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历史专业课实施双语教学的困境与思考

时间:2022-08-22 04:14:28

高校历史专业课实施双语教学的困境与思考

[摘要]高校历史双语教学的实施在课程设置、教材、师资、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都遇到了困难,在目前条件下,只有尊重历史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科学设置课程、迫切解决教材和师资问题,因地制宜选择教学模式和方法并力争多元化,利用多方合力提升教学效果,才能使高校历史双语教学水平登上新的台阶。

[关键词]高校 历史 双语教学 困境

[作者简介]关庆凡(1980-),女,黑龙江海伦人,齐齐哈尔大学历史系,讲师,主要从事世界史、专业外语、国际关系等教学研究。(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6-0112-03

双语教学是我国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同时它也是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教育部早在2001年8月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提出要在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尤其是“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要达到所开课程的5%至10%”。10年来,伴随着教育部有关鼓励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精神,全国各大专院校也都在积极响应这一号召,努力朝这一方向和目标迈进。但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前行的路途中,双语教学在各大专院校的实施都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师资、教材、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学评价机制等。从高校历史专业课实施双语教学的情况来看,所遇到的问题既有其共性之处,也有其特别之处。笔者结合双语教学的实践,对历史专业课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历史专业课实施双语教学的困境

1 历史双语教学碰壁中国史。“双语教学在碰到历史学科中的‘中国史’时,面临尴尬。”尤其是有关中国古代史的课程,受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历史局限,有些教学内容很难找到与之相应的英文思解释,即使勉强解释通了,也是“变了味儿”的东西,“跑偏”现象严重。同时也会严重影响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失去了东方文化的特有魅力。因而,中国史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实施双语教学必然遭遇困境。相比较而言,历史学科中的世界史比较适宜开展双语教学。尤其是世界近现代史文献资料丰富,时空概念又与现代接近,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因而,世界史方向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实施双语教学是目前比较适宜的。

2 缺乏通用性强的历史双语教材。一本好的教材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关键因素。没有合适的教材而空谈双语教学,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选取合适教材难的问题,是目前高校双语教学出现的共性问题之一。但历史专业双语教学的教材问题更加突出。理工科或文科中的法律、经济等专业可供选择的双语教材的数量和质量要高于史学类。这与大方向的中国传统重理轻文的观念有关。理工类等学科门类从一开始就率先开展了双语教学,而历史学类开展双语教学明显滞后。目前,各高校历史双语教学普遍采取自编讲义的形式进行。很少直接引用英语母语国家出版的原版教材,比如:著名美国史学家L.S.Stavrianos所著的A Global History一书,英国史学家H.G.Wells的A shortHistory of the world一书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因为英文原版教材价格昂贵;二是原版教材在编写思想、体例、内容取舍等方面与我们教材的编写习惯差距甚大,直接引用会造成师生普遍无所适从。对此有学者建议“迫切希望提供英语非母语国家的教材,如香港、新加坡的新版教材”。但教材的编写习惯等问题依然存在,仍不能直接“为我所用”。因此,在目前情况下,多数高等院校历史专业双语教学工作者仍处于自编双语教材的单兵作战、“自我奋斗”的状态。自编教材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如科学性不强,内容不够全面,跟不上双语教学的长远发展目标。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解决历史专业双语教材问题。

3 历史双语教学师资匮乏且没有相应的培训机制。双语教学师资匮乏是高校双语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历史专业在这方面的窘迫程度更重一些。目前,各高校的历史专业双语教师一般由专业教师担任且多为年轻教师,兼具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外语基本功的教师是少之又少。有些高校为了迎接教学评估,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就匆匆开展双语教学。一些教师只能硬着头皮,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地匆匆上阵。然而,几轮教学下来,相应的双语教师培训机制却没有展开。或许仅有少数的重点高校选派合格教师出国培训且理工类和文科中的“重点”专业优先,对于广大的一般高校来说,鲜见有出国深造的机会。即便是选派优秀教师前往重点高校观摩、研讨也是不多见的。因而历史专业双语教师普遍在信息渠道狭窄,涉外机会少的情况下教学,只能说是闭门自修。

