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使课堂走向有效

时间:2022-08-23 01:24:15

课堂观察,使课堂走向有效

回顾一年多来我校“课堂观察”的实践和探索,我们走过了如下的三个阶段――学习和试点;探索和试行;实践和推广。概括来说,就是“点”上深入,“面”上辐射。

一、学科引路,探课堂观察之“趣途”

课堂观察,就是对课堂情况的记录、分析和研究。对大多数老师而言,这是一个陌生的领域,要开展这项工作,必须有引领,又不能操之过急。2006年11月,学校成立了“课堂观察工作小组”:由分管教学的丁解敏副校长任组长,确定语文、化学学科为试点学科,确定语文组的黄小林和顾吉萍老师和化学组的李红星和杨俊毅老师为试点老师。该工作小组的还包括了教科室、教务处负责人,以及各教研研组长。

在开展此项活动的初期,定期组织工作组成员学习课堂观察相关理论,教科室还印发了“课堂观察”的有关材料,邀请了原吴江市教科室张菊荣副主任作专题讲座。为了让课堂观察尽快实施,在同年学校的传统的“金秋开课日”中,“课堂观察”就作为了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

第一次的团体观察,还是暴露了出很多的问题――

1 目标不够明确。

这是一个教训。究其原因,观察的目标不够明确,对观察主题的“界定”模糊。事实上,“提问”是一个外延很宽泛的概念,如提问的深度,广度,频度,有效性,科学性等等,单单以“提问”笼统的作为观察主题,难免会“眉毛胡子一把抓”,自然会引起歧义的。

2 投入不够充分。

和传统的听评课模式不同,课堂观察由于有了明确的观察主题,有了明确的任务分工――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面,你要对教学细节进行记录,还要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课堂细节进行翔实的记录和分析,的确是一件劳眼、劳耳、劳手、老心的事情。难怪一堂课下来,大多数老师直呼“太累了”,还有的老师不能适应这样的快节奏,遗漏了本应该记录的细节和现象。

3 合作意识不强。

团队观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课堂观察尽管有着明确的观察主题,但也不能因此而忽视了课堂的整体性。由于太过于注重“分工”了,有点老师只关注他所“分工”的版块。对其他内容不管不顾,加之时间把握上的偏差,造成很多细节的脱节。这与课堂观察的本意是完全相背离的。

尽管如此,我们没有放弃对“课堂观察”的探索和实践。好在我们选择的门槛较低――始终把课堂观察的主题定位在“课堂的有效提问”上,在试点学科的引路下,逐步掌握了课堂观察的流程和方法,为接下来的全面推开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二、点面结合,使课堂观察走向日常

进入2007年,学校把课堂观察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紧紧抓住试点学科和实验老师这个“点”,深挖细研,认真观摩、反复实践;“面”上拓展,由试点学科带动其他学科,由实验老师影响其他老师,使每个老师都能熟知课堂观察的流程,并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

抓住“有效提问”这一主线,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团队观察活动。一年多来,语文组开展了5次团队观察,其他学科也保证每学期一次的团队观察活动。如此以外,还有大量的个体观察和自我观察。

2007年底,每个教研组都完成了各学科的课堂观察报告,并在学校校刊上发表。课堂观察成果在学校网站上。2007年10月12日,实验老师顾吉萍老师开设课堂观察课《父母的心》。课后,工作小组完成了《平望二中“教师有效提问”课堂观察报告》,该文发表于《吴江教育》2007年第五期。

我们十分注重课堂观察的研讨和反思环节。由于分工明确,任务集中,听课老师能更好地把握细节,更有效地展示课堂中的得失环节。通过观察老师也开课老师的互动交流,有利于更好地挖掘和吃透教材,也使得课堂教学真正走向有效,走向精致。

三、课堂观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一年多来,在开展课堂观察活动中,我们也曾经困惑过、迷茫过,但我们始终坚持在教研活动中开展“课堂观察”的实践和探索。目前,课堂观察成为我校整合于学科教研活动的常态方式,日常化的“自我观察”氛围也正在逐步形成。

1 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传统的课堂上,教师非常忙碌,他们往往着眼于的注意力都集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教师的自我反思,常次以往,教师将走向平庸。课堂观察如同是一个路标,促进教师增强自我反思意识,提高自我反思能力,通过课堂观察,改进教育教学行为,加强有效行为。比如,“提问”在我们的教学中是出现最多的教学方式,可以这样说,提问是与教学不可割裂的组成部分。通过课堂观察,使我们的老师注意提问的精度和效度、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提问的方式和效果。以提高提问的有效性。通过课堂观察的锤炼,教师能更多的关注教学细节,提高教师的自觉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例如,我校的朱小燕老师是上岗刚满三年的新教师。我们幸喜地看到,通过课堂观察的锤炼,朱老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去年,她被评为吴江市A级课教师。

每个老师都会从各自的观测点作出自己的分析,由于这样的分析建立在全面而细致的课堂观察的基础之上,因而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同时,经过反思,这种分析也更有了理性的成分。老师与文本的对话,上课老师与听课老师关于对文本和课堂实施问题的对话得以充分展开。所以,无论是上课的老师和听课的老师,无疑都经历了一场洗礼,受到了很多的启发。

2 课堂观察是行进着的有效教学

课堂的有效有多个方面的体现,课堂观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些自己意想不到的偏差和不良的习惯。通过课堂观察的“纠偏”,使课堂走向纯净,走向有效。课堂观察也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除了这种比较正规的课堂观察活动,我们要倡导常规化、简约化的自我观察,互相观察。是课堂观察真正做到“面上拓展,点上深化”。

同时,基于团体的课堂观察活动,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的。正是通过教师对自己和同事的课堂观察活动,增进了教师的合作意识,增强了教师的分析能力。培养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责任心,并通过课堂观察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教师的自我发展。这样的教研活动无疑将培养教师的观察能力、反思能力和课堂情景再设计的能力。然而更重要的是要把这种能力迁移到每个老师的日常教育行为之中。那么,这次课堂观察无疑为每个老师的亲身实践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也正因为如此,这样的教研活动方式是有效的,是行进中的有效教学。

3 课堂观察是教研活动的有效形式

课堂观察活动需要分工合作,协同作战。通过现场观摩,为教研组成员提供了可资参照的“模式”,让老师在活动中体验这种全新而有效的教研活动方式,从而彻底摒弃教研活动的“走过场”现象。把一个相对固定的视觉作为观察主题(有效提问),使教师在反复中掌握和熟练这一“技术”。也才能真正把握课堂的现象和细节。

上一篇:浅谈主体性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浅谈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