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母语迁移 对比分析 口语失误 专四口语测试
1.前言
英国语言学家Ellis把“迁移”定义为二语学习者在构建二语知识的同时,并入自己的一语特征。语言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当母语(L1)的语言规则与目标语(L2)的语言规则存在相似性时,学习者的母语就会对目标语的学习有促进作用,产生“正迁移”。正如Gass&Selinke所说,母语在学习新语言的特征起着启发式的作用,尤其是两种语言的特点相似时,能加快新语言的习得。当母语和目标语有差异时,那么母语便会对目标语产生干扰作用,即“负迁移”。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母语迁移是一个无法避免的现象,所以很多学者也专注于研究母语迁移和二语习得之间的关系。然而,到目前为止,母语迁移和口语失误的关系却并未受到学术界的充分重视。
2.研究过程
SECCL即“The Spoken English Corpus of Chinese Learners”,是一个由南京大学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共同设立,建立于英语专业四级口语考试(TEM-4 Oral Test)的语料库。专四口语考试包括三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复述刚刚听到的故事,第二个任务是就所给话题作即兴表达。考生在听完两遍话题后,有三分钟时间准备,接着是三分钟的考试时间。第三个任务是与搭档完成一个对话。笔者从该语料库里随机抽取了2000年和2001年60位考生的口语考试样本,对第二项任务进行了分析,挑出了其中所有的语言错误,并进行分类,试图找到母语迁移和口语失误之间的关系。2000年和2001年的话题分别是“描述你最难忘的一次生日派对”和“描述一个你认为不寻常的老师”。
3.研究结果
由于汉语和英语分属两个不同的语言体系,中国与英语国家历史文化背景也不尽相同,在口语考试中,学生的母语负迁移出现在语言和文化各个层面,大致可分为词汇迁移、句法迁移和语用迁移。
3.1词汇迁移
3.1.1冠词
在英语中,冠词的出现频率很高,分为定冠词、不定冠词和零冠词。而汉语的名词前并不要求加冠词(Chao,1948),而需加数量词如“一个”或者指示代词如“这”、“那”。由于冠词在汉语中的缺失加上冠词复杂的使用规则导致中国学生经常错用、乱用或者不用冠词(Zhang Zhenbang,1995)。在抽取的语料里,中国大学生口语表达的冠词错误也是比较频繁的。如:
(1)He just stood in front of the classroom.(误)
He just stood in the front of the classroom.(正)
(2)He came from the Scotland.(误)
He came from Scotland.(正)
(3)Because I was born during Spring Festival,which is the winter vacation.(误)
Because I was born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which is a winter vacation.(正)
3.1.2介词
虽然汉语和英语中都存在许多介词,但是英语的介词使用却比汉语复杂很多,Baron (1971)认为汉语中并没有完全跟英语的介词相应的一类词。汉语的介词含义丰富,常常一个汉语介词可以涵盖几个英语介词的意思。如:“于”在“I was born in China.(我生于中国。)”、“Please put the book on the bookshelf.(将书置于书架上。)”、“The meeting is to be held at10 o’clock.(会议将于10点开始。)”、“50 years fromnow(于今50年)”、“I was not daunted byfailures.(我不怯于失败。)”、“The output this year is less thanthat of last year.(今年的产量少于去年。)”“里”分别表示“in”,“on”, “at”,“from”,“by” 和 “than”。另外,英语的介词经常与动词搭配使用,然而同样的意思在汉语中可以不通过介词来表达。Li 和 Thompson (1974)把这类词描述为“有着介词含义的动词词素”。如: “look”的搭配, “look at”(看),“look around” (环视),“look after” (照顾),“look into” (调查),“look for” (寻找)等。丰富的英语介词和错综的动介搭配是中国学生学英语的一个难点,也导致中国学生在口语表达时经常搞不清乃至犯错。在抽取的语料里,这类错误也屡见不鲜。如:
(4)My birthday is at August 7th in summer.(误)
My birthday is on August 7th in summer.(正)
(5)The doctor also asked him to stay in bed at least 1 week.(误)
The doctor also asked him to stay in bed for at least 1 week.(正)
(6)He’s quite different with other teachers.(误)
He’s quite different from other teachers.(正)
(7)Once I was ill,he cared me very much.(误)
He cared for me very much.(正)
3.1.3代词
英语的代词也比汉语的代词丰富,而且汉语的代词常常在双方都明白的语境中被省略。英语的人称代词尤为复杂。汉语中,每种人称的代词只有一种形式,没有宾主格之分,如主格“我们(we)”和宾格“我们(us)”完全相同。汉语也没有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如“我们的(our)”和名词性物主代词如“我们的(ours)”完全相同。英语中每个人称代词根据不同的性、数、格有四种变体(除了第二人称you)。如:“我”的主格是I,宾格是me,形容词性物主代词是my,名词性物主代词是mine。在口语中,第三人称单数的代词,汉语只有一个发音“ta”,来指代他、她、它。而英语中的第三人称单数则根据性别,宾主格分别有5个单词he,him,she,her,it。由于在表达时要用较简单的汉语代词表达较复杂的英语代词,尤其在输出代词的宾主格、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时,学生经常发生乱用的问题。在抽取的语料里,此类的错误有:
(8)He is just a friend of us.(误)
He is just a friend of ours.(正)
3.1.4动词
关于动词,英语和汉语有一个共同点,即两个语言里都有及物动词和非及物动词之分。这样的共同点很让人兴奋,因为两个语言相似时,正迁移将产生,能促进语言学习。然而研究表明,动词的负迁移也常常产生,因为汉语的及物动词并不一定是英语的及物动词,反之亦然。另外,根据英语语法,及物动词之后必须跟宾语,而汉语的及物动词后的宾语有时是可以省略的。在抽取的语料中,动词的错误如下:
(9)The teacher still teaches me some skills to deal some hard exercises.(误)
The teacher still teaches me some skills to deal with some hard exercises.(正)
(10)You will be a university student and you must depend yourself.(误)
You will be a university student and you must depend on yourself.(正)
(11)However,I survived from that accident.(误)
However,I survived that accident.(正)
3.2句法迁移
虽然汉语和英语都有着相同的句式结构SVO,但是汉语的名词修饰语如形容词或者定语从句的位置相对固定,一般都是前置于要修饰的名词前,然而英语的名词修饰语的位置相对灵活,即可前置也可后置。动词的修饰语如副词或时间状语、地点状语等在英语中的位置比较灵活,可以置于句首、动词前或句末,而汉语的动词修饰语一般不置于句末。如:“(Probably)I will(probably)study abroad(probably).”的汉语为“(有可能)我(有可能)出国学习”。在抽取的语料里,句式的错误有:
(12)I remembered clearly that day it snowed.(误)
