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1 13:50:42

体验教育论文

体验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作为生物科学类专业,无论是教师教育还是专业技能,都离不开“重实践,强能力”的专业特色,琼州学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构建出了“一个核心、二个体系、三个结合、四种技能”的双实践教学创新体系。“一个核心”是指培养出“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强的多技能型创新性人才。“二个体系”,一个体系是教师教育基本素质培养体系;另一体系指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三个结合”是指教师教育与专业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校内基地与校外基地应用相结合。“四种技能”是指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以及职业技能四种技能。要实现“教师技能+专业技能”并举发展的创新双实践教学体系,该专业将实践教学构建了四大平台:分别为学校统一的公共类课程实践平台、学院基础类课程实践平台、专业主干与核心类课程实践平台和教师教育类实践平台。前三个平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后一个平台培养教师技能。根据各平台,该专业设置了相应的实践类课程。学校公共类课程实践平台主要开设有军事训练、暑期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如学生科技创新、挑战杯、数学建模等实践类活动;学院基础类课程平台主要开设有本学院多个专业课程设置相通的如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实验课程;专业主干与核心类课程平台主要开设专业应用性,操作性强的实验课程,如森林、海洋的生态调查、蔬菜栽培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瓜果花木的生产、嫁接技术等,以及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师教育平台主要开设普通话、书法、现代教育技术、教师礼仪、教育案例评析、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和教育论文等。四大平台贯穿于大学四年,在此基础上,凝练出了五大实践课程体系:理论包含的实验课程体系,单独设置的实验课程体系,社会实践体系,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体系,教师教育实践体系等。前四大实践体系针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后一个主要是培养教师技能。(1)理论课中包含的实验课程体系:此类课程主要是理论性比较强,在教学中则以突出理论为基础,通过实验进行简单验证,实践以验证性为主,此类课程主要是实验学时小于16学时的课程,如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2)单独设置的实验课程体系:根据学校2012级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对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调整与重组,对以前理论课包含的实验课,实验学时超过16学时的,通过理论与实验剥离,甚至与其他类课程整合,独立设课,有时还增大实验教学时数,此类课程主要是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的实验,使学生学习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如专业基础、专业主干、专业核心类实验课中的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等。(3)社会实践体系:通过集中与分散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体验社会,增长见识,为学生毕业走入社会奠定基础,从而培养“能吃苦,敢吃苦,善吃苦”的精神,对促进学生特长的发挥、将来的就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4)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体系:此三项是实践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与知识到运用,从遇到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它是学生从学习到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检验过程。这一系列环节,为培养学生具备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奠定了基础。(5)教师教育实践体系:为加强教师的职业技能而开设的一系列教育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教师语言的表达技能、书写技能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技能等。此类教育实践类课程包括普通话、书法、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技能训练,为让学生在教师资格面试中取得好成绩,新开设了教师礼仪、教育案例评析等课程。教育实习、教育见习,从教学观摩到经历教学参与、体验教育实践研究,大大锻炼与提高了师范生执教的基本能力。教育论文对学生运用教育理论,根据所学知识与掌握的教育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与解决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创新教学方法,是形成教学成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更加注重了专业技能与教师技能的并行发展,将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从过去专业实践教学中单独出来,形成了更为优化、实用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多元化培养发展奠定了基础,打破了以往师范专业学生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瓶颈,通过双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可一专多长。

二、双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途径

(一)确保实践学时学分条件下,不断优化培养体系,改变实践模式

为了提升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增加学生的实践兴趣,将培养体系进行调整,实践模式进行改变,将一学年两学期理论教学时间进行压缩,由每个学期18周的理论授课时间调整为16周,2周安排为集中实践教学,确保每年有4周时间用于实践,尤其对设计性、综合性类实验等需要集中较长时间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模式的改变,既保障了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又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二)实习实践基地稳定发展前提下,培养模式多元化

职业素质是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出来的。教师教育技能的培养,打破了传统的高校教师指导、学生外出实习的单一模式,而采取把优秀的中小学校长、一线优秀教师“请进来”,和学生一起参与教育实习的教学环节指导,再“走出去”进入中小学实习的新模式。专业技能培养上,不满足现有校内外实习基地,而是积极开拓与发展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模式,通过与周围邻近企业如大棚蔬菜、园林花卉,南繁基地等企业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同时请企业家、研究所专家来学校指导实习教学,让学生带着企业现存的问题、科研中遇到的难题等问题在以后的实践中去解决。这种实践模式,实现了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多元化。

(三)保障实践教学质量条件下,改变实践教学师资单一化,促进向双师型教师转型

无论在教师技能还是专业技能培养上,改变了以往高校教师对学生单一培养的实践指导模式,实现了将中小学优秀教师、校外企业家、专家“请进来”再让学生“走出去”的实践新模式,突破了实践教学上师资的单一性,对高校老师向双师型转型是一种督促,同时也促进与提高了实践教学改革的质量。

三、结语

改革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众多高校仍停留在以师范生基本技能为主体,专业技术为补充的培养模式上,实现教师技能与专业技能并举,才是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发展与探索的新途径,尤其是随着师范教育的全国统考,并非所有师范类专业学生都可进入教师行列,基于此,转变传统的师范生人才培养体系,向综合性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转型将是师范专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体验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双技能;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077-02

生物科学专业属于办学时间长,办学模式比较固定的一个老牌专业,而该师范专业多年来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以师范生基本技能为主体,专业技术为补充的培养体系。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等有关文件精神,从2012年起,高校各师范类专业将实行全国统一考试才能申请领取教师资格证书,故师范类各专业学生就业在随着招生规模不断壮大情形下,未来两年形势将十分严峻,尤其社会对教师人才的严格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更进一步影响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就业,要促进就业,实现师范类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学生一专多能,将成为师范类各专业今后发展的新方向。

一、错位发展,突显专业区域优势

琼州学院地处海南,而生物科学本科专业在海南高校中有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琼州学院共3所本科院校,其中海南大学生物科学专业主要以培养热带资源为特色的应用型人才,海南师范大学培养以师范为主体的教师教育类人才,而琼州学院生物科学专业,无论在应用性还是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上,与上述两所高校相比,均不具备优势。

要科学地定位人才培养,琼州学院生物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需与海南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需实行错位竞争,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选择,体现优势。琼州学院生物科学专业主要立足三亚,面向琼中南地区,需构建出与此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的设置已有7年时间,办学实现了从五指山向三亚的转移,在此历程中,根据目前的就业形式及海南各区域对本专业人才的选择需求,目前该专业越来越难以适应各区域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现急需的则只有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构建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方能满足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选择。

二、构建双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基本框架

作为生物科学类专业,无论是教师教育还是专业技能,都离不开“重实践,强能力”的专业特色,琼州学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构建出了“一个核心、二个体系、三个结合、四种技能”的双实践教学创新体系。“一个核心”是指培养出“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强的多技能型创新性人才。“二个体系”,一个体系是教师教育基本素质培养体系;另一体系指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三个结合”是指教师教育与专业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校内基地与校外基地应用相结合。“四种技能”是指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以及职业技能四种技能。

要实现“教师技能+专业技能”并举发展的创新双实践教学体系,该专业将实践教学构建了四大平台:分别为学校统一的公共类课程实践平台、学院基础类课程实践平台、专业主干与核心类课程实践平台和教师教育类实践平台。前三个平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后一个平台培养教师技能。根据各平台,该专业设置了相应的实践类课程。学校公共类课程实践平台主要开设有军事训练、暑期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如学生科技创新、挑战杯、数学建模等实践类活动;学院基础类课程平台主要开设有本学院多个专业课程设置相通的如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实验课程;专业主干与核心类课程平台主要开设专业应用性,操作性强的实验课程,如森林、海洋的生态调查、蔬菜栽培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瓜果花木的生产、嫁接技术等,以及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师教育平台主要开设普通话、书法、现代教育技术、教师礼仪、教育案例评析、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和教育论文等。

四大平台贯穿于大学四年,在此基础上,凝练出了五大实践课程体系:理论包含的实验课程体系,单独设置的实验课程体系,社会实践体系,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体系,教师教育实践体系等。前四大实践体系针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后一个主要是培养教师技能。(1)理论课中包含的实验课程体系:此类课程主要是理论性比较强,在教学中则以突出理论为基础,通过实验进行简单验证,实践以验证性为主,此类课程主要是实验学时小于16学时的课程,如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2)单独设置的实验课程体系:根据学校2012级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对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调整与重组,对以前理论课包含的实验课,实验学时超过16学时的,通过理论与实验剥离,甚至与其他类课程整合,独立设课,有时还增大实验教学时数,此类课程主要是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的实验,使学生学习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如专业基础、专业主干、专业核心类实验课中的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等。(3)社会实践体系:通过集中与分散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体验社会,增长见识,为学生毕业走入社会奠定基础,从而培养“能吃苦,敢吃苦,善吃苦”的精神,对促进学生特长的发挥、将来的就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4)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体系:此三项是实践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与知识到运用,从遇到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它是学生从学习到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检验过程。这一系列环节,为培养学生具备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奠定了基础。(5)教师教育实践体系:为加强教师的职业技能而开设的一系列教育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教师语言的表达技能、书写技能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技能等。此类教育实践类课程包括普通话、书法、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技能训练,为让学生在教师资格面试中取得好成绩,新开设了教师礼仪、教育案例评析等课程。教育实习、教育见习,从教学观摩到经历教学参与、体验教育实践研究,大大锻炼与提高了师范生执教的基本能力。教育论文对学生运用教育理论,根据所学知识与掌握的教育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与解决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创新教学方法,是形成教学成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更加注重了专业技能与教师技能的并行发展,将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从过去专业实践教学中单独出来,形成了更为优化、实用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多元化培养发展奠定了基础,打破了以往师范专业学生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瓶颈,通过双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可一专多长。

三、双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途径

(一)确保实践学时学分条件下,不断优化培养体系,改变实践模式

为了提升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增加学生的实践兴趣,将培养体系进行调整,实践模式进行改变,将一学年两学期理论教学时间进行压缩,由每个学期18周的理论授课时间调整为16周,2周安排为集中实践教学,确保每年有4周时间用于实践,尤其对设计性、综合性类实验等需要集中较长时间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模式的改变,既保障了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又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二)实习实践基地稳定发展前提下,培养模式多元化

