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时间:2022-08-20 08:33:22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历来为教育部门所重视。在我国正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完成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在教育教学中研究和运用心理学,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已经是刻不容缓。良好的心理素质对锻炼学生记忆力。消除学生心理阻碍,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是非常有益的。

从心理学角度讲。记忆就是人们对过去生活实践中认识过的事物或做过的事情在人们头脑中留下印迹的过程。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脑记忆容量非常之大,可达1014比特信息。是目前电脑容量的107-108倍,只是我们人类在认识自我,利用自我方面的能力尚有很大的局限。如此丰富的宝藏,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我们应该很好地去发掘,而发掘的最好方式莫过于锻炼学生的记忆力。记忆与时间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如恩格斯所言:“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因此,时间记忆法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记忆方法,在教学工作中注意锻炼学生的这种记忆能力。具体说来,时间记忆法又有以下几种具体形式:

第一。及时记忆法。根据艾宾法斯的遗忘曲线所揭示的遗忘规律,就要求学生及时复习。现代科学研究也表明:遗忘最快的时候是在记住材料的头一两天之内。因此,我们就应要求学生在记住材料之后。在头两天内复习一次,然后隔一段时间复习一次。间隔时间可以先密后疏。随着记忆得到巩固,间隔的时间逐渐延长,复习次数逐渐减少。

第二,择时记忆法。择时记忆就是选择最佳时刻进行记忆活动,可以花较少的气力去完成较多的记忆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大脑皮质细胞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在不同时间里是不相同的。一天二十四小时中。人们一般认为早晨和晚上是读书学习最好时刻,因为这这两个时间里,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相对减少,神经活动活跃,注意力集中,精力充沛。在白天,一般人大脑机能状况有两个最好时间,一是上午九点到中午一点,二是下午四点到六点。学生掌握了这些规律后,按照规律办事。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和条理性。

第三,间时记忆法。由于大脑活动本身的特点。当它工作一定时间之后,就会出现疲倦、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再学下去,效率就会大大降低。这时。作为教师。我们要提醒他“休息一下”。让学生懂得如何按规律去学习。另外,间时记忆法还表现为变换学习的内容,如学习甲内容累了,就学习乙内容,这也是大脑的一种休息方式。

第四,限时记忆法。所谓限时记忆法,就是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记忆任务。这是提高了单位时间的利用率。限时记忆表面上看具有强迫性,但处理得好。能调动记忆的积极性。由于中学生的可塑性很大,通过这种自我加压,自我强制。对学习成绩的提高是极有好处的。

从情绪心理学角度,中学生的心理障碍通常是指:焦虑、抑郁、失助。这些心理障碍的存在,对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对学习成绩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有家庭、学校、社会的,但更多的还是来自学生自身。患有这种心理障碍的学生,就其学习成绩而言,大多是我们所说的“差生”,也有一些是有严重跛腿学科的学生。

这种现象的存在,是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悖的。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特征,就是“全面发展”、“全员发展”,不能让一个学生掉队。要真正做到“两全”发展,就必须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可通过以下方法来实现: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知识讲座。

目前,中学课程中,心理学还未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学校教育中占一席之地。学生对自身心理方面的认识是极肤浅的。作为学习的主体,他对自身如果毫无所知,那怎么能搞好学习呢?因此。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学知识讲座。通过心理学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学习。

其次。要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素质教育对教育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教育者成为“学者型”的教育者。要有渊博的知识,包括心理学知识。每一个教育者,不仅在“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做学生的“心理医生”。

对中学中存在的种种心理障碍。我们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借鉴中医的“望、闻、问、切”方法。对学生进行“治疗”。“望”。指平时对学生进行仔细观察;“闻”。是指从侧面了解其情况;“问”就是找个别学生谈心,从师生问答中帮助学生找到“病根”;“切”,就是针对“病根”,得出“治疗”的方案。根据学生的心理个别差异。具体分析对待,或鼓励以进之。或断喝以醒之。这也可称为“因人施教”。

再次,对学生说“你准行”!

造成学生的障碍,主要是由于学习上的压力,由于学习成绩偏差。日久天长自信心便丧失。

其实。有这些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并不是大脑天生愚笨。而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妥而造成成绩的“跟不上”。对于这些学生。他们最需要的是鼓励,以唤醒他们的自省和内驱力。避免产生挫折效应。

上一篇:GPS实时动态(RTK)技术在土地测量中的应用 下一篇: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现代化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