I remembered clearly that it snowed on that day.(正)
(13)I very much like the teacher.(误)
I like the teacher very much.(正)
3.3语用迁移
语用迁移源于中国和英语国家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也就是人们思考、感受和相互交流的环境差异。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无时无刻不在受文化的影响(Edwaed T.Hall)。由于文化差异,中国的二语习得者根据中国的意识形态来判断外国人的思想和行为,语用负迁移也随之产生。一个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当中国人互相见面打招呼时,经常问“你吃了吗?”或者“你到哪儿去?”,这两个问题并不是真正的问题,只是一种打招呼的方式。若是一个不了解这点的外国人被问起这些问题时也许会生气,因为他认为中国人在打探自己的隐私。在分析的语料里,由于文化背景差异导致语言的不合适也比比皆是。如:
(14)I heard people say he went home to open a shop and sell things.(误)
I heard people say that he was fired and he runs a shop now.(正)
(15)Because these stories are so attractive and we often put our full attention on her class.(误)
Because these stories are so attractive that we often focus our attention on her class.(正)
4.结语
通过对专四口语考试的语料分析,笔者发现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口语表达仍然差强人意,能讲一口不仅流利标准而且地道合适的英语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学生的口语能力远远滞后于其他语言能力。母语迁移对词汇、句法和语用等层面的口语输出都产生较强的负面影响。所以笔者建议在口语教学时,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指出中英文表达的区别,尽量减少语言的负迁移。另外,由于母语迁移也出现在文化层面,所以在口语教学时,教师不能仅仅教授语言,还应大量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观看原版电影和纪录片便是很值得推荐的方法。
参考文献:
[1]Ellis,R.Sources of variability in interlanguage[J].Applied Linguistics,1985.6:118-131.
[2]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3]Gass,S.&Selinker,L.Transfer and Transla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Singapore: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1983.
[4]Li & Thompson.A linguistic discussion of the coverb in Chinese grammar[J].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1974.9:109-119.
[5]戴炜栋,王栋.语言迁移研究:问题与思考[J].外国语,2002,(06).
一、母语迁移理论流派
综观国内外母语迁移理论,概括起来有三大代表性流派:第一种理论以对比分析(CA)和对比修辞(Contrastive Rhetoric)等理论为代表,主要的理论观点认为,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的负面影响要大于正面影响,母语文化思维和知识会影响到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写作语篇的组织方式。因此,学习第二语言应该尽量克服母语的影响;第二种理论以创造性构建模式(Creative Constructive Model)为代表,强调第二语言学习主要受普遍语法的管约,母语不相同的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顺序却大致相同,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进程没有明显影响。第三种理论以“深层共享水平”假设(Common Underlying Proficiency)为代表,认为母语和第二语言能力在深层上相互依存,能力共享。因此,母语对第二语言的正面影响从整体上看要远远大于负面影响,母语水平的提高有助于第二语言学习。
二、存在的问题
首先,现有的研究都是从不同的迁移原因出发寻找迁移的具体证据。比如,有些研究重点探讨语言负迁移现象,而有些研究则调查心理或交际的正迁移策略,因而研究的发现产生对立或是矛盾。
其次,语言迁移研究关注的迁移范围不同。有些研究只是分析微观层面的具体语言结构迁移;另一些则是研究宏观层面的知识与能力的认知迁移。
第三,语言迁移的研究方法较单一和局限,定量和定性方法结合不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沈崇麟研究员表示,传统的语言学定性研究方法,如内容分析、话语分析、修辞分析、语意分析、符号学、论据分析等大多侧重于性质的认定、特征的探讨、经验的描述、价值的论断乃至道德的评判,很少有数量的概念、数据的统计、计量的分析。而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改变了研究者的研究风格和研究方式,大大提升了学者们的研究能力。这种影响表现在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从理论建构、问卷设计、调查实施、数据录入到数据分析,甚至延伸到写作发表阶段。据华中科技大学秦晓晴教授调查,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期刊Language Learning发表的定量研究由1985年的92%降到1997年的57%,定性研究由8%上升到36%,而定量与定性结合的研究由零升到了7%。湖北大学刘尊明教授认为,如果我们能够关注事物的数量关系并科学地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我们不仅能从数量的变化、数据的统计中发现许多前人未曾发现也难以发现的新课题,而且还能为传统学术研究的定性描述提供有力的论证和支持。我们应该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伴而行,互为依存。当我们做定性描述时,要有数据的统计分析作基础;当我们做数据的统计分析之后,还要有定性的总结和理论的提升。
三、解决方案
目前,国内中介语的研究方法,诸如语料的收集和分析、研究假设的提出和研究步骤的设计与实施等,大多数是采用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而“当代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博士论丛”是极具代表性的。其中,王立非教授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采用线性结构方程模型,首次生成出中国大学生的汉语能力变量影响英语写作能力的宏观路径图,并总样本语料和个案文本两个层面进行深度分析,运用语料库检索方法和个案文本分析对统计结果作进一步的验证,提出微观的证据,这对我国今后的母语迁移研究具有方法论的启示意义。就此,王立非教授从理论和方法上提出了两个相应的解决方案:
方案一:建立一个多维度的迁移研究的理论框架:方案二:采用多方法结合的研究设计,选择中国大学生的汉语能力对英语写作的影响作为切入点,将迁移层次、迁移类型、迁移表现和迁移条件等维度综合加以考虑。并相应地提出两个理论模型:首先是提出了一个关于语言读写能力的理论模型,把语言的语文能力更全面地界定为相互作用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社会文化能力;第二个理论模型基于母语与第二语言写作之间呈现出的复杂的多边关系,提出了母语迁移的多路径假设,认为母语向第二语言写作的迁移是沿着多路径发生的,有直接路径一母语能力可能直接对第二语言写作能力产生影响;也有间接路径――由于第二语言写作能力是第二语言语文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母语能力可能通过其他第二语言能力的中介间接地影响着第二语言写作能力。据此,王立非教授提出了语言迁移的“多条件”概念,弥补了国内外母语迁移研究领域中的理论空白。该研究同时为确立母语在第二语言学习理论中应有的地位提供了实证性的依据,对改革我国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实现培养高水平双语人才的外语教学总目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负迁移 雅思写作 负迁移
