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型谎言的心理分析与应对

时间:2022-08-20 04:45:24

想象型谎言的心理分析与应对

【摘 要】幼儿说谎是普遍现象,但不是所有谎言都是问题行为。想象谎言作为儿童心理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在幼儿成长中有着独特的价值。本文对其成因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想象型;谎言;心理分析应对

成人对幼儿说谎普遍头痛,将之视为洪水猛兽,甚至动不动与品质恶劣挂钩。其实,谎言的问题相当复杂,不能片面看待。笔者认为,不是所有谎言都是问题行为,关键是弄清谎言的性质、频率、程度。有的谎言比如想象型谎言,只是儿童心理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不但不能简单否定,而且应该认识到它在幼儿成长中的独特价值。所谓“想象型谎言”是指儿童由于认知的局限和想象力的发展,滋生出幼稚、夸张和烂漫的想法,从而对事物判断和描述时产生失真的现象。它的实质是孩子想象力的反映,属于无意说谎的一种,与诚实不诚实没有多大关系,更与故意的欺骗和蓄意对真实情况加以歪曲的行为有本质不同。

一、想象型谎言产生的心理分析

1.认知局限,混淆现实和想象

幼儿一般要到3或4岁,才能逐渐将现实和幻想区别开来。在此之前,由于认识能力及思维能力发育尚不完善,尚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因此很容易想当然地认为事情就是他所以为的那样。孩子们会把一些没有发生的事情当作已经发生的事情,或者会把自己想象的一些事情当作是真的事情。当孩子渴望一件东西,他们把希望发生的事情想象成现实,从而在无意识中说出和现实不相符的话,这种说谎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混淆了现实和想象。

2.炫耀或希望被关注

有时为了争取朋友的好感,压倒他人,孩子常会夸大其词。当一个孩子说家里有玩具时,由于攀比心理,另一个孩子可能吹得比前面那个孩子还要大,即使他家没有那么多的玩具。此时的谎言只是他想象力的表达,他用谎话表达自己的想象,并且在想象中获得战胜他人的满足。此外,编造谎言的另一种原因是希望引起他人的关注。孩子常常用特别丰富的动作表情和“耸人听闻”的语言编造谎言,然后观察对方的反应。如果成人反应过分,“孩子动一动,家长跳一跳”,则正中其下怀,因为他成功吸引了对方的关注,达成了自己的目的,并且在对方的高度关注中获得了心理的满足。

二、想象型谎言的应对策略

1.转变观念,不过度反应,不简单否定

首先,应认识到想象型谎言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儿童心理发展到特定阶段所出现的现象,不必要太紧张。有关研究表明,儿童说谎情况随年龄增长变化。两岁时,20%的儿童会说谎。3岁时这一数字达到50%,4岁时接近90%。另一项研究表明,幼儿在2-4岁,说谎将会达到高峰期,6岁后就逐渐减少,这种阶段性差异是和他们的智力的发展相关的。三四岁的孩子常常分不清自己想象的事情与真实的事情之间有什么不同,他们的想法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非现实性。他们试图用言语描述某种虚构的东西,努力把自己编织的幻想说得和真的一样,同时他们也从心底里以为那就是真的。这种“谎言” 与其说他们在说谎,倒不如说他们提供了错误的信息或者夸大了信息,其实质是孩子想象的反映,与故意撒谎、恶意撒谎性质不同。因此,对于这种想象型说谎,家长不必大惊小怪,它是儿童智力成长的重要步骤,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分辨能力的提高,这类说谎现象会慢慢减少。

其次,不简单否定,更不要随意给孩子贴上品质恶劣的标签。遇到孩子说谎的时候,很多家长通常会感觉到愤怒,口不择言的说出诸如“你就是一个爱说谎的孩子”,或者给孩子贴上“小骗子”、“谎话专家”、“吹牛大王”等标签。这种做法不但对孩子改掉说谎的毛病没有任何帮助,反而对孩子的说谎行为起到了强化的坏作用。因此,当发现孩子说谎了,千万不要急着去责怪孩子,有时孩子自己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简单的否定会让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甚至导致孩子不敢说话,生怕一说话就出错;当孩子的叙述和事实不相吻合时,也不要急着给他扣上“撒谎”的帽子,要站在他那个角度想一想:孩子这样说,是否有他的理由。比如,他“吹牛”自己像超人一样,那么,他的内心是不是希望自己能够飞翔?是不是希望象超人一样无所不能? 这是否是他内心欲望的投射?

再次,应认识到想象型谎言的独特价值。并不是所有的谎言都是消极的,有的谎言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如孩子在打针时,成人问他痛不痛,孩子为了表现出勇敢的精神把自己想象成,而连声说“不痛,一点儿也痛”,这种作用就是积极的。想象型说谎作为创造性思维能力一种表现。对孩子的智力的良性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孩子聪明的表现。一个孩子能把完全没有的事儿编得有鼻子有眼儿,没有很好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是做不到的。孩子首先要清楚真相,然后构思一个虚假而连贯的故事,向他人讲述,整个过程中还需不断观察对方反应,猜测对方是否相信,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因此,必须认识到,伴随幼儿夸张的幻想所产生的谎言消极后果远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严重,它通常是无害的,是儿童心理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美国著名小儿科医生贝里·布拉泽顿在他的《触角》一书中指出,幼儿有时候爱假装是一种正常现象,是孩子想象力发育良好的重要标志。从情感的角度而言,充分的想象力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明白他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因此,当听到幼儿在吹牛的时候,与其担忧,倒不如放松一点,将此视为儿童展现自己丰富想象力的一个机会。

2.把握好尺度,防止成为习惯性谎言

幼年时期想象型的说谎,虽然有积极的意义,但也不能无原则的鼓励,如果处理不当,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引导,也会影响孩子对事物分辨能力的提高,进而使孩子养成说话不负责任的不良习惯。无意和故意都是一念之差,有时候想象的谎言说多了,自然也就麻木,无论什么谎言就会随口而来,天长日久,渐成顽习。当发现问题严重,想予以矫治时,为时已晚。因此,对于儿童类似于“吹牛式”的谎言,除了鼓励、表扬他们创新的想象力外,还须把握尺度,善于引导,防止转化成为习惯性谎言。应随着孩子年龄增长,逐步帮助他们学会区分、表达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差异。可通过一些小故事,身边的客观事物,或通过书本、电视等一些直观手段,让孩子获得正确的知识,逐步学会客观的看待事物,弄清楚什么是真实发生的,什么是想象出来的,不能一切都想当然;当孩子不会表达自己的想象时,要帮助他学会表达。比如提醒他可以用“我想……”、“我希望……”等词语;当孩子夸大其词时,可以这样提醒他:“我听起来,你像在讲故事。或者说,这在我听起来不像是真的,这是你自己想出来的吗?”。 只要引导得当,孩子就会逐渐把现实和想象区分开来,从而在发展孩子想象力的同时,避免将想象型说谎转化为习惯性谎言。

作者简介:

高波,男,1966年生,山东安丘人,教育学硕士,现任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副教授。

李旭兰,女,现任潍坊工程职业学院纪委监察审计处副处长。

上一篇:浅谈解决中学英语阅读不良习惯的对策 下一篇:浅析网络信息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机遇与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