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一种生活体验的审美方式

时间:2022-08-19 05:25:47

诗歌教学:一种生活体验的审美方式

艺专的第一堂诗歌课,笔者总会和学生一起做一个游戏――“集体写诗”。游戏很简单却很有意思:每七个学生一组,每人各在一张纸上写上一句最想说的,或是最有意思的,或是最喜欢的一句话,任意发挥,然后将七句话陈列在所有组员的面前,由大家一起对句子进行适当的改造,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去排列这些句子以创造最合宜的诗歌,并为诗歌构思一个题目,虽然这些句子乃随意而为,但诗歌的韵味还是出现了。每个小组将自己的诗抄在黑板上,大家欢快地阅读着自己的诗歌,品味着诗歌的涵义,讨论着诗句组合的方法。学生们发现,即使最简单、最平凡的句子也能创造出精彩的诗句。学生们对他们的创作过程感到不可思议而兴趣盎然。一种奇妙的情感滋生了。这是一种好奇,一种新鲜,一种窥探,一种欣喜,一颗心开始向诗歌靠近。因为他们体验到了创造的快乐。这种快乐体验打开了通向诗歌鉴赏与创作的大门。

其实诗歌教学就是如此,要让诗歌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首先要让学生感觉到学诗的快乐。如果有了快乐的起点,那么再去学诗,路途将不再曲折。

一、审视诗歌:生活体验的升华

学生读了许多的诗,可能一直不知道诗歌究竟是什么,我想这种疑惑从一学诗开始就已存在。我要告诉学生的是:诗歌是最个人的,最具灵性的文学样式;它来自诗人的生活体验,是他借日常生活的启迪喷发的一种情绪;它是鲜活的,它浓缩了诗人对生活的点滴记录;它是感性的,它积淀了诗人对生活的审美体验。我们从一行行文字中不难看到诗人的心灵轨迹。为什么千百年来诗歌延绵流传呢?为什么我们从小就要背诗呢?只因为这些存活了许久的诗歌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最细小的感触,一片叶子,一朵浮云,几声鸟鸣,几缕炊烟,它揭示了生活中一切美好存在的价值,承载了诗人对人类对世界最深刻的体验,因而它能穿越时空,历久弥新。诗歌,就是在解读中升华着自己对生活的体验。

艺专学生最需要的就是丰富的想象力,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力,对美好事物的感悟力。但艺专的学生们患了一种“生活体验缺乏症”,反映在语文学习上,最突出的是思维简单、思想贫乏、表达不畅、文字不通,反映在专业学习上,他们对艺术的敏感度低,领悟力差,对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是一片懵懂。这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生活视而不见,他们的心是充满倦意的,是苍白的,所以他们无法读懂诗歌。那么,我可以说诗歌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诗句的引领下唤醒自己沉睡的灵性,去关注自己的生活,培养自己对世对事对人的敏感直觉和真诚的关怀。我想,诗歌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告诉学生诗歌是什么,它就是你的生活。

二、解读诗歌:生活体验的咀嚼

诗歌摆在学生面前,学生读不懂。不知怎么读,也不知读什么,这两个“不知”让学生与诗歌的距离渐行渐远。

其实诗歌的解读方法有多种,选择最贴近心灵的方式也许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整体着眼,培养他们对诗歌的悟性,寻找对诗歌无穷韵味追逐的乐趣,在对诗句的咀嚼中咀嚼生活的原味。

以诵读的方式解读诗歌。诗要多读,读多了就会逐渐地积累对诗歌的感性认识,诗歌的面孔就不再陌生。诗要美读,带着情感读,配着音乐读,让语音与乐音互相交融,让胸中的情感如音乐般肆意流淌。我的诗歌课有时会上成诗歌朗诵课,在教授《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我集中了同一首诗歌的不同的朗读版本与学生一起欣赏,继而由我范读,再让学生试读,在一次次听读中,把握语调、语气、语速,从最初的低沉哀婉到激愤急迫再到后来的开朗欢笑,语速由缓慢到急切再到明快,这种反复的听读自然地让学生浸润在诗人深沉的情感世界里。

