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0:21:10

母语教育论文

母语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母语中华文化音乐教育

0.引言

自上个世纪以来,在“中国音乐落后论”、“全盘西化论”等问题上展开了学术争论。为此,我国音乐教育界提出了“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观,本文就我国音乐教育中的母语教育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期与大家共同探讨。

1.我国音乐教育现有体制的由来

中国音乐教育在清代以前占主体地位的是中国传统音乐。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的推行和西方音乐文化的侵入,我国音乐教育便走上了西化的道路。西化的表现可以概括为:引用欧美学校歌曲曲调作为唱歌教材、乐理采用西洋乐理体系、教学方法照搬西洋。这时候兴起的“学堂乐歌”便成为我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起点。

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西化”问题。中国近百年来的音乐教育有得也有失,正如福建师范大学王耀华先生所说,其“得”在于:引进欧洲近现代音乐教育体系,使中国音乐教育走上了系统化、规范化道路;提高了全民族的音乐水准;引进西洋近现代音乐及其理论,促进了东西方音乐文化交流;促使某些音乐形式的诞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音乐的发展。其“失”在于: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以欧洲音乐理论体系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教育,忽视了中国音乐理论体系的深入探讨和重建,不利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弘扬和发展。主要表现为:在专业理论方面,以欧洲音乐理论为普遍真理,而取代中国音乐理论;在音乐创作方面,以欧洲音乐体裁为效仿的楷模;在价值取向方面,重西轻中,以西否中。[1]

在对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得”与“失”思考的同时,也会引起对我国音乐发展的另一个问题——中国音乐文化发展主体性危机的思考。由于受西方工业文明价值观及音乐教育价值观的影响,我国一些人把东西方音乐关系纳入了古今关系,而不是把它作为人类音乐的成果来借鉴和接受。这样,也就使中国传统音乐的心理学、美学等价值被“削足适履”地纳入了西方音乐演进的轨迹。这一切都要求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整体的文化价值体系进行重新评价与重构。

由此可见,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是一项严峻的课题,其历史必然性更不容置疑。

2.母语选择——中国传统音乐

所谓“母语”,就是指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方言。[2]806本文这里说的“以中华文化为母语”中的“母语”,是借用了语言学的概念。美国语言学家布鲁克和特雷杰认为:“语言是使一个社会集团内部协调一致和任意的有声符号系统”。可以说,音乐也是人类社会“有声符号系统”的组成部分。音乐与母语有着密切的关系。声乐中的歌词本身就是语言,器乐也总是体现着母语文化的特征。另外,“一个民族的传统音乐必须要依靠民族某种具体语言和文字来交流、记录和传播,特别是没有文词依附的传统器乐曲,在民间仍然主要采用‘口传心授’的方法来传承”。[3]39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中华民族在语言特色、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审美情趣、民族心理素质等方面在世界上都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本体、民族尊严、民族意识的标志。如“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立身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品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思想等。虽然中华文化也含有封建性的糟粕,如君主专制主义思想、男尊女卑以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特权思想和“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因循守旧思想等,但占主导地位的还是中华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母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华文化母体千百年来也孕育了传统音乐文化的成长和发展。

那么,今天的“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就应该指的是“以在中华民族历代生产斗争、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文化为深厚基础和广阔背景而进行的音乐教育”。[4]

当今中国音乐文化处于中国传统音乐、中国现代民族音乐、外国音乐三种体系多元共存的复杂状况。每一种音乐体系都以不同的方式在人们的音乐生活中发挥着互相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各自的文化价值没有高低之分。它们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都值得保存和继承。但是,在世界各国,音乐教育首先应该担负起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构建。所以,最根本的“母语”选择应该也只能是中国传统音乐,正如当今一些研究中国的西方学者指出:“在中国面临的各种危机中,核心的危机是自信的危机,中国人正在失去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中国性(Chinesness)。”[5]梁铭越先生也曾经谈道:“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系如若失去原生态演艺的存在,其传承也愈接近离失而无形中被埋没了。”[6]263也就是说,如果放弃中国传统音乐体系而选择其他音乐体系,则意味着否定了自我。那么,“弘扬中华音乐文化”就只是一句空话。所以,在“母语”音乐教育中,只能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为根本资源。当然,作出这样的选择,并不意味着排斥其它音乐体系,否定其它非母语因素。相反,还要把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知识列入普通教育的音乐课中。王耀华先生曾经指出:“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为根本,既注重继承,又重视发展,既继承一切优秀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使之得以弘扬,又重视对其他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借鉴、吸收。”[7]

3.建立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的现实意义

当今,中国音乐教育界提出的“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观,要求把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作为基点,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音乐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中,起着并且至今仍然起着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支柱作用。若要让这灿烂的音乐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这一历史重任也就自然而然地落到音乐教育的肩上。

建立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是增进中华民族情感交流、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进程的需要。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整体结构中,“乐”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孔子的乐贵移风易俗观,荀子的“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乐记》更是充分肯定了“乐”的美育社会功能,可见音乐的民族凝聚力十分强大。同时,建立这样一个体系也是增进中华音乐文化内部交流、继承发展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优秀传统的需要。如果没有把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保护好的话,就不能为人类音乐文化发展做出贡献。另外,在世界音乐教育界也出现了重视各民族传统音乐教育的趋势。面对这一世界音乐教育的共同趋势,我国的音乐教育要如何进行改革,不仅是音乐教育界,而且是整个音乐界应该重视的问题。

4.建立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的困难和可能性

尽管对建立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充满着信心和希望,但是,这一体系的建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还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其一,要建立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必须摆脱西方工业

文明价值观及音乐教育价值观的影响,建立新的音乐教育价值观。

其二,必须改变中国传统音乐非系统化的现状,总结出适合我国音乐教育的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作为教材。

其三,要建立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必须打破原有模式的约束,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必须找到中国传统音乐教学方法和当今世界先进教学方法的契合点。

其四,必须培养具有中华文化意识的音乐教师。虽然存在这么多的困难和问题,但实现“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建立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又有其现实基础。

在对历史的反思中,建立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已成为大多数音乐工作者的共识。通过大多数音乐工作者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奠基性的成就,比如,对古文献、古乐谱、古乐种的研究、整理及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1985年,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35条,明确提出了“加强美育”,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对“美育”又作了更进一步强调。这一切都将会对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实现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5.结束语

弘扬中华音乐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音乐文化传统,是我国每位音乐工作者的崇高历史使命。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是弘扬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弘扬中华文化仅仅依靠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但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的建立将与西方体系形成一种平等的对话,为世界音乐文化沟通、互补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得与失.音乐研究,1994,2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

[3]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4]王耀华.根深扎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乐府新声,1996,1

[5]管建华.重建比较音乐学.中国音乐,1995,1

[6]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

母语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客家方言 英语习得 迁移 文献综述

一、引言

母语在英语学习中的迁移作用一直是语言学家和外语教育研究者关注的话题。然而方言是大多数人最早接触的语言形式,其对于我们的影响也许是终其一生的(王斯妮,2007),是真正的第一母语。随着英语学习中母语迁移作用研究的深入,方言对英语学习的迁移作用研究也偶有触及。从1987年蓝唐在《教育论丛》《浅谈客家学生学习英语音素的困难和纠正方法》开始,有关客家方言对英语习得迁移作用的研究呈显性增长,至今约有20年的历史。

为了更好地推动研究,探讨客家方言区英语学习者的障碍,探索客家文化背景下的英语教学规律,提高客家方言区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效率,笔者觉得有必要对此类文献进行回顾总结。

二、文献的检索收集和统计分析

本文收集的文献主要来源有六:中国知网、超星数字图书馆、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专业图书室、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书目联机检索和文献传递服务,亚马逊网上书店、谷歌图书(学术)检索。通过检索收集共获高度相关论文28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4篇,没有发现高度相关学术专著或教材。

通览相关文献,笔者试作如下几点分析归纳:

1.研究主题高度集中于客家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的(负)迁移研究。

其中专门讨论的论文有12篇,以讨论语音迁移问题为主的论文9篇,共计21篇,占比75%。代表性的有,肖燕丽(2000)通过比较英语和客家方言的元音、辅音的主要特点,具体分析了客家方言区学生在学习英语元音、辅音时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帮助学生排除母语的干扰,纠正不正确的发音。彭美兰(2014)通过问卷调查、语音测试和教学实践等方法开展实验,全面研究梅州客家方言对英语语音负迁移的具体表现,并通过分析受试客家学生的语音错误和对比分析客家方言及英语的语音差异剖析迁移产生的原因;然后根据其原因及语音教学现状将具体的教学应对策略加以实证研究,从而得出确切可行的教学启示,以减少客家方言对英语语音的负迁移。