1.引言
语言迁移现象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在雅思写作中,中国考生的错误主要集中在遗漏名词后标志数量的后缀,误用标志名词、形容词、副词等词性的后缀,以及错误使用假性同义词,照搬中文句序等方面。这些错误在很大程度上都来自母语汉语的影响,也就是母语迁移。
2.迁移理论介绍
母语迁移是二语习得者在学习过程中母语对二语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迁移可分为三种: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和零迁移(zero transfer)[1]。正迁移指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已有的母语语言知识与目的语的相同之处对语言习得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亦称干扰(Interference),是指由于套用母语模式或规则而产生错误或产生不符合目标语规则的形式[2],从而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现象。
3.母语负迁移在雅思写作常见问题中的体现
3.1词汇方面
汉语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作为孤立语,词汇层面上基本没有语法形态。与汉语相比,英语有更多的形态变化,因而有多种多样的语法词素[3](诸如标志数量、时态的曲折词缀,标志词性的派生词缀)。鉴于两种英汉语言在此方面的差异,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易犯如下错误(本文将词汇范畴的语法错误,如数量等归为词汇类型的错误)。
3.1.1词性
在此次写作调查中主要的误用情况有名词动词误用、形容词副词误用、形容词名词误用等。
英文中的很多词性变化是通过派生后缀来实现的,如ly,tion,y,ful等。相应地,汉语中不同词性的单个词汇后面没有曲折变化,但会借助“很”“的”形成形容词,借助“地”形成副词。动词与名词基本在形态上没有区分,因而在中国学生的雅思写作中,很多错误涉及的是词性误用。
例1:If you want to be success,you need 99% of diligence and 1% of intelligence. (successful)
例2:Rapidly develop of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makes it possible for our daily life more and more bright. (development)
例3:Good live condition also exerts bad influence on our healthy. (living)( health)
在以上例子中,因为受中文思维影响,缺乏对标志词性变化的派生词缀的了解,学生在写作中很容易就遗漏了相应的词缀(其中很多涉及遗漏了名词的词缀—tion,ment等)或者是误用词缀。
3.1.2数
汉语中数的概念一般只体现在代词上,名词的数,一般只在相应名词后加“们”才可表示复数。英文与中文不同:在形态变化方面,英语用来表达语法意义的曲折变化较为普遍[4]。汉语里只有“们”算得上是复数后缀,但它一般只能跟在人称代词你、我、他、它和人称名词之后,使用范围较小,不像英语的复数后缀“s”“es”可与大多数可数名词搭配,因而中国学生在写作中很容易忽略词汇的复数后缀。
例4:Good life condition exert bad influence on our healthy.(exerts)
正是由于这种母语影响,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常会忘记名词复数形态变化及动词单数的变化。
3.1.3词汇的选择
在学生的雅思作文习作中,语义负迁移主要体现在词汇翻译、语义模糊上。英语中很多词表面意义相似,但用法完全不同。一个单词在另一个语言中的对应词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意义,因为他们的语意场不吻合,呈重叠、交错、空缺等形式[2]。不了解这个特点,考生很容易将中文的用法直接翻译照搬到英文中,导致表述错误或者模糊。
例5:Rapidly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makes it possible for our daily life more and more bright.(convenient)
上例中,学生使用bright来形容汽车给生活带来的变化,中文翻译为“生活更光明”——这个意义比较模糊,可以指生活更好,怎么个好法,不确定。这里与汽车发展给生活带来变化这一思想呼应的,应该是convenient“便捷”这个更具体的单词。
3.2句法方面
从此次的写作调查来看,学生在句子上的负迁移主要体现在句子结构及明显的中文思维句子上。
3.2.1中式结构句
英语主要使用的是主谓结构句型,汉语则有近一半的句子并非主谓宾结构,“主题—述题”结构的句子更占优势[5]。由于对英汉句法的这种客观差异不够了解,中国学生在写作时仍套用汉语的句法规则。
例6:Modern life of the people exist great problems.
上例中,汉语中“现代人的生活”是主题,而不是主语,真正的主语是“问题”,同时存在句在英语中应该用“There be...”句型。因而正确的说法是:There exist great problems in modern people’s life.
关键词: 母语负迁移 CET-4英语作文 英语写作教学
1.引言
汉语的负迁移一直以来都是造成学生写不好英语作文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二语水平较低的学生更是如此。在写作过程中,当学生无法找到合适的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时,他们常常以来母语思维。据统计,有17%的学生母语思维量占总思维量的75%以上;48%的学生母语思维量在50%―75%之间;27%的学生母语思维量介于25%―50%;仅有8%的学生母语思维量低于25%。[1]因此,双语思维是二语写作的一大特点。由此可见,由母语负迁移造成的写作困难在大学生中是极其普遍的。
2.过程教学法
过程教学法包括:写前准备、写作阶段和重写阶段。写前准备指明确写作主题、选定读者对象、选择写作形式。写前准备可以包括收集素材、构思、列提纲、写标题。这一阶段是写作最长的部分,通常占全部写作时间的85%。写作阶段:这是写出初稿的过程,也是整个写作过程中速度最快,也是写作者最畏惧的一个阶段,约占全部写作时间的1%。重写阶段:重新考虑写作主题、形式及读者。这是一个重新收集资料、重新思考、重新计划、重新写作、逐行编辑直至满意的过程,约占全部写作时间的14%。[2]
由此可见,过程教学强调学生能独立进行读者分析和修改。学生通过分析和修改,能够找到写作的方法,并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
但是,对于二语水平较差的学生来说,研究遣词造句根本是遥不可及的任务。汉语的负迁移已严重影响了写作阶段的进行,使之无法进入到第三阶段,即重写阶段。
3.母语负迁移在CET-4英语写作中的体现
3.1错误使用英语单词。
错误使用英语单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学生的英语语法知识模糊,不了解英语语法规则;二是由于无法摆脱汉语影响。二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往往不会使用正确的英语表达,此时求助于汉语就显得简单多了,所以生搬硬套的现象就屡见不鲜。比如,2009年CET-4英语作文题目是“Creating a Green Campus”。有学生写出以下的句子:
(1)As green food,green campus not only about the natural environment,but also the sanitation.
