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霸权的崛起(二)

时间:2022-08-22 08:49:55

美国金融霸权的崛起(二)

(接上期)美国第一银行经常收集州立银行银行券,达到一定数量时,突然要求银行兑付黄金、制造挤兑。这种做法很快在货币市场形成了一种恐怖气氛,各银行纷纷收缩信贷,回收贷款,利率很快飙升。

在纽约证券市场刚刚兴起了第一波牛市,大家投资兴致正浓,难免会贷点款、融点资。但货币市场利率飙升对股市从来都是重大利空,刚刚兴起的牛市马上经历了一场下跌,整整500万美元资产蒸发掉了。

面对突如起来的货币收缩,汉密尔顿果断出手,命令财政部收购第一银行股票,支持市场,同时劝告普通银行不要收缩贷款。很难评价汉密尔顿是为了支持证券市场还是为了确立美国第一银行的霸主地位,因为财政部资金最后并没有购买股票,而是全部购买了第一银行银行券。

在这种形势下,第一银行银行券始终处于扩张地位,而其他银行不断处于守势。对这种特权,州立银行逐渐心怀不满,而且准备行动了……

1811年,第一银行特许权即将到期,州立银行联合向国会提出议案,认为第一银行涉嫌不公平竞争,要求撤销对第一银行的特许权。鉴于第一银行天天攻城略地,民主、共和两党也开始对中央银行持有戒心,认为第一银行有集权性质。

美国第一银行特许权没有获得延展,关门收摊。

美国政府的政策可能错了,因为欧洲投资者持有美国第一银行80%的股份,美洲第一银行关门意味着800万美元金银铸币流出美国,这在当时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

次年,美英再次开战,1814年英军攻占华盛顿。白宫被烧了。

在政治动荡的形势下,金银开始向欧洲本土回流。当年,各州银行普遍宣布停止兑付金银铸币,美元随即剧烈贬值。在这场灾难中,联邦政府被迫接受了大量没有实际价值的银行券,蒙受了大约500万美元的损失,成了最大的输家。

美国人很快学乖了,1816年重建中央银行“The Second Bank OF United Station”――美国第二银行。

不过,美国第二银行的兴衰同样像一场噩梦。

1820年,美国兴起运河热。第二银行最热衷的业务,就是直接贷款给股票炒家。由此,纽约证券市场迎来了第二波牛市,各种运河公司的股票被吹成炫色玫瑰,在货币扩张的支撑下证券市场股票价格迅速上涨。

1832年,第二银行行长比德尔信心十足,在特许到期的前4年,提前向国会申请延长美元特许权期限,满以为能固此获批。

当时的总统,是大名鼎鼎的安德鲁・杰克逊。

杰克逊之所以有名,原因比较特殊:因为他太穷,一生都欠银行债务。

美国的银行显然不太会讲政治,对总统欠债进行了强力追讨,直到他临终也没能还清。可以说,杰克逊一生都为银行债务而郁闷。因此,他对银行非常有成见,在他管理期间弄家中央银行出来,基本没有可能。

结果是,杰克逊断然否决了国会提议,并做出了一个决定:联邦资金立刻撤出第二银行,对市场发出了明确信号,第二银行命不久矣。

第二银行的对应手段是立刻收缩货币信贷,希望藉此减缩银行信用,从而造成金融市场紧张的气氛。得到明确信号的州立银行并不配合,何况第二银行始终就是它们的眼中钉。第二银行的反击也没有吓倒杰克逊,特许命令到期,他坚决地关闭了第二银行。

然而,货币收缩一旦发生就会产生惯性,鉴于第二银行在货币市场的统治地位,其停业使得货币市场开始紧缩。

对证券市场来说,这些事件没有一个是好消息,高额利率对证券市场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1837年3月,纽约证券市场价格迅速下跌,到1837年5月,美国各州立银行再次停止兑付铸币。