以影像的方式解读诗歌。影像对学生来说更为直观、清晰,而诗歌的意象本来就是一幅幅美好的画,诗歌与影像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互解的。影像法学诗更具操作性和创造性。美术专业的学生可以让他们以画解诗,将自己对诗歌的解读用不同形式的画表现出来,允许多元,真正地体会“诗中有画”。《沁园春•长沙》一诗学生是以国画进行解读的,画面构图严谨,色彩活脱,人物传神,颇得诗歌神韵。舞蹈专业的学生让他们在音乐与诗歌的背景下编舞,以肢体语言解读诗句。不仅如此,我还尝试着让学生用拍摄语言MV,从画面的剪接,镜头的运用,音乐的配合,让学生调动他们的经验,融合对诗歌的体会,描述出他们脑中的影像,这种创造性的解读更是一次美妙的享受。《再别康桥》一诗被学生分解成数十幅画面,而画面剪接的流畅让我惊讶。

以专题研究的方式解读诗歌。以诗解诗,以史解诗,以人解诗,让学生看到的是诗歌的学习链条,而不是单个的孤立的一首诗。每次学习当代诗,我都会介绍更多的当代诗人及其作品,开列阅读书单,开设当代诗鉴赏课、诗歌写作课、诗作交流课,让舒婷的一首诗变成一次“当代诗歌鉴赏与写作”专题研讨;学李清照的《一剪梅》,我给大家讲我所知道的有关愁的诗,有关愁的意象,讲南宋的历史,李清照的故事,与李清照风格接近的词人,讲南宋其他的词人,这样的课,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打通了诗歌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一首诗,学生更见诗歌的瑰丽,看到诗歌世界的博大,从而诱发学生读诗学诗写诗的兴趣。

解读的方式是多元的,但读些什么呢?读语言,读空白,读情感。

诗歌的跳跃成句,独立分行,诗句的凝练,语义的多维都让诗歌处处留白,这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这些留白对学生来说既是疑惑又是诱惑。诗歌的解读是建筑在个性体验和独特的感悟上的,学生的生活体验是有限的,积累也不够丰厚,他们经常会有读不懂的疑惑,若讲授者以精细的讲解填充了这些空白,无疑损伤了学生探究的乐趣,这些探究正是诱惑所在,学生以带有自己生活烙印的想象不断地填充着诗歌的空白,他们这种不同角度的,甚至是不成熟的解读将丰富诗歌的内涵,膨胀了诗的生命,这种二次创作使诗作有了新意义,而学生也在这种创作中获得了一种成功的快乐。我鼓励学生“瞎想”,诗歌的空白越多,想象的空间越大,顾城的《远和近》才四句诗,学生却与我聊了一节课,谈孤独,谈爱情,谈友情,谈人与自然,我只是在一旁点拨,未下任何定论,我告诉学生,这个空白将永远存在,等待着他们以后在不断的体悟中继续地填补。诗歌在我们的肩上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这翅膀把心的舞台变得更宽广。

诗歌的语言妙不可言,诗歌语言凝练含蓄,朦胧多义,耐人寻味,可以滋生出多种可能。且不说“红杏枝头春意闹”仅一个“闹”字的精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咀嚼出来的是明朗却又哀伤,温暖却绝望的味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中“黑色”、“黑夜”与“光明”的矛盾对立,“却”字的坚韧,细品之下便觉回味悠长,足以绕梁三日。诗歌语言常打破常规,新鲜生动,立体可感。它是个人化的、活生生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中“金柳”这一形容如此地新鲜,“新娘”在“夕阳”中这一比喻美艳无比,这些词语无法替换,只有它们才能传达出那种深深的依恋。“我不说话/因为我有着芬芳的手艺”中“芬芳”如何能形容“手艺”?但唯有此,“手艺”才能由虚而实,生动可感,学生们乍然发现:司空见惯的文字可以如此神奇有趣。

人类美好的情感是亘古不变的,读诗就是读情感,我们读出了屈原的忧国忧民,陶潜的悠然自得,李白的飘逸豪放,海子的真诚善良,这些美好的情感将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心灵,而此刻,我们也不断地将自我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渗入诗行,与诗歌中的情感唱和,这种声音越来越响亮动听,我们的情感内存越来越饱满,我们的精神和灵魂将变得丰富、多采和美好。我经常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我的情感世界是荒芜一片还是满园芬芳呢?我让学生留心身边每一个细小的生命,积累生活中的每一滴感动,每一片的快乐,学会聆听别人和自己的情感。这才是对诗歌最大的尊敬。

上一篇:对新时期领导干部诚信教育的探索 下一篇:浅谈创新思维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