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意向调查与分析

时间:2022-08-22 06:05:50

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意向调查与分析

摘 要: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话题一直占据着新闻媒体的重要版面,它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好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涉及民生和社会稳定,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该文以云南农业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择业意向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意向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有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 大学生 择业意向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a)-0242-02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在过去的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少数民族大学生不论成绩好坏,都可以由政府负责安排工作,并且用人单位接受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但是,在当今市场经济的现实国情下,政府对大学生的就业政策已经变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这样,用人单位有了充分的自,企业录用职工的标准也是职工自身的业务发展需要以及毕业生应聘者的实际能力[1]。这样,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等方面就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制约。

云南民族众多,根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25个,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更加迫切。

面对新形势,该文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实际,从社会工作角度介入,调查研究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意向,从而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提供有益的帮助。

1 云南农业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意向

云南农业大学是云南省唯一一所以农科为优势,农、工、经、管、理、文、法、教育等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重点大学。近几年来,云南农业大学少数民族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比例不断提高。[3]如2000级的少数民族本科生学生仅有212名,仅占学生人数的15.5%,到2008级,提高到592名,占学生人数的23.2%,增加了8%。另外一个趋势是学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族别越来越多样化,据统计,592名2008级的少数民族本科生分别来自34个全同各地少数的民族。

1.1 对就业的认识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就业的认识是意向就业的重要因素,其中,毕业后的去向、面对就业竞争的态度及找工作最看重的因素都值得大家关注,这些客观存在的因素都会给就业意向带来一定的影响。

1.1.1 毕业后的去向

在被调查的92个样本中,占51.1%的调查对象毕业后就工作;毕业后打算考研的占41.3%;有出国选择的占4.3%;其他选择的(占4.3%)。总体上来看,工作和考研成为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后的选择,而考研热潮的也反映了目前就业竞争的激烈。

1.1.2 面对就业竞争的态度

通过调查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严峻的就业竞争现状没有足够的认识,并且没有足够的信心去面对。访谈中,笔者注意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竞争的认识和信心明显低于汉族学生。

1.1.3 找工作最看重的因素

总体表明,以“个人发展观”作为自己的择业标准,这既反映了大学生在择业中的务实心态,也表明大学生择业观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发生了明显的变化[4]。因而加强对大学生的择业观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仍然是社会、高校和家庭面临的重要课题。

1.2 择业期望值

在择业过程中,择业期望值至关重要,它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有重要的影响。根据某项对择业期望值的调查,发现根据自身情况和社会发展确定职业期望,对大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有重要的积极影响。而少数民族大学生有自身的特殊性,主要对流动儿童以下的家庭沟通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1.2.1 期望事业获得成功的年龄

调查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力求通过短期的努力获得事业上的成功的期望很高,而希望通过长期的努力和积淀再获得成功的人已经很少。

1.2.2 首次就业持续时间

调查数据表明,“一次就业,决定终身”的观念,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已经很小,“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渐渐深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中。

1.3 择业意向

择业意向是就业选择最外化的表现形式,它可以体现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面临严峻就业形势下的心态。择业意向中存在的问题体现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就业、竞争的片面化,是影响他们实现合理就业的重要因素。

1.3.1 期待就业的地区

调查表明,“宁要市区一张床,不要乡镇一间房”的思想还依然存在,大学生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的实现,讲物质条件多,讲奉献与服从社会需要少.这种现象反映出社会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已不容忽视。

1.3.2 期待就业的单位性质

通过调查,从总体上来说,大型国企,特别是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能满足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工作的多种要求。这些行业因收入高、社会地位高而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其情有独钟。

1.3.3 能接受的最低月薪

占14.1%的调查对象能接受1000 ~2000;占29.3%的调查对象能接受2000~3000;占37.0%的调查对象能接受3000~4000;占19.6%的调查对象能接受4000元以上的最低工资。从总体上来说,少数民族大学生月薪期望值总体基本合理,但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待遇水平上的理想化趋向比较严重。因而使得他们面临就业机会丧失与就业失败次数增加。

1.4 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

就业渠道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的时候,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可以成为决定就业的关键因素。