在这句话中,学生错把介词about理解成为中文里的“有关,与……相关”,而把它当成句子的谓语动词来使用。
(2)It not only good for students but also for the college.
而这句话反映出,学生错把形容词good当成汉语中的动词来使用。
学生受到汉语影响,无法正确掌握英语单词的正确用法,只能简单地从中文释义上入手,将其写入到句子当中。即造成了严重的语法错误,也造成了语义上的错误。
3.2句子成分残缺。
汉语是重“意合”的语言,因此即使句子的成分残缺也能够清楚地表达涵义。英语重“形合”,残缺的句子是无法被人理解的。例如:
Do you know why must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在汉语里“你知道为什么必须保护环境吗?”是没有错误的,句子的逻辑主语被默认为“我们”。但是英语句子却应该将主语明明白白地写出来,应改成:Do you know why we must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3.3主语概念混乱。
汉语主谓搭配比较灵活,没有太多的限制。英语重“形合”,主谓搭配是受到限制的。但是,学生受汉语影响,经常将本不能搭配的主语和谓语放在一起。例如,在一篇题为“Water Shortage in China”的作文中,学生写道:
(1)Some places never rain.
(2)The example is easy to give.
句(1)中,学生按照中文的习惯理解成“有些地方从来不下雨”,句(2)为“例子很容易给出”。但是在英语中与rain搭配的一般是it。句(2)中give的逻辑主语应当是人或it而不是example。
3.4将汉语的某些字词直接翻译成英语,造成“中式英语”。
(1)On the earth can by human direct use fresh water resources,only occupy the earth 0.3%.
若用中文理解以上两句,应该译为(1)“在地球上能被人类直接使用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的0.3%”。之所以学生会写出这么啼笑皆非的句子来,就是受汉语思维的影响,加之英语基础薄弱,便将汉语的字词译成英语,按照汉语的顺序逐一写出。在二语水平较低的学生中,类似的句子是很常见的。
4.大学英语作文课堂教学程序
要解决以上提到的汉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的影响,必须既教授语法和修辞方法,又不忽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探索能力。所以,对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要以讲授语法和分析范文作为写作的起点,让学生就现实世界的题目进行写作练习,并敦促学生进行反复讨论和修改,直到得到满意的结果。教学程序可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节段:讲授语法和分析范文。这一阶段的语法讲授应集中在学生们总容易忽视和犯错的地方,使学生对错误提高警惕。而分析范文可使学生了解英文的语言习惯、语篇结构形式和修辞选择模式,目的是使学生意识到英汉语形式系统的差异。
第二阶段:学生写初稿。允许学生用几天时间,完成确立论点、搜集资料、写提纲、拟草稿、初步修改、定稿的过程。
第三阶段:教师进行第一次批改。这一阶段教师对初稿进行批改,将错误地方指出。
第四阶段:教师在课堂上讲评初稿中的错误,给出修改提示。
第五阶段:学生对以批改过的初稿进行讨论,得出修改方法,并进行重写。
第六阶段:教师对重写稿进行第二次批改。
只有将过程教学法和这六步教学法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克服二语水平较低学生的母语负迁移,从而提高其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郭纯洁,刘芳.外语写作中母语影响的动态研究[J].现代外语,1997,(4):30-38.
关键词:母语迁移 二语习得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093
1 相关理论阐述
“迁移作用”理论来自于心理学,即通过先期学习获得的知识向后期学习中转移,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产生一定影响。在语言理论研究中,通常将母语知识对二语习得产生的影响称为母语迁移。Odin认为目标语与其它已习得或未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存在的共性与差异所产生的影响即为语言迁移[1]。Sclinker认为母语迁移通常分为正迁移、负迁移,所谓正迁移是指母语与目的语形式相同时,对语言学习产生有利影响的迁移;反之负迁移则是指母语与目的语形式不同,如果直接套用母语的模式或规则会对目的语形式产生不利影响的迁移,即母语对二语习得产生干扰作用[2]。我国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而英语则属于印欧语系,两种不同语系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对中国学生而言,学习英语的过程相对困难,特别是母语会产生较大的负迁移作用。而R.Ellis则认为语言迁移包括正迁移、负迁移、回避、过度运用及语言习得时间不同等五种表现形式,其中正负迁移与Sclinker的观点相同,而回避则是指学生会由于母语与目的语的差异而尽量避免使用某些语言结构;过度运用则是指过度使用简单的语言结构,而尽量避免困难、复杂的语言结构;语言习得时间不同是指语言本身有难度差异,儿童习得母语的时间是大致相同的,但是习得第二语言所需的时间却差异巨大[3]。
2 母语负迁移客观存在的必然性
上文中提到,汉语与英语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二者无论是语言结构特点还是文化背景,均存在诸多差异。二语习得的过程是一个系统构建的创造性过程,学生可能会通过其所掌握的知识来源有意地检验目的语相关的假设,而母语知识系统即是重要的知识来源。基于该意义而言,母语的负迁移是一个客观、必然的过程,其作用也不应被全盘否定,Ellis认为,任何二语习得理论缺少母语迁移的描写都是不完整的。母语的负迁移不代表二语习得的失败,相反的,倒是可以通过母语负迁移看到学习者加工处理语言材料的过程;此外,母语负迁移又何偿不是学习者为理解二语材料而采用的一种积极策略,即借用,“学习者的理解策略与生产策略促进交际策略的迁移,正是因为反复借用成功,借用的语言形式才进入了中介语语法[4]”。
3 母语迁移对高校英语教学的启示
3.1 正确对待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是否使用母语还存在不同的观点。其中赞同的包括语法翻译教学法、认识法教学法等,特别是认知法教学法,不仅主张教学中使用母语,而且还对不同学习阶段应用母语的比例都做出了大概的规定;当然,持反对意见的教学方法反对的原因主要是认为母语会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产生干扰,导致出现错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母语的作用不能完全摒弃。因为高校英语的教学对象是言语器官与思维器官发育成熟的大学生,母语思维与相关的知识结构对其影响很难消除,所以要在接受这一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善加利用母语与英语的对比,将母语作为一种必要的教学手段。此外,根据认知心理学原理可知,通过已形成的语言知识体系可以加强对关联新事物的认识与理解[5],那么由此可知,在第二语学习过程中,利用母语作为必要的有效策略有两点优势,其一,突出说话者的能力,在习得相关规则前实现利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需要;另外一方面,可以促进学习者的交际行为,其通过参与更多的交际输入更多的语言知识。
3.2 客观看待母语负迁移,并采取有效的修正措施