除了客家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的(负)迁移研究以外,其他方面的迁移作用研究寥若晨星,比如,关注语法迁移作用的仅有1篇,蔡永贵(2012)以嘉应学院客籍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的作文练习为语料,归纳出了学生因母语负迁移而产生的典型语法错误,分析了其成因,并就教学实践中如何帮助学生摆脱母语方言的干扰、建立新的语言习得习惯等提出了对策。另外,研究词汇迁移作用的论文也仅有1篇,詹晓慧(2012)从词汇习得的角度,对客家方言词汇在英语词汇习得中的负迁移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减少此类负迁移影响的对策。此外,对英语学习中客家方言迁移作用进行综合性或一般性宽泛研究的论文有7篇,典型代表有,王斯妮(2007)研究了客家方言在音段音位、句法结构和语用等方面与英语的异同及其带来的影响,分析了特定历史和生存环境等所造就的客家人文化心理特质,探讨了其对英语学习所产生的正、负面影响,最后提出了英语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最后,还有2篇论文探讨了客家方言和英语在某些语用方面的差异或迁移现象,有2篇论文探讨了客家方言区英语教育中的本土化问题,邓海龙(2011)探讨了客家方言语料库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问题。

2.研究方法主要是经验性、案例性研究,实证性、描写性研究较少。

涉及实证性研究的仅有,熊梦雨的《客家方言学生习得英语音段音位的调查研究》,李裕娴的《从语音负迁移角度看大学英语语音教学――一项梅县客家方言与英语语音的实证研究》,江岚澜的《河源城区方言语音对英语语音习得影响的实证研究》。

3.研究主体主要来自客家聚居区的地方高校英语教育工作者。

研究者主要来自梅州市的嘉应学院、嘉应师范专科学校,河源市的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赣州市的赣南师范大学、江西理工大学。还有4所高校来自客家方言区的在读研究生。其分布如图所示:

4.研究成果出版去向主要是省级学术出版物。

比如,嘉应学院学报、贺州学院学报、考试周刊、课程教育研究等,还有广西大学等高校硕士论文。

5.研究成果出版时间主要集中于2010年以来的年份。

比如,2012年最多,有6篇论文出版,2014年有4篇,其他年份多为2、3篇左右,尤其2000年前出版的论文很少。

6.相关研究大多缺乏基金资助。

相关研究大多未能获得有关基金的资助。

三、启示与结论

根据以上对客家方言区英语习得迁移研究的文献统计分析,笔者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如下建议:

1.增强研究的系统性。

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客家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的负迁移方面,对于词汇、语法、语篇、语用和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迁移研究很稀缺。研究者有待于对客家话和英语在以上诸多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对比研究,分析异同,促进英语习得中客家话的正迁移,避免负迁移。

2.增强研究的全面性。

目前研究侧重于客家话对英语习得的迁移研究方面,相对片面。客家方言语境下教师课堂教学策略和教师专业发展、客家文化语境下的校本教材编写、客家文化语境下学校英语教学管理和客家文化心理对英语习得影响等方面研究基本空白。

3.加强研究的实证性。

目前研究仍以经验性、个案性研究为多,缺乏实证性、描写性研究。某些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客观性和可信度有待提高。

4.打造高质量的研究。

目前研究难以获得基金支持,研究成果出版物去向层次偏低,未能有本学科核心刊物录用。另外,研究的可持续性较低,2000年后较长时间内研究成果未有较大进展。所以,同仁们当努力改变现状,为本领域的研究抢占新的高地,开辟新的境界。

5.加强研究合作和交流。

相关研究者尤其是客家地区的英语教育研究者应当加强交流合作,互通有无,形成研究合力,扩大研究成果和影响力,同时让更多的优秀研究者加入到研究队伍。

参考文献:

[1]蓝唐.浅谈客家学生学习英语音素的困难和纠正方法[J].教育论丛,1987,04:40-45.

[2]肖燕丽.客家方言区学生英语发音问题分析[J].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2:113-120.

[3]彭美兰.客家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负迁移研究[D].广西大学,2014.

[4]蔡永贵,朱金华.客家方言在大学生英语语法习得中的负迁移――以梅州客家方言为例[J].池州学院学报,2012,

04:70-73.

[5]詹晓慧,朱金华,何家驹.客家方言在英语词汇习得中的负迁移现象及对策[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02:76-79+83.

[6]王斯妮.客家文化背景下的英语教与学[D].湘潭大学,2007.

[7]邓海龙.客家方言语料库建设与英语学习中的母语迁移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02:44-46.

[8]熊梦雨.客家方言学生习得英语音段音位的调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9]李裕娴.从语音负迁移角度看大学英语语音教学――一项梅县客家方言与英语语音的实证研究[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3:74-76.

[10]江岚澜.河源城区方言语音对英语语音习得影响的实证研究[D].广州大学,2013.

[11]朱金华,刘红梅.客家方言语境下的英语礼貌语用失误[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15-18.

[12]张晓娟.英语和客家话礼貌的语用与文化价值取向比较研究[J].嘉应大学学报,2001,02:116-118.

[13]刘莹,朱佩颖.客家地区农村中小学英语教育本土化研究――以赣南地区为例[J].家教世界,2013,22:70-71.

[14]邹联芳.客家地区农村中小学英语教育与英语本土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03:193-196.

母语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现在说是35年前了。那是“”后期,我读中学,语文教材是“两报一刊”社论和语录、鲁迅的杂文。每天下午的第七节课是20分钟的、雷打不动的“读报课”。我是班里的学习委员,由我站在讲台上,两手端着报纸,大声读着当时的各种通讯、时评、社论,每天都重复着这样的“功课”,时间有一个学期之久。我眼睛看着报纸的语言,心里默视着前后连接的语言,口里大声发出语言的声音――这三种语言非常吻合地重叠在一起。这样长达一个学期的语言训练,很可能让我终身受用了。直到现在,你随便给我一段从未接触过的新材料,我都能比较流利地、顺着材料的文风把全文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完。我现在很喜欢听配乐的文学语言朗诵,听那种庄重的政治报告的时评语言感到怡心,听那种慢条斯理、抑扬顿挫的易中天品三国式的课堂语言比较兴奋。可以说,35年前的开声“读报训练”在不经意中让我体验了母语的快乐语感,它相当深刻地影响了我后来上课时的课堂语言和写作时的书面语言。

我的老师王田葵教授是改革开放后高教事业渐入正轨,他已年满45岁时才开始学习论文写作的。他45岁后的文章质量步步攀升,居然给人们一种半路出家,并是大器晚成的印象。我向他请教写作的秘诀,他告诉我一个别人不知道的“写作机密”――45岁后的他常常手拿着自己最喜欢的论文,一个人关在书房里,或者朗朗有声地念,或者默默无声地读,他反复地精读、诵读那些他最喜欢的文章,以至熟读到了甚至能整段地背诵了。

王老师提高写作水平的秘诀,和我自己35年前那段独特的歪打正着式的经历,其实都隐含了一个这样的写作核心理念――人们可以利用“语音激活效应”来提高语言学习和写作学习的效率。写作实际上就是写语言,写人们无声的内部语言和有声的外部语言以及人的书面语言。怎样通过记忆语言、学习语言,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呢?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博士伊丽莎白・洛伏特斯通过实验得出一个“大脑靠耳朵运转”的结论。她说人记忆语言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图像记忆,储存视觉形象;另一种是回声记忆,储存听觉形象。眼睛一旦看到某些图像或接受某些视觉信息,就会把一个比较完整的形象储存在图像记忆中,但是它很快就会消失,也许就在一秒钟左右。然而,耳朵一旦接受信息,也会把一个比较完整的形象储存起来,但是它消失起来慢得多,大约需要四到五秒钟。”(见特劳特和瑞维金著《新定位》,中国财经出版社2002年版,137~142页)我国的心理学家张厚粲、舒华(北师大)在他们的实验报告《汉字读音中的音似与形似效应》中,发现了人们在学习语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语音联结通路”。张武田、冯玲、何海东(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他们的实验报告《汉字识别中的语音效应》中,也发现了“语音自动激活效应”(详见《现代读写说》21~27页)。上述中外心理语言学的实验报告反复证明:利用出声的朗读,通过语音激活效应,体验母语语感,并通过大量的语言训练,建立基本的母语语言模型,这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科学方法和正确途径。

开声读书在中国的语文教育中有一个悠久的传统,但利用开口大声读书来帮助写作和提高写作能力却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效应。你可能因为害羞的心理,很少主动开口读书;你也可能因其他学业和工作任务重,没有时间,没有兴趣自己主动去寻找、去积累自己最喜欢的文章,并通过开口熟读这些你最喜欢的文章使它们成为你写作的资源之一。这样,你很难体验到自己母语语感的愉悦,你感到自己的词汇贫乏、句式单调,表达起来言不由衷、词不达意,你陷入了一种很难言说的“语言痛苦”中。

如果是上述情况,我向你提出如下建议:

积累自己最喜欢的各类文章,每天在一个没有他人干扰的地方开口大声朗读20分钟,坚持100天以上,积累自己最喜欢的文章也争取达到100篇以上。你一定知道李阳的“疯狂英语”。有专家说,李阳的“疯狂英语”实际上就是“大声英语法”。你大胆地、大声地读英语,把脸部的肌肉都练松弛了,英语语感的快乐此时一定会出现;而现在“疯狂英语”的理论和方法也开始移植到“疯狂汉语”上了,你坚持100天以上训练,母语语感的快乐此时也一定会出现。

不必埋怨自己的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太差,也不必自卑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普通话水平太烂,而实际上的问题是你的训练量不够,你投入的学习语言、开声诵读文章的时间没有达到课程的要求。正像一个要在奥运会上拿奖牌的运动员,体育专家对他说,除了你的基本运动天赋,你要想得到奖牌,必须经历10000个小时的训练量一样。你需要问一问自己:你经历了100天的母语语感的训练吗?