职业素质是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出来的。教师教育技能的培养,打破了传统的高校教师指导、学生外出实习的单一模式,而采取把优秀的中小学校长、一线优秀教师“请进来”,和学生一起参与教育实习的教学环节指导,再“走出去”进入中小学实习的新模式。专业技能培养上,不满足现有校内外实习基地,而是积极开拓与发展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模式,通过与周围邻近企业如大棚蔬菜、园林花卉,南繁基地等企业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同时请企业家、研究所专家来学校指导实习教学,让学生带着企业现存的问题、科研中遇到的难题等问题在以后的实践中去解决。这种实践模式,实现了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多元化。

(三)保障实践教学质量条件下,改变实践教学师资单一化,促进向双师型教师转型

无论在教师技能还是专业技能培养上,改变了以往高校教师对学生单一培养的实践指导模式,实现了将中小学优秀教师、校外企业家、专家“请进来”再让学生“走出去”的实践新模式,突破了实践教学上师资的单一性,对高校老师向双师型转型是一种督促,同时也促进与提高了实践教学改革的质量。

四、结语

改革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众多高校仍停留在以师范生基本技能为主体,专业技术为补充的培养模式上,实现教师技能与专业技能并举,才是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发展与探索的新途径,尤其是随着师范教育的全国统考,并非所有师范类专业学生都可进入教师行列,基于此,转变传统的师范生人才培养体系,向综合性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转型将是师范专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1]李欣,宋立军,庄树范.关于地方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的若干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08,18(2).

[2]牛佳.试论高等师范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3).

[3]沈奇,张燕,罗扬.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0).

体验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主题建构 素材建构 理论建构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对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挑战性的期待:从“教书匠”走向“研究者”。对于中小学教师参与研究,从无意到觉醒,从被动到主动,从空谈到行动,经历了相对漫长的角色转变,如今的中小学教师,“人人做研究、个个写论文”,正在由理想逐渐成为现实。

然而,理性分析中小学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尤其是进行教研论文写作的现状,反思这种“繁荣景象”背后的问题,笔者发现:许多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想的、做的、说的、写的”还没有真正形成一种专业发展的链状。常常是“想的比做的好,做的比说的好,说的比写的好”。事实上,不少优秀教师在各种场合下说的都不错,而一旦请他(她)们把发言的内容写成文章,却显得非常困难。这表面上看是“文笔不行”的问题,实质上是认识和思考还不够清晰、不够成熟、不够深刻、不够系统,不能从当下、具体、零散的事实中“抽离”出来,进行反复、持续的“深思熟虑”,因而不能很好地达到“澄清”和“认识”的目的。

因此,要能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需要积极倡导中小学教师的论文写作还原其应有的本质——“将随意的做法和散乱的思绪条理化、系统化”,从多维视角进行合理建构,能够在价值认同与主题提炼、教育生活与积累素材、实践行为与理论支撑等之间,找到适当的联系、平衡与特有的表达、呈现方式。这对于中小学教师有效实现从“教书匠”向“研究者”的转型,提升教育教学研究与写作的品质,促进师能健全和专业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价值取向的主题建构

中小学教师的论文写作,与其他文章的写作一样,也需要首先确定写作的主题,即这篇论文所要体现的总的意图或基本观点。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它是作者思想、态度和观点的集中反映,是起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的成分。衡量一篇论文质量的高低、影响的力度、价值的大小,最重要的是看它的主题如何。主题不好,结构再精巧,语言再优美,材料再丰富,仍然不算好文章。因此,在中小学教师的论文写作过程中,总有许多耐人寻味的主题值得发掘,总有许多发人深思的意义值得提炼。于是,关注教育变化、发现当代意义、理性反思经验、定格提炼主题,自然成了论文写作的重要程序与内容,成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诉求。

那么,如何在教师的论文写作中去发现富有教育价值的主题,又如何尽可能深刻地揭示其教育意蕴,让文本富有的思想价值借此彰显出来,使之成为我们教育人生的珍贵藏品,同时也成为能与同仁分享的智慧成果呢?笔者以为,无论是从特有的专业视角看,还是从具体的教育经验形成看,都不同程度从论文的字里行间体现出自己的思想行走,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模糊到清晰、由隐性到显性的体悟生成和价值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我们着力于以下几点:

1.注重在灵感价值判断中建构主题

现实中,有不少人认为教育论文与一般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不同,在文章主题的发现与形成时,往往不需要什么灵感,而更多地需要理性分析,这显然是有问题的。事实上,任何文章的写作本质上都是围绕某一主题向别人传递信息以及与他人交流思想,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论文写作更是为了突出“育人、育德、育心、育智、育能”……等若干鲜明的主题而展开信息交流和澄明思想价值的。中小学教师要能在教育论文写作中集中体现富有思想价值的主题,就需要积极关注自己对形形的教育信息和教育事件现象的直觉感受,保持论文写作的高度敏感,在与各种教育现象打交道时,需要我们具有透视现象、捕捉信息、发现问题的敏锐目光,形成触类旁通的敏感思维。实践表明,当某一具体教育事件触发了自己的灵感,便会在脑海里产生某种念头、某种想法和某种灵感。这些灵感虽然是偶然的、分散的,但是其中却可能蕴含有价值的东西。将这些有价值的“灵感”紧紧抓住,及时加以思考、深化、发展就可能使其成为文章的主题。

比如:偶见《一句话影响一生》的短文中,有这样一段情境对话,引起了笔者的高度关注:当著名的企业家、教育家卡耐基的父亲把继母娶进家时,这样介绍他:“亲爱的,希望你注意这个全郡最坏的男孩,他已经让我无可奈何。说不定明天早晨以前,他就会拿石头扔向你,或者做出你完全想不到的坏事。”接着,继母走近卡耐基,托起他的头,微笑着对丈夫说:“你错了,他不是全郡最坏的男孩,而是全郡最聪明最有创造力的男孩。只不过,他还没有找到发泄热情的地方。”继母的话让卡耐基心里热乎乎的,眼泪几乎滚落下来。也正是继母的这番话触发了笔者写作的灵感:这是一种多么贴心、养心的话语啊!正是继母给了卡耐基心灵上的诱导,用智慧的、欣赏的、发展的眼光唤醒了他的人格心灵,使他沉沦的灵魂得到了拯救,迷茫中看到希望,颓废中给以自信,脆弱中变得坚强。由此,笔者沿着这一灵感闪念深度思考,着力挖掘这一灵感所蕴含的价值:教育正是“以心灵唤醒心灵,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教育之道,道在心灵”。如果学生的心灵没有被老师所感应,一切教育都可能效果不佳,而且会离教育的本质越来越远。正是基于对这一灵感的聚焦、判断、深究、拓展,笔者才逐步从中发现了有一定价值的主题:教育应该回归到心灵深处,着力体现“养心”的本质。并撰写了以《教育:如何体现“养心”的本质》为题的论文,分别从“深刻领悟‘养心’的内涵,积极开发‘养心’的潜能,优化互动‘养心’的策略”等三个方面建构,体现了论文主题的价值(发表于《扬州教育》)。

2.注重在思想价值梳理中建构主题

虽然,一篇论文常常需要表达几层意思,或者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但是,最为重要的还是要聚焦主题,体现相应的思想价值。这就是说,不同的意思和内容都应该围绕一个中心论点来构思和阐述,不能泛泛而论。一篇论文不能什么都想写,什么都想涉及,否则就会头绪纷乱,杂乱无章。因此,文章的立意也是一个不断梳理思路、提炼主题价值的过程。

教师论文主题的建构与思想立意、范围限定有很大关系,同样的选题,可以有不同的思想立意、价值澄明,在确定选题之后,还有不同思想立意之间的比较和提炼的问题。这就需要对论题所涉及的思想内容做更全面、更深入的思考,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价值。例如,可以将一个比较宽泛的主题,通过缩小一定范围,从多角度、多方面聚焦论文的中心或主题思想。笔者曾在试图论述“教研员应担负的神圣职责与使命”的主题过程中,想从比较宏观的层面展开:如教研工作的时代背景与挑战、教研员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教研员的角色理解与期待、教研员的核心素养与能力、教研员的专业发展与路径等等。按照如此构想撰写论文觉得需要论述的内容十分宽泛,思想立意也显得比较散乱,难以聚焦主题提炼思想价值。为此,在现有的写作范围中需要进一步限定一些内容,可以集中选择“教研员的核心素养与能力”的内涵要义重点论述,也许更有利于集中反映主题思想价值。

同时,笔者对已经选定的写作内容从思想价值角度进行了如下分析与梳理:即为了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研工作提出的严峻挑战,回应广大教师的高期待,作为教研员,如何迅速调适角色,自我设计,落实行动,真正能够从完成职业使命和履行职业责任的高度,来解决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问题。因此,要能真正履行教研员的使命与职责,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精神,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实施,就需要教研员选择正确的专业成长路径。这样,就形成了《培育“六力:教研员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写作主题,分别从培育学习力、研究力、指导力、示范力、合作力、创新力的视角,给教研员搭建一系列有利于专业发展的平台。培育这六个“力”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教研员的角色转变和自身价值,从而使重新建构的论文主题充分体现了相应的思想价值(发表于《中国教师报》)。

2.注重在精神价值追求中建构主题

教师的论文写作主题在基本确定和思想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仍然有高下之分,这就涉及到文章所追求和体现的精神境界。我们常常说的论文主题要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实际上就是对文章围绕主题、对其蕴涵的精神境界的一种描述和赞许。论文的精神境界反映了中小学教师看待事物的观察角度和价值取向,表现了作者的眼界、态度、品位和追求。究竟什么是教师论文好的主题创意、好的精神境界?一般而论,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点:一是体现了作者的独立思考和判断;二是反映了现代进步的教育教学理念;三是关切广大师生群体的立场、视角和情怀。具体地说,就是中小学教师的思想和眼光要从“教书匠”向“研究者”看齐,要向更高精神境界看齐。