对母语与目的语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对第二语学习过程中易犯的错语、学习难点等做出准确预测,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帮助学生克服母语迁移的负面影响。当然,如果对学生的错误过分关注,也无法将二语习得的整个过程客观、全面反映出来。所以教学中要把握一个适当的度,对母语负迁移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将其视作交际、学习的策略之一,找到英语、汉语际共性与异性的平衡点,引导学生可以将不同的两种语言系统中的共性充分利用起来,促进语言能力的提升。此外,还要对由于母语负迁移而导致错误进行修正,使学生明白自己语言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认识到母语负迁移对二语学习的影响。比如有些学生用“headmaster”称呼校长,此时就要告诉学生:虽然汉语中用职务称呼某些领导来突出其权势,达到尊敬对方的目的,但是英语中的称呼更习惯用可以反映其专业水平的词语,而尽量避免带有“权势”倾向的称呼,以彰显社会推崇的平等关系。
3.3 营造和谐的课内外第二语言环境
在高校英语课堂上,老师要保证使用大量的、纯正的英语对话,以保证学生的语言输入,引导学生基于英语思维的角度进行交际,促使其形成英语会话的语感,提高其元认知能力,减少负迁移。对课堂教学环境进行优化,引入多媒体网络技术,打造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多运用英语的机会,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师生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各类相关活动,比如开设英语角、组织观看英语原版电影、推荐阅读英语原版小说、排演英语话剧等等,将学生引入更加真实的英语情况中,将语言学习融入形式多样的、趣味十足的英语活动中,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主动性。此外,要加强英语交际文化的导入。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反之,要掌握好一门语言,就必须对其文化背景有深入、全面的了解。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一直忽略文化因素的输入,大大降低了英语的实用性。老师要在英语教学中合理导入欧美国家的交际文化,使学生认识到汉语和英语无论是思维方式、语言表达,还是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均存在较大差异,利用各种手段向学生进行文化渗透。
3.4 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并没有建立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尤其是一些英语程度相对较差的更是缺乏学习信心,从而产生焦虑感。焦虑情绪会造成学习者心理上的紧张与压抑,从而导致其出现语言休克[6]。从某种程度上讲,学习者本人的心理作用会对整个语言学习过程产生直接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促进也可能是制约,而老师科学、合理的心理引导则会促使学生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多给予鼓励与帮助,帮助其消除情感障碍与心理障碍,促使每个学生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4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学生属于非英语国家,母语迁移必然会对其英语学习产生影响,其对中国学生的二语习得的作用也十分突出,既有正迁移,又有不可消除的负迁移,所以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最大程度上降低母语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干扰,促进语言的正迁移。
参考文献:
[1]郭铭华.论母语在外语课上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4).
[2]陆效用.试论母语对二语习得的正面影响[J].外语界,2011,(4).
[3]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和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文秋芳,郭纯洁.母语思维与外语写作能力的关系:对高中生英语看图作文过程的研究[J].现代外语,2011,(4).
[6]王立非,文秋芳.母语水平对二语写作的迁移:跨语言的理据与路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3).
目前来看,母语的正迁移对外语学习的积极影响正逐步受到人们的肯定,但更多的人们关注的是母语对外语学习的消极影响,即负迁移。甚至到了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用“干扰”来形容母语对外语学习的消极影响。外语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可以从语音、语义、句子、篇章、文化等几个方面加以区分。
一、语音的负迁移
母语语音的负迁移主要出现在初学者身上,这是因为初学者往往按照本族语去听和发出外语语音。学习外语的人一般是在本族语已经掌握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学的,所以必然受到本族语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让初学者明白,外语(英语)中的字母与咱们汉语的拼音虽然有些地方很相像,但更多的是不同的,特别是英语中的一些辅音,在汉语中甚至相似的发音都没有。一定要进行比较,造成视、听形象的优势,找出差别,甄别正误,加强印象。其次,也是最关键的,要让初学者掌握正确的发音部位和方法,明白英语是由肺部气流压缩往外送音,而汉语一般是从口腔发音。经过反复训练,就能比较好地掌握英语的发音技巧。
二、词汇的负迁移
词是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由人们在日常的口语和书面语的交际过程中自由支配,在语句中构成不同的结构成分,如名词短语、动词短语、介词短语等,进一步构成句子。在书面语中,词还具有图形信息。按照Gibson的观点,词是图形、语音、语义、构词法与句法五种信息的复合体。母语词汇的负迁移在外语学习中非常复杂,也是初学者的一大障碍。主要的情况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1.母语与目的语词汇所指的概念不完全相同,初学者往往从简单的字面意思去理解,一个母语单词对应一个目的语单词,从而造成词汇的负迁移。例如,英语中的aunt就包含了汉语的姑姑、姨妈、婶婶等,“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其实就是汉语的“你好”之意。汉语中的“人”,就可以理解成英语中的person,people,human beings,man,woman等等不同的概念。
2.目的语与母语所指的概念字面意思一样或相近,其文化、情感等内涵却完全相反。例如,汉语中的“狗”往往与骂人有关,而英语中却往往有着相反的意思,比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汉语中的“羊”往往是温顺、纯洁、善良等的代名词,而在英语中goat却有时具有“傻瓜”之意思。
三、句子层面的负迁移
句子是指可以独立表达完整语义的语言单位。按照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一个完整的句子包含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两个层次。表层结构就是句子的外在表现形式,而深层结构就是说话者试图要表达的句子的意思。初学者由于所掌握的目的语的句型不多,在表达自己的意图时,由于受母语的影响,往往按照母语的句型组织句子,不仅意图表达不准确,句子形式更容易犯错误,或者产生歧义。例如,“They are flying planes.”可以理解为“他们正在开飞机”,也可以理解为“他们是正在飞行的飞机”。
还有一些英语句型中的反意疑问句或含有征询对方意愿的句子,往往让受母语影响很重的初学者犯难。比如:
You don’t like it, do you?你不喜欢它,对吗?