过去了的2008年我们举行了“”结束后恢复高考30周年纪念。回想那个时候我读大学的日子,曾有一个这样的阅读和写作的细节:毕业论文我准备研究茅盾的《子夜》,研究《子夜》主人公吴荪甫性格的复杂性及根源。为写好这篇毕业论文,我买了一本《子夜》原作,又找齐了有关《子夜》的评论文章。当我第一次读完了《子夜》后,马上接手读《文学评论》上发表的一篇研究《子夜》的长篇评论,评论中关于吴荪甫的复杂的性格表现归纳得十分清晰,于是在它的提示、引导下,我开始了对《子夜》原作的第二次阅读;在获得了对吴荪甫各个复杂性格侧面的特征和把握后,我放下原作,拿起了《文学评论》开始了对《子夜》研究论文的第二次研读;这一次理论阅读后给了我把握人物性格悲剧以及寻找性格悲剧根源的分析方法、表达方法的启示,带着这种新的理论认识我又开始了第三次对《子夜》原作的研读;第三次阅读原作,除了印证评论文章中提示的分析方法、表达方法外,我还获得了在长篇作品中表现人性深层内涵,特别是在一些否定性人物身上写他们人性优点的理论直觉;当时对这一观点的科学性和理论意义我没有太大的把握,于是又回过头去第三次重读关于《子夜》的评论……在《子夜》和“《子夜》研究”之间我至少交叉、往返了三次。一个月后写成的毕业论文老师给了90分。

后来,我将类似这种在原作和评论之间的“N次往返阅读”命名为“创作与评论、感性与理性、左脑与右脑、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交叉阅读法”。我把这种“交叉阅读法”延续到后来的研究生课程的学习,推广到几十年来我的文学专业工作中,也形成了“读・品・悟”感动系列丛书的编撰理论。几十年来,我的文学感觉能力、理论思维能力、文学语言的表达能力、文学研读的研究能力等,各种文学专业能力的形成,可能都得益于这种“交叉阅读法”。

“交叉阅读法”符合目前比较时髦的“双脑教育论”。“双脑教育”的含义就是“左脑+右脑,大脑+小脑,人脑+电脑的协调发展教育论”。如果你的左脑发达,那么你的抽象力会较强,你的数理化等理科学科课程就学得好;如果你的右脑发达,那么你的具象力会较强,你的语言、语文、艺术等文科学科课程就学得好。在今天,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一个审美人格和实用人格统一的人,就应该是双脑的发育和发展都不走偏锋。

通过“交叉阅读法”的学习、训练,你的左脑和右脑、抽象力和具象力、理论语言和文学语言会得到一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发育、双向拓展的理想境界。人的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不是天生的,它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一种学习,一种训练,一种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而得到逐步的发育和生长。

你可能会有这样的困惑――既用左脑,又用右脑;既读理论文章,又读文学作品;既用抽象思维,又用形象思维,会不会把一个人的脑子搞乱,把文学语言的语感和理论语言的语感搞混,结果弄得两种语言能力、两种思维方法都得不到基本的发育和发展。你的困惑和担心不必要。实际上作为一个闯入青春期的求学的学生,或者说是刚刚走进社会的新教师,我们的左脑的抽象力和右脑的形象力实际上是处在一个正待开发的原点,还谈不上谁强谁弱,谁优谁劣。现在需要的是培育两种能力的“嫩芽”,让它们赶快“破苞”出土,迅速生长。用写作学的语言来说,那就是文学语言会刺激理论语言,而理论语言也应该促进文学语言,“双语”能力提高了,“双脑”也会发达,它们之间互相激活,互相促进的情景,正是我们学习写作时最盼望出现的理想境界。

母语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中越布依语词汇对比研究

语言文字规范理念若干思考

近年来台湾校园新词语的发展变化

宁波外贸企业语言生活调查

杭州市称呼语“老板娘”调查

中国辞书学会举办辞书学术讲座

国内教育培训机构命名字号类型调查

意大利华人青年的语码转换

香港雇员补偿判决书的语篇分析

澳大利亚的语言翻译服务

语言战略研究的产生与发展

青海省一藏族村寨的双语生活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政策解读

香港公司年报汉英双语使用比较

霍顿司法调查证据的话语分析

常州城市化进程中的语码选择与转换

祝畹瑾《新编社会语言学概论》介评

舆情视角下语言教育问题分析

徐州隐语反切语的结构与流传

机构致歉的社会效果及其话语策略

从“北大简介”看大学身份的话语建构

我国语言使用情况调查的回顾、问题与展望

商务印书馆新近推出《语言规划概论》

香港工作场所中三语使用情况的再调查

“滕州地方普通话”声调变异实验研究

字母词的使用是语言接触中的自然现象

商务印书馆2014年度语言学出版基金评选揭晓

中英应用语言学期刊中语言教育论文对比

“领导、南巡、农民工”的社情语义背景分析

“2015中青年语言学者沙龙”在商务印书馆召开

新疆师范大学留学生即时通信工具语言使用调查

英国剑桥中文学校对外汉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研究

阿尔巴尼亚首都汉语推广与教学状况调查

批评性语篇分析:具有人文主义倾向的语言研究

德语正字法改革的历史经验:哈贝马斯视角

批评视角中的心理治疗与咨询话语研究综述

中澳媒体话语跨文化的研究——以力拓间谍案为例

英文流行词Ungelivable(不给力)的“热”与“凉”

纳西东巴教中的二元对立及其对纳西族世界观的建构

内蒙古一牧区村蒙古族语言使用的代际差异

新疆库尔勒市蒙古族语言使用与语言态度调查

维吾尔族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动机减退实证研究

赣语、徽语交接地带跨境移民源流地方言考察

语言接触与新疆俄罗斯族母语语序的变异

国际区域合作背景下的跨境少数民族语言管理

执法语境下警察与犯罪嫌疑人权势关系的话语建构

香港粤语“单音节促发论”分析——语言接触下的新视角

上海南京路上语言景观的百年变迁——历史社会语言学个案研究

母语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 浅谈如何改进中学语文教学 如何改进中学语文教学 改进中学语文教学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技巧浅谈 浅谈中学语文古文教学 浅谈中学语文作文教学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方式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评价 中学语文教学浅谈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浅谈中学语文散文教学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与改进策略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及改进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改进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改进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21世纪,具有较好的母语的语文表达能力,已成为谋职的一个先决条件。而目前大家对大学生的语文表达能 力普遍感到忧虑,以致要考虑在大学普遍开设“大学语文”课。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这是一条教学长河 ;大学是下游,中小学是上游。上游能源源不断地供给清澈的河水,才能保证下游不但水质好,而且水流宽广 。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语文水平。造成大学生语文水平每况愈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板子光朝中小学语文老师身上打,这是很不公平的。这也不是说我们做老师的没有责任,而是说真要解决问题,必须首先反思我们总的教育思想、教育政策。然而,这是中央的事,小民往往是说不上话的。不过我们也 不能等着,我们也有责任思考在我们的职责范围内如何不断改进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语文水平。这里想就如何改进中学语文教学的问题说一点我的看法,向大家请教。

一、教师应该怎么授课学生才能获得知识

阅读范文,并在老师指导下模仿写作,这是中国语文教学的老传统,应该说是一种好的传 统。但光靠这一条是不够的。一个高明的、有责任心的语文老师一定会在第1点的基础上设法让学生知道,一篇 文章好,好在哪儿,一篇文章不好,不好在哪儿。为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们还有必要而且是恰到 好处地给学生一点语文知识。第2、3两点应该说是我们当今语文教学高于传统语文教学的地方。