然而,一般教师要真的成为“研究者”实属不易,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学习和追求“研究者”的精神境界。作为一名教师作者,应该把提升论文的品位和境界,作为专业发展、自我完善的一个终极目标。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将写作论文的过程视为一种研究的过程,应该尽可能地从大处着眼,以小处入手,以一种“草根”思想、“草根”态度、“草根”情怀、“草根”精神去发现写作主题、提炼写作主题、建构写作主题。从笔者的教育论文写作体会来看,吸引和激发自己的,不仅是对种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的论证与描述,更多的是在论文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合道德”、“合角色”、“合价值”的精神关怀和人生追求。说到底,论文境界的提升主要靠作者的内省和反思,靠精神修炼和自我超越。

例如:笔者从教30多年来一直追求教师专业发展的层次与境界,一直追求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特质与能力,一直追求体现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精神价值与功能。为此,笔者最近在注重精神价值追求中建构写作主题时,选择了《教育:期待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状态》的主题取向。从理性面对教育变革转型的时代挑战,适应素质教育、课程教学实施的“深水区”运行的高度出发,旨在重新激活教师自觉成为教育变革、质量提升的促进者、实践者和研究者,积极倡导“研究”真正成为广大教师的职业状态和工作常态。并从三个方面建构主题:一是认同教师研究状态的理解。就是将自己从事的职业当作事业去追求,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教学情景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自己职业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二是凸显教师研究状态的特质。就是期待教师以思考者、追问者、探究者与反思者的姿态看待教育教学中的一切现象或事实,真正体现出教师以“思考”的目光审视校园,以“探究”姿态从事教育,以“反思”襟怀走进课堂的“研究状态”。三是培育教师研究状态的能力。就是希冀教师具有进入研究状态所需的专业阅读能力、将现实问题上升为理性思考能力和体现真实常态的行动研究能力等。

二、坚持生活取向的素材建构

中小学教师的论文写作是一个选择主题、明晰要义、收集素材、初步写作与加工润色的过程。它既是一个基于作者独立思考主题内涵与表达方式的过程,更是一个对现实生活素材系统建构的过程。这种基于教师生活取向的论文写作素材的建构,本身就意味着作者坚持以自己最真实的教育生活情节、最朴实的个人生活情感、最合理的生活现场理解为基础,不再是纯粹的学术研究素材的积累,而是一种反映教师生命经历素材的原形整合,是一种对于自身教育生涯素材的动态印证。

其实,教师的论文写作始终是与自己的教育生活同构的活动过程,并非另起炉灶,而是与教师的教书育人的天职——教育教学工作紧密联系的,是对自身时刻都在进行的教育教学生活素材的描述、反思、梳理、提升。在一定程度上,积累基于教师生活素材的数量与质量可以决定论文写作的成败。之所以强调论文写作素材的重要性,是因为教师的教育生活素材具有鲜明的实践智慧色彩,体现了教师生活取向的“草根”性特征。由此,中小学教师拥有一定数量和较好质量的生活实践素材,是写好论文的必要条件。当然,坚持教师生活取向的素材建构,也是需要在一定的理念或思想引领下进行的;而同样的思想水平和理论高度,有无掌握足够的生活素材,论文写作的效果却完全两样。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不同的论文写作目的和需求,通过不同渠道和手段,获取不同类型的生活素材,运用不同的方法去整理、分类、判断、提炼,充分发挥生活素材在论文写作中的特有功效。具体地说,可以着重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关注德育生活的素材建构

德育生活是教师教育生活的主流领域。教师的论文写作首先要关注源自于德育生活的各类素材,可以把教师的德育生活素材看作是自己在日常德育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是在自我的视域中不断生成的德育生活体验素材。这个流动的、零散的德育生活体验素材需要在论文写作中被反思与重构;需要通过理性思维活动对自身常态德育经历进行回忆、梳理、整合、分解、变形等,使个体德育生活重新呈现出来;需要仔细收集德育生活素材,甚至重新去体验德育生活。这样,我们在建构教育生活素材中,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当下的思想情感与原初体验融合,通过不断激发自己的生活激情来捕捉富有一定意义的写作素材,即使是德育生活中最为普通的事件,也能以新颖的样态呈现出来。

笔者关注体现德育生活的写作素材建构主要包含了这样三个维度:一是来自于自身教育生活情境的素材。例如:记得早在80年代中期,学校日常生活中常有科任老师与班主任“分清界线”的现象,经常会听到科任老师面对调皮的学生讲:“若不听话,找你们班主任去……”。由此素材,激发了笔者教育写作的动机,生成了《有感于“找你们班主任去”》的教育随笔,并围绕主题分别从:德育需要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相互协办合作;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天职;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机智的心理品质等方面进行素材建构(文章在《教师报》发表)。二是聚焦班级德育生活体验的素材。如:笔者曾基于班级德育生活的经验和活动素材的建构,形成了《中小学班主任实施班级德育的策略新探》的德育论文。着重关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对集体目标和个体目标定位的依据与过程的素材,关注培养学生主人翁责任感和良好班风增强凝聚力、塑造学生群体意识的素材,关注班主任因势利导、慎待班级里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转化策略的素材等,分别建构了论文的结构:即确立双重德育目标:班主任实施班级德育的前提;塑造学生“群体意识”:班主任实施班级德育的重要条件;优化非正式群体:班主任实施班级德育的重要因素(在《班主任之友》)。三是突出学校德育生活探究的素材。又如:笔者基于对中小学德育实效不高的现实反思相关素材的建构,拟定了《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的理性策略探微》的研究主题。通过收集因“德育的现实性缺失、主体性缺失、科学性缺失”而导致中小学德育无力、低效的各类调研素材;收集体现“主体性德育”促进中小学生自主发展、提高德育实效的种种成功主题活动的素材;收集学校德育生活过程中注重师生情感双向交流、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突出德育真诚性的实践素材;收集学校德育生活与学生年龄特征、认知结构和心理发展相适应的有效策略素材等,分别建构了“深刻反思: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的基本前提;突显主体: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的核心要素;唤起真情: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的重要保障;张扬个性: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的境界追求”的论文理性结构(发表于《江苏教育研究》)。

2.关注教学生活的素材建构

教学生活是教师教育生活的核心领域。中小学教师处于教学的最前沿,原生态的课堂生活和具体鲜活的学生成长过程,为教师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具有生命活力的素材。这是一线教师进行教育论文写作得天独厚的肥沃土壤。教师的论文写作就是要植根于自己的常态教学生活之中,只有这样才会有源头活水;只要我们乐意进行教育写作,素材建构的源泉就永远不会枯竭。因为,在教师的教学生活中,随时随地都有形形的信息和事件闯入自己的视野,我们完全可以做“有心人”把自己关于教学生活的体验与思考的素材整理记录下来,生成原生态的写作素材,作为最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所以,只要我们平时有意关注、留心观察,善于收集与积累体现教学生活取向的相关素材,就可能发现其价值和意蕴,并在追问和思考中积淀。

笔者在教学生活中建构写作素材主要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着眼于典型课堂生活情境的素材。笔者曾在江苏省宝应中学感受到了这样的课堂情景:教室里,学生的座位由“秧田式”改成了“面对面式”,前后两面都是黑板;上课时,每个学生都有一份学案,通过学生的自学、讨论、讲解等形式,完成学习任务;课堂上,老师讲授的时间很少,大多是学生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展示,学生可以随着同学的板书而随时移动位置,或站或坐,每个学生神情都显得那么专注……。基于典型课堂生活的素材,笔者形成了《教育:需要如何改造现实的课堂》的论文写作主题。同时,关注改造现实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体现重构与创新价值的素材;关注改造现实课堂的本质回归于课堂教学的育人价值导向,使课堂成为学生精神成长家园的素材;关注改造现实课堂的关键在于坚守学生学习的立场,使课堂教学重心都由“教”转向“学”的素材。从而建构了“认同改造课堂的建模价值、凸显现代课堂的育人导向、体现生本课堂的学习立场”的论文基本结构(文章发表于《扬州教育》)。二是着眼于提高课堂生活技艺的素材。笔者通过分析现实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质量不高、效率不佳现象的根本原因,注重梳理有关“优化教学策略”的经验素材,提出了《优化教学:提高效率的理想境界》的论文主题。注意捕捉教学期待设计对于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效率的整体影响的素材;注意捕捉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如何体现科学性、目标性、启发性、思想性等技艺的素材;注意捕捉课堂教学整体结构合理与否、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与否的实践素材;注意捕捉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对于实现教学目标、取得高效的实绩素材等,从中建构起“设计期望——实施优化教学的基本前提;精选内容——实施优化教学的科学依据;整合结构——实施优化教学的重要环节;活用方法——实施优化教学的关键策略”的论文纲要(发表于《江苏教育报》)。三是着眼于探究课堂生活评价的素材。笔者关注在“规范办学行为与减负增效提质”的大背景下,如何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课堂有效教学方法与技术的运用,评价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的现实问题,探寻出《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视点及其建构》的研究命题。分别从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视点定位及其要素建构两个方面,整理了一些课堂教学评价的理性指向与操作行为结合探索的素材,旨在进一步明确“教为学服务,学为生发展”的课堂有效教学评价视点,积极建构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有效教学评价要素结构。同时,建构了“课堂教学评价的视点:教学的知识、文化和发展价值以及‘教为学服务,学为生发展’的内涵理解;课堂教学评价的建构:突出‘有效率、有效果、有效应、有效益’的指导思想;形成‘课堂环境和谐、目标设定合理、教学内容适切、教学过程严实、学习方式多元、学习效果显著’的评价结构要素”论文架构(发表于《上海教育科研》)。

