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外城镇化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时间:2022-08-22 03:51:40

浅谈国外城镇化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摘要:走城镇化道路是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国外许多国家的城镇化进程都走在中国的前面。在这些国家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也得出了许多经验和教训。吸取和借鉴这些经验和教训,将有助于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找到一条更加适合国情的路径,从而推进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国外城镇化;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C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0-01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同时城市又是交通拥挤堵塞、环境污染恶化、社会分崩瓦解的渊薮。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环境基础不同,各国城镇化的速度、特点与动力机制等存在显著差异。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研究、汲取和借鉴所有先行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促进我国的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外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经验

按照政府与市场机制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可以概略地将世界城镇化发展概括为以下三种模式:一是以西欧为代表的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主导型城镇化;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放任式的城镇化;三是以拉美和非洲部分国家为代表的受殖民地经济制约的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模式。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的城镇化模式所获取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研究、汲取和借鉴。

1.制定并实施完善的公共干预政策

全球第一个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英国是最早把城市规划作为政府管理职能的国家,城市规划的卓著成效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1909年颁布的《住宅与规划法》是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律;1947年,颁布《城乡规划法》,奠定了英国现代规划体系的基础。中央政府在城市规划体系中发挥显著的主导作用。

日本政府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中发挥积极的干预作用。在20世纪50-70年代,以技术进步为主导的工业高速增长,带动日本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从1950年的37.3%迅速上升到1975年的75.9%。为了缓解大都市圈的过度集聚所带来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本政府自20世纪60年代起,先后制定五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和一系列法规,并编制三大都市圈发展规划,以较小的社会和环境代价获得了较快的经济发展。

韩国政府也在城镇化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初期,由于忽视农村发展,导致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韩国政府将农村发展列入国家战略,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新农村运动”,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同步推进农村现代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改善区域发展的不均衡状态,韩国政府实施地方都市圈战略,实现了地方与首都圈经济的协调发展。

2.形成合理城镇体系

美国、巴西不仅城市数量多,以中小城(市)镇为主,而且城市的聚集度很高。大量小城市(镇)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围绕大中城市周围布局,逐步形成密集的城市群(带),从而形成了大中小城市(镇)相互配合、错落有致的城镇体系。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也以发展中小城市为主,日本到1980年,全国共有城市约670个,而百万人城市只有20个,中小城市占97%。

城市带的形成和大量卫星城的兴起,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传统上靠无限扩张中心城市管辖范围来实现城市规模扩张所带来的缺陷,抑制了大城市规模过于膨胀的问题,而且有利于大中小城市在空间和产业布局上相互依存和配套,形成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此外,由于区域发展较为均衡,小城镇兼有交通便捷和接近大自然的双重优势,拥有比大城市更为宜居的生活环境,目前发达国家的小城镇发展已经较为完善,在整个城镇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3.主导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首先,绝大部分城市都必须要有自己的主导产业。不少城市立足于自己的资源特色、环境条件,确定城市的产业发展战略定位,使城市迅速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产业结构的转换和演进是城镇化演进的重要基础。城镇化的实质是由于生产力变革所引起的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从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转移的过程,转移的根本标志是农业比重的下降和非农业比重的上升,即产业结构的变迁。比较典型的例子如法国洛林地区由传统的煤炭、钢铁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复合技术产业的转型;素有“德国工业之引擎”美称的鲁尔区由以煤炭、钢铁为主的产业向贸易、信息产业等的转型。

二、国外城镇化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许多国家的城镇化进程都走在中国的前面,这其中既有经验,也有教训。不同国家、不同的城镇化摸式,其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值得我们研究、借鉴,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1.推进城镇化不能以牺牲乡村为代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城镇化水平从1979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52.5%左右。但是,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用人为的制度因素或行政手段(如户籍制度、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将城乡分割开,导致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由来已久,亟需引起特别重视。

国际经验告诉我们,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纠正传统的偏重城市发展的政策倾向,在城镇发展与农村发展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城乡统筹发展将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动力。

2.走多元化城镇发展道路、形成多极多层次的城镇体系至关重要

从城市的空间分布和规模来看,存在两种城镇化模式:集中型城镇化和分散型城镇化。二者各有利弊,必须有机结合,走多元化的城镇发展道路。

结合各国城镇化和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必须从国情出发,积极培育区域中心城市,形成“发展极”和等级次序相对合理的大中小城市序列,带动城乡协调发展。只有大中城市发达,而小城镇萎缩衰退的城镇体系,将会是一种畸形的、不可持续的体系。因此,应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1)加快发展中小城市(镇)。我国有7亿农村人口,不可能全部进入大城市,否则会引发大城市人口过度膨胀所带来的“城市病”,这方面巴西的教训值得借鉴。目前,我国城镇化过程的薄弱环节在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应将此作为城镇化的重点。(2)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城市群/带。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大都市区已经成为城镇体系发展的一个战略目标。发达国家的主要大都市及其所在区域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益显著,成为所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战略性节点。因此,应适当选择城市群和都市圈的空间布局和发展道路,着力实施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提高城市化质量和水平,这是培育和发挥区域增长极的重要途径。

3.积极培育城市主导产业

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有直接的关系。著名经济学家缪尔达尔的城市发展积累因果理论认为,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时,决定城市增长的不再是本地的资源禀赋,而是城市本身集聚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能力。这种能力取决于城市能否形成一种繁荣的主导产业,这一产业将会派生出新的产业,而新的产业又能形成一种繁荣的主导产业及其派生出的新产业。这种累积和循环的产业发展过程,推动城市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城市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产业发展问题。

我国的小城镇建设,普遍存在产业结构雷同、特色产业不明显、主导产业不突出等现象。因此,各地要结合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合理定位城镇功能,着力培育本地区的主导产业,增强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通过主导产业的崛起和形成,带动新产业的发展和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城市发展。

4.制定系统、稳定、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政策

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和经济持续增长中的核心命题,而公共政策又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举足轻重的推动变量。城镇化指的不单是城市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它的本意是农村变城市或农民变市民,其本质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在城市定居和工作。在进城之前,农民是低收入阶层,因此城镇化的过程又是如何处理好贫富差距问题的一个过程。显然,这是一项复杂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一系列的公共政策及其相互协调问题。决策者在制定城市发展政策时,要特别注意防止急功近利和好大喜功。

5.政府的适度引导必不可少

城镇化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大变革,涉及到经济结构调整、社会结构变迁、城镇合理布局、区域协调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基于市场化的适度政府引导对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十分必要和重要。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各种“城市病”或城市危机的出现,与缺乏公共政策的及时有效干预直接相关。西方发达国家曾经对这些“城市病”、城市问题感到十分棘手,但它们能够通过及时调整公共政策、进行各种政策干预,有效缓解了各种城市问题。要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可在城市规划编制、城市发展方向、城市区域统筹协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小燕.世界“新型”城镇化趋势及其对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的启示[J].小城镇建设,2011(2).

[2]陈峰.国外城镇化发展的路径与借鉴[J].武汉建设,2009(4).

作者简介:何赛萌,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硕士,从事基层政府管理方向的研究。

上一篇:论国际贸易中信用证支付的主要风险及防范对策 下一篇:浅谈金融法的风险维度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