母语迁移现象;结构因素;非结构因素

在中国,大多数高职高专学生都是在基本掌握了母语——汉语的情况下,才开始学习英语,其所掌握的汉语语言知识必然会对英语语言系统的学习产生影响,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语法、词汇、句型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异,且两国的思想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也是千差万别,学习者母语中的已有知识肯定会以种种方式影响英语的学习,这种影响被称为外语学习中的母语迁移现象。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当母语规则与外语规则相同时,产生正迁移,而当母语规则与外语规则出现差异时,尤其是表面相似但实际不同时,产生负迁移,负迁移为干扰因素,给学习者带来困难,是造成语言出现错误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而高职生普遍英语底子较弱,更容易受母语的干扰,对母语干扰因素的分析,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英语学习效率。一般认为,影响语言迁移的因素有两种:结构因素和非结构因素,本文主要探究上述两种结构因素和非结构因素。

一、结构因素

结构因素主要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句型等。

1、语音(phonology)

因为英语和汉语分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语音体系,对于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来说,特别是英语基础较差的高职学生,在英语语音中存在着汉语中所没有的语音发音,这些学生早已习惯了汉语的发音模式,所以,在学习英语语音的时候,他们往往倾向于用汉语语音中相似的音来代替,也就是说母语的发音模式对英语语音的学习起到了干扰的作用,影响其正确掌握英语的发音。下面是高职学生在英语语音学习过程中常见的一些错误。

(1)元音

元音方面母语的干扰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长元音与短元音的混淆,如:short[∫:t]发成shot[∫t]],sheep [∫i:p]发成 ship [∫ip]。分析:在汉语中,长音[i:]与短音[i]、长音[:]与短音[]等的对比不存在,因此学生常不分长元音与短元音,把长元音一律发成短元音,造成长短元音混淆的情况。二是无法正确发汉语中不存在的音,如:bag [bɡ]发成beg [beɡ],分析:[]这个音在汉语中不存在,学生发这个音时常与[e]等混淆。

(2)辅音

辅音方面母语的干扰也主要体现在两方面:清辅音与浊辅音的混淆,如live [liv]发成[lif] 等,分析:[v]这个音在大多数汉语方言中也不存在,因此学生常不分[v]和[f];无法正确发汉语中不存在的音,如:think [θiηk] 发成[s iη k],that[t]发成 [zt] 等,分析:[θ ]和[ ]在汉语中不存在,因此学生找相近的[s][z]代替。

解决办法:采用对比的方法,与这些音的相似音区别,然后多读多练,加以巩固。

2、语法(Grammar)

语法上汉英两种语言有相似之处,但差异仍然很大。学生常受母语的干扰而犯语法错误。

(1)词类(Parts of speech)的误用

如:我学习英语有困难。学生会写成I have some difficult in learning English.分析:汉语中词类的区别不是很严格,同一个词常可充当不同的结构功能。如:这是个困难。(名词),做这件事很困难。(形容词)。这就造成学生在学英语的时候,对difficult (adj.)和difficulty (n.)的区别不敏感,误用词类。类似的错误还很多,比如:She likes sing. (singing) The book is of great important. (importance)等。

解决办法:必须清楚地告诉学生汉英两种语言词类及其功能上的差异,通过多做练习,如改错练习等形式加以巩固。

(2)冠词(Articles)的误用

冠词用错的情况在学生中很常见。比如,省略必要的冠词:Let’s make (a) fire. May I apply for (a) car licence? 或加入不该要的冠词:He went to the bed at nine yesterday. 有时还有定冠词和不定冠词误用的现象,如:He is a tallest boy in our class. 分析:在汉语中无冠词,因此造成学生省略冠词或误用冠词的现象。

解决办法:教师应对冠词的一般使用规律加以归纳整理,并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冠词的用法,提高学生对冠词的敏感性。

(3)主语+动词 结构作为回答,常被单个动词或补语所误代

如: 问:Are you coming? 答:Coming. ( Yes, I am.) 分析:汉语中对诸如“你高兴吗?”这类问题的回答可用“高兴”,因此,这一语法现象会被某些学生迁移到英语中,造成上述错误。

解决办法:可通过充分的情景摹拟操练来解决此问题。

由于受母语干扰而使学生在语法上犯错误的还有许多方面,如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问句语序,时态,数等,在这里不再一一陈述。

3、词汇(Vocabulary)与句型的误用

汉英词汇的意思,有些是对等的,但很多并不对等。错误的对等(false equivalents) 常会导致“Chinglish” 。如:“我丢了饭碗”,学生常会直译成“I lost my rice bowl.” 而实际应是“I lost my job.” 再比如“我昨晚直到11点才上床睡觉。”“直到”对应“until”, 学生常会写成:I went to bed until 11 o’clock last night. 而正确的句子应是 I didn’t go to bed until 11 o’clock last night. 还有“看”在英语中不同的搭配就会使用不同的动词,如:see a film, watch TV, read a book, look at the blackboard 等。学生面对英语中如此多的“看”,常会不知所措。

解决办法:指导学生增加阅读量,教师在教学时也应注意增加输入量(input),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英语,培养语感,扩大词汇量。

二、非结构因素

非结构因素主要包括文化差异及风俗习惯等的不同造成的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干扰。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而语言的使用会受到文化的制约,其风俗习惯、思维方式都会体现在语言中。所以,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特别是在与西方人士的实际交际中,会在某种程度上受本族文化和语言的干扰,而影响到实际的交际效果。如中国人在实际交往中,打招呼时经常喜欢问:“你吃了吗?”“你去哪儿?”等问题。而英语中通常只是用”Hello!” “How are you?”等。而且在中国,人们喜欢问别人一些私人问题,如:“你多大啦?”“结婚了吗?”“工资多少啊?”等问题,以拉近两人的距离。而这些问题在与西方人士交往时,一般情况下都是应该回避的,否则会引起对方的反感,觉得你侵犯了对方的隐私权。因此,教师在教语言的同时,也应该让学生了解掌握一些基本的西方文化及风俗习惯,以免在实际交流中引起学生的困扰。

总之,母语对英语学习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母语的积极作用,促进其正迁移,更应了解母语对英语学习的负面影响,有意识地对比分析母语和英语之间的语言形式和文化方面的差异,尽量采取有效措施来避免其干扰。

上一篇:基于DIT2—MJT理论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实证研究 下一篇:浅谈高校学生学籍档案管理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