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对新技术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2-08-21 02:32:00

【前言】农民对新技术的应用研究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要使农业技术顺利推广,就要研究农民在接受新技术、新知识、新信息、新技能时的心理特点,并对其加以利用。在实际生产中,农民是否采用新技术受自身受教育程度、年龄大小、以往的种植经验、外出务工经验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农民在接受新技术时的心理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农民对新技术的应用研究

摘要 农民是作为推广活动的主体之一,了解农民认知的复杂心理有利于达成较好的农业推广教育的效果,改进农业技术推广方法以及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论述了农技推广过程中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行为特点,分析了其采用新技术的行为规律,并提出了促进农民行为改变、接受新技术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 农业推广;农民;新技术;心理

中图分类号 F3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336-02

在农业生产中,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政府大力推广农业科技。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由政府建立并主导其推广过程。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农民是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参与。这种被动的农业推广模式下,农民作为农业推广体系中最活跃和最直接的实施者,其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影响了农业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接受程度和使用熟练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科技的推广效果。如果农民的积极性不高,对所推广科技兴趣不大或掌握程度不熟练,农业科技推广的效果不佳。反之,如果农民对所推广的科技兴趣浓厚、掌握熟练,则推广效果就越好。因此,为了提高农业科技推广的效果,要充分调动农民掌握和应用农业科技的积极性,发挥农民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 农民采用新技术的心理特点

要使农业技术顺利推广,就要研究农民在接受新技术、新知识、新信息、新技能时的心理特点,并对其加以利用。在实际生产中,农民是否采用新技术受自身受教育程度、年龄大小、以往的种植经验、外出务工经验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农民在接受新技术时的心理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求知心理

在推广农业新技术的过程中要积极利用农民的求知心理。改革开放后,农村已经改变了原有的生产方式,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过程中,农业科学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受教育程度较高、经济收入情况良好的农民,有强烈的愿望利用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生产高产、优质的农产品,增加经济收入。这部分农民对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新技能的接受能力非常高,学习兴趣浓厚。在农业科技的推广过程中,要利用其特点进行培训,使其成为农技推广的依靠力量。

1.2 求稳心理

在农业生产中,农民普遍存在一种求稳心理。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比较大。在使用新科技的过程中,风险比较大。二是农业生产保障体系不健全。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尚不健全。农技推广部门只负责技术和信息的推广,一旦推广失败,造成的损失完全由农民承担。由于农业生产利润低、周期长、风险大,一部分农民形成求稳怕乱的心理,不敢轻易的接受新技术、新方法。因此,在推广过程中,要由农技人员多做工作,使这部分农民成为农技推广中可以信赖的中间力量。

1.3 直观现实心理

由于农民受文化水平低的影响,对一些新技术效果的判断比较简单、直观。简单表现在仅仅根据一年的经验和一家一户的实践判断其是否可行,容易排斥一些有利用价值的技术和经验;直观则表现在秉持着“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观念,多注重事实根据,不相信推广人员的宣传。只有左邻右舍或亲戚朋友试用或试种成功,才会相信新技术,次年效仿。这类农民是农技推广中必须动员和利用的力量[1-2]。

1.4 守旧心理

拥有守旧心理的农民是指对新技术反应迟钝,甚至表现为无动于衷。这类农民生活比较贫困,文化素质低下,经济实力差,思想极为保守,对新技术、新信息反应冷漠。他们既讲实惠,又固守老经验,安于现状,行为改变十分困难。这类农民占农民群体的比例较小,是农技推广的攻坚目标。

2 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行为规律

2.1 由易到难

农技推广中农民行为的改变,是以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转变为前提,只有这些方面有了相应的转变,才能促使其行为做出改变。据研究,农民对知识的改变比较容易,需要时间较短;而态度的改变较困难,需要时间也较长;个人行为的改变更加困难,所需时间也更长;而最困难、花费时间的则是团体行为的改变。因此,在农技推广中要有目的地改变农民行为,就必须考虑到影响农民行为的各方面因素,采取不同的方法,由易而难地进行一系列的工作,使其在知识的技能、态度、信息等方面都得到相应的改变,才能使他们的行为得到一定的改变。

2.2 逐步提高

就农民个体而言,采用新技术要经历一个由浅到深的循序渐进过程;就农民群体而言,是一个由少数到多数,由低水平到高水平逐渐提高和深化的过程。根据心理活动规律,农民在接受新技术的心理过程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一是觉察阶段。农民开始意识到一些新技术的存在,但并不了解具体内容。二是分辨阶段。对了解或准备采用的新技术加以分析、比较和判断。三是试用阶段。对某项技术经过分析、比较之后,先小部分试验以求稳妥。四是确认阶段。农民对新技术经过反复研究、验证后做出最后决定。如果试验示范成功,这项新技术便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更新的技术,又开始重复这个由少数到多数的群体行为改变过程,最终使农民的总体行为向上跃升一个层次。

3 采取相应对策,促进农民的行为改变

通过以上对农民采用新技术的心理特点和农民接受新技术的心理过程的分析,可以根据农民特有的心理特点,结合实际,采用相应的对策,加促进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培训的效果,让农民真正采用新技术,并发挥出一定的经济效益[3]。

3.1 加强农村教育和培训工作

加强农村成人科技培训,要本着学以致用,按需施教和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以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为前提,以推广实用技术为重点,实行多途径、多层次、多形式办学,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要切实抓好农广校的招生培养工作。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村科技能人和示范户的辐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他们为广大农民现身说法,增强农民对新技术的感性认识,带动千家万户走上依靠科技发家致富道路。另外,在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要组织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对农业生产的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作物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广大农民实用技能和整体素质。

3.2 加强在职培训,提高农业新技术推广的成功率

一个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所具有的专业知识是有限的,即使是比较高级的推广人员,在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也会感到知识的匮乏,需要不断地补充新知识。通过职业技能在职培训,一方面可以重新温习过去学过的知识,结合工作实践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可以更新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当前和当地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需要,解决农民通过自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能够大大提高农业新技术推广的成功率。

3.3 根据当地条件、农民需求选择项目推广方式

任何先进技术发挥作用和效益都是有一定条件的,农业技术推广不能仅仅是简单的技术传输,而更应该是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的延续。项目推广是世界上运用比较普遍的一种推广方式,这一方式的目的是证明可以在几年的时间内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农业技术推广必须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文化素质、经济条件、推广人员能力、农民需求等,选择影响面大、短期内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的新技术进行推广。能够有效缩短农民在接受新技术时经历觉察阶段和分辨阶段的时间,进而缩短农业新技术推广时间[4]。

3.4 政府补贴

对于处在贫困地区和一般地区的农民求稳心态和资金短缺是制约上述地区农民接受农业新技术的瓶颈,同时也是直接影响农业新技术推广成功率的主要因素[5]。当推广一项新技术时,如果没有政府补贴资金,农民在接受新技术时由于资金短缺的原因,造成了绝大多数农民在由分辨阶段向试用阶段过渡时间极长的局面,给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人员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大大降低了农业新技术推广的成功率。因此,在农业新技术推广时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资金是农业新技术在贫困地区和一般地区推广的最佳方式。

4 参考文献

[1] 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2] 任晋阳.农业推广学[M].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3] 黄季焜,胡瑞法,孙振玉.让科学技术进入农村的千家万户[J].农业经济问题,2000(4):17-19.

[4] 顾焕章,张超超.中国农业发展之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5] 刘彩华.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民决策行为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0(4):20-23.

上一篇:极端天气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下一篇:溧水县东屏镇发展“一村一品”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