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缺陷的现实选择

时间:2022-08-22 09:36:05

治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缺陷的现实选择

摘要:河北省信用担保体系忽略了对互担保的建设,致使担保结构布局出现较大失衡,担保机构经营效能严重缺失。众多省市的成功实践充分表明,互担保有着政策性担保和商业性担保无可比拟的融资优越性和多元适应性。因此,河北省应敢于借鉴,大胆改革,对信用担保体系进行重构,拓展互担保,以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融资。

关键词:河北省;信用担保体系;互担保;中小企业

中图分类号:F83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2)04-0070-03

一、河北省信用担保体系构建要素缺失

(一)结构性缺失

截至2010年6月,河北省共有346家融资性担保机构,政策性担保机构80家左右,其中省级4家,每个设区市至少1家,部分财政资金充裕的县市也有设立。政策性担保机构作为连接中小企业和银行的桥梁,在缓解融资难的问题上依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剩下的200多家商业担保机构,受资金实力限制,很多未开展实质性的担保业务。在浙江、山东、江苏、广东等省市发展日臻成熟,甚至成为当地信用担保支柱模式的互担保机构,在河北省内几乎是空白。

河北省中小企业局在2010年所做的担保体系构建远景规划中,依旧宣称“一体两翼”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方向,即形成以国有资本出资为主的政策性担保机构为骨干,以社会资本出资为主的商业性担保和企业互担保机构为两翼的格局。具体构建为:省、设区市、县(市、区)三级都要建立融资性担保机构,其中,省级融资性担保机构要以国有资本为主,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逐年增加投入;设区市的市级融资性担保机构要由国有资本投资或控股,控股比例不低于实收资本的60%;县(市、区)级融资性担保机构由县(市、区)国有资本投资或参股,参股比例不低于40%。按照省中小企业局对担保体系的规划方向,上至省级下至市县的担保机构,国有资本必须出资而且还要达到相应比例,这就意味着,今后几年河北省仅将政策性担保机构作为推崇的核心并辅以各种优惠政策支持,而对纯商业性担保机构没有列出具体的发展规划,对互担保机构更是未纳入发展规划的范围内。由此充分说明,如果不对三种担保模式的结构布局做出调整,照此下去,担保体系必将长期处于结构失衡状态。

(二)经营性缺失

1. 担保机构效能低下。河北省的担保机构普遍存在“担保资本金规模过小、放大倍数偏低、业务空置率较高”的经营困境。担保机构总数为346家,数量堪比江浙地区,但亿元以上融资性担保机构仅35家,5 000万元以上亿元以下融资性担保机构44家,市、县级担保机构担保资金平均不到1 000万元,目前仍有为数不少的基层担保机构未达到最低500万元的注册资本底线。由于资金实力的薄弱,难以得到银行的认同,导致半数以上的担保机构未开展担保业务,闲置资金高达10多亿元,平均资金放大倍数仅1.3倍左右。加之担保机构没有建立稳定、持续的资本金补偿机制,一旦发生代偿,其资金来源主要靠公司的原始资本,根本无法以资本提升信用、以资本拓展业务、以资本抵御风险,甚至直接陷入运营困境乃至破产。

2. 担保机构偏离业务范围。河北省要建立省、设区市、县(市、区)三级政策性担保机构,资金主要来自各级政府。有些地方政府资金来源十分有限,明知即使出资组建了担保机构,也会由于规模过小而难以发挥实效,但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硬性任务,不得不组建有名无实的“担保”机构应付了事,既无心也无力实际运营。河北省商业性担保机构虽然为数较多,但大多虚有其名。由于省内的经济发展路径不够开放,金融环境不够成熟,商业担保机构如果专司担保业务,没有政府的支持背景,没有稳定资本金、风险补偿金的注入,属于高风险低利润甚至亏本的行业。所以大部分商业担保机构名为“担保”,实际却并不是靠资金放大倍数的担保杠杆效益盈利,而是偏离主业超范围经营,靠一些与担保无关的低风险、稳定的投资获取利益,更有靠高息揽存或非法集资放高利贷以及其他高风险业务获取丰厚的非法利润。其资本金过度流动,管理极其粗放。此外还有一些商业担保机构,宁可资金闲置毫无盈利却不转行,其目的不过是想趁此行业的金融监管尚有宽松,期望最终能够拿到金融机构的牌照。商业担保机构中既能维持自身运营、又能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数量有限。针对担保体系存在的问题,河北省出台了一系列对策,但总体上仍是在现有的政策性和商业性担保即专业担保的体系内寻求自我完善和有限突破,难见普遍性成效。

二、中小企业互担保的积极效应

(一)信息不对称内部化保障了成员的自我选择

互担保机构最大的特色在于拥有信息上的优势。因为成员之间通过互助担保机构对其他成员的债务承担连带保证责任,所以他们都希望其他成员是低风险类型的,唯有如此,才既能降低互助担保机构承担连带债务的概率,又有可能将自己投资失败后的还款义务转嫁给担保机构。互助担保成员或者属于同一区域的产业集群,在产品、行业或上下游链条中有着密切的链接,或者企业同受一个行业协会、生产合作社的约束与指导,所以彼此不仅能对企业资产状况、项目发展前景等“硬信息”有充分的把握,对贷款企业的信誉状况、经营能力大小以及未在财务报表上反映的资产等“软信息”也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基本能够判断出该企业是否具备真实的偿债能力。加之担保机构较严格的事后过滤、筛选和动态调整机制,使入围成员的风险水平基本处于透明状态,并始终被担保机构所掌控。成员会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私有信息来选择低风险类型的借款者为自己的同伴,并将高风险类型者排除在团体之外。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内部被弱化,保障了成员完成自我选择的过程,进而从整体上降低银行面临的逆向选择风险以及其他担保成员的风险概率。

(二)多维声誉的维护减轻了成员的道德风险

互助担保机构依靠多维声誉的维护。首先,银行关注互助担保机构的声誉。当银行认可其声誉,则声誉可以被当做抵押物,扮演着和保证金或者物质抵押物同等的角色。信用担保机构的声誉取决于它的成员是否努力履行借贷合约,如果成员有了不按时履行借贷合约的行为,互助担保机构的声誉就被弱化甚至丧失了作为银行抵押物的作用。其次,互助担保机构的成员借助担保机构的声誉。成员希望借助担保机构与银行之间的关系来获益,因此他有动机遵循担保机构的规则,塑造自身良好的声誉,与互助担保机构维系良好的关系。最后,担保机构的成员互相监督声誉。由于成员间的连带保证责任,任何成员的违约行为都可能给其他成员带来毁灭性打击,所以互担保能够有效激发成员之间对声誉的横向监督。[1]出于维护多维声誉和避免风险分摊的考虑,当某个成员存在经营困难或实施高风险项目时,其他成员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与警戒。成员一旦恶意违约,不仅会受到担保机构同其他成员强有力的追偿,而且还会被强制退出担保机构,这样违约者丧失的不单是贷款担保的机会,更是丧失了企业主以地缘和业缘为基础形成的人脉关系网。这种成员间声誉的相互监督机制及惩戒措施使得借款企业面临巨大的违约成本。因此,互担保中多维声誉维护无疑有利于减轻成员的道德风险和契约执行困难,保证资本的安全,提高银行的期望收益,这也是该模式相对于其他两种专业担保模式的最大优越性所在。

上一篇:美国最火创业导师:跟国会叫板,为创业立法 下一篇: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政策现状与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