4 教学模式和方法单一。尽管理工类和部分文科专业的双语教学模式和方法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但历史专业双语教学起步更晚,教学经验、模式方法等发展更滞后一些。这与有关部门对历史双语教学研究不重视有关。无论历史专业还是其他专业的双语教学模式和方法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授课学生的外语水平参差不齐。为此,有的学者提出根据学生的外语水平等级实行分班分层次授课。但这种方式对历史专业来说是不现实的。历史专业招生人数受社会供需关系影响在逐年缩减,本就是一个小额班级,再分等级分班授课,不符合有效的师生比例,对于学校来说,会认为是浪费教学资源的表现。面对外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各高校历史双语教学仍普遍采取的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师“一言堂”,这种方式不仅使课堂气氛死板,学生感到乏味、失望,更重要的是严重挫伤了学生对双语学习的积极性。总之,目前各高校对历史双语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探索成果十分不理想。

5 教学效果普遍难以上层次。在我国。双语教学通常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一门外语(常指英语)进行非外语学科的专业课教学。教师通过两种语言的切换使用,使学生达到能用两种语言进行思维、学习专业课的目的。对学生而言,它有两个学习目标,一个是专业知识目标,一个是语言目标。终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一门外语来达到学习专业课知识的目的。根据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重点高校在教学硬件设施、师资水平、学生素质等方面占优势的情况下能达到这样的目标外,广大的普通院校在各方面设施配套建设跟不上的情况下,必然影响教学效果。教学中不是损伤了专业知识为代价,就是损伤了语言知识为代价,很难将二者有机结合。如前所述,在整个历史学科双语师资匮乏、缺乏有效实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甚至没有一本实用、通用性强的历史双语教材的窘境下来谈高层次的教学效果是不现实的。尤其在近几年高校扩招,普遍反映生源素质下滑,历史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不好的氛围影响下,学生浮躁情绪严重,对双语课程重要性认识不够,也极大地影响着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突破困境的有效途径

1 课程设置应循序渐进且量力而行。中国史方向的课程在目前情况下不适宜开展双语教学,但并不等于永远不开展。有的学者提出:“使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则更需要我们具备用英语来表达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能力。”从中国与世界接轨的长远目标来看,这种提法是正确无疑的。只是目前的教学情况实际远远达不到这种要求罢了。在历史双语教学遭遇中国史面临尴尬的情境下,以及目前的双语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的客观事实情况下,面对现实尤为重要。笔者认为不妨采取一种“先洋后中”的态度。既然世界史方向课程适宜目前条件下双语课程的开展,那我们就尊重客观实际,大力开展此项工作。等待世界史方向双语教学课程在教学模式、方法和经验等方面取得极大成熟后,再来开展中国史方向的双语教学工作。对于中国史方向开展双语教学文化韵味的“跑偏”现象,我们可以降低双语教学的实施层次,不一定非要用全外语的形式来授课,体现中国文化底蕴的内容仍用汉语传递给学生,涉及的具体历史词汇也要翻译给学生,这样既不影响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也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今后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文化的基础。如同中国人用汉语解读外国文化会失去“原汁原味”一样,用外语解读中国文化也必然会“失味”,这是一个事实,我们也不必苛求。切不可忘记双语教学的根本着眼点在于专业知识目标。因而,在目前阶段下,我们只能采取一种逐步过渡的形式,课程设置上,“先世界后中国”,对于中国史课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采取教学方法。