――Yes, I do.不, 我喜欢。
――No, I don’t. 对, 我不喜欢。
You are the last one I want to see. 我最不愿见到你了。
还有些句子本身包含有否定意义,初学者往往一看到“yes”就认为对方同意自己的观点或允许自己干什么。比如:
Do you mind my smoking here?你介意我在这里吸烟吗?(我吸烟你会反对吗?)
Yes, I do.对,我介意。(我不同意你在这里吸烟。答案看似没有否定词,却是否定的。)
No, I don’t. 不,我不介意。(你可以随便吸。答案里有否定词,意思却是肯定的。
这种对我们来说似乎有点是非颠倒、词不达意的差异,主要在于英文化的人更注重自己对客观事实的主观看法或态度,而我们则注重于对交谈对方所发出的信息或表明态度所做出的反应。
四、母语语用层面的负迁移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人们发现负迁移并不只停留在语言知识层面,还出现在实际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学习者往往套用自己母语的语用规则进行交流,交流就会出现困难甚至错误,这就是语用负迁移。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掌握的不够,不能正确运用目的语的语言规则,更多地则是由于交际意义是一种隐含信息,即非明示信息,往往需要借助具有或然性的推理,才能实现对目标信息的正确理解。这就是说,语言要表达的信息往往比语言本身要复杂的多,要正确地理解对方的意图,往往需要根据语境去理解说话者的言下之意、弦外之音。
语用负迁移主要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语言能力。包括根据场合、目的、角色和关系选择和使用合适的语言和语言外的行为。比如,中国人一般要用“先生”或“夫人”、“小姐”称呼对方,以示尊敬,而美国人却喜欢直呼其名。中国人特别喜欢称呼对方的官衔,如“某某局长”、“某某经理”等,而美国人则极少这样称呼。中国人在大街上见到熟人,总喜欢问“去哪里了”、“干什么去了”等,而对美国人而言这样的问题却会引起对方的不满,认为有干涉其私生活之嫌。
2.不能正确理解目的语的社会文化背景,包括理解人们的身份、价值观、道德规范,以及人们的风俗、血缘关系,以及如礼尚往来等。中国人称呼比自己大的老熟人时常用会加上个“老”字以示尊重,比如“老张”、“老杨”等,而美国人则对“老”是很忌讳的,最怕别人说自己“老”。中国人见面喜欢靠的很近攀谈,这样才显得亲热,而美国人往往在说话时要与别人保持一定距离。还有,中国人比较谦虚,受到别人夸奖时常会用“哪里哪里”、“没有”、“我不行”等以示谦虚,而在美国人眼里,这样的话往往是无能的表示。他们更喜欢讲究事实求实,对别人的夸奖认为是理所应当,往往回用“谢谢”表示感谢而已。
3.母语写作能力的负迁移。母语在目的语写作层面的负迁移,是学习者的母语在目的语词汇和语用层面负迁移的综合表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英、汉语词汇词性上的差异而造成的表达方式上的不同,更主要的是由于作者往往按照自己母语的思维模式进行思维、谋篇布局,结果就出现了文字是英语的,遣词造句、表达习惯、篇章结构等是汉语的文章。还有一些学习者,干脆先用汉语把文章写好,然后再翻译成英语,当然就会给人很深的母语写作模式的影响了。
学习者刚开始学习外语时,最初往往要借助于母语的发音、词汇、句法等,然后迁移到目的语的学习。也就是说,学习者只要开始学习外语,母语的迁移就开始了。母语的迁移是外语学习中的一个必然过程。因此,我们要尽量利用母语的正迁移,避免其负迁移,以促进我们的外语学习。
关键词:母语 负迁移 语言环境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6-0048-02
所谓的第一语言转移(母语迁移),指的是母语对学习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外国语言的影响。温里克指出此效应的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形式。当规则的母语和外语的规则相同,产生正迁移;当母语和外语的规则出现不同,这将导致在外语学习中,母语,负迁移的干扰。负迁移会导致错误和学习困难。因此,理解和克服英语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具有重要意义。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他们在一个独特的语用规则过程中形成和发展演化。英语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由于缺乏认识和理解英语的规则,不存在规律可循,往往依赖母语,复制其熟悉的语言应用于英语。但难免有英文和中文两种语言之间的诸多差异,不分青红皂白的形式会对语言学习造成干扰,有一个显著的负面影响,在语言学里,这被称为负迁移。
1 在英语学习中,母语负迁移的主要体现
1.1从母语负迁移的文化上
在中国与西方,由于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宗教和其他原因,文化习俗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差异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和沟通中是显而易见的。在中国文化中,遇到人,我们愿意谈论对方的收入,婚姻,彼此的家庭和其他主题。但对于大多数英国和美国,问这样的问题被认为是对别人的隐私的不尊重,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再比如,在中国,遇见熟人、邻居买菜回来时,我们总会微笑的打招呼“您出了吗”“去哪儿啊”这些都是寒暄语,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提问。而将这些看似普通的行为成英语,同样的情况却对欧美人士来说无疑是莫名其妙,并会误认为是干涉。然而卑微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被称赞时,是以一种消极的方式,用来含蓄地接受赞美。中国人都习惯了谦虚的表达方法,谦虚是我们的美德。而英语国家的人却会感到费解,他们对于别人的赞美往往用一句简单的“Thank you.”表示感谢和接受。类似这样的错误便是由于所在的和习俗差异所造成的。一个的文化方式或生活方式,总是体现着这个民族的文化性格。学习者由于文化和习俗的原因而出现了语篇负迁移。再比如,在讲话或者写文章时,中国的学生喜欢先用大篇幅层层铺垫,最后讲出中心思想,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则往往开门见山,直接点题,提出自己的论点,说明自己的主要观点或者的意图。然后整个语篇直线向前推进,论证过程比较严密。这也造成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学了不少英语却很难适应与英语为母语者沟通。英语学习者觉得英语母语者不够委婉,而英语母语者则认为英语学习者太罗唆。当初学者与英国人和美国人交流时,他们大多忽略文化习惯的差异。他们把中国的文化思维模式强加于英语。或者他们只是在英语活动中生搬硬套母语习惯。这可能会导致沟通不愉快或失败。
1.2从母语负迁移的发音上
英语和汉语发音差别很大。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语言:(1)英语包含了许多在汉语中并不存在的发音。
(2)因为汉语的音节结构比较简单,通常结合元音辅音。所以当你读以辅音结尾的英语单词时往往在最后成为传统的元音。(3)英语属于语言的音调,但是中国属于语言的语调。母语的影响下,学习者会在掌握英语语调夸张起伏的时候,遇到一定的困难。
1.3从母语负迁移的词汇上
汉语是拼音语言,而英语是字母的语言。都在文字、发音和单词的意义上存在巨大差异。对于那些已经熟悉的语言规则,当他们开始学习英语的话,他们经常在母语的帮助下了解英语单词。他们学习英语词汇时,在中文词汇中找寻具体形象的意思来与其抽象的这些简单的单词匹配。但这样的对应关系并不总是有效的。我们知道,英语词汇的显著特点是一词多义。一个英语单词,往往对应几个中国的词或短语。例如,弹钢琴,小提琴,长笛,他们的意思是“弹钢琴”拉小提琴”吹笛”。一个字“玩”可以翻译成三种不同的副词“弹”拉”吹”。这一词多义现象是常见的。它往往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主要困难。
1.3从母语负迁移的句法上
在英语和汉语之间的语法差异。差异为:(1)语言的顺序。在英语中,主要的想法和结果出现在句子的主句开头。而中国则相反。(2)语言的结构。对于英语,不同的时态有特定的句法结构。可以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陈述句语气和虚拟语气。这些表现形式不同于汉语。(3)句型。英语常使用被动句,而汉语主动句是占主导地位的。
1.4从母语负迁移的语用上