中学语文课本里都有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这一篇课文。有一次,我恰好在某个中学听一 位老师讲解《祝福》。老师讲得很认真。他首先介绍了鲁迅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思想 家,是一位勇猛的斗士;接着他详细说明了鲁迅写《祝福》时的时代背景。之后,他先解释了课文中一些生字 、生词,然后让学生自己阅读一遍。而后他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边讲解、边提问、边讨论,详细分析说明了《 祝福》的主题思想、篇章结构、段落大意。最后他给学生分析了几个多重复句。可以看出,老师的备课是很认 真、很充分的。我想,学生听了老师的讲解后肯定是会有不少收获的。但是,从学生获得语文技能的角度说, 我虽没有作调查,但估计收效甚微,获益甚小。事实上,课文中有些段落、有些词句是应该而且值得好好给学 生分析讲解的。   二、学生最迫切需要学习、掌握的母语知识是什么

词汇、语法的知识都是为上述目的服务的。 和句式选择方面的知识,一是有关虚词的知识;此外,还需初步具备一些分析句子结构的基本技能。其他有关 这里只就词汇、语法方面说些意见。就词汇、语法方面说,学生最需要的是两方面的知识,一是词语选择语文教学,老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在某个上下 文里可以用哪些词语,最好要用哪个词语;而且还要让学生明白,在某个上下文里,为什么可以用这些词语, 为什么最好用这些词语。在词语教学中,人们常常举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又”一说“自”) 里“绿”的使用作为实例。这无非是说明在说话写作中注意词语选择和词语锤炼的必要性。

句的句式,而不用一个长句的句式,这就是句式选择的问题。 要刻画的人物形象以及句子的上下文语境有密切的关系。上面所举的对祥林嫂的那段描写,为什么要用几个短 全一样,换句话说,各有其适用的场合。选用什么样的句式,这跟文章的体裁、文章的主题、全篇的风格、所 样,句子中也有同义句式。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但不同的句式,其风格色彩、表达效果不完 句式的选择,是指在某个上下文里该用哪种句式最为合适,最富表现力。我们知道,词汇中有同义词;同中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们 并不是都很注意引导学生充分重视虚词的运用。譬如说,我们的课文中都选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登鹳鹊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般都强调一定要把其中的“依”和“穷”讲透 。这当然是对的,但是其中的虚词“更”也需讲透,这样才能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这首诗。试想,我们能把“ 更”换为“需”、“要”、“再”或者“又”吗?为什么不能?其实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在虚词运用上也都 十分见巧,耐人寻味。

“更”看作是炼虚词的范例。 如果我们把“春风又绿江南岸”里的“绿”看作是炼实词的范例,我们也不妨可以把“更上一层楼”里的地理解某种长句(包括复句)的意思,为了更有效 地防止或纠正写作中的语法病句。

三、语文知识教学,必须坚持随机教学

所谓随机教学,就是紧密结合课文的讲解或作文、练习的 评讲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语文知识教学。试以虚词教学为例。我们不能脱离课文讲解、作文或练习评讲孤立地给 学生讲解某些常用虚词,把虚词教学跟课文讲解、语文实践(如做练习、做作文)、作文或练习评讲弄成两张 皮,而要触为一体。从随机教学的角度说,要把虚词教学跟课文讲解、作文或练习评讲紧密地结合起来,只有 这样,同学才爱听,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不妨略举一两个实例。

散文不仅在构思上别具匠心,也不仅在写景抒情上达到了高度融合、形神兼备的地步,在虚词运用上也有极 大的独创性。我们读着这篇文章不 能不从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我想这比孤立地举些实例讲解这个格式的教法肯定效果要好。

作文或练习评讲进行语法教学,我们将另文讨论。这里只简单说一点意见。那就是首先对学 生在作文中或练习中出现的语法毛病要做到心中有数,明了学生最容易犯的是什么语法毛病,当前最普遍存在的语法毛病是什么,这样讲起来才有针对性。讲解时,一次讲一个问题,所选例子要精当,要选容易引起学生重视的例子。要讲就得把问题讲透讲清楚 (但又不能面面俱到,而且要采取点拨式教学法),并且要讲得学生心服口服。这样讲,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母语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母语迁移 定量研究 思辨性研究

一、引言

语言迁移是一种“跨语言影响”,包括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和母语向第二语言的借用。语言迁移研究的虽然是跨语言的相互影响,但多数研究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所以语言迁移就成了母语迁移的代名词。母语迁移的主要表现形式有:(1)正向迁移:母语与目的语的相同之处会促进第二语言学习;(2)负向迁移:即母语干扰,“主要是由于母语和目的语的某些形式和规则系统不同而被(学习者)误以为相同所致”(唐承贤,2003)。

语言迁移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我国学者九十年代开始进行研究,由于起步晚,理论探究和实践都不及国外。为了使国内学者对母语迁移更为关注,对1994年以来刊登在国内主要外语期刊母语迁移研究的文章进行梳理和分析,得出我国母语迁移研究现状及最新进展,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思考,为研究人员提供参考依据。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进展

以“迁移”为主题词,对CNKI中24种外语类和语言类1994―2010年的期刊进行检索,得到114篇论文。所选用期刊均为外语类或语言类核心期刊,文章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基本能反映国内母语迁移研究的情况。从论文数量、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迁移的表现形式等方面对母语迁移研究的特点进行归纳和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思考。

1.国内研究现状总述和分析。

1994年以来,我国母语迁移研究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2004年以后,发展趋势更为明显(图1)。发展过程虽有曲折,但趋势呈明显上升势态。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4―1999年,论文数量逐年上升,但均未超过10篇,说明母语迁移开始引起学界重视,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第二阶段2000―2003年,文章数量明显超过起步阶段,但是发展极不稳定,2000年和2002年每年发表文章10篇,而2001年和2003年分别反为2篇和4篇。我国母语迁移研究在这四年中处于不稳定状态,属于曲折前进阶段。2004年以后,稳健发展,每年文章数量大幅度增加,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2.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涉及语法、词汇、语用、教学、写作、文化、语音、翻译、阅读,以及语言迁移总述和二语习得概述方面,而且集中在语法、语言迁移总述、词汇和语用。教学、写作、文化、语音和二语习得概述次之,较少的为翻译和阅读方面的迁移。有关语言迁移总述和二语习得概述的文章多是理论的引进与介绍,占文章总数的21%,紧随其后的是在各个语言层面、文化和语用方面的研究。

3.研究方法。

采用高一虹(1999)对研究方法的分类标准,将文章分为四类,分别为:量化研究、质化研究、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混合研究,以及非材料研究。非材料研究所占比例最大,量化研究最少。非材料研究的数量在1999―2005年达到了顶峰,之后2006年骤然下降,2007、2008年虽有所回升,但是数量并未超过前几年,而且2009年未曾出现。质化研究1997年开始出现,直到2004年其发展都处于断断续续的状态,2005年以后,才有快速而迅猛的发展。1998年首次出现量化研究,之后2002年有三篇,2003年无此类文章,2004年起每年各有一篇,之后呈现出相当稳定的发展态势。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混合研究到2000年才开始出现,2000―2005年总共只有4篇,而2001、2003、2005没有。直到2006年,混合研究的文章才以迅猛的势头发展,仅2006年就有4篇,2007年5篇。

从研究方法的发展来看,说明我国此领域的研究方法不断完善,而且与国际水平基本一致,这与高一虹在《中、西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发展趋势》中得出的结论一致。

4.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大学本科生的有16篇,占29%;具体语法10篇,占18%;研究对象为理论的文章有9篇,占16%;混合研究对象的文章占14%;研究对象为语料库的文章占10%。综合来看,这五种研究对象的文章占87%,中小学生、硕博士和留学生3种研究对象的文章只有7篇,占13%(图2)。

5.迁移表现形式。

研究负迁移的文章占22%,正迁移占7%,正负迁移相结合占13%,没有明确区分正负迁移的文章最多,占58%。除了没有区分正负迁移的研究,负迁移研究最多,主要原因是国内很多学者认为母语负迁移会导致错误出现,延长学习者犯错误的时间,延缓其通过中介语中某些发展序列的速度(唐承贤,2003)。负迁移对二语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对其研究,能促进二语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三、存在问题及思考

我国母语迁移研究的进步与发展不容否认,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只有敢于正视,正确认识,才能及早解决,有更大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相对应的建议如下。

1.起步晚。

与国外相比,我国母语迁移研究起步晚了40多年。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整体水平落后,但是作为国内的新兴研究领域,有活力,发展快,以后取得更多成果的潜力大。