杰克逊这么干,肯定是不对的。

如果第二银行存在,甚至杰克逊不向市场发出明确信号,后果都不可能这么严重。

在某种程度上,第二银行制度设计存在合理性,虽然第二银行也定期搞清洗,但正是这种威慑力使州立银行在放贷时有所顾忌,信贷不会无节制的扩张。杰克逊向市场发出信号,第二银行快完蛋了,威胁也就不存在了。

由于前期银行过度扩张,实体经济已经不能支撑如此庞大的银行券市场,骤然紧缩的货币市场使其他银行同样难以承受,危机也就在所难免了。第二银行骤然关门大吉,货币市场猛然紧缩,经济萧条几乎成为必然。

在杰克逊的墓志铭中,有一句很得意的话:“I killed the bank!”(我杀死了银行)。

摩登时代

1836年的萧条一直持续到1850年,此前,繁荣的种子已经开始种下,只是没有开花结果。1836年~1862年对美国历史具有决定性意义,没有这个阶段的积累,美国不可能再次繁荣,更不可能搞出世界金融危机来。

回溯到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宪法》中有条规定:“为促进科学和使用技艺的普及,应给与发明家和作家的著作一定期限的专利保障”;

1790年国会颁布《专利法》;

1802年国会批准成立专利管理局……

这些制度的目的只有一个,保证发明人对发明成果享有独占收益。不过,很讽刺,专利的本来含义是欧洲封建王室、领主对某个地域的特许贸易权。

正是这种专利制度,激发了美国人的发财梦想,只要能创造出比别人更先进的技术,就能发财。专利法本身并不重要,专利法带来的利益驱动才是本质,在未来部分,每一个关键时刻都是新生专利决定了美国的下一步走向,或者说,这才是美国繁荣的根基。

不过,作为一种跨时代的技术,电报却不是《专利法》催生的。

电报诞生基本靠天才,天才就是莫尔斯。

莫尔却不值得年轻人模仿,更不是一个敬业的人。莫尔是画师,本职工作是站在大街上替行人画像,没事的时候喜欢摆弄电流试验。毕竟只是业余选手,莫尔只能把一些没有实际用途的发明联合起来,唯一的原创是创造了实用的发报代码体系,而且在他申请专利后4年都无人问津。

这个无人问津的代码,改变了世界。

不过,仍旧可以说,莫尔发明电报,纯属巧合。

但是,爱迪生,却是美国的必然。

爱迪生发明电能,可能也是偶然的,但电能率先出现在美国则是必然的。如果电灯是偶然,那原子弹,乃至互联网,不会都是偶然……

1789年~1800年美国颁布了276项专利,1850年~1860年每年颁布2.5万项专利,1880年~1900年美国每年颁布2万项专利。因为,美国是第一个把专利保护写入宪法的国度,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知识产权照样神圣不可侵犯。美国专利商标局的大门上,至今赫然刻着林肯的名言:“专利制度就是将利益的燃料添加到天才之火上”。

中国人不聪明吗?然而,没有利益激励,天才便不可持续。即使有爱好,像莫尔斯一样放弃本职搞发明的人,毕竟是少数。制度保证之所以重要,是因他激励着无数追求利益的人在奔跑,利益一旦被保证,人类的创造力就是无穷的。

如同战争,攻城的时候,将官总是许诺,先登城者赏万户侯。

“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是,这百分之一的灵感却是至关重要的!有时要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为关键”。

――爱迪生

如同发明电灯并非偶然,一个发明也不可能造就美国19世纪的强盛。有了利益的保证,这百分之一的灵感注定会在美国出现,因为保护利益的是法律,而孕育法律的则是根深蒂固的美国移民文化。

1931年10月18日,夜晚的美国曾经一片漆黑,一分钟内芝加哥、加利福尼亚、纽约、丹佛熄灭了全部电灯,爱迪生与世长辞了。爱迪生给人类留下的实在太多了,电灯、印刷机、蓄电池、电影……

这是神圣和永恒的黑暗。(未完待续)

上一篇:经济的三大争论 下一篇:奥巴马的银行监管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