母语语用手段在任何言语行为的语用知识转移到目标语言来表达相同的言语行为,但迁移到目标语的语用知识的母语是不同于目标语的理解同样的语用知识,语用失误的表现已经存在,将直接影响语言表达的得体性。总之,这是因为英语学习者使用汉语的习惯,英语口语不符合英语表达。从心理学的意义上来说,它是由于母语干扰。例如,在中国,许多职位可以单独使用,在最后的名字作为称呼。如:李老师、王教练、孙木匠。当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表达,这可以很容易地应用到英语语言。说“李老师”的中国式英语。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很难避免母语负迁移的出现和对目标语言的干扰。在某种程度上,外语学习是如何克服母语干扰,逐步以外国语言的特点取代母语的特点。学习者的母语习得,是在自然状态下,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自然形成语言知识,因此掌握语言。在外语学习中,显然缺乏这样轻松和自然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在中国语境下的英语学习,无疑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2 英语教师应该尝试积极创造一个对学习英语有利的环境,帮助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
2.1创设英语语言和文化环境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差异是文化的差异,因此,教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文化背景知识是很重要的。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应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在课堂上设置特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学习和使用英语。指导学生阅读更多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尤其是利用英语报刊和书籍来扩展知识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的理解,培养学生有效地使用英语的能力,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分析和欣赏英语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吸收其他文化意识的本质,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英语电影。要求学生听英语广播接受最新英语文化潮流。由于学生不在语言环境中学习,所以不能自然地习得英语。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为了减少母语负迁移,除了需要自己努力,需要把握机会,友好的与外国朋友交流体验真正的英语,积极参与文化沙龙、英语角,如万圣节,圣诞节聚会,以便更好的体验外国文化。
2.2创建英语课堂教学环境
外国语言学习和习得是两种不同的程序。第一语言习得是在自然环境下进行,而外语学习是在课堂中获得。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满足学生的需要,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和课堂环境。有效地避免在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用等方面的负迁移的产生。措施的细节:
2.2.1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创建使用英语语言环境
它是使外语学习者沉浸在语言和文化中直接与外国人接触的一个好办法。然而,目前在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绝大多数是在一个学习英语的氛围,很少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接触。它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是特别重要的。多媒体技术是创造这种学习环境的最有效的工具。它提供了大量的英语文化交流音像材料。通过看,听,说,读,写和其他手段可以有效地克服母语负迁移,促进英语学习。学生可以通过人机互动获取最正宗的英语听说。通过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引进和使用的系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听力和口语学习者的水平。
2.2.2探讨多种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创建的英语语言环境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设置仿真场景,创建角色扮演,提问,小组讨论和专题讨论创建一个语言学习环境接近目标语言,语言输出和输出吸收即可,平衡发展。通过课堂活动,有意识地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你可以给学习英语的学生提供可以把各种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的机会。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学生获得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英语课堂曾经是一个老师教授语言知识的地方,但现在它转变成学生运用英语交流的地方。教师把语言技能的训练放在重要的位置,使学生不断提高对语言、词汇、敏锐的文化差异意识,以便自然地克服母语干扰,从而提高英语水平。
2.2.3创造课外英语学习环境
课外学习活动是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课外教学的延伸和主要渠道。是发展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媒体。
(1)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资源,如听力材料,英文歌曲,幽默故事和情景,等等。鼓励学生使用互联网的课外英语辅助学习可以获得知识的可扩展。同时,促进学生阅读英文报纸、期刊和书籍。通过大量的阅读,增强学生的语感,从而有效地克服母语负迁移的干扰。(2)来组织英语竞赛,英语讲座和活动,如英语角。以我国高校学生为例,近几年来我们一直举办了各种英语人才的竞争比赛,包括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歌曲比赛,英语话剧比赛,英文电影配音大赛等活动。精彩的英语竞赛活动,为充分展示自己的英语提供了机会,大大激发英语学者的表现欲望和兴趣。
英语课外活动是外语教学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使课外生活丰富,实践理论知识,扩展课堂知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避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一、 问题诊断
经过与学生的交流及同行之间的探讨,笔者认为语法习得方面的困难主要有两个层次。第一、熟悉各项语法规则但却无法灵活运用。这属于浅层次问题,学生花时间去反复操练即可掌握。第二、语法规则理解得不到位、掌握得不扎实,导致无法正确判断句子结构,正确使用语法。这是深层次问题,对语法的教与学造成了极大的困扰。究其根本,这个问题主要就在于学生的思维中汉语语法体系与英语语法体系的相冲突,具体来说是母语的负迁移所导致的。
二、 母语负迁移对语法学习造成的影响
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母语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是客观存在的。要表达“我爱你”,中国人可以直接说“I love you”,因为语法结构一样,产生了正迁移。但是,当两门语言的语法结构相差太远时,就会产生负迁移。汉语的特点是主题突出(topic prominent),句子的基本结构主要体现为主题与述题的关系,而不是主语与谓语的关系(王跃洪,2000)。例如“有10个男孩子站在树下”。这时学生容易把“有10个男孩子”的主题等同于英语中的there are ten boys,而“站在树下”的述题等同于stand under the tree。就形成了错误的表达:There are ten boys stand under the tree. 这就是母语迁移发生了错误,造成了母语的负迁移。正确表达方式是There are ten boys standing under the tree。再比如,it,one,that的指代问题可能在母语的影响下,产生负迁移,难以正确运用。如2011重庆高考题——Silly me! I forget what my luggage looks like. ——What do you think of over there ? A. the one B. this C. it D. that。在汉语指代中,基本上用“那个”进行指代,而在英语的语法指代中则存在泛指、特指、单复数指代等不同的指代方式,这些经常让中国学生感到混淆不清,所以在选择时,会习惯性地利用母语的语法体系而做出错误的选择。上面这道高考题就有很多学生选择了A选项the one.