2.研究内容宽泛,却不够深入。

研究内容虽涉及全面,但只是简单描述和解释,宽泛却不深入,并且鲜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具体的教学或学习中。而且对翻译和阅读中迁移的研究较少,但根据我们自身的学习体会,在这两方面母语的影响更甚,所以翻译和阅读中母语迁移研究的发展潜力很大。希望引起学者的关注,以后能出现更多的更加深入透彻的研究,并且能把研究成果真正运用到教学和学习中去。

3.实证研究仍需加强。

单从实证研究方面来讲,研究方法能与国际水平相齐,但需要注意的是所有文章中非材料研究所占比例最大,所以仍需要加强实证研究,尤其是质化研究,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混合研究。

4.研究对象不够全面。

研究对象不够全面,应该包含不同层次的二语学习者,但没有包括高职高专学生及幼儿园儿童。针对本科生的研究最多,对中小学生、硕博士和留学生的研究相对较少,处于欠缺状态,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希望以后有学者对这些研究对象进行研究以完善本领域的研究,使其更具全面性和代表性,对母语迁移现象有更透彻的认识,对其本质有更深刻的把握。同时,针对语料库进行的研究不多,语料库是一个很好的资源,善于利用更好地研究母语迁移,而且近年来,我国基于语料库的中介语研究迅速发展,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文秋芳、王立非,2004)。

5.过度强调负迁移。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母语负迁移是导致二语学习过程出现错误的原因,只要对母语负迁移进行研究,就能更好地促进二语学习,但是,正迁移会促进第二语言学习(唐承贤,2003),所以,正迁移与负迁移在学语的地位上来讲是相当的,应该加强对正迁移的研究,使其与负迁移研究共同发展,而不能过度强调负迁移。

四、结语

我国母语迁移研究17年来,有很大的发展。虽然与国际相比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仍有很大的差距,但是由于起步晚,这个差距允许存在。只要我们敢于正视问题,勇于面对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地学习国外先进的理论和研究方法,随着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入,实证研究的增多,研究对象的全面,所研究迁移形式的不断协调,存在问题与不足会越来越少,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亦会逐渐消失,我国母语迁移研究势必会有越来越多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戴炜栋,陈莉萍.影响二语语用能力发展的因素[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9):1-5.

[2]高一虹,李莉春,吕.中西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2):8-16.

[3]寮菲.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现象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2):58-64.

[4]彭曼君,沈迎辉.国内母语迁移现象研究综述与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7,(7).

[5]唐承贤.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研究述评[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5):37-42.

[6]文秋芳,王立非.二语习得研究方法35年:回顾与思考[J].外国语,2004,(4):18-25.

(通讯作者:李丽霞)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母语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教育改革;国际化;区域化;本土化

一、背景介绍

世界比较教育论坛(World Forum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WFCE)是中国目前所举办的比较教育学科高水平国际会议之一。它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承办,每3年举办一届,致力于推动中国比较教育学科专家学者与国外同行的交流,推动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随着论坛的成功举办,其在国际比较教育界逐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成为国际比较教育界的盛会,是中外比较教育学者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教育的重要窗口。

2014年,第五届世界比较教育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主题为“全球教育改革:国际化・区域化・本土化”(Global Education Reform: Internationalization, Region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大会认为,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国际化和区域化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世界各国教育政策和实践的相互借鉴、区域教育的一体化、学生和教师的全球流动、国际学校的兴起、国际课程的流行、国际测试的风靡等构成了当前全球教育的新景象,如何处理好国际化、区域化与本土化的关系也成为当前全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热点话题。为此,探讨全球教育改革,尤其是其国际化、区域化、本土化的问题将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次会议主要关注以下内容:国际教育测试与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国际学校、国际课程与国际人才培养,跨境教育与学生流动,中外合作办学与学位联授、互授,国际组织与全球教育治理,信息通信技术(ICT)与教育国际化,国际化与教师发展,比较教育与教育国际化。

来自2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比较教育研究者共260余人参加了第五届世界比较教育论坛。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前会长、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教授李荣安(Lee Wing On),北美比较与国际教育学会前主席吉塔・斯坦纳・卡姆西(Gita Steiner-Khamsi),法语区比较教育学会会长、法国安第列斯・圭亚那大学教授多米尼克・格鲁(Dominique Groux),英国国际比较教育协会前主席、英国苏塞克斯大学教授基思・勒温(Keith Lewin),全球教育合作伙伴关系首席执行官、多伦多大学教授卡伦・芒迪(Karen Mundy),俄罗斯教科部社会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亚历山大・阿列费耶夫(Alexander Arefyev),世界比较教育协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长王英杰,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张民选分别作报告,分享了来自世界各地有关比较教育与教育国际化的新认识与新思考。此外,大会还安排了32个分会场的论文宣讲,让与会者享受了一场知识盛宴。

二、主要观点

(一)来自主题报告的观点

第五届世界比较教育论坛的主题报告由8位国际比较教育研究组织或机构的管理人员和知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教育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以及比较教育研究所面临的新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1.全民教育与终身学习:新时期国际教育发展成功的关键

卡伦・芒迪教授、基思・勒温教授和李荣安教授探讨了全民教育和终身学习,指出两者是当前和未来国际教育发展成功的关键。

卡伦・芒迪教授发表了题为《全民教育与全球治理者》的报告,介绍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推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提倡的全民教育的进程。芒迪教授以全球教育合作伙伴关系(Global Partnership for Education)为例,探讨了全民教育在推进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她指出,2015年是全民教育的“收关年”,世界各国应该加大力度推进全民教育,在国际化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合作、分享教育创新中的解决方案、加强对教育结果的监测等。

基思・勒温教授发表了题为《2015年后的教育:构建全球教育发展的新框架》的报告,对全民教育“收关年”之后一段时间内教育发展的新目标、方法、步骤等进行了讨论。他指出,鉴于当前全民教育的实现情况与未来教育的发展需求,2015-2030年,在全球教育发展的框架中,需要将人口变化、性别平等、教育公平和公正、教育援助、国家教育投入等新发展或重要因素考虑进去。

李荣安教授发表了题为《终身学习与学会学习:新时代散发新声音的关键》的报告。他指出,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多元性、多样性与公平性兼具。这些新特点要求社会为每个人提供更多机会来了解个体需求,尤其在社会快速发展时期更是如此。为未知的知识做准备将会成为新时代下教与学的重要议题。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终身学习是每个公民的必然需求。在推动终身学习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是个人,政府更应该积极发挥重要作用。

2.国际化与本土化:当前全球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趋势

亚历山大・阿列费耶夫教授、王英杰教授和张民选教授指出,国际化与本土化是当前全球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趋势,并探讨了在本国或地区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问题以及相关反思。

亚历山大・阿列费耶夫教授发表了题为《俄罗斯高等教育机构中的外国公民教育:历史、现状和展望》的报告,介绍苏联加盟共和国和俄罗斯高等院校培养的外国学生、实习生和毕业生在规模、来源国、所接受教育的形式和学习专业四个方面的主要发展趋势,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随着全球教育改革的深入而不断发展。

王英杰教授发表了题为《在地国际化:中国大学发展的新动向》的报告,指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中国留学的国际学生越来越多,“在地国际化”成为国际化的一种重要方式。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国际硕士生项目为例,王英杰探讨了中国在发展“在地国际化”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张民选教授发表了题为《自信、自省与自觉:PISA 与上海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报告,介绍上海在PISA测试中取得成功的原因以及反思。他指出,国际教育测试是国际化与全球教育治理的一种新方式,上海参加PISA测试有助于发现中国教育事业和教育政策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助于了解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基础教育发展的差异。虽然上海的基础教育在PISA测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PISA测试的内容并不能涵盖整个基础教育,而基础教育又不能代表整个教育事业。

3.比较教育:新时期面临新问题

吉塔・斯坦纳・卡姆西教授认为,当前,比较教育的学科发展和研究领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多米尼克・格鲁教授发表了题为《比较教育面临的几大问题》的报告,指出比较教育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德国、中国台湾等,被视为一门学科;在另一些国家,如法国、比利时、瑞士等,被视为一种教育学专业。她指出,比较教育首先需要明确为什么比较、比较的目的何在、比较的假设是什么等问题;其次,界定比较的方式及其可比性,并使研究具体化和可操作化,尝试用不同方法进行比较及对结论进行对比;最后,需要确保结论和普适性观点的谨慎性。以PISA为例,多米尼克・格鲁教授论述了其运用比较方法的优劣之处。

吉塔・斯坦纳・卡姆西教授发表了题为《政策借鉴与传播:比较教育研究领域的新方向》的报告,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化的发展需求促使教育政策研究成为比较教育研究的新方向和发展趋势。政策借鉴与传播是比较教育学与公共政策学相互结合的重要研究领域,要制定教育政策并作比较,需要整体化立场、政策知识、注重以“证据”为本的研究并予以规范。