2 多方合作解决教材和师资问题。短期内大环境下重理轻文的观念很难扭转,为尽快缩短历史专业双语教学与其他科类的发展差距,除了呼吁国家有关部门给予关注和加大投入外,我们应更多考虑利用现有条件,加强校际合作,加快历史专业双语教材和师资建设。一系列实用、通用性强的历史双语教材的问世是在第一线从事历史专业双语教学的工作者的众望所归。应推动各高校历史专业的双语教师加强沟通,经常性举办历史双语教学会议,互通有无,集思广益,钻研原版教材和国外最新史料,尽快编写出大量适合同类层次教学水平的高校历史双语教材。历史是一个传统学科但又是个小学科,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形成不了多大规模。双语师资的缺乏就更显窘境了。有的学者提出可以“利用优厚的条件聘请国外的同行学者、教授”,亦或“从校内挖掘资源、选派一些专业教师到国外去深造”。这种做法可行但无法普及,因为在目前,广大的普通院校在历史专业还无力承担庞大的引进和派出费用。最为切合实际的办法就是加强同行业者的交流,推动有关部门建立历史双语教师培训基地,选派国内一流水平的历史双语教师作为讲师,为同行教师进行培训。这是解决历史双语师资瓶颈的一个快捷而又切实可行的方法。

3 因地制宜灵活选择教学模式和方法。目前,学者们普遍认同的双语教学的实施层次有三种:一是简单渗透型。二是英汉整合型。三是英汉双语思维型。0第一种就是使用中文版教材,授课过程中用汉语教学,把教学过程中涉及的重要的历史名词、人名、历史事件等关键词介绍给学生。目的是扩充学生英语词汇量,使学生熟知相关历史词汇的英语表达法。第二种就是教学过程中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进行教学。所使用的汉语和英语的比例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目的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表达能力。第三种是双语教学所能达到的理想层次。这一层次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英语为教学语言,而且要用英语进行思维,同样也要求学生达到用英汉两种语言进行思维、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程度。根据目前高校历史双语教学的现状来看,多数处于前两种层次,很难说是真正的双语教学。在教学界还没有摸索出更多更切合我国国情的历史双语教学模式的情况下,各高校应结合自身条件和学生实际,因地制宜摸索打造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妨引入历史双语教学中。如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合作式”教学模式和“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关注的焦点已经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习者的‘学’以及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自我生成。这就为基础好的学习者和基础差的学习者提供了同等学习的机会,有利于实现教学的差异性平等。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其知识的生成与建构。”这种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法其积极意义就在于能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带着任务去学习。它有助于解决基于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而产生的个别差异,教师可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进行启发诱导,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通过师生间的积极交流、沟通和配合,循序渐进,最终达到语言目标和知识目标的双赢,切实过渡到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当然,无论选择或创新何种教学模式和方法,都要结合历史专业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也要考虑历史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在教学中的不同地位,灵活多样地选择和运用。

4 发挥多方优势提升教学效果。教学效果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双语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涉及师资素养、学生外语水平、教材选定、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重审、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手段改进等诸多的问题,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其效果不是一朝一夕所能体现出来的。”尽管如此,只要综合发挥上述多方面优势作用,尽量缩短这个过程也是有可能的。“双语教学的核心是如何搞好课堂教学。”高校历史双语教学要想在短期内提升教学效果就要在课堂教学上下工夫。除发挥配套设施的作用外。师生主观能动性的提升是关键。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学生能否积极配合双语教学是双语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每次教学中都会给学生布置任务,且注意任务质量要符合学生能力水平,是学生只要蹦一蹦就能伸手够得到的程度。对于任务完成好的同学有口头奖励,并将成绩计入期末总成绩。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课堂教学。同时大环境下,有关部门也要加大对历史双语师资建设投入的力度,发挥一线教师的能动性,才能创造更多更好的提升教学效果的方法。

总之,高校历史双语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它是高等教育要求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的大势所趋。顺应时代潮流,摸索前进,循序渐进地开展是切实之举。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当双语教育在国内普遍开展并为高校输入大量的双语学生,生源综合素质普遍提高,国家和地方提供积极有力的政策保障,独立完整的历史双语教学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起来,高校历史双语教学的根本目标一定能够真正实现。

上一篇: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下一篇:论“文化协同”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