三、 有效措施
面对母语迁移对英语学习造成的影响,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比如,陈月红在《中国人学英语为什么回避使用关系从句》指出我们认为中国学生回避运用英语关系从句,是受母语干扰所致。王跃洪在《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这样写到“因为汉语是左分枝的(left-branching),即修辞语只能位于名词之前,如,父亲买给她的礼物真实用;而英语主要是右分枝的(right-branching),即修辞词可以位于名词之后, The gift which her father bought was practical。汉语与英语的区别造成了学生语法学习上的混乱,甚至有学生在英语关系从句上误用代词”。
在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一线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母语的负迁移,实现科学、高效的英语学习。
第一,教师要意识到母语负迁移所带来的影响,从心理上做好准备,下意识对于易混淆的语法进行对比学习。比如,在非谓语动词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倍感吃力,其原因就在于母语的负迁移影响。如,“不想去看电影,我编了一个借口。”学生错误而常见的表达是Don’t want to go to see the film,I made an excuse. 学生之所以会有这种表达,是因为在汉语中动名词的时态和语态同谓语动词一样,而英语中动名词在形态上却有别于谓语动词。英语的正确表达应为Not wanting to go to see the film,I made an excuse.鲍瑞在《语言迁移与英语教学》中说到“完全排斥母语来学习外语的方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明智的”。在面对易错的语法点,教师需要从中西语言体系冲突中寻求突破口,从而寻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教师在面对语法知识点的讲解,特别是易错点需要进行详细透彻的解析,避免母语的负迁移,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好语法规则,奠定语言学习的基础。如定语从句引导词的选用,I met the teacher in the street yesterday taught me English three years ago. A. when B. Who 因为从句是修饰人的所以要用who,还有从句之间混淆,如Your coat is still you left it. A. where B. there C. there where D. the place where。在讲解的时候需要从大的方向进行判断,这是哪个语法知识点,然后对每个选项进行深入的解析,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语法规则的具体使用。就如高海英、戴曼纯在《中国学生英语关系从句外置结构的习得—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实证研究》写道,“显形的语法教学能帮助学习者发展其语言知识,促进中介语的发展,而前提条件是学习者必须处于学习目标结构的准备状态”。在教师有意识的对比学习及详细的解析中,学生可以更加有效的掌握语法知识点。
第三,教师对于学生因知识体系迁移所犯的语法错误要有正确的认识,持宽容态度。在面对根深蒂固的中文语法体系和英语一些语法规则冲突,学生犯错是在所难免,出现天天教教,日日出错的问题也不少见。笔者曾就这一题He was annoyed because the computer he didn't work again.A.had had it repaired B.had had repaired 在隔断时间原题再现,多少学生还是选择错误答案。原因也许不是学生不够努力,很可能是受到母语的负迁移的影响过于严重。在这个时候,教师能够耐心,持宽容的态度,帮助学生认识错误,纠正思维,让英语的语法规则也可以在学生的语言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逐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四,俗话说,熟能生巧。教师可以通过单项操练和语篇练习增强学生对语法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并针对典型错误进行两种语言语法正确表达的对比,找出错误的根源,逐步过渡到用外语来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形成外语思维。在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中,能够迅速帮助学生建立语法体系,并初步学会运用。
第五,罗马城不是一日建成的。教师需要有意识的在课堂及其他场合,利用各种手头资源,比如课本的阅读文章,优秀的英文文章等引导学生一起对比差异,不断强化语法结构,从而避免学生的母语负迁移,实现教与学的共同发展,让外语思维在头脑中生根发芽,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
在高中三年的英语学习之后,学生就能学完英语最常用的语法知识,但学过不等于掌握。Above all,grammar is knowledge in the mind,not rules in a book.The crucial end-product of much teaching is that students should know language in an unconscious sense so that they can put it to good use.Teaching ha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rnal processes and knowledge the students are subconsciously building up in their minds(Vivian Cook,2010)。只有达到了这样的学习要求,才能为学生奠定终身学习的语法根基。教师通过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避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学生才能够更加扎实、更加牢固地掌握并灵活运用语法,最终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参考文献:
[1]Cook,V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0.
[2]王跃洪:《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第61-63页。
[3]陈月红:《中国人学英语为什么回避使用关系从句》,《福建外语》,1999年第1期,第49-55页。
[4]鲍瑞:《语言迁移与英语教学》,《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09年第11期,第158-159页。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