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学生创业素质现状及提升路径初探

时间:2022-08-21 09:19:56

我国高校学生创业素质现状及提升路径初探

摘 要: 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其自身具备的创业素质水平。本文分析了创业素质的构成,探讨了大学生创业素质水平现状,并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的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 创业素质 提升路径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就业观念正在逐渐转变,许多高校毕业生将目光转而投向了创业。特别是国家、地方各级政府对大学生创业出台了各种鼓励政策,高校也顺应时展,加强了对大学生创业的教育,大学生创业一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然而,我国的大学生创业还刚刚起步,社会参与面不广。一项有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披露,我国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率仅为1.94%,创办企业成功率不高,而据美国高校和雇主协会统计,美国大学毕业生创业参与率已超过20%;教育部的一项报告显示:全国97家比较早的学生企业,赢利的仅占17%;学生创办的公司,5年内仅有30%能够生存。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率只有2%―3%,远低于一般企业的创业成功率。大学生创业的参与面、成功率的外在影响因素,有经济环境、政策支持等方面,而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创业素质高低是创业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因此,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成为目前大学生创业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创业素质现状

大学生创业素质是指大学生能够完成创业过程并能实现所创事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完成自身从创业家向企业家转变所应具备的素质,包括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特殊才能、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优秀的道德品质、出色的美学修养、健康的体魄体能[1]。我们认为可将创业素质划分为创业知识能力素质和创业人格心理素质。

1.创业知识能力素质。

包括专业技术知识、企业运营管理知识和其他综合知识能力。

专业技术知识是成功创业的关键素质,也是大学生创业后企业稳固和长期运营的重要条件。企业运营管理知识包括财务、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诸多方面,是大学生创办、运营企业的必备知识。

一种有利于创业的知识结构,不仅需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而且必须具备综合性知识,如有关政策、法规等,以及更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前两类知识往往是实用性的,一般容易被创业者注意到,而后一类知识则是一项事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底蕴,应该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

相对于美国大学生一般从事高智力的高科技领域的创业,中国大学生创业有相当一部分是从事商业买卖、服务娱乐等小型创业活动,大学生创业的科技含量不高,所创办的企业较易受到冲击。在目前的高校创业教育中,专业技术知识和企业运营管理知识的教育与创业教育脱节。我们认为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专业且广博的知识累积是创业的基础,而高校创业教育不但不能脱离专业教育和知识教育,更要依赖于专业教育和知识教育,大学生创业须“厚积”而“薄发”。

2.创业人格心理素质。

创业人格心理素质包括创业人格和创业心理。优秀的人格品质,诸如具有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等,良好的心理素质诸如不畏困难、不怕挫折、能够与他人及社会和睦相处等是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3]。具体到创业人格,除了具备优秀的人格品质之外,更需要创业者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而创业心理也需要创业者的受挫心理品质和团队合作心理品质更胜一筹。

由我国社会传统及教育体制所限,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匮乏,学生安于校园学习,疏离社会,对创业有畏难心理。近年来,虽然高校加大创业教育,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有所增强,但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美国大学毕业生创业参与率已超过20%,而对比我国,据统计,2004年至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由280万增加到611万,但大学毕业生参与自主创业的人数比例却一直保持在0.3%―0.5%,而且创业成功者也寥寥无几,80%左右的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失败告终[4]。统计数字的巨大差距更是让大学生创业增添了一分“敢问路在何方”的疑问。

二、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的路径

1.改革专业教育模式,系统化创业素质教育。

创业教育应重在创新精神的培养,不仅仅是开设几堂创业教育课程,更重要的是在大学以专业教育为基础的教育模式下,对专业教育加以改革,注重专业教育与社会现实接轨,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实践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从而将创业素质教育渗透大学全程,系统化创业素质教育。

在创业教育课程中,目前还多局限于课堂、讲座之中,讲授为主,实践较少,大部分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意愿不足。大学生创业教育也应更多地跳出课堂、讲座等“我讲你听”的单调模式。调查表明,即使是各学校举行的资格选拔赛,其学生参赛比例最高的也没有超过7.8%,很多学校的参赛比例远远低于5%。因此,“创业设计大赛型”的创业教育实际上是精英教育,而非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5]我们认为,除以上方式之外,尝试以模拟经营、学期实践等各种形式完成课程要求,采取边实践边学习的模式,更多强调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业欲望,丰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

2.联动高校科研工作,实现科研创业双促进。

大学生创业应基于高技术含量的项目,以使创办企业享有专利技术或别人无法模拟的优势资源,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使企业抗风险能力增强,从而实现成功创业。我们认为高校创业教育应更多地与大学生科研工作联动。

高校是先进知识、先进技术聚集的地方。高校应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创新活动,再通过资金和政策支持帮助和鼓励大学生将其科研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而对大学生创业中出现的技术难题等,也可以依托高校的科研优势加以解决,辅助创业项目顺利开展。通过联动,高校科研成果可通过大学生创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可使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创办企业的成功率也会更高,创业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心理素质均得以提升,实现科研、创业双促进。

3.营造良好创业环境,校内外共同推动创业教育。

良好的创业环境不仅仅包括校园文化的营造,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技术、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高校是学生进行创业尤其是高科技创业的强大支持力量,高校在学生创业中所进行的科研、专利研发等工作中给予必要的支持。创业资金难筹集是大学生创业的一大阻滞,虽然近年国家、地方各级政府都有支持大学生创业的资金和贷款等支持政策,但各地政策不同,宣讲力度仍显不足,令很多高校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支持还停留在口头宣传上。另外,我国还未形成成熟的大学生创业投资机制,尤其是相对于国外完善的投资市场,我国在这方面相对薄弱。因此,很多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因为无法筹集数额庞大的启动资金压力而打退堂鼓,这也是大学生安于现状、怯于创新的原因之一。

对此,学校可在初期投入一定数额的启动资金成立创业基金,对于科技含量较高、研发费用较大、学校投入高的项目可采取参股方式,待学生创业成功后取得一定经济收益对投入加以回收,而回收的资金循环“投资”大学生创业项目,以“大学生创业”养“大学生创业”。这样既可以解决大学生创业启动资金不足的问题,又可以打消很多大学生创业对资金问题的顾虑,优化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彭璐,张霞,吴建新,王林雪.大学生创业素质指标体系初探[J].科技创业,2008,(2).

[2]王艳芳.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国校外教育,2011,(1).

[3]余可发.大学生创业素质结构维度及其综合评价[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8,(9).

[4]林莉.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育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8).

[5]肖海平,邓银城.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与高校教学改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2).

上一篇:如何实施讨论式教学 下一篇:中国伊恩.麦克尤恩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