3.关注管理生活的素材建构

管理生活是教师教育生活的常态领域。在某种意义上说,每位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在学校生活中,教师几乎每天都会或多或少地碰到一些属于管理课程、教学、教研、班级、学生、学习、环境、制度、文化、活动等方面的事件。这些事件能否巧妙处理,既关乎教育教学能否顺利进行、教育目标能否达成,也反映出教师的智慧和修养。教师的论文写作同样要关注在学校管理生活中汲取到的相关素材,要善于发现细节,敏于捕捉亮点,以锐利的目光,敏捷的直觉,从具体情境中显露出来的学校管理生活行为中,看到一种理念,感悟一种意蕴。只有留心观察,才能加厚积淀,也只有用心体悟,才会有新的发现,学会于司空见惯而又稍纵即逝的管理生活事件中悟出内在价值。

笔者在管理生活中建构写作素材主要侧重于以下三点:一是悉心于角色管理态度的素材。笔者曾就教师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审视和分析当下学校管理工作存在和面临的问题,如何认同自己的角色管理态度的种种现实素材,确定了《学校管理:关注管理者的态度》的论文写作主题。其中,特别留意:教师的管理生活状态如何体现在关注我们每个人的管理态度上的事实论证素材,建构了“理性确立管理者态度的价值认同”的论点;特别留意:剖析教师管理生活中流露出的各种消极“负责”态度的现象素材,建构了“唤醒主体积极负责的管理态度”的论点;特别留意:在教师管理生活中需要不断澄清自己的管理态度以适应发展变化着的时代,能够与文明时代和新课程实施自觉接轨的思维素材,建构了“坚持与时俱进的敬业态度与管理态度统一”的论点(于《学校管理》)。二是悉心于校本管理变革的素材。笔者曾以《中国教育报》报道的江苏省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通过学校内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充分发挥人事管理的巨大能量,走上崛起之路的奋斗历程,积累了丰富的有益经验为素材,提出了《校本人事管理:中小学内部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的论文主题。并着力积累:针对新制度与旧制度之间的冲突、教育方面与非教育方面之间的矛盾、政策文件与实践执行之间的落差分析素材;着力积累:坚持以校本人事管理作为切入点,对学校实施内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设计总体蓝图的素材;着力积累:校本人事管理如何积极营造体现“人本”环境,选择具有学校优势特色、对全体员工产生激活人心效应的管理策略素材;着力积累:有效实施校本人事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完善机制,优化流程,增强活力,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育效益”的论证性素材,分别建构了“理性反思:审视改革的诸多问题;规划愿景:形成科学的价值引领;突出“人本”:创设人文的管理环境;规范流程:提高人事管理的效益”论文主体板块(发表于《中国教育报》)。三是悉心于班集体管理路径的素材。笔者曾就班集体管理中如何积极开发与利用学生家长资源,实现家校共建班集体,对于提高管理效益大有作用的实证研究素材,聚焦了《开发家长资源——建设班集体的有效途径》的论文写作主题。并努力整合:开发家长资源共建班集体需要增强做好家庭与学校联系纽带的强烈意识的认知性素材;尊重和理解学生家长有利于提高开发利用家长资源效果的事实性素材;班主任开发学生家长资源需要最大限度协调好与家长关系的体验性素材;积极主动担负起指导家长、提高素质的责任,提高开发利用家长资源效益的策略性素材等,分别建构了“密切联系家长,增强意识;尊重理解家长,平等沟通;善于协调家长,共同研究;有效指导家长,提高素质”的论文结构(发表于《班主任》)。

三、坚持实践取向的理论建构

在教师论文写作过程中,常常有人追问:教师的教育论文写作是否需要关注理论、应用理论、建构理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因为,论文写作的基本目的就是阐发观点、以理服人。尽管广大一线教师积极倡导“草根研究”、“本色写作”,但做研究或写论文,有意或无意地都离不开特定的理念和方法,总是有一定理论背景的。实践表明,教师在论文写作时以一定的理论学说为指导,或援引一些理论观点,可以使写作的思路一贯、论证有力,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然而,有不少教师认为,“有些文章并不讲什么高深的理论,也很有说服力,也受读者欢迎”,或者说:“真理总是朴素的”。更有甚者常常轻视教育理论,总是幻想有一种万能的教育理论可以直接解决所有教育实践问题,由于教育理论不能直接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实用价值不大而拒绝理论。这说明现实中教育理论的实践取向还不太明显,没能提供一种框架,以便对重要的问题和方法进行概念分析和条理化界定,从而为实践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依据。这就向广大一线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育论文写作也需要坚持实践取向的理论建构,并可以尝试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学会在深度理解中建构理论

笔者以为,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为什么从忽视理论、惧怕理论,到拒绝理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一般教师不仅接触的教育理论不多,而且对于现有的许多理论理解程度不高。实际上,相当多的教师可能还处于一个掌握理论的中间状态,即懂得一点理论,但还没有完全内化,应用或转述理论时还显得不够自如,还有些牵强附会,或大而化之。

教师的论文写作就是要倡导在真正理解教育理论的前提下来建构理论。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领域,人们普遍反映新课改的目标很高也很诱人,但操作性不强,特别是每堂课都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评价确实比较困难。那么如何把新课程理念推进到普通教师头脑中并化为他们的行动,显然仅仅有理念灌输还不够,必须把理念化作可操作的具体程序、方法、步骤。很显然,基于实践取向的理论建构是中小学教师写作的一个难点,它需要我们在论文写作中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情境,有目的、有条理、有系统地反映自己的某种立场、观点和方法,呈现作者相关的理论思维成果,并力求用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

教师的论文写作体现在深度理解中建构理论,不应只是由一些普遍性的概念、命题和判断构成,而是倡导一种实践风气,结合教育实践谈问题、升华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坚持在深度领悟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反思、总结提炼、汲取智慧、寻找解决问题的理路,力求把问题讨论明晰化,对能形成某种结论的问题可以建构概念体系。实际上,教师在论文写作中关注来自实践的理论不能仅仅停留在描述实践、概括实践的层面,还必须有剖析实践、批判实践、超越实践的能力,能够在概念的相互规定和相互理解中全面地观照实践活动,努力在自觉的实践活动中有效地建构理论。例如:究竟应该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如何在相关论文写作中体现教育本质的内涵,如何领悟“学科知识教学之外留下来的就是‘教育’”的理念。笔者尝试撰写了题为《教育:应该给学生留下怎样的记忆》的论文。文中揭示了教育必须坚持的核心理念: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本,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本,注重创设能使学生刻骨铭心的教育体验活动情境,从而给学生留下永久的记忆。文章的主要方式是“议论”,注重对现实教育中存在的“不少学校选择的教育方式仍是‘管’‘压’‘卡’‘堵’居多,很少留给学生自主设计、自由思索、自身体验的空间”等问题,从有悖教育本质的视角进行深入分析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三点理性结论:一是明晰适合学生的体验教育理念;二是还原符合生命特征的学习旅程;三是指向学生个体学习生活的乐趣。

2.学会在借鉴模仿中建构理论

在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与论文写作中,任何教师个体的智慧总是有限的,每一项研究、每一篇文章,其实都是在他人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索。因此,教师论文写作离不开对前人思想成果的学习和借鉴。事实上,不少一线教师面对教育论文写作常常会陷入没有思路的困境,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学会借鉴和模仿,而借鉴和模仿的便捷路径就是去阅读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期刊论文。

一方面,要学会选择专业期刊。选择一些理论性不是很强,而与教育教学密切结合,实践取向明显的教育类刊物作为教师专业阅读的主要资源。如:《人民教育》、《江苏教育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小学学校管理》、《现代中小学教育》、《教学与管理》、《江苏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等。对其中具有鲜明实践取向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力求借鉴别人的写作经验,细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思路、写作风格、理论应用等。学会追问:作者的论文为什么吸引人?经验特色在哪里?主流观点有哪些?自己写作可以借鉴的成分有哪些?更为重要的是,要研究别人论文写作的“所以然”:为什么要写?为什么这样写?理性思考有哪些?理论指导实践的价值何在?哪些反映了教育现实的真问题?哪些提炼了作者的实践智慧?等等。只有进入深层专业阅读状态,才能深深感到基于实践取向的教育理论所展示出来的一种博大之境,正在走向它应有的本真:给课程改革、学校德育、学科教学、教师修炼、学生成长指明了前行的方向,给新的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以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特殊方式,通过对学校教育教学各个层面的问题进行梳理、论证,给自己以深刻的理性启发,从而构成了读者与文本互动、理论观照和实践探索相结合的教师论文写作的特有景观。

另一方面,要学会模仿和迁移。通过专业阅读他人成功的教育教学论文,从中寻找特殊教育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路径,发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论原点和建构的方法。因为,任何教育理论都是对特定教育现象的提炼和抽象,在一定意义上,当教育理论被剥离具体的教育情境时,就会处于“失真”的状态。因此,要想坚持实践取向的理论建构,要善于寻找他人论文中还原教育理论与原有教育实践问题紧密联系的具体情境,使自己对他人论文中建构的教育理论有所感知或感悟。只有当自己有了对教育理论建构的初步感知之后,才会本着自己对教育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做出某种模仿和迁移。例如,阅读到语文学科教学变革的相关论文,可以迁移到数学、外语、政治、历史等其他学科。阅读到学校管理的相关论文,可以适当运用到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课堂管理、班队管理等教育论文写作之中。

3.学会在写作创新中建构理论

教师的论文写作是基于教育实践研究的一项创新性活动过程,其结果的呈现往往需要教师的创造性思维,然而,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不是时时刻刻都能存在的,它常常需要具有实践取向的教育理论去点燃。因为教育理论对于教师具有启迪与唤醒功能,拓展其视野,催生教育智慧的产生,也是其反思实践的依据。正如叶澜教授所言,教育实践不是按照理论的指导和预设的路线图僵直行走,而是带有“即席创作”的成分,这些成分既有实践主体的创造,也有理论主体的创造。在这种新的形态中,理论与实践相互开放,而不是相互封闭;是不断改选和生成,而不是盲动与僵化;是相互滋养和互惠,而不是逼迫屈从。其实,教师的论文写作创新就是要充分反映教育实践创新与理论建构的一种和谐状态。

