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简单”中的“不简单”

时间:2022-08-22 01:11:57

【前言】挖掘“简单”中的“不简单”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你会列算式吗? 2.如果是来了1个同学浇花,后来又走了,怎样列式呢?1-1=0,你想象一下,还可以是几个人来浇花,后来都走了。 3.为了找到规律,我们按照顺序来出示好吗?把学生说的按顺序板书是竖着写好,还是横着写好? 4.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想想要发现这...

挖掘“简单”中的“不简单”

一年级上册的0的加减法,大部分教师教学完之后都认为很简单,学生学习起来也没什么困难。审视大部分的0的加减法教学,都是以一幅图、一个具体的情景引出一个和0有关的算式,再结合图意学会计算例题,接着练习巩固。一节课下来,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较好。但是计算方法的获得简单化了,从一个例子就找到了一般的计算方法,而不引导学生产生“是不是所有的数和0相加减都能得到这样的结果”的质疑,失去了让学生举例验证、归纳提炼的机会。计算教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掌握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以计算教学为载体,让学生感受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数学的思维方式,提供发展空间。

课前学情调查中,发现全班除了个别同学之外,基本上都已经会算关于0的加减法了,那么在这节课上除了知识上的目标以外,还能发展学生什么样的数学能力呢?能让学生感受了解什么样的数学思想方法呢?我再次研读教材,发现关于0的加减法,其实分为三类:0加几、几减0、几减几等于0,这三类学习方法都差不多,可以从一类学习迁移到其他两类。教材上的安排也是如此。而因为0是一个特殊的数,因此关于0的加减法有很强的规律性,同时规律也是很显性的,虽然一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不强,但他们也能找出0的加减法的规律。那么这节课能不能增加一个目标,找0的加减法的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思维活动,去体验有序列举、类比验证等数学思想呢?能不能把点状、散点的知识变成条状的,有结构地进行教学呢?因为在前期的5以内的加减法以及分与合教学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序思考的活动经验,为找规律奠定了基础。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是这样考虑的,在第一个环节几减几的教学中,这一段教师带着学生一步一步探索这类减法的算理,然后有序列举找出这类减法的规律。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结构。在几加0和几减0的教学环节中学生模仿着第一环节的研究方法,从半扶到放手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研究,也就是用这一结构主动学习。

下面就是我的实践思考:

一、以“几减几等于0”教结构

1.出示图,请看图说一个数学问题,用三句话来说。

你会列算式吗?

2.如果是来了1个同学浇花,后来又走了,怎样列式呢?1-1=0,你想象一下,还可以是几个人来浇花,后来都走了。

3.为了找到规律,我们按照顺序来出示好吗?把学生说的按顺序板书是竖着写好,还是横着写好?

4.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想想要发现这些算式的规律可以从什么方向找呢?横着看,竖着看。总结:两个一样(相同)的数相减,得数是0。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有序列举,所以这部分的教学是让学生说,老师来有序排列完成的。但规律就放手让学生去找探索发现了。在这里,因为是一年级的学生,分析归纳能力比较差,因此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要引导如何找规律,提供横向看和竖向看的方法。同时一年级学生语言表达也不到位,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机会提起几减几等于0的规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规律,另一方面学生最初始的表达可能不清晰、不规范、不严密、不简洁等,教师一定要注意帮助学生把他们的本真语言提炼成数学语言,这样学生就会把这个过程和方法迁移到后面的学习中)

5.你还能列出这样等于0的减法算式吗?列在记录本上,生反馈。

6.刚才我们学习了什么样的两个数相减等于0,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是怎么学习的呢?

(回顾研究的途径是一个十分必要的环节,让学生体验有序列举的方法,了解这样一个完整的结构,为后续如何用结构做铺垫。)

二、以“几加0”为例用结构

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有序地写了,前期的5以内的加减法以及分与合教学中,同时因为有了前面几减几等于0的教结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序思考的活动经验,所以基本上能自己独立写出算式。

三、以“几减0”巩固有序列举方法

由于有了两次相同方式的学习,这一次学生已经能够自己有序列举找出规律了。

思考:

1.备课时要重视学情分析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备课时一定要分析学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和相关的学习习惯。把握学情是准确设定教学的起点,也是调整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的重要前提,这才是有效课堂的保证。这样教师才能结合本班学生实际设计出真正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

2.一节课下来要提升学生什么

教师要改变那种以知识结果获得为教学目标的思想,要思考每节课除了知识本身外,学生得到了什么提升。提升并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还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还要关注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学生也可能在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之后结果并不理想,但这些是学生生存、成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可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因为留给学生的可能是一些对他们终生有用的东西,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知识不是目标,而是通过知识的获得过程,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获得研究方法。

3.挖掘数学课里的数学思想方法

其实知识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特别是计算教学中能正确计算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会数学思想方法,唯有用数学的思维去考虑问题,才能有所发展。就好像我们总认为美国的数学教学很简单,其实不然,只不过是侧重点不一样而已。他们对知识总量要求放低,而对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知识的能力要求却很高。

数学教学的根在哪里?毋庸置疑是内在的思维活动。数学活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活动,是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思维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活动达到数学化的目的,在学生感受、体验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获得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因此我们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转变自己的观念,不要唯知识结果,而是把重心转向活动结果的思考过程,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数学课的舞台上,用数学的思维翩翩起舞。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区东方小学)

上一篇:依托科技信息资源提供数学教学支撑 下一篇:十二星座拔牙的爆笑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