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回归

时间:2022-04-07 06:48:10

英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回归

1980年,许国璋先生发表了《Culturally-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一文,开了我国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研究的先河。从彼时起,人们开始意识到在英语交际活动中,即使掌握了语言知识,但如果对目的语起源的社会文化缺乏了解,仍然可能面临无效沟通的困窘,这种觉醒的结果是跨文化交际学研究在我国的兴盛以及相关学科的开设、在英语教学中的普及。遗憾的是,我国的英语教学着重于西方文化的介绍及宣传,中国本土文化表达却一直缺失。这导致英语学习者可能面临这样的情形:虽然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但却无法用英语来恰当表达本民族的文化和相关的文化现象。英语作为一种沟通工具,只侧重于实现单向交际功能,无法真正起到中西双向平等交流的作用。

那么该如何认识中国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如何才能比较适度地平衡中西两种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不至于出现从“重西方文化教育”的一端转而跳跃至“重中国本土文化教育”的另一端,再次让两种文化的教育产生新的失衡。

一、关于文化、跨文化交际和母语文化的定义界定

1.文化

文化(culture)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复杂的概念,综合各家所述可理解为: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而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所以社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换而言之,英语交际活动实际上也是汉英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转换,缺乏一定的文化认知基础,将导致无效沟通(communication failure)。

2.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之间的交际。在交际过程中,双方要想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就必须具有共同的背景知识(shared background knowledge)或语用前提(pragmatic presupposition),即文化。因此人们在使用英语交际时,其本质上也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流,交流双方对彼此文化的了解显然有助于提升沟通的效果。

1959年,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霍尔(Hall)发表了跨文化交际的奠基之作《无声的语言》,他在文中指出:“文化是人类的媒介,人类生活没有哪一方面不涉及到文化并受到文化的改变。”他点出了语言交际中文化对于沟通效果的影响和重要性。随后人们开始意识到原有的语言教学中文化缺省的问题。在20世纪70年代末,全美国已有450所教育机构开设跨文化交际学课程;到了20世纪80年代,许国璋先生将跨文化交际概念引入中国,自此之后跨文化交际研究在我国迅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各国对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呈现蓬勃兴盛的趋势。

但实际上,我国近几十年兴起的跨文化交际学研究往往偏向于西方文化(目的语文化)的教育,在全球化趋势下,把焦点落在“世界语”――英语的文化导入上,而忽略了母语文化。因此,S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渐提高,中西方实力的接近和文化交流的增加,中国文化在英语交际中“失语”了。

3.母语文化(中国本土文化)

母语文化(mother tongue culture)是与目的语文化(target language culture)相对而言的。母语(mother tongue)即语言学习者的本族语,如中国人的母语为汉语,那么中国人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所缺失的母语文化即中国文化。从教育界的角度看,中国文化教育一般是指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国文化体系磅礴、分支繁杂。

近几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正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人们开始意识到,越是在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越需弘扬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中立标签、展示中国特色。那么用国际通行语言英语恰当地介绍中国文化显得更加重要。

二、目前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教育的情况

1.在长期的英美文化输入教育下,部分学生的文化立场发生变化,对英美文化的认同甚至超过了对母语文化的认同

若仔细观察,人们不难发现大多数的青少年、儿童对于西方节日、服饰(实际上我们现在所穿的服装大部分都是“西装”,即西方的服装)、影视音乐等娱乐文化、食物等的喜爱和接受程度逐渐超过了中国文化,这种趋势和现象是值得重视的。长此以往,在中国加速现代化建设与世界化进程的同时,人们对于母语文化的认识和归属感将逐渐湮没在全球化趋势下。2000年10月19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一文,对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几近空白的现象和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表示担忧。

2.现有的教学大纲虽然已经开始意识到中国文化教学的实际需要和重要性,但仍然缺乏相应的课程和教材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对英语教育目标这样描述:“学习英语不仅有利于他们(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与各国青少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而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中级课程群里的自选模块则设置有“中华传统文化类英语课程”,并给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赏析、中西礼仪、中华传统节日文化、闽南文化、中华饮食文化等课程的开设建议。

虽然从义务教育的英语课程标准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都可以看出国家和教育部门开始重视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输入,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相应的教材是否已同步配套,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要通过什么课程和教材在英语教学中输入中国文化?这是一个需要深思及长期规划的问题。第二,中华传统文化类英语课程是选修课,与英美文化概况、英美报刊选读等必修课的西方文化类英语课程地位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第三,《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建议开设的可供学生选修的课程是否已经开发了配套课程犹未可知,市面上可作为教材的书很少。因此,要将中国文化融入英语中,并通过这门语言作为媒介向外传播中华文明,还需要探索。