然而,教师的论文写作创新并非简单的“变式思维,或变视角,或变词藻,其实并无新意”,更非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要善于对自身面临的各类教育现象作出合理解释,以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进而上升到理论,以期指导实践。这种“创新”的写作价值,或者能够体现在教育实践上有新发现的操作意义,或者能够体现在理论上有重新建构的价值,或者能够体现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机融合。这里最为关键的是,如何解释教育论文写作的“创新”,因为大多数教师的写作确实没有发现和提出什么前人未知的新规律、新理论,而比较多的是认识主体在特定情境中对教育教学规律的一种再认识和再发现。这里的写作创新,就是作者在自身所处的特定情境中,对前人提出的教育规律或教育理论有了新的领悟和新的应用,具有了一定的未知成分和新意。就像我们依据“因材施教”的理论,发现了“差异教学”的实践参考价值和理论建构意义一样。

教师还要学会在借鉴基础上的创新,这种创新可以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例如,同样是研究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既可以在借鉴他人写作框架的基础上,对写作的内容进行创新,也可以在借鉴前人写作内容的基础上在写作框架和思路上进行创新。笔者曾经从有关“影响学生学业发展的非智力因素‘学习态度’的研究”论文中找到了自己的实践研究方向和灵感,经过模仿、借鉴和迁移,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佳的现实问题,迁移到班主任对学生管理的实践领域,重新建构了《态度管理:班主任管理学生的新视角》的教育论文。该文力求从管理心理学的一个新视角,初步探索了学生态度的内涵及其主要特点,包含了态度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向因素,体现了学生态度的协调性、间接性和矫正性。学生态度与其行为和工作效率的关系,揭示了学生态度管理所体现出的两大价值:一是学生态度对自身行为的影响价值,二是学生态度对班级活动效果的影响价值。重点论述了班主任实施学生态度管理的基本策略:一是,观念定向——态度管理的重要前提。要求班主任重视观念对整个态度反应系统的定向作用,并使学生乐意接受班主任正确的观念指导。二是,有效改变——态度管理的工作重点。着重强调有效地改变学生现有的不适应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态度,需要经过“解冻、改变、凝固”三个过程。三是,整合一致——态度管理的核心目标。要求班主任努力用班级特有的组织文化去熏陶和改变全体学生的态度与价值观,以期他们能形成相同的态度。并力求注意:充分认识学生的“认知平衡”的需要,准确选择与班级教育管理改革目标相近的态度。该文中体现出具有实践取向的“态度管理”理论建构特征,得到编辑的高度认同,发表于核心期刊《教学与管理》,后又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全文转载。

体验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参与

我班开辟了环保展示厅、绿色故事街、绿色生态墙及环保操作区:在这里,孩子们在老师、家长的带领、引导下,进入各个操作区,在联一联、拼一拼、找一找、说一说、贴一贴、画一画等多种形式下,通过自己的体验,了解动植物的秘密,学会用心与自然对话,学会用心聆听自然的声音。通过这种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感悟,激发起幼儿爱护环境的情感,帮助幼儿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产生教育一代人,带动一代人的效应。

二、实施活动,感悟价值

我班每一项活动的设计和开展,不仅要追求形式的创新和完美,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对美的追求,更要打动孩子的内心世界,感悟其价值所在,内化为孩子素养。争取每一次活动都让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收获,力争每年都有一次让孩子值得回忆的活动,要让孩子感悟到“生态体验活动终身难忘”。

如:我班举办的结合环保节日“9月27日世界旅游日”开展的十·一黄金周亲子旅游、结合“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开展的“参观淹城野生动物园”,幼儿制作保护动物倡议牌,争当小小环保宣传员;还有利废制作大比拼、家庭时装秀等活动都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既展示了孩子的聪明才智又增强了孩子从小事做起,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责任心。

1.从幼儿心灵要求出发,开辟更多的体验式课堂

我班致力于充分开发生态区域、教室、墙面等课程资源,同时与社区、家庭共建,建设生态社区和生态家庭,把它们都纳入生态课程的设计、开发和管理范畴。在每个话题中,增加了一定数量的生态体验课,如:每天一个生态体验活动、每周一节生态体验课,每月一个生态专题活动。使课程内容成为充实幼儿生活、引发幼儿主动探究式学习的活教材,为幼儿的后继学习及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打基础。例如,《小鸟的家》在活动开始时,教师带领着孩子们在优美的音乐中,伴着老师优美的朗诵声,头脑中展现百灵鸟在蓝天中自由自在飞翔的美丽的画面,于是教师再用可怕的声音转换画面,进入另一个环节。孩子们的神经一下子紧张起来,眼睛一下子瞪得圆圆的,然后流露出的是一种惊奇害怕的感觉,原来是百灵鸟被抓了……

2.运用多种辅助教学手段,让体验教学更深入

在体验式教学中,有些事一时利用图片很难说清楚,尤其是许多数学概念的抽象性都很强,又很难与生活联系,如果只靠老师用语言描述很难建立起直观的形象。例如,在教学《过度包装》时,如果只利用课本中的几幅插图,而不让幼儿实际操作,就很难让幼儿理解小正方形拼成的一个大正方形的存在,在教学这一课时,老师就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做成了变魔术的课件,并给孩子提供了一些材料如:重叠的三角形片和正方形片。然后让孩子们利用手中的材料自己做一做。在《大米那里来》等一些语言活动中,老师做成了动画课件,让孩子们在这种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的体验活动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状态,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有了从体验到感受到理解的过程。还有“垃圾变宝贝”、“青蛙在流泪”、“动物与天气”、“会说话的眼睛”、“动物的本领”、“布衣的一生”、“让爱住我家”、“心灵的对话”等等活动,都适当地借用了课件来增强体验的感觉,让体验教学更深入。

3.创设情景师生互动,达成主体体验的交流与升华

从心理学看,任何一个活动,任何一位老师上课,都能给幼儿创设出一种自然的情境。师生将处于这种片段状态的一系列情境中,或在较长的时间内,或在某一短暂的时刻,这种情境都会作用于师生双方的心理,影响师生实现教与学目的的行为和力量,这种自然情境可以是使主体对情境获得心理的满足而产生正诱发力,促进目的的实现。在《垃圾变宝贝》这个活动中一开始就成功的运用了情景教学:以课件的形式来到了魔术王国,先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些小衣服,让孩子们去打扮一下自己,感受到自己长大了,这些小衣服穿不下了,再观看教师自己的成长过程,在角色的转换中,孩子的知识、情感、价值观得到了主体的体验。最后为孩子创设了“变变变”的游戏体验活动,让孩子们以自编自演的形式展示,在孩子表演的同时其他幼儿作适当评价,教师作适当点拨。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情感得到了体验。在师生互动中达到了情感的交流与升华。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的一条是要改变幼儿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学习精神,并通过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多种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幼儿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体验教学作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应得以加强。

体验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工程教育认证;第一课堂

2013年6月,中国以全票获得《华盛顿协议》预备会员资格,表明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为国际所认可。在此之前的2006年,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正式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工程教育界和工业界的桥梁,是注册工程师制度建立的基础环节。具有国际实质等效性的认证体系、认证标准和认证方法的采用和推广,对于本科教学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本文旨在根据2015年新修订的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与实践教学显性相关的指标,探讨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分享浙江大学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推动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发展的路径。

一、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有关实践教学的现实考量

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经过几度修订,最新的2015版通用标准由7个大指标、37个小指标组成,适用于所有工程专业。其中,两个小指标与第一课堂实践教学显性相关,其余为半显性相关或隐性相关。显性相关指标内涵是“目标导向”――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的深度、广度和学分总量应满足培养目标达成所需要,且工程实践内容与学生能力培养相适应。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实现“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重要载体;强调工程问题的复杂程度,也是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抓手。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保证课程体系符合行业需求,体现了培养合格工程师这样的“目标导向”。关于学生毕业要求的12个小指标,分别考察工程知识、工程能力、通用技能、工程态度四个方面。关注的重点问题是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理论知识的深度、创新能力、团队能力和技术宽度,突出毕业生对于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能力和方式。对于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必须分析运用深入的工程原理,通过建立合适的、有创造性的抽象模型,处理好涉及多方面的技术与工程因素且可能相互有一定冲突的多方关系。这种对于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能力,不仅需要全面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更需要工程实践能力的积累。这正是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关于实践教学的指标制定的现实考量。

1. 对本科生实习教学重视程度下滑的趋势得到遏制但并未根本扭转

如果把高校和社会对于本科生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量化,汇出它的流年发展曲线,也许我们能看到一个U型曲线,这个曲线的右半边正在缓慢地爬升,示意着高校、社会和政府对于本科生实习教学重视程度正在缓慢上升。如果把它与高校扩招率曲线重叠,可以看到,扩招率曲线的最高点大致对应于对实习教学重视程度的最低点。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2012]1号),一方面显示出政府已经意识到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实践教学彼时的地位其实是多么值得忧虑。近年来,高校和社会对本科生实习教学重视程度下滑的趋势得到遏制,但并未得到根本扭转,实习教学依然不能受到与理论课程相同的重视,甚至也不能和实验课程相提并论。这可以从实习经费增长、实习指导教师配备、实习单位联系的实习基地的建设,甚至于学生自身对于实习的态度看出端倪。

由于各种原因,确实有些实习企事业单位不太愿意接受实习安排,热门专业学生较易寻找实习单位,冷门专业就相对难度较大。很多学生自行寻找实习单位,多是通过私人关系联系实习单位。学生实习单位分散,造成了师生实时沟通不便,实习实践管理松散、考核不严谨、学生实习热情不高等连带问题,实习实践活动质量达不到专业要求,学生的实习收获不多,实习效果不好,影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和毕业后的就业。

2. 生均实践教学经费虽有增加但仍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实践教学经费曾在世纪之交前后的多年间增长停滞,目前虽然有所增加,仍然相对短缺,不能满足实践要求。近年来物价指数节节攀升,交通费、住宿费等各项费用增加幅度很大,经费略有增加后仍然抵不过花费的增长速度,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有些特殊专业,比如艺术类、农学、园林、地科等专业,需要到特定的地点进行实习,费用增加尤为明显,原先预算的经费远远不够。又比如工科类的专业,有些工艺设备非常陈旧,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问题,管理与维护比较困难,影响了实践教学效率。