(二)来自平行会议的观点

参会人员在大会子主题分论坛上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交流。在高等教育与教育国际化方面,主要探讨了中国大学的“在地国际化”,国内外高校办学新模式,泰国、俄罗斯、美国等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经验;在基础教育改革与教育国际化方面,主要探讨了国际教育测试(PISA,SASS,PCAP等)与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国际学校、国际课程与国际人才培养实践;在教师发展与教育国际化方面,主要探讨了日本、美国、新西兰等国家的教师培养,英国、美国等国家的教师政策研究,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在国际组织与全球教育治理方面,主要探讨了经合组织、全民教育(EFA)伙伴国的理念与改革经验、国际组织聘用人才标准、来华留学管理等;在比较教育与教育国际化方面,主要探讨了大数据与比较教育学科发展、区域研究理论、比较教育与政策研究等;在ICT与教育国际化方面,主要探讨了日本中小学教师运用ICT能力的现状与措施、远程教育与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机会的增加、芬兰的媒介素养政策,以及发达国家的个人学习账户的制度研究。

三、简评

(一)比较教育研究的热点议题与基本取向

我们可以从与会者提交的111篇论文中发现比较教育研究者所关注的热点议题。需要指出的是,大会拟定讨论的子主题与最终会场的主题设定有一定出入。拟定的子主题四,即“中外合作办学与学位联授、互授”并未有相应论文。此外,增设了“高等教育与教育国际化”“教育国际化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国家教育”子主题(见图1)。由图1可见,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与国际化的发展是研究热点,符合国际化在各国高等教育领域较为凸显的实际。与此同时,对发展中国家教育、国际学校、课程与人才培养的主题研究相对较少,这一方面反映出发展中国家在教育国际化研究中被边缘化,另一方面反映出对教育国际化形式的深入和具体研究不足。

进一步分析有关高等教育与国际化发展的研究可以发现,研究者聚焦的国别有中国、美国、加拿大、荷兰。这与长期以来比较教育研究以欧美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相一致。这一方面与比较教育的借鉴目的有关,这些地区的教育程度较为发达,更吸引发展中国家学者的研究兴趣;另一方面,与语言和文化环境有关,对泰国、俄罗斯、荷兰、德国等非英语母语国家的研究要求则更高。

(二)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研究力量

世界比较教育论坛是中国目前所举办的比较教育学科高水平国际会议之一,但大部分参会人员为国内人员,从中可以分析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研究力量分布(见图2)。由图2可见,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为国内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研究力量。此外,随着全球化与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大会也吸引了相当数量的外国学者参会。

(三)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

在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方面,以111篇会议录用论文为样本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第五届世界比较教育论坛的与会者偏好于采用个案研究(79%)而非比较研究(21%)(见图3)。同时,在分析单元上,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均以民族国家为最多,共有53篇,这与民族国家为比较教育传统分析单元相一致;以地区、课堂为分析单元的研究最少,分别只有3篇和2篇(见图4)。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深入发展,以世界区域或大洲为分析单元的研究也相对较多,且在研究方法上较为均衡地采用了个案或比较的方法。

(四)世界比较教育论坛的主题演变与特点

自2002年起,每3年举办一次的世界比较教育论坛至今已有五届。表1列举了五届论坛探讨的主题与子主题。从中可见,论坛始终围绕全球化与教育发展这一主题进行。在2002年提出全球化与教育改革的研究议题后,大会从多个维度逐步深入地讨论了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教育问题:2005年,探讨了教育全球化中的主体关系问题;2008年,探讨了教育全球化的价值取向问题;2011年,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发展需处理好的关键问题,即公平、质量与可持续发展;2014年,探讨了教育全球化中的多种形式及其关系,即国际化、区域化和本土化。

四、小结

母语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英汉语法;正负迁移;高职高专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290-02

一、引言

目前,在高职高专的英语学习中,有80%以上的人学习英语兴趣不高,上英语课很无奈,如果不是为了考级或就业,大部分人根本不愿意多看一页英语书。不是这些学生不知道英语的重要性,也不是他们不想学好英语,而是由于在英语学习受到母语的干扰,他们经常会套用母语的语法规则去遣词造句,结果常常会出现各种语法错误或中式英语而闹出笑话。从而让他们很困惑,失去了学习信心。究其原因,本人认为在中学阶段,教师因为面临升学的教学压力,过多地把教学重点放在英语习题练中,而忽视了有效的系统的英语语法教学,导致学生的英语语法水平提高有限,影响了学生英语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也妨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语法是语言的核心,离开了语法,就无法进行有效的交际,跟不用说熟练掌握听、说、读、写、译各种技能了。汉语语法对英语教学的影响,体现在语法上的负迁移例子很多,学界的很多人士针对该问题进行了很多的研究,并发表过很多的论文。因此,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学者对语法负迁移在教学方面的研究,以笔者所执教的全院2011届34个教学班为调查对象,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在学生中再次探讨汉语语法对其英语学习的迁移作用,以他们常犯的语法错误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而造成的正负迁移,找出高职高专学生经常出错误的原因,为促进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开辟一个新的突破口。

二、负迁移概念以及常见错误

教育心理学认为,迁移是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现象广泛存在于学习过程之中,有正负迁移之分。正迁移(积极迁移)有助于另一种学习的理解和掌握;反之,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导致错误和困难发生,就是负迁移(消极迁移)。就英语学习而言,母语对英语学习,对英语知识的正负迁移并存。母语对英语能够起促进作用,产生积极影响的迁移称为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反之,母语对英语学习中所起的干扰或阻碍作用,产生消极影响的迁移称为负迁移(negativetransfer)。

学生在学习中常犯的错误:

英汉词汇各有不同的搭配和惯用法,学习者在使用中套用汉语的词义搭配就会产生错误。如把“跑车”(sportscar)说成“runcar”;“人山人海”(agreatmanypeople)说成“peoplemountainpeoplesea”;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说成“goodgoodstudy,daydayup”;把“我的家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写成“Myhometownhashappenedalotofchanges”而正确的应该是“Myhometownhaschangedalot”把“我家有5口人”翻译成“Myfamilyhave5people”,正确应该是“Thereare5peopleinmyfamily”。再比如汉语中的“开”用在“开车、开创、开采、开会、开设”等词组中,而英语却要用不同的动词来表示,相应为drive,start,mine,hold,establish等。又如英语词组readabook,seeafilm,lookattheblackboard,watchTV中的read,see,look,watch在汉语中用一个“看”字就可以表达。学生如果没有弄清这些词组的搭配关系,就会出现诸如“seeabook(读书),seenewspapers(看报)”等错误。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学生在表达中出现的错误有明显的汉语痕迹,这些受到汉语思维和语言表达习惯的影响而出现的错误均属于汉语负迁移现象,中国学生基本上是在掌握了汉语之后才开始学习英语的,母语的词汇、语法和使用习惯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是客观事实,具有必然性,所以,这种错误在中国学习者的英语使用中容易出现。如何防范汉语负迁移现象一直以来都是广大外语教师和语言研究者关注的问题。经过我们课题组一年多来的实践,我们发现,利用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相似之处可以克服这种负迁移,通过分析两种语言语法的对比分析,形成正迁移来促进英语教学。

三、汉语语法的正迁移在英语教学中的表现

(一)句型和句子成分分析方面的正迁移

汉语是典型的分析性语言。目前汉语语法分析主要采用两种分析方法:一种中心词分析法,即句子成分分析法,主要来分析句子各个成分的作用,是充当什么样的功能,表达什么意思,把句子分成主、谓、宾、状、补。另一种是层次分析法,把汉语语法分成不同的层次,如:字、词、词组、句子和复句等。同样,英语语法和汉语一样采用两种方法。即“五分法”和“层次法”。“五分法”是按照分句成分的功能将其分成五个部分:主、谓、宾、状、补,这种分法和汉语一样。层次法英语语法分成和汉语类似的五个层次:词素、词、词组、分句和句子。无论是汉语的单句还是英语的分句,他们在组成成分上大体相同,都有:主、谓、宾、状和补语。主语都是谈论的话题,谓语是由动词充当,表明主语的行为、动作或状态,宾语是主语动作、行为的接受者,是受动对象;状语致表明动作、行为或状态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内容,主要是由副词来充当,而补语补充说明句子其他成分的。

英汉两种语言都各有7种基本句型:SVC、SV、SUV、SVO、SVoO、SVOC、SVOA

ⅰSVC(主+谓+补)如:我是教师。Iamateacher.

ⅱSV(主+谓)如:太阳出来了。Thesunhasrisen.

ⅲSVA(主+谓+状)如:他住在武汉。HelivesinWuhan.