3.“应试教育”使得英语教学的核心落在语言知识的积累和交际运用能力培养上,对英语文化的重视使教育者和学习者双方都淡化了母语文化

2002年,清华大学张为民教授等人对该校126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了“使用英语转述中国特色文化话题的能力测试”。结果显示,大多数被测试者无法很好地用英语表达中国的民族文化。另外2002年在对厦门集美大学157名英语系英语专业学生“是否熟悉中国文化内容的英语表达”的抽样检查中,发现“所有被试者的该项能力都相对较弱”。这些现状都应该引起的重视和深思,语言是一种交流交际的手段和工具,学习英语的目的既要吸收外来文化,也要着力于传播自己的民族文化。

三、对于目前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回归的几点想法

1.学习先辈翻译家,心中有中华文明,笔耕口述传播中国文化

要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教学,除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外,还需要有一定的教学内容载体,即教材或读物。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不能只通过老师们从各种渠道收集相关的资料或自编的校本讲义作为教学材料。因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本质上存在差别,中国文化要用西方语言表达存在一定的难度。一些无法在目的语中找到对应翻译的词汇、短语,着实需要资深的专业翻译家和团队研究、推敲,才能在照顾西方读者理解需要的同时,不失中国特色与味道。同时,也只有借助于地道的教材和读物,才能将中国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有效实施,使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英语实现中西双方文化的无障碍沟通。

我们来看林语堂先生在《京华烟云》中的一个例子:“... for vigilant guard should be kept lest Mannia in her despair should seek a ‘short-sighted way’ out, by which she meant suicide.”林先生为了保持中国语言文化特点,在这个句子中将汉语“寻短见”直接译为“short-sighted way”,同时又在其后补充了英文解释,既保持了汉语的原汁原味,又不影响原文的意义。这是一种值得学习的翻译策略,尤其对于在英语表达中输入中国文化来说更值得借鉴。

2.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本土化身份构建

统计显示,目前全球约有1/4的人在使用英语工作、生活、学习,另外当今世界上的先进科学研究及成果报告基本都使用英语表达,英语已经成为一门“世界语言”。与此同时,英语作为世界范围内的通用语言,在与其他文化碰撞时,也逐渐失去了“标准英语”(King’s English)的本真性。英语一旦在一个地区被采用,其在科技、文学活动等方面,都会发生再生现象。其部分是语言再生,部分是文化再生。这些情况说明英语在流通使用过程中已独立于美国英语或英国英语,根植于使用英语的国家文化基础上,出现了澳大利亚英语、新加坡英语、非洲英语等,其中当然也应该包括中国英语。

中国文化认同教育是我国各层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民族情感的需要。在今天的英语教学中,如果还继续将跨文化教学等同于英美文化的导入是有失偏颇的,忽视母语文化的导入必将导致中国英语学习者出现“母语文化失语症”现象,因此在跨文化教学中进行本土化身份构建是十分必要的。英语学习者既要了解西方文化,又要承担起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责任,并要在英语学习中加强母语文化的积淀,用英语进行母语文化的有效输出。

3.提高英语教师的母语文化知识和教育意识,强师才能出高徒

对于目前大多数英语教师来说,跨文化教学无疑面临着新的挑战,即有关母语文化的导入及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课堂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场所、渠道,因此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高低也是在英语教学中推行母语文化教育的关键。要在英语教学中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英语教师需要同时具备深厚的英语语言功底和较高的中国文化修养,能够用英语谈论本土文化的根源、演变和成果等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认知度,培养他们的民族情感,帮助他们将母语文化内化于英语思维之中。但有关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约80%的英语教师在28~48岁之间,他们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所接受的英语教学中有关中国文化素养的教育十分缺乏,因此首先必须从师资源头抓起,加强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学习。

英语教师首先应确立一个坚定的文化立场,具备深厚的双语基础,正确认识中西双文化教学,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学习中国文化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树立异国之间文化交流的平等意识。

4.要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母语文化内容,而不是改变英语课程的性质

强调跨文化教学中母语文化导入及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不重视语言的基础知识教学。要以理性的态度看待母语文化内容和基础知识教学之间的主次关系。母语文化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导入,应该在语言教学的大前提下进行,尤其在基础阶段的教学中更应加语言基本功的训练,而不能让文化教学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四、小结

辜铭鸿、林语堂、杨宪益等一批翻译家,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情感,他们运用语言得心应手,不仅译出了汉语原文的意义,而且再现了原文中的修辞、幽默和审美意义,为探索母语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回归提供了参考和依据。这些前辈的治学经历启发了我们――厚实的母语根底、广博的母语文化知识,有利于培养高超的英语水平和英语交际能力。母语文化和西方文化是英语学习中能够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两个方面。强化母语文化表达,是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单位:广东省粤东高级技工学校)

上一篇:如何提高中职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下一篇: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文学的姿态读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