3. 学校对本科生实习指导教师激励不足导致实习指导队伍不稳定

在教学观念上,许多学校还是把课堂传授知识作为首要任务,而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因此,一旦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发生冲突时,往往以牺牲实践教学为代价。“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几乎在所有高校都看得到。学校对教师考核机制的导向直接决定了高校教师的理性选择行为,即在大政策对于指导实习教学激励不足的情况下,教师作为理性自然人肯定选择性价比更高的教学行为。目前,指导学生实习教学的老师基本来自两部分,一部分为专业课程教师,另一部分为专业实训教师。专业教师可以从科研、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等取得比实习教学更高的回报率,比较起来,指导实习教学的性价比最低,因而实习教师队伍是最不稳定的。在很多情况下,指导实习教学被认为是一种奉献而不是工作的一部分,而基于道德约束上的付出行为显然是不稳定的。另一支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实训教师队伍,从很多高校的现实情况来看,是一支正在老去的队伍,是大学校园里的特殊群体,他们承担实践类课程的教学,但并非教授系列,通常也不具备高学历,只是工程师或工人,很多人早年毕业于中等或者高等职业学校。从学生培养来看,实训课老师是不可替代的。实训课老师从事的是基础教学工作,很难有论文、专利、科研项目,在高校评定职称处于劣势。职称问题不仅仅在于待遇不同,也关系到学校是不是认可他在岗位上的贡献和社会对他们的工作的评价标准。按照很多研究型大学的现有人事政策,他们不仅职称难以晋升,就连在高校能否继续生存下去,编制、户口能否解决,这些都成了大问题。现有政策下不但引进不了高端的实训师资,既有的师资也会流失,面临怎样稳定队伍的问题。

4. 多重因素导致本科生实习教学效果欠佳

在校内外多重因素影响下,不仅实习教学时间长度大量缩水,有些专业的实习过程也变成走马观花,难以达到期望的理想效果。其原因之一是缺少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一些校外实习流于形式,甚至变成参观游览;其二是实习教学方式单一,多数高等学校的实习教学方式都是沿用过去多年的做法,即成批量进行,每次实习的时间比较短,且各个学校几乎都在同一时间安排实习,这与企业的工作安排产生矛盾,因为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大批量的学生参加实际工作几乎不可能;其三,由于国有企业转制、实行岗位责任制、专利技术保密、生产过程安全保护等诸多因素,许多企业对大学生的教学实习与社会实践活动已不如以前热情,有的甚至拒绝接受学生实习,即便接受学生实习,一般也不让学生接触最先进的设备和工艺;其四,缺少全国统一的、能与国际接轨的注册工程师制度,还缺少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支持学生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政策及法规。

5. 兼具开放性和创新性的实验教学项目极为有限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宏观背景下,实验教学重点既要关注“创新要求”“创新体验”,更要关注“问题导向”“过程特点”。传统实验教学已然不能完全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存在模式单一、内容陈旧、操作步骤刻板、命题性演示实验内容过多、验证性实验占比过高等问题,既限制了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教学环节的创造力,又降低了实验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实验教学独立性不强,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过程中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做,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实验教学模式以基础规范性实验为主,实验模式单一,兼具开放性和创新性的实验教学项目极为有限。

6. 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对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作用体现不充分

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对于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作用实在毋庸赘言。遗憾的是,在学生面临现实的就业压力和教师面临的科研压力的共同作用下,毕业设计(论文)的拟题、选题、开题、结题答辩各环节都可能打折扣。例如,教师拟的题目不适合本科生做毕业设计(论文)的课题,虚拟、重复、过于宽泛、过于简单或困难等现象都有存在;学生选题,不懂挑选适合的有兴趣的题目,不主动联系指导教师等;开题过于仓促,前松后紧,时间利用效率低,学生和指导教师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答辩时,尽管学生一人一题,很可能不同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内容雷同颇多,甚至不能避免学术不端现象发生,教师对学生在学术不端方面的教导过少等。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作用降低。

另一个非常关键又极易被忽视,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本来可以发挥极为重要作用的角色,就是企业或行业专家。目前,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绝大多数由学校指导老师拟出,虽有部分是教师的科研课题,但很少是直接由企业或行业给出的真实的生产、经营、研究的项目,企业或行业专家直接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极少。

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指导下第一课堂实践教学改革路径的探索

浙江大学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尤以工程学科见著于世。在与新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共同成长进步的过程中,对于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浙江大学从未停止过探索。尤其是近几年来,学校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遵循工程教育认证“持续改进”和“人人受益”的原则,借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计划的东风,走出实践教学设计和管理改革两路齐发并行的路子,探索建立以“深度型实习、探究型实验、过程性实践”为主要探索内容的三足鼎立的立体化本科大实践教学体系(见下图)。深度型实习和探究性实验属于第一课堂,过程性实践则是以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其中,毕业实践环节可能与实习交叉融合,长时间实习可能兼毕业设计,第二课堂实践科研训练(SRTP)和学科竞赛的课题有可能成为毕业设计(论文)的起始点。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呈现良叉融合的趋势。

1.深度型实习

浙江大学自2014年开始引导推进以“走出校园、深度体验、校企协同、模式创新”为特点的深度型实习。要求专业尽量与校外企事业、研究机构等单位开展实习合作,减少本地及校内实习项目,延长实习时间,保证认识实习两周以上、专业实习四周以上,以使学生达到深度体验、深刻理解本专业内涵和外延的目的;建立多层次的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除数量要满足学生实习需求外,也要保证与本专业的相关性;通过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调整,灵活安排实习时间,保证实习时间长度和体验深度;实习的形式不拘一格,不限于集中的形式,适当分散,可以根据学生的人生目标、未来成长计划、职业兴趣等,分为若干小组、分队,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每小组赴一个实习单位实习。

深度型实习实施两年来效果明显,学生实习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省份和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爱尔兰、印度尼西亚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各学院实习单位新增25%以上,生均实习天数增加50%以上。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参加过深度型实习的大多数学生认为实习与所学专业相关,对于专业学习有促进作用,锻炼了自身的工作技能、增长了职场经验。超过60%学生认为,在学校中学习到的知识技能无法满足实习要求,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之间存在差距,工作所需实践技能无法在课堂内习得。几乎同比例的学生希望实习单位对自己进行专业实践技能培训。这一结果再次印证了实习教学对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探究型实验

浙江大学自2013年开始推行“探究型实验计划”,在现有基础规范型、综合设计型、研究探索型三大类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探究型实验新模式,即“探究型实验=创新性实验+开放性实验”,从实验选题、方案设计、内容融合、过程互动等四个方面构建探究型实验的基本过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程序,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倒逼老师提升实验教学水平,通过实验教学改革倒逼理论课程教学改革,通过第二课堂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倒逼第一课堂的教学模式改革。

2013―2014学年秋冬学期参与学生数5344人次,开课数149门,项目数249门,平均每个学生进行探究型实验的时间是49.8个学时,参加学生每人有2000字以上的实验报告及心得体会。

探究型实验教学的改革实践,主要从制度建设、资源保障、成果记录与成果评价等方面创新举措。两轮改革实施下来,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研究能力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效和经验,在评价和激励、资源分配等方面也碰到了一些新问题。

3. 毕业设计(论文)

浙江大学有成熟的“四个一”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保障机制。“一系统”:建立完善了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信息子系统,成为教务管理系统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校院两级都有专人负责维护和管理。“一检一审一评”:毕业设计(论文)首先是一门课程,其次它还有特殊性,即它是在大学学习最后阶段检验综合能力的课程,因此除了按照常规的课程管理运行之外,学校每年组织一次中期抽样检查,一次送兄弟院校盲审,以及一次特优百篇毕业设计(论文)评比活动,相关结果反馈,并采取相应改进措施。此外,学校还鼓励各专业积极发展企业、行业为毕业设计(论文)提供课题和指导教师,拓宽长时间实习兼毕业设计的渠道。

表1为近几年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方式及指导教师情况一览。从2004―2014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方式及指导教师情况的变迁可以看出,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平均指导学生数在逐年减少,说明更多教师参与了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教师对于本科教学的重视和参与程度在逐年提高。校外指导教师呈增加趋势,表明企业、行业介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程度在缓慢增加。毕业设计(论文)的进行方式中,结合科研课题进行的毕业设计(论文)大致呈上升趋势,表明我校科研取得飞速进步的同时,对本科教学有反哺作用。

4.实践教学条件

本文所讨论的实践教学条件内涵有所拓广,不仅包含实验室及设备、实习和实训基地,也包括实践教学经费、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和所提供的实践类课程等,是多因素共振的广义实践教学条件。浙江大学对于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很大,近两年实质性增长超过100%,为实践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行提供了良好的经费保障,如实验室设备增置更新及耗材使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截至2014年底,全校各学院(系)共有853家实习单位,其中2013―2014学年新增201家,351家为签约实习基地。有的学院(系)还积极拓展国外实习基地,输送优秀学生到境外交流实习。从实习实训基地合作的校企双方来说,合作质量提升,合作纵深拓宽。此处仅以实践类课程的供给数据来说明,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指导下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情况。

表2体现的是浙江大学2006―2014级培养方案实践课程学分比重变迁情况。从2006级到2014级,应修实践课程学分占比从25%增长到30%,实践教学课程在本科教学中的占比增加,反映出实践教学在培养过程中受重视程度增加。

表3反映了2006―2015年各学年全校实践课程开课情况。从2006―2007学年至2014―2015学年,实验课和实习课开课门数分别增长20%和53%,这一方面与表2相呼应,反映出实践教学在本科教学中地位的变化;另一方面反映出培养方案设置日趋细化和灵活,可供选择的实践课程资源增长趋势明显。

三、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指导下浙江大学实践教学改革路径的特色

浙江大学近五年来的实践教学改革,是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指导下进行的,并借鉴了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在探索过程中逐步提高了教学管理水平。综观浙江大学的实践教学改革路径,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 实习模式:多元分层交替,校内―校外―校内循环

