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复习盲点――物质的热效应考点透视

时间:2022-08-22 02:58:21

中考化学复习盲点――物质的热效应考点透视

2006年各地中考化学命题在夯实基础、考查能力的同时,出现了一个新的考点――对物质热效应的考查,尤其是对实验探究中热效应的考查。这个本应在高中化学中出现的问题呈现于中考化学试题中,成为大多数同学中考复习的盲点,不得不引起重视,现将2006年此考点的相关考题汇集如下,以期对同学们的复习内容起到补充作用。

一、基础型考题

【例1】(2006年梧州考题)下列物质溶解于水后溶液温度没有明显变化的是()

A.氯化钠B.浓硫酸C.氢氧化钠 D.硝酸铵

解析:本题属于识记型考题,了解常见物质溶于水时的热效应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浓硫酸、氢氧化钠溶于水时均放出热量,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氯化钠溶于水时溶液温度无明显变化。答案为A。

点拨:本题源于课本知识,是课本知识的再现,只要牢固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应很容易得出答案。

二、应用型考题

【例2】(2006年锦州考题)在图1所示装置的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片刻,U型管中左侧液面将________(填“上升”、“下降”或“不变”),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若用_________代替氢氧化钠固体,U型管中液面也会出现同样的现象。

解析: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出热量,广口瓶内气体受热压强增大,U型管中液面左侧下降,右侧升高。只要将溶于水放出热量或与水反应放出热量的物质加入试管中,均会出现同样的现象。答案略。

点拨:将化学中的热效应与气体的压强相联系,体现了学科知识的渗透、交融。

【例3】(2006年海门考题)图2(甲)是A、B、C 3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

(1)(甲)图中,t2℃时,A、B、C 3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______ ,P点所表示的含义为_____。

(2) t℃时,将B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________。

(3)如(乙)图所示,20℃时,把试管放入盛有X的饱和溶液的烧杯中,在试管中加入几小段镁条,再加入5mL稀盐酸,立即产生大量的气泡,同时烧杯中出现浑浊,则X可能为A、B、C3种固体物质中的哪一种?

解析:(1)根据图(甲)可知:t2℃时,A、B、C 3种物质中,A物质溶解度最大,P点为B、C两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t1℃时,B、C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2)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要将B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降低温度、加入B物质或蒸发水分等方法;(3)本题隐含的信息是:镁条与盐酸反应放出热量,导致烧杯中X的饱和溶液温度升高,烧杯中出现浑浊说明有X析出,因此推知X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应为C物质。

点拨:本题在考查物质的热效应的同时,渗透了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属于学科内的知识综合。

三、探究型考题

1.纠错型

【例4】(2006年广东佛山考题)为测定H2SO4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在图3所示的小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NaOH,测量其温度;另取一定量的H2SO4,测其温度,并缓缓地倒入小烧杯中,边倒边用环形玻璃棒搅拌。记录溶液温度的变化。甲、乙、丙3位同学准备选择以下试剂进行实验:

甲、乙、丙3位同学中,有两位选择的试剂是错误的。从溶液温度改变的因素考虑,指出错误的原因。

解析:浓硫酸、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均放出热量,因此甲、乙两同学的试剂选择均出现错误。

答案:(1)甲: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会放出热量,对测量产生误差;(2)乙:浓硫酸溶于水时会放出热量,对测量产生误差。

点拨:解题时不要忽略物质溶于水时的热效应,否则会给实验带来误差。

2.过程型

【例5】(2006年大连考题)根据下列实验报告回答问题:

活动与探究:氢氧化钠溶于水后液体温度的变化。

探究目的:了解物质溶解前后液体温度变化情况,学习测量液体温度变化的方法。

实验用品:药匙、烧杯、玻璃棒、温度计、氢氧化钠固体、水。

操作过程:①加适量水 ,②加适量氢氧化钠, ③搅拌至完全溶解 ,④测溶液温度。

(1)使用氢氧化钠固体时必须注意安全,其原因是 。

(2)上述实验能否测得氢氧化钠固体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范围?为什么?

解析: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使用时不能沾到皮肤上和衣服上;要测加入氢氧化钠前后溶液的温度变化,必须测出初始温度和溶解后的温度。

答案:(1)氢氧化钠具有强腐蚀性;(2)不能,因为没有测量加人氢氧化钠固体前水的温度________。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温度计的使用、氢氧化钠的腐蚀性、溶液的配制及温度的测量等知识。

3.结论解释型

【例6】(2006年山东考题)在一定体积的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10%的盐酸,反应中溶液的温度与加入盐酸的体积变化如下:

(1)试绘出溶液的温度与加入盐酸的体积之间的变化关系曲线。

(2)根据曲线讨论溶液温度变化的原因。

①加入盐酸的量在0~10mL时:______________;

②加入盐酸的量在10~20mL时: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提出“将氢氧化钠固体直接与10%的盐酸反应,以探究中和反应是否放热”,你认为它能否获得充分的证据?为什么?

解析:(1)绘制图像时要注意描点准确、曲线光滑;(2)解释原因时要紧扣表格中的数据信息;(3)不能忽略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也是放热的。

答案:(1)略。

(2)①随着盐酸量增加,中和反应放出热量增大,溶液温度上升;②中和反应完成后,过量盐酸起降温作用。

(3)不能,因为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也要放热。

点拨:本题集数据分析、曲线绘制、原因分析于一体,考查了同学们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中考化学命题对物质热效应的考查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1)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2)浓硫酸溶于水放出热量;(3)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热量;(4)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使体系温度降低;(5)食盐溶于水时温度无明显变化。只要把握了这几个方面,加以灵活运用,无论试题以何种形式出现都会迎刃而解。

上一篇:应用文写作之题型演练 下一篇:一元二次方程考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