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公共政策研究

时间:2022-08-20 09:48:08

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公共政策研究

【摘要】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从大学扩招的开始就始终脱离不了我们的视野,而今伴随大学生的就业就业率下降,形势变得格外地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就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 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 从公共政策角度出发, 浅谈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公共政策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状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2010年毕业生人数为万630万人,2011年的毕业生达到了大学生就业的历史高峰,人数达到了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从整个国家来看,正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部分国有企业的大量职工下岗待就业,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正在向非农领域转移,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这样一来,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形势越来越严峻。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非常多,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比较糟糕,缺乏人才,又流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经济发展缓慢。

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中国以前由于处于计划经济之下,在高校里面实行的是“统包统分”,毕业生不愁毕业后没工作,长期以来,高校不注意专业的设置与市场的结合。当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实行市场经济,将过去那种“统包统分”改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问题马上暴露出来,寻求市场和信息观念不强,就业指导观念落后等,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近年来,一种情况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公共政策思考及选择

在分析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知道:大学生就业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涉及到社会、学校和学生等各个方面,必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部署,高度重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形成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局面。下面,我们主要从公共政策角度方面来探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公共政策选择。

(一) 政府应确立“就业优先”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

由于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和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原因, 在今后的一个较长时期内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综观全球, 就业岗位的增加速度越来越赶不上经济扩张的速度, 大多数工业国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就业优先的宏观政策目标。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 在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 面临着难以想象的就业压力, 政府应始终将促进就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任务, 将控制失业率列入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不仅保证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更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选择适宜的经济发展模式, 最大限度地促进大学生就业。

(二) 发展经济, 调整产业结构

解决就业最终要靠经济的增长,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经济繁荣就业易,经济繁荣靠人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 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将为就业提供巨大的空间。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带动大量就业岗位开发。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必然推动就业结构大幅度调整。

(三) 优化教育结构, 促进产业升级

应该将教育方式逐步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给高校较大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自,使高校能够根据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情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大力发展应用型教育和技能型教育,并且要在政策上鼓励民间资本投资这类教育。在教学计划上,重点进行基础和综合教育重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随着就业方式的市场化,高校毕业生成为就业的主体,不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教育部门的安置。这就要求学校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认真细致地抓好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推荐工作,通过各种媒体发挥推荐主体作用。努力提高高校毕业生自身的求职技能,正确引导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对于中国民生问题的处理能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同时也是缓解教育压力的一种很好的表示,对整个社会的稳定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知识经济日益发挥作用的时代,知识转化为效益的时间在缩短,只有依靠知识的分子的聪明才智,创新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才会实现一种更加科学和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和教育部学生司有关文件

[2]邵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4)。

[3]董克用.就业问题的公共政策思考[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5年4期。

作者简介:

刘海峰(1981.9-),男,西北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

上一篇:北京市劳动力需求预测分析 下一篇:试论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