我校遵循知识和技能的辩证习得路径,根据专业和年级特色,设立多元化的实习模式。不同年级学生由于理论修养层次不同,采用不同形式的实习项目。比如低年级学生更多地采用短期见习的模式,获取对职业发展、社会问题、专业领域的感性经验,进而帮助其加强大学学习适应性和专业认同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就业质量。高年级学生有了更厚重的专业理论和实验知识积累,其实习的主要目标层次更高,更倾向于获得职业技能、情商提升锻炼及社会服务能力习得,因此在实习时间和内容安排上更多地考虑与其实习目标匹配,时间上更长,专业相关度更高。如有的实习课程安排在一个企业完成,有的安排在企业群完成;有的在暑期集中时段内完成,有的可能分段交替进行。

在学习场地上,表现为校内―校外―校内的循环过程,即在校内进行理论和实验学习,习得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在校外实习、工作是一种经验性学习,习得实践技能和社会服务能力,包括沟通技能、计算机/技术能力、领导力、团队合作、人际交往能力等;再回到校内,进行理论层次的提高。

表4是浙江大学2014年度本科生分年级实习情况统计。可以看出,随着大学阶段学习的深入,实习的时间越来越长,趋势非常明显。由于医学院和毕业班双重因素影响,2010级实习时间最长,其次是2011级和2012级的专业实习。值得一提的是,尽管2013级刚刚确认主修专业,仍有29个专业为他们安排了简短体验式认识实习。

2. 实习形式:强集中趋向弱集中,强分散趋向弱分散

有数据表明,目前高校实习的制度安排模式单一,时间上集中在寒暑假实习仍然是主要模式,高职高专、“211工程”院校和本科教学院校、“985工程”高校假期实习比例分别为约60%、70%和80%。浙江大学在实践教学改革前,从实习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分布密度看,呈现强集中、强分散并存的两种最主要模式。其一为集中式实习,即整个专业或整班集中一起在同一时间到同一实习单位实习,密度很高,体现所谓“强集中”,以理、工、农类专业居多;其二为分散式实习,即任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届时交实习报告或其他形式的证明,学术部门介入浅,此种情形下实习学生在实习单位分布上极度分散,大部分情形是一个实习单位只有一个实习学生,密度极低,此所谓“强分散”,以人文社科类专业居多。

从浙江大学实习教学改革的趋势上看,集中时间、集中学生的强集中实习模式向时间选择多样、人数规模适度的弱集中实习方向改变;在加强实习教学组织和质量检查的背景下,考虑到实习单位的接待能力,一个学生一个实习单位的强分散实习方式将往学生小组、团体实习合作的方向转变。强集中趋向弱集中,强分散趋向弱分散,二者殊途同归,集大同而存小异。以动物科学学院为例,该学院所有学生的专业实习均安排在第四学年秋冬学期。学院与三十多家企业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所有四年级学生分两批,以三五个学生为一个实习小组,每批十多个小组,每个小组到一个实习基地,实习时长为整个秋学期或整个冬学期。三年下来,已经有三届学生参加了这类专业实习,效果非常好,而且实习从开始到结束,过程越来越通畅,组织越来越顺利。

3. 伙伴关系和部门合作:学术部门和学生事务部门相协同

高等教育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从事务性管理的角度看有两类,一是基于课程学习与学术训练的学术性事务及其管理,即学术事务;二是包括注册、财政资助、职业生涯发展指导、生活住宿指导等非学术性事务,即学生事务。长久以来,学术事务与学生事务的疏离关系阻碍了整合教育资源以增进学生学习进步的有效性。学生学习理论认为,课堂内外和校园内外的各种经历都会对学生学习与个人发展产生影响,任何有目的的教育经历都能带来预期的成果。然而,只有在某些条件下,如与其他人(教员、同学、同事等)积极地参与和合作,才能实现最佳收益。学生的学习也牵涉到学校的每一个工作环节,因此,只有通过教师、行政人员、学生事务专门工作者共同合作,才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与热诚。

浙江大学的实习教学改革过程,也是学术事务部门与学生事务部门之间协同合作的过程。部门合作提高了学生参与实习的主动性,顺利推进了实习教学改革。如法学院通过本科生科与团委协作,多次进行动员工作,通过学生会、学生法学研究会、本科生团总支、本科生党支部、班团委等多个学生组织在学生中广泛招募实践组成员,组建多支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开展普法宣传、基层锻炼、司法单位实习、支教、社会热点问题调研等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教学的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基于相同的出发点和共同目标,学术事务部门和学生事务部门既不是竞争关系,也不是附庸关系,而是一种教育伙伴关系,这种伙伴关系包括招生到毕业、课堂到课外的完整服务与学习,有利于改善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持续维持学术成就,提高毕业率,加强学生对通识教育、服务学习、课外活动、心理社会发展的认识及加强学术与社会之间的整合等。通过共同合作,创造有力的学习环境,以协助学生发展潜能。

4. 探究性实验:兼具开放性、创新性

浙江大学在保证基础规范性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将实验教学模式向综合设计型、研究探索型转变,拓展兼具开放性和创新性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即以培养创新能力、提升研究素养、拓宽知识基础为目的,依托开放式的实验教学环境,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引导式、体验式教学,实现课内与课外相融合、开放与创新相整合、实验与实践相结合,学生自主完成知识建构全过程的实验教学新模式。该模式以广义实验、课堂融通和学生主体为三个基本特征,将科研训练计划、创新创业计划、学科竞赛计划等都纳入到实验范畴,面向不同学科专业的实践活动也纳入到实验范畴;理论课与实验课融通,课前、课中、课后的融通,一课堂和二课堂的融通,关注过程,宽容失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励学生主动投入学习。从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过程来看,实现了三个特征转变:其一,从依附于理论教学到相对独立;其二,从被动接受到相对主动学习;其三,从模式单一到相对多样。

5. 毕业设计(论文):校企协同,真枪实弹

从表1可以看出,2014届浙江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超过80%结合科研课题和生产实际,直接或间接都与行业企业相关。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企业作为隐形的培养方,与学校协同合作,完成这一综合检验。尤其是由企业生产部门直接提供课题、由学生在企业实地实习,在企业和学校共同组成的导师组指导下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可以说是真枪实弹的职场准备。本科学习进入最后一年,学生的身心发展已经相当成熟,本科知识储备过程基本完成,走进职场的心理准备过程即将开始。企业在这个阶段介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是极佳的自我展示机会,同时也将延揽人才的时机提前。由企业或行业提供真实的生产经营科研题目作为毕业设计课题,校企导师组共同指导毕业设计,学生到企业度过毕业设计阶段,感受真实的工程环境和工程过程,从中深刻体会出学校与职场、学习与工作、学生与员工之间存在着的巨大差异,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在就业时必经的角色转化过程中,更快地调整行为方式和心理思维路径等。他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和实践技能,还有拓宽的视野、更丰富的人生阅历、更高的独立生存能力以及感恩的心。如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并履行相关责任;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等。

参考文献:

[1] 朱红,凯伦-阿诺德,陈永利. 制度的基石、保障与功能――中美大学生实习比较及对就业的启示[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10(1):107-123.

[2] 史彩计. 从疏离到协作: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关系的转变[D]. 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08.

[3] 陆国栋,李飞,赵津婷,等. 探究性实验的思路、模式与路径――基于浙江大学的探索与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3):86-93.

[4] 陆国栋,陈利华,孙健,等. 长时间实习长时间实习:多方合作、深度互动的育人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50-56.

[5] 罗正祥.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其对高校实践教学的影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6):1-3.

体验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为生动;用优化的教学媒体呈现,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责任感,从而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用到位的语言文字表达,启发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如何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来提高生物课堂有效性,本人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用准确的教学目标定位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念,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就是倡导每一个学生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教育论文,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我们深刻认识到:“教师的活力在于课堂,学生学习的活力在于生活”,为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善于关注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生活情境,利用生物学本身的魅力,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使教学行为符合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定位到位,有的放矢,不做无用之功,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目标定位1,能对生活化的素材归纳和演绎获取新知识。如学习DNA的相关知识时,我们可以例举如下材料供学生学习,要求学生用相关知识解释,并进行创新。

材料一:DNA指纹在案件侦破工作中有着重要的用途。刑侦人员将从案发现场得到的血液、头发样品中提取出来的DNA与犯罪嫌疑人的DNA进行比较,就可能为案件的侦破提供证据。

材料二:最近有许多商家隆重推出一种被称为“核黄素”的保健品,据说其主要成分是从一些生物细胞中提取的核酸,并吹嘘其有健脑作用和能够为人提供丰富的营养。核酸真的具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吗?

材料三:美国911事件死难者身份确定。科学家将对每具尸体的细胞核DNA和线粒体DNA进行检查。由于很多尸体已经被分成了数块,据专家估计此次将被检查的碎片数有可能达到百万以上。所有的细胞核样本将被送到美国盐湖城的基因研究中心进行分析,他们的工作是要对死者的身份加以辨认,而线粒体DNA则将被送到马里兰州罗克威尔的细胞研究室去,他们的任务是要查出死者属于哪个家族。据称研究后得出的分析数据将与所有遇难家属提供的资料和样本进行核对,这将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DNA分析鉴定行动中心。

材料四:科学研究证明,一些困扰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例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病、癌症等都与基因有关。依据已经破译的基因序列和功能,找出这些基因并针对相应的病变区位进行药物筛选,甚至基于已有的基因知识来设计新药,就能“有的放矢”地修补或替换这些病变的基因,从而根治顽症。基因药物将成为21世纪医药中的耀眼明星。基因研究不仅能够为筛选和研制新药提供基础数据,也为利用基因进行检测、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了可能。比如,有同样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的人,由于具有不同基因序列,对同一种病的易感性就大不一样。明显的例子有,同为吸烟人群,有人就易患肺癌教育论文,有人则不然。医生会根据各人不同的基因序列给予因人而异的指导,使其养成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最大可能地预防疾病。

目标定位2,学生能把知识回归于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如平时布置学生作业应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应是为了做题而做题,为了知识点和考试而做题。例如学生在学习糖类、脂质、蛋白质之后,就可以布置学生把自己经常食用的食物进行归类,让学生收集有关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为他们自己或家人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如果家里有肥胖者,在平时的饮食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如果家里糖尿病的病人,他的饮食要注意哪些?等等。再比如,我们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小实验,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既能达到验证课堂中所学知识的功能,又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如要求学生在家中腌制咸菜和萝卜条,制作腐乳、果酒和果醋,检测家庭中常用食品的成分等。利用学生寒暑假期、周末在家的时间,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家庭作业。比如,、泡菜的制作、制作小生态瓶等;设计实验验证不同温度下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等。还可以走上社会调查居住附近有无遗传病患者(如白化病、先天愚型等),并分析其家族系谱图找出遗传 方式;调查附近的商店中有哪些转基因食品;农村学生可以调查蔬菜大棚是否经常通风并思考原因;外出旅游时可以调查当地景区的生态系统结构、物种丰富度、某一种群的种群密度;身边有无生态入侵现象等等。通过生活中观察、验证课本上的生物学知识,会很好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为素质教育打下良好基? ?