调查表明,占41.3%的调查对象主要通过学校的就业服务获得信息;占22.8%的调查对象则是通过网络媒体获得;占18.5%的调查对象通过父母及亲人获得信息;占10.9%的调查对象是通过朋友的介绍获得信息;占6.5%的调查对象主要通过自己主动接触招聘单位获取信息。总体上表明,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毕业生是依靠学校提供的信息和机会来实现就业的。

1.5 就业准备

笔者通过调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准备和职业技能,力求掌握。

1.5.1 是否开始准备求职就业

调查表明,占29.3%的调查对象表示积极准备并开始行动;占36.9%的调查对象表示有所准备;占16.3%的调查对象表示没有准备;占17.5%的调查对象有其他态度。总体说来,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就业有所准备,但是落到实际行动的还不多。

1.5.2 掌握的职业技能

少数民族大学生掌握部分的职业技能,但是还不全面。多数学生只能简单地制作简历,网上了解面试技巧等,签订劳动合同和职场礼仪这些内容并未了解、掌握,这势必会对他们的就业产生不利的影响。

2 存在的问题

根据上文的分析,笔者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择业意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如下。

2.1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求职就业情况认识不够充分

少数民族大学生当中有就业准备的同学有66.2%,而真正做准备并付出行动接触社会的同学只有29.3%。大家基本都处于一种知道就业重要,但不知道该怎么做的状态中。这也反映了他们求职前的学习、训练很匮乏。

2.2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片面性突出

据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同学选择在大中型城市就业,对欠发达地区、基层和农村不感兴趣。这样不断恶性循环,造成大中型城市“人才高消费”,就更不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

在就业行业和单位的选择中,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很多人不愿意到非公企业就业,而热衷于行政、事业单位,淡化专业观念。使得公有制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消化毕业生的能力越来越小,而且也使得他们不能学以致用,浪费了人力资源。

2.3 获得信息的途径过少

获得就业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学校,其次是网络、家长、朋友,很少有自己去亲身实践去接触招聘单位。主要原因是他们平时没有意识到要收集这方面的信息,而且对社会也不是很了解。这对他们的就业有明显的限制,获取信息渠道的单一和缺乏导致了就业能力的弱化。

3 解决问题的思路

3.1 个人方面

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适应民族地区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教育或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

(1)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寻求就业途径,主动“推销”自我,体现自身价值、实现灵活就业。

(2)树立多元就业的思想。不论是机关事业单位还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抑或是民营企业及个体私营企业等,只要能体现自身的人生价值,都可以选择去那里工作。

(3)正确认识自我。不以追求就业中的高层次或高薪酬为目标,避免出现在择业类型和择业区域上的“扎堆”现象,只有树立“人职匹配”的就业观,正确认识自我,积极参与双向选择,才能找到理想的就业岗位。

3.2 学校方面

结合区情或校情,确立其人才培养的定位,并以此来设置专业、课程或相关教学内容。

(1)改革应试教育体系,培养创新人才。

(2)改革高校的学科结构及培养模式,应与社会需要相适应,把重要发展领域、民族地区、行业特色等作为高校人才教育培养的重要依据。

(3)重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同时更要注重他们工作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3.3 政府方面

应建立符合民族地区特点的就业指导体系。

(1)政府应继续提供政策支持。在原有政策基础上,加大对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倾斜,或者通过制定和完善保障他们权益的其他政策,以促进就业市场的健康发育。

(2)加快政府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信息网络建设,主动为民族高校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指导。

(3)加快培养多元经济。破解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只有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了,才能为民族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

4 结语

我国地域辽阔,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民族繁荣与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让他们早日从“弱势群体”中走出来,成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仍然任重道远。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择业意向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政府应统筹指导,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准确定位,帮助他们利用自身优势,取长补短,实现合理就业。

参考文献

[1] 王金梅.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与分析[J].北京青年政治学报,2003(1).

[2] 张明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调查与研究,职业时空,2012,8(2):141-143.

[3] 周玲,吕有才,彭磊.云南少数民族农科大学生招收-培养和就业问题研究[J].视线,2010(2).

上一篇:基于LOD的三维地形数据的组织研究 下一篇:穴位注射配合艾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