ⅳSVO(主+谓+宾)如:我爱你。Iloveyou.

ⅴSVoO(主+谓+宾+宾)如:我给他一本书。Igavehimabook.

ⅵSVOC(主+谓+宾+补)如:这个消息让我感到兴奋。Thenewsmademeexcited.

ⅶSVOAC(主+谓+宾+状)如:我把书放在桌子上了。Iputthebookonthetable.

所有的英语句子一定是属于这七种分句类型的某一种,它是英语语法的基础,因此,掌握这七种句型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英语语法水平的高低。针对这一点,教师应当适当引导学生认识汉语的这一正迁移特征,帮助学生学好英语语法。

(二)词层面的正迁移

汉语语法依据词在句中所起的作用将它们分成15类,分别是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状态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介词、助词、语气词、叹词和象声词。英语也是依据词语在句中的不同功能分为: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词、连词、副词、介词、感叹词等。不同词类的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所起的作用也有很多相同之处。如,名词和代词在两种语言中都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动词充当谓语,形容词当定语,副词当状语,连词起连接作用。教师在讲解这些词用法的相同之处时,适时将两者相对照,学生完全可以接受,轻松理解,对英语语法的教学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正是汉语语法对英语语法教学起到正迁移作用又一典型。

四、教学策略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正确利用正迁移

针对部分高职学生对英汉语法中的句型和词的类别和功能不理解的现象,在英语语法课上,适时地进行两种语言形式的对比,找出相同点或相似点。例如:在讲解句子成分和结构以及词的用法是可以使用下面的例子:“兔子跑。”这句话可以进行如下的展开:

Ahareruns.Alittlewhitehareisrunning.Alittlewhiteharewithredeyesisrunning.

该句子汉语的定语前置,英语则是单词作定语前置,短语或从句后置,以上是主语部分的扩大。再看下面的谓语部分的扩大:Ahareruns.Aharerunsfast.Aharerunsfasterthanaturtle.Aharerunsfasttowardsabigtree.由此可以看出,修饰动词的形容词、副词的词、短语或从句叫状语。通过上面的举例,先主语、谓语,再定语、状语,最后表语、宾语和补语。把句子结构和句子成分以及词,用英汉语之间的正迁移逐步引导,逐步归纳,即讲解七种成分又讲句子的五种基本结构。学生一目了然,很轻松就明白了。这样利用两种语言之间的正迁移在教学中的例子很多,只要我们多加留意,注意在教学中的使用,高职英语的教学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引导学生摆脱母语干扰,又充分利用母语的知识迁移来学好英语

母语对英语词汇学习的积极作用(正迁移),即当母语和目的语同时可以找到相似的成分,而且这些成分相互交替使用又不会引起歧义时,产生母语到目的语的正向迁移。正向迁移主要是通过同源词和相似结构来促进理解和记忆。具有英汉对应意义的名词,如:书(book),铅笔(pencil),电脑(computer),伦敦(London),纽约(NewYork)等;形容词,如:好(good),白(white),长(long),短、矮(short)及科技词语等容易习得。另外,英、汉语言中表示请求的句式大致相同,有利于英语句式的习得。如用祈使句表示直接请求:起立(Standup),坐下(Sitdown),给植物浇水(Watertheplants)。用较委婉的惯用句式表示请求:请你站起来好吗?(Willyoupleasestandup?),你在乎给那些植物浇点水吗?(Wouldyoumindwateringtheplants?)。用间接暗示型句式表示请求:这些植物看起来很干了?Theseplantslookprettydry?无论学习者选用何种策略进行请求,都得依靠表示请求的普遍语用知识来实现这一目的。这种能同时适用于母语和目的语的现象可促进目的语的学习。

五、结语

由于存在以上诸多方面的迁移现象,在英语教学中科学地运用迁移规律是很重要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大量进行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和文化意识,运用相应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充分发挥正迁移的效力,努力遏制负迁移的产生,努力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范源清.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学习迁移规律\[J\].文科教学探索,2003,(12).

\[2\]冯忠良.学习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3\]廖明霞.母语正迁移在中学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2007.

\[4\]刘晶辉.从学习迁移理论看英汉对比教学的重要性\[J\].英才高职论坛,2006,(1).

\[5\]孙辉.巧用迁移规律深化英语教学\[J\].科学教育论,2005,(19).

\[6\]张小锦,杨跃.学习迁移现象与英语学习\[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10).

母语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 中医养生的常见误区及方法 英语笔译中的常见误区及对策探讨 走出幼儿文学启蒙的误区 幼儿教育中常见的误区及解决策略 浅析幼儿英语启蒙教育的几种方法 私营企业常见税务误区及避免方法 浅议销售经理常见管理误区及对策方法 线损分析的误区及常见分析方法 英语情境教学中常见的误区及有效对策 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常见误区及应对策略 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翻译常见误区及改进的思考 小学英语课外阅读的常见误区及改善对策研究 初中英语情境教学中常见的误区及有效对策 浅谈小学英语课外阅读的常见误区及改善对策 看图作文审题的方法和常见误区 英语学习中的常见误区与学法指导 现代英语教学中常见的误区 英语取名的常见误区与技巧 浅析小学英语教学中常见的误区 浅谈小学英语中常见的误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幼儿英语启蒙的方法及常见误区 幼儿英语启蒙的方法及常见误区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周霞")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幼儿时期是孩子学习语言最关键的时期,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因此,必须好好把握这个关键时期,为孩子将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本文主要就幼儿英语启蒙的方法和常见误区进行分析。 【关键词】幼儿 英语启蒙 教学方法 常规误区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2-0132-02

一 引言

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其重要性不言自喻,深受哑巴英语毒害的“80后”的年轻父母对此更是有着深刻的认识。但很多父母由于各种原因,对于幼儿英语启蒙常常走入误区。本人通过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和反思,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幼儿英语母语化启蒙方法,希望能给广大幼儿英语启蒙教育者一些参考。

二 幼儿英语启蒙的方法

1.把握孩子语言学习的黄金期

相关研究证明,人的一生中有一个固定的时期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容易习得语言,过了这段时期以后,很难习得“完美”的母语。人类大脑中掌管语言学习的区域叫“布洛卡斯”区,3~12岁是这个区域的灵敏期,此时被存储的语言会被大脑认为是“母语”,12岁之后,绝大部分人的“布洛卡斯”区会关闭,此时再学语言,大脑会将这些语言存储在“记忆区”,运用时就不再那么自如灵活了。虽然我们身边也有很多错过敏感期或成年后英语学习成功的例子,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年龄越大,需要付出的努力愈多,学成的概率愈低,并且很多人都学成了哑巴英语。国外研究证明,辨音能力9个月之内最强,刚出生的宝宝都是世界公民,可以辨别母语以外的语音,并且可以把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学成母语。

2.注重听力输入,像学汉语一样“磨耳朵”

出生在任何国家的婴儿学习语言都要经历两个阶段,即接收信息阶段和表达信息阶段。接收信息阶段就是大量地听各种简单和复杂的词语和句子。听的目的是锻炼耳朵的辨音能力,感知语言本身的韵律、节奏等,英语的学习同样需要经历这样的阶段才能真正掌握。幼儿对于英语的辨音能力、敏感度是大人望尘莫及的。在幼儿接触英语的初期阶段,孩子是懵懂的,但是通过持续的、大量的泛听即“磨耳朵”的过程,幼儿逐步掌握声音与具象之间的关联,从而形成听音辨物的能力,时间久了,幼儿会在大人不经意间蹦出英语词汇甚至是短语、句子,这样的英语习得过程是符合幼儿母语养成规律的,可以说幼儿完全是用母语的习得方法去习得英语,也是人类语言的通用习得方法。

素材的选择上可以先从英语儿歌开始。儿歌节奏简单、歌词重复、朗朗上口、富有韵律感,适合儿童学唱和用于“磨耳朵”。幼儿可以在听儿歌的过程中感受到来自于音乐的美,同时自然感受英语的音律。大概经过两三个月的音乐磨耳阶段,可以适量加入一些符合幼儿年龄段的英文原版动画,如粉红猪小妹、恐龙班尼、朵拉历险记等富有童趣的优秀动画。英语原版动画很大程度上还原了真实的英语生活环境,给孩子们创造了生动的英语语言环境,对于没有能力让孩子上双语幼儿园、出国的家长,这是个省钱、省事而且很有效的好方法。英文动画片选择的原则就是以孩子喜欢为原则,千万不要强迫孩子看不适合孩子年龄段或不喜欢的节目从而破坏了孩子的兴趣,要记住动画只是语言的载体。家长也不要担心孩子是否听得懂,孩子们是天生的语言大师,给他一点时间,他可以习得任何一种语言,英语对孩子们而言也只不过是一种方言,就像上海话、闽南语,不需要刻意去学习,只需要耳濡目染就可以了。实践中我们发现,刚开始孩子看英语原版动画片的时候,他们会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地听,后来跟着又蹦又跳,再后来开始跟唱,虽然有时发音并不完全正确,再到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孩子嘴里居然蹦出原汁原味的英文了,这就是幼儿英语从输入到输出的神奇过程。