通过这些生活问题、学生的生活经验创造生活课堂,即关注学生的主体和活生生的经验与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把知识技?艿慕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经验的改组,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向实践能Φ淖化,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二、用智慧的教学方法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在教必修2

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我讲到,如果孟德尔要直接验证他的假说,只能用显微观察的方法,确定遗传因子的真实存在和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进是分离的,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孟德尔应用假说-演绎法,事实上孟德尔所检验的不是假说本身,而是假说的推论,即从假说中逻辑地推导出来的个别现象或事件的推论。当我讲到“孟德尔设计的测交实验教育论文,实际上检验的是演绎的‘推论’,是一个特例,孟德尔用实验验证这个特例,从而验证了规律”,学生仍然不理解。怎么办呢?这时我采用了生活化的知识进行解释。地球是椭圆的还是方形的呢?假说一,地球是方形的;假说二地球是椭圆的。如果地球是方形的,则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时,应当是看到整个船身的;如果地球是椭圆的,则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时,是应当先看到桅杆,而后慢慢地才看到整个船身。“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情况”是依据假说演绎推理出来的一个特例,即推论,用亲身体验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的实际情况来验证这个特例(推论),若亲身体验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是整个完整的船身,则大海是方形的;若亲身体验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时,是应当先看到桅杆,而后慢慢地才看到整个船身,则大海是椭圆形的。这时我给学生说,孟德尔的测交实验就相当于“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情况”是个假说基础上的一个特例,只验证了这个特例,则假说自然就被证明了。 智慧的教学方法,其作用就如同催化剂一样,有效的教学必然是采用恰当教学方法的教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中智慧程度越高,带来的教学效果就越好,因为智慧的教学方法往往产生于生活实践中。

三、用优化的教学媒体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在生活知识的内容上,体现选择性原则,更能带来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在讲解共同进化的知识时,我选择了生活化的一些媒体知识。

生活化的媒体知识1有趣的巢寄生杜鹃。巢寄生是一种鸟类将卵产在其它鸟的鸟巢中,由义亲代为孵化和育雏的一种特殊的繁殖行为。照片中所示的草地鹨(Anthus pratensis)喂食大杜鹃,就是一种种间巢寄生类型。大杜鹃是现有巢寄生鸟类80多种中最典型的一种鸟,它可把卵 寄生在125种其它鸟类的巢中。巢寄生行为表现在:宿主的选择,大杜鹃在繁殖期寻找与孵化期和育雏期相似、雏鸟食性基本相同、卵形与颜色易仿的宿主,多为雀形目鸟类。寄生时间上,大杜鹃多在宿主开始孵卵之前,乘宿主离巢外出时快速寄生产卵。巢寄生的协同进化,表现在宿主卵的形态特征上。寄生者的卵在颜色、大小、卵斑等许多方面与宿主相似,但存有不显差异。同时宿主对卵的分辨模糊也是一个方面。对宿主繁殖影晌,大杜鹃常表现在产卵前把宿主一枚卵移走,或全部推出巢外,迫使宿主重新产卵。而一旦巢寄生的雏鸟孵出,它有将义亲的雏鸟推出巢外的习性,从而独享 义亲抚育,这样对宿主繁殖成功率将降低。编者注:杜鹃又称布谷鸟,多数居住在热带和温带地区的树林中。大约三分之二的杜鹃,包括所有北美的种类,会筑巢且哺育自己的幼鸟;只有约三分之一的杜鹃以寄生的方式养育幼鸟

生活化的媒体知识2 蜂鸟。在南美热带雨林中,蜂鸟是许多种植物的传粉者,蜂鸟的喙大致可分为2种类型:长而弯曲型和短而直型。第一种类型的鸟适于在略微弯曲的长筒状花中采蜜,这一类花分布广泛且产蜜量高;第二种类型的鸟适于在短小笔直的花中采蜜教育论文,这一类花分泌的花蜜一般较少,而且它们也经常吸引许多传粉的昆虫。尽管长喙蜂鸟也可以取食短筒花中的蜜,但它们一般更偏爱长筒花,而且在短筒花附近,它们往往受到其它短喙鸟类的驱赶。蜂鸟飞行速度快,可以长距离地飞来飞去取食那些不能被短喙蜂鸟利用的花蜜。蜂鸟是典型的通过一次飞行造访不同种类的花来提高摄入的能量,而不是只依赖一种植物的传粉动物。因此,对于种群数量小的植物来说,选择压力可能促使植物产生较多花蜜吸引蜂鸟。有趣的是,依靠蜂鸟传粉的植物几乎分泌同等数量的花蜜,这也许是因为蜂鸟不屑于光顾那些产蜜量不高的花。有些依赖蜂鸟传粉的花可能与蜂鸟密切地协同进化。笔者在亚马逊热带雨林考察时曾好奇地观察长尾蜂鸟(Phaethornis superciliosus)取食一种风

梨科植物的花蜜,这种植物花筒的形状似乎刚好能容纳进细长的蜂鸟喙;除蜂鸟外,似乎没有任何其它动物前来采食花蜜。

通过这些生活化媒体的呈现,学生对共同进化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共同进化理解深刻到位①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增加②促进物种的共同适应③维持生物群落的稳定性。

四、用到位的语言文字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如观察植物有丝分裂实验后,学生提出为什么看到的细胞分裂间期图像大大多于细胞分裂期图像。我以“因为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所占的时间长,分裂期所占的时间短”来解释。这样解释虽有一部分同学明白了,但总有一些学生还是实现不了从抽象到形象之间的过渡。看来要通过变换语言的表达方式,才能奏效了。我打比方道:同学们在操场上自由蹦跳,由于同学们累了,蹦起活动的时间变短了,停留在地面的休息时间变长了。此时我带着照相机来到操场,对准同学的活动场面,拍了一张照片。此时我问同学,在这张照片中是停在空中的人数多,还是停在操场地面上的人数多。大家恍然大悟:大多数停留在地面休息的同学好比间期的细胞,少数在空中跃起的同学好比分裂期的细胞。对于每个人来讲只要你停留在地面的时间长,停留在空中的时间短,在拍照的一刹那,被摄入停在地面场景的机会就多于停在空中的。照相的一刹那,就如同根尖的分生组织细胞被固定的一刹那。生活中的场景与细胞分裂的场景如此相似,真可谓实例不同,其理相通。

又如我在执教高中人教版新教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中,我提问“秋季开放的原因?”一位学生回答“是由于日照短、气温凉造成的。”面对学生的回答既有正确的成分,又有不正确的内容,我不是只作“对与错”的评判者,而是充当学生学习知识的构建者,掌握方法的引导者,学习情绪的鼓励者。

此时我表扬学生考虑问题的客观态度:“在秋季开放教育论文,你依据当时日照短了,气温凉了,来思考、推测是理性的。”这样评价,教师就成了学生学习情绪的维护者、鼓励者,而不是压抑者。

接着我继续与学生对话:“有句科学名言是这样说的——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有这样的一个实例,大家知道否?有人想在夏天让开放,于是找来不透光的铁桶,给做短日照处理,终于在夏天开放了。同学们依据此实例再做推测,会得出什么结论”。于是学生依据夏天并不冷凉,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秋季开放的原因关键在于日照短。此时的我利用生活化的知识材料充当学生学习知识的构建者,引导者。

体验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生物;教学;生活化;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生活化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之一,是教的过程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我们在生物教学中应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用准确的教学目标定位,巧妙自然地把抽象的课本知识与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用智慧的教学方法施教,使知识变枯燥为生动;用优化的教学媒体呈现,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责任感,从而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用到位的语言文字表达,启发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如何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来提高生物课堂有效性,本人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用准确的教学目标定位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念,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就是倡导每一个学生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教育论文,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我们深刻认识到:“教师的活力在于课堂,学生学习的活力在于生活”,为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善于关注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生活情境,利用生物学本身的魅力,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使教学行为符合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定位到位,有的放矢,不做无用之功,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用智慧的教学方法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在教必修2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我讲到,如果孟德尔要直接验证他的假说,只能用显微观察的方法,确定遗传因子的真实存在和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进是分离的,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孟德尔应用假说-演绎法,事实上孟德尔所检验的不是假说本身,而是假说的推论,即从假说中逻辑地推导出来的个别现象或事件的推论。当我讲到“孟德尔设计的测交实验教育论文,实际上检验的是演绎的‘推论’,是一个特例,孟德尔用实验验证这个特例,从而验证了规律”,学生仍然不理解。怎么办呢?这时我采用了生活化的知识进行解释。地球是椭圆的还是方形的呢?假说一,地球是方形的;假说二地球是椭圆的。如果地球是方形的,则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时,应当是看到整个船身的;如果地球是椭圆的,则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时,是应当先看到桅杆,而后慢慢地才看到整个船身。“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情况”是依据假说演绎推理出来的一个特例,即推论,用亲身体验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的实际情况来验证这个特例(推论),若亲身体验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是整个完整的船身,则大海是方形的;若亲身体验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时,是应当先看到桅杆,而后慢慢地才看到整个船身,则大海是椭圆形的。这时我给学生说,孟德尔的测交实验就