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想方法在中学物理解题中的应用

时间:2022-08-20 01:39:09

数学思想方法在中学物理解题中的应用

笔者试以几道相关试题,就数学思想方法在中学物理解题中的初步应用,谈谈自己一些的认识和看法.

类型一函数与方程

案例如图1所示,光滑绝缘的水平面右端B处连接一个竖直的半径为R的光滑半圆轨道,最高点C与该半圆的圆心在同一竖直线上,竖直线的左侧区域有水平向左的匀强电场,在离B水平距离为x的A点,有一带电量为-q、质量为m的小滑块从静止开始释放,小滑块沿半圆轨道运动到c处后立即撤去左边的匀强电场,结果小滑块正好落回A点(小滑块可以视为质点),试求:(1)小滑块从A运动到B的过程中电场力做的功.(2)x为何值时,完成上述运动电场力做的功最少?并求出最小的功.(3)x为何值时,完成上述运动所选用的水平向左的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最小?并求出最小的电场强度.

解析(1)对小滑块从A运动到C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

WF-2mgR=12mv2C(1)

小滑块从C点做平抛运动,根据题意得

2R=12gt2(2)

x=vCt(3)

联立(1)、(2)、(3)式,可以解得Wf=mgx28R+2mgR.

(2)由WF=12mv2C+2mgR可知,

当vC最小时,WF取最小值,则mg=mv2CR(4)

联立(2)、(3)、(4)式,可以得到x=2R.

综述,当x=2R时,WF取最小值,即WF=52mgR.

(3)根据题意,可得E=mgx8Rq+2mgRqx=mgq(x8R+2Rx).

由均值不等式得:当且仅当x8R=2Rx时,即x=4R,E取最小值mgq.

点评此题第三问考查了如何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极值的思想方法.具体表现为:根据表达式可以得知,a+b2≥ab (a、b均为大于0),当且仅当a=b时,a+b2取最小值ab.这种思想方法经常在物理解题中得到应用,一般多用于求解运动的距离x、作用力F等一些基本物理量,解题的突破口就在于需要将所求物理量的表达式正确的推导出来,再根据均值不等式的相关知识进行求解.

类型二分类讨论

案例如图所示,BCD为竖直平面内的光滑绝缘轨道,其中BC段水平,CD段为半圆形轨道,轨道的连接处均光滑,整个轨道处于竖直向下的匀强电场中,场强大小E=2mgq.质量为M的光滑的曲面静止在水平面上,底端与水平面相切,一带电量为+q的金属小球甲,从距离地面高为H的A点由静止开始沿曲面滑下,与静止在C点的不带电的金属小球乙发生弹性碰撞.已知甲、乙两球完全相同,质量均为m,且M=2m,g取10 m/s2,(水平轨道足够长,甲、乙两球可视为质点,不考虑它们之间的静电力,并且整个运动过程两小球与轨道间无电荷转移).试求:(1)甲球滑到曲面底端时的速度大小;(2)在满足(1)的条件下,如果要使两球碰撞后,乙球不脱离半圆形轨道,则半圆形轨道的半径R应该满足什么条件?

解析(1)设甲球滑到木块底端时的速度为v1,圆弧形木块的速度v2,将甲球和木块看做系统,根据题意可知,系统在水平方向上动量守恒,选取v1的方向为正方向,则

mv1-Mv2=0(1)

对系统再根据动能定理,可以得到

EqH+mgH=12mv21+12Mv22(2)

再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即M=2m,E=2mgq(3)

联立(1)、(2)、(3)式,可以解得v1=2gH(4)

(2)由于甲、乙两球发生弹性碰撞,且质量相等,故碰撞后甲乙两球交换速度.当甲、乙两球在碰撞过程中,除了交换速度,电荷也会发生转移,实现平均分配,即

q甲=q乙=12q(5)

若要乙球不离开轨道,则乙球的运动存在两种情况讨论:

第一种情况:

乙球可以到达半圆形轨道的最高点D,设乙球过半圆形轨道最高点D的速度为v3,根据题意可得:在最高点D应满足

E・q2+mg≤mv23R(6)

乙球从C点运动到D点的过程中,根据动能定理可知

-(E・q2+mg)・2R=12mv23-12mv21(7)

联立(4)~(7)式,可以解得R≤25H(8)

第二种情况:乙球只能到达与半圆形轨道的圆心等高点或更低的位置,然后沿原轨道返回,根据题意可得:

乙球从C点运动到圆心等高点的过程中,功能关系应满足(E・q2+mg)・R≥12mv21(9)

联立(4)、(5)、(9)式,可以解得R≥H(10)

点评此题的第二问考查了如何利用分类讨论进行求解的思想方法.这道例题中提出怎样可以使小球在运动中不脱离轨道,其实,结果存在两种可能性.因此,需要分类讨论,逐一分析,最后综合求解,这也体现了“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再积零为整”的策略.这种数学思想方法在近年来的各类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破题的关键就在于要具备清晰的思路,严谨的思维和周全的考虑,能认识到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能通过分析发现当我们不能使用统一的标准来解决问题时,就需要分情况逐一讨论,使问题得以解决.

上一篇:化抽象为直观 下一篇:浅析互动式案例教学在《合同法》课堂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