3.设计符合幼儿心理的互动游戏,在游戏中加强语言实践

中国的多数家长认为学习是严肃而神圣的事情,但是对于注意力、理解能力还比较弱的孩童而言,试图让他们端坐在小板凳上认真学习文化知识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在婴幼儿的语言学习过程中,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开心和有趣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游戏无疑是最好的手段之一。

例如:游戏“开火车”

玩法:教师充当火车头,火车开到一名幼儿面前,提问“What’s your name?”,幼儿回答“My name is…”,回答对之后该幼儿上火车,老师与幼儿一起开到其他幼儿面前,二人继续问该问题,其他幼儿回答对后陆续上车,火车继续开,直至成一列长火车为止。

在整个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会觉得是在玩一个好玩的游戏,而不是枯燥的语言学习,语言点巧妙地隐藏到了游戏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开开心心地学到了语言知识,而且感受到了自然而真实的语言情境。

4.创设英语运用场景,在交往中完善语言表达

语音学习是个长期而辛苦的过程,如果英语的学习让孩子们觉得无用武之地,时间久了,孩子们便想要放弃。所以家长可以跟有同样诉求的家长结成联盟,利用各种资源创设一些真实场景来让他们开口运用简单的英语,家长在整个过程中只需要引导,不可以帮办,让孩子成为活动的独立主体。比如笔者参加过的一场儿童聚会,主题叫“汉堡小达人”,是几个家长共同组织的旨在帮助孩子们感受真实英语运用情境的活动,活动邀请了一位外国友人作为主持人,教小朋友们做汉堡。在制作过程中,外国友人会用相对简单的语言介绍活动的内容、材料的名称和操作的步骤,现场没有人翻译并且要求“no Chinese”,在老外的英文示范下,孩子们每进行一个步骤都需要举手跟老外申请材料,不说不要就没办法制作下去,所以现场的情形是孩子们争先恐后举手跟老外申请材料,遇到困难的小朋友还会大方地请求老外的帮助。整个过程当中孩子都是在用英语进行交流,因为他们知道老外只听得懂英语。虽然都是比较简单的语句,但孩子们在无比开心的玩乐派队中完成了英语的实战运用,这样的过程其实跟他们学习母语的过程是一致的。孩子通过这样的活动明白了原来英语也是用来交际的,是非常有用的工具。

三 常见误区

1.以认字母、背单词为目的学习英语,不注重听说能力培养

很多中国家长认为学英语就是认字母、背单词,这样的英语学习过程,对于中国的广大父母而言实在是太熟悉了,可是不管我们掌握了八千还是一万的词汇量,我们多数人都不得不承认学的是哑巴英语,学了十几年英语的我们却没有自信去跟老外聊天。中国传统的英语教育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字母和单词都是死的,对于一种语言来说,理解是最重要的,考试不是目的,能交际才是王道。当一个人听到某个词语、某句话,他要能跟特定的事物关联起来,这样的外语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对于英语学习,这样的关联其实跟母语一样是需要大量的听力练习即“磨耳朵”才能慢慢建立的。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牙牙学语的小宝宝虽然只能蹦出一两个单个的词,但是他对于家人说的很多话是有反应的,是听得懂的,证明他是理解词语和事物、动作之间的关联的。而这些对宝宝而言有关联意义的词并不是我们拿着书本、卡片一个个教的,而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从周围人的日常语言中学会的,经历了长期“磨耳朵”的过程。慢慢地,孩子掌握的词语多了就能串联成句,直至变成“小话痨”。英语的习得也需遵循这样的自然规律才能真正掌握。

2.幼儿英语启蒙一定要找专门的培训机构

很多家长虽然意识到幼儿英语启蒙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家里没有英语比较好的人,首先想到的是求助培训机构。近几年,五花八门的幼儿英语培训机构让很多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家长很是心动。一开始,培训机构的教学方法确实能够吸引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容易短期见效,孩子往往学了几堂课就能蹦出一些单词来,但每周一两堂课的英语学习模式的远期效果是不理想的,语言的输入必须达到一定的量才能达到质变,所以学习语言最好的环境还是日常生活而不是课堂。个人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孩子提供“磨耳朵”的机会以及真实的英语交流情境是最重要的,要把语言信息的输入放在首位,不能急于求成追求快速输出。

四 结束语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是一个逐步而缓慢的过程,都必须符合人类语言习得的一般规律,幼儿学习英语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幼儿语言的敏感期,创设母语般的习得环境才能真正帮助幼儿实现英语的母语化。

母语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小学;蒙语文;培养学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3B-0024-01

对蒙古族中小学生来讲,蒙语是母语,母语的学习和了解直接关系到他们对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的了解,甚至关系到民族认同感的形成。因此,在小学蒙语文课堂中除了讲述书本知识,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蒙语文的兴趣是关系到蒙语文教学的改进,甚至关系到民族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要想实现中小学蒙语文课堂教学的改进,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调试。

一、蒙语文课堂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母语之情

目前,蒙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学生失去母语语境,失去学习蒙语文的兴趣爱好。在社会现代化和各类文化交流的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逐渐失去本民族文化传统。在此社会环境中,孩子们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字成为很多教师、家长担忧的问题。在小学蒙语文课堂中主要表现为,学生不懂得某一词语的意义,学习主要靠死记硬背;平时的作业中错别字较多,甚至不会组词、造句等。在蒙语文教学中改变这类现象的主要方法就是注重培养学生对蒙古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爱好是人类学习知识的出发点。如果一个人没有爱好学习,不管耗费多少时间与精力也达不到认识与领悟的目的。培养学生学习蒙语好的主要方法在于:

(一)把握蒙语文教学与蒙古族历史、文化教育之间的联系

语言文字是基于蒙古族历史文化、生活实践的,离开蒙古族生活实践,离开蒙语语境,蒙语文教学将会变成枯燥而难懂的课,就会导致对蒙语文学习的排斥。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该通过讲故事、学生互动等办法,尽量多讲述蒙古族历史文化知识,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对蒙语文课的兴趣。在课堂中应该多用图片展示等方法让学生了解课文,避免死记硬背。

(二)蒙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充分重视课本知识的预习。预习是形成活跃性课堂的重要基础。要给学生留思考、观察的作业,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思索的能力。作业内容要联系课堂内容的同时,注重趣味性。在课堂中,首先提问作业,了解学生对课程有关知识的认知和了解。之后,按照学生的认知情况制定本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课堂中以学生讲述观点为主,教师及时纠正错误观点,归纳课堂知识,引导学生,培养正确认识。通过教师和学生互动,活跃思维,形成有积极感染力的课堂环境。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提高学生对蒙语文课的兴趣爱好,才能培养学生喜爱母语和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蒙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中小学阶段是人生成长期,是个人形成人生观的初级阶段。在此阶段学生了解生活,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是形成责任感的重要阶段。培养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中小学蒙语文教学不可忽略的内容。蒙古族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蒙古族孩子们是蒙古族的文化继承、发扬者。因此,蒙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热爱民族、热爱国家的观念,这对于整个民族的发展乃至国家的未来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尊老爱幼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应该结合教学内容,从小就培养这种观念。当然,对于中小学生培养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能仅仅靠蒙语文课堂,也不能仅仅依靠学校,而是要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校是比较系统的灌输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的地方,它能够系统地把知识传输给孩子们。但是,在新时代,学习成绩好已经不是判断“好学生”的唯一标准。所谓好学生应该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学生;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但是,学校老师平时主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无意识中学生形成 “只要好好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就无所不能”的思想观念。在这种学校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不关心孩子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甚至有的家长教导孩子:“只要好好学习,其余的啥也不用做。”在此观念的影响下,很多聪明、优秀的孩子成为“书呆子”。他们不懂得承担责任,不懂得如何孝敬父母,如何适应社会,连自立能力都没有。这样的孩子是片面发展的人,不符合“四有”青年的培养条件,跟不上时展需要。而这也是现代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所以,学校应该定时召开家长会,与家长沟通了解,共同关注与培养孩子们的能力。注重学习成绩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家庭教育,从小培养责任与担当的精神、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白玉莲.浅谈小学蒙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教育视野,2010,(4).

[2]李小洪.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科学教育,2002,(6).

[3]宝玉.如何提高加授蒙语学生的蒙语文学习能力[J].内蒙古教育,2013,(4).

上一篇:哲学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刑法哲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