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探究学习的应有之义

时间:2022-08-19 04:32:24

体验,探究学习的应有之义

摘 要:近几年,思想政治中考很重视探究与实践题,如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我们思想政治教师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体验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型教学方法,主要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我校参与小班化实验,由于班级中学生人数相对较少、学生座位可以灵活变换,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尝试体验式教学的操作性更强。本文阐述了在小班化教育的环境下,尝试用体验式教学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一点体会。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小班化 探究能力

一、背景

(一)研究意义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具有主动探究、大胆实践的学习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自觉运用新理念,转变以往的教育观点和教学模式。思想政治课不仅是在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辨别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仅靠单纯的说教、简单的知识灌输可能只会使知识停留于口头,学生不能从情感上、心理上予以接受,也不利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如果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境,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让学生在情境中亲身体验、形成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将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样便于学生大胆求索,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否则学生就会像一台“记忆机器”,知识目标或许能够达成,却不利于学生探究实践能力的养成。

(二)研究条件

我校正在进行小班化教育实验,学生人数为20~35人,笔者所任教的班级人数分别为22人和34人,学生人数少,座位就可以灵活变换。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相应增加,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学习方式大有帮助;同时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也有助于学生在资源共享、互相交流中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

二、内涵

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自主、创新等主体精神为目标,以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为主要特点,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力求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创建实际的情境,呈现、再生或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体验中加深感悟和理解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是建立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表达学生的亲身感受并进行价值判断,从而领悟知识,形成健康的情感价值观。

三、尝试

(一)在情境中体验,激发兴趣,创造氛围,让学生乐于探究

“注意”是人在各种心理活动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注意的心向,是学习者倾全力于某项事物的内部状态。学生是否集中和维持这种心向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教师能否创设出使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乐于去体验、去思考是能否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关键。

【案例一】在设计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礼仪展风采”这节课时,考虑到很多学生已经知道了一些简单的礼仪知识,但对细节却经常忽略。所以本节课以握手导入,请6名学生两两组合,按照自己所知道的礼仪要求演示男士和女士见面、长辈和晚辈见面以及同辈之间见面握手的方法,从学生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很不以为然,认为握手是件再简单不过的事。于是教师要求其他学生仔细观看细节,等他们握手结束后谈谈自己的看法。男士、女士这组表演时,只见男生先伸出手,女生轻轻握了一下;长辈、晚辈这组,晚辈身子略弓主动伸出手……这时听见下面有个别学生轻轻交流,当教师请他们谈谈自己的看法时,有的学生赞同这种握手方式,有的同学提出异议。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授他们正确的握手方法及注意事项。不少学生觉得很惊讶,握手还有这么多讲究之处,那礼仪中还需要注意哪些知识和细节呢?从而让学生产生疑问,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分析】案例中的教学通过握手导入拉开了学习礼仪的帷幕,让学生在体验中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学习,达到了亲身体验、乐于探究的目的。

兴趣是人类认知和从事各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出于自己的意愿乐于参与。而只有让学生置身于能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的状态,才会从内心激发起兴趣。

思想政治教学中,通过体验导入充分展示情境,在情境中设置问题,使得学生为解答问题的需要而引发解决问题的动机和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作用下又使学生投身到整个知识体系的探究之中,主动地去学习、去参与教学活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因而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恰当地运用实物、多媒体等现代化设备和情景剧表演等形式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体验热情,让学生在真切的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信息储备。

(二)在成功中体验,因材施教,树立信心,让学生敢于探究

实践证明,最能使人产生自我能力感的方法就是让人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感到自己正在取得进步,从而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所以在教学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生才会敢说、敢评、敢探究。

【案例二】初中一年级开始,笔者要求学生每周收集两篇新闻稿,结合课本知识、自身实践等进行分析,并利用课前五分钟播报、点评。开始没给学生规定收集的范围,也没有提出具体要求,一段时间后发现学生收集面太广,而且有的学生的评论就一句话且没有实际意义。例如:“看了这篇新闻后我很震惊,我们不能像他那样。”等等。这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能起到实际作用。于是在后来的收集、评说中,教师提出了具体的范围和要求,要求学生尽量收集可以运用课本相关知识点评的一些新闻,并规定点评字数。对于语言组织能力较差、分析能力较弱的学生,要求他们能结合课本有关知识分析;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求他们根据具体新闻进行多角度分析。关注学生差异,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要求每个人轮流上台进行新闻播报,从语调、节奏、表情、眼神、播报是否切合主题、观点是否明确、结构是否清晰、分析是否全面等方面对学生的播报予以评价。通过训练学生评论的针对性、条理性,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质疑,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分析】通过让学生有选择地收集新闻并进行多角度点评,使学生关注与学习、生活相关的事物,把教学内容从课堂引向课外,这丰富了教学内容,开拓了学生视野,也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学习品质。

1.因人而异进行要求,让学生人人敢上台

学生对新闻进行收集、评价时,教师要大胆放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标新立异。但是教师也要认识到由于学生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和社会经历,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不能对所有学生一个“标尺”到底,否则可能会挫伤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能主动关注学生差异,以学生为中心,寻找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但是不可能做到为每位同学都制订目标,只可能根据自己对学生的观察、了解为学生分组,给基础接近的学生按小组制订相应的学习目标和方法,分配合适的学习任务,从学生能胜任的环节起步。

例如,案例中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对分析问题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先训练他们看懂新闻,在此基础上结合课本分析问题;对不敢发言,逻辑性、条理性不强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寻求同学的帮助,教师也应多指导、多鼓励,让他敢上台;对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训练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拓展其知识面,再根据学生的进步程度逐步提高要求。同时,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兴趣的差异采取新闻播报、节目主持、辩论会等多样的教学形式, 激发学生上台的兴趣。

2.因人而异进行评价,让学生人人体验成功

学生由于受到原有知识基础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思维角度,教师对学生发言进行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实践经验对新闻进行分析,鼓励他们“标新立异”。还要强化“自我参照”,多以赏识的目光、肯定的言辞、倾听的心态去面对学生,因人而异进行评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肯定,从而激励、唤醒、引起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肯定自我,树立信心,增长敢于探究的勇气,使得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3.实践感受

在小班化教学的背景下,由于学生人数较少,教师关注的面更广,学生发言的机会、点评的机会、教师指导的机会相对增多,每位学生的播报一学期并不止一次、两次。这样可以兼顾全体学生,系统性的实施对学生能力的养成也大有帮助。现在班里有不少以前不敢当众演说的学生也能大胆地走上讲台了,由以前只能说一、两句到现在能结合新闻、结合课本多角度地分析,学生能力得到了提高,对学习思想政治知识也更有兴趣了。

参考文献

[1]汤姆林森.多元能力课堂中的教学差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2]曾琦.学会合作——青少年合作学习指南[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上一篇:骨法用笔 应物象形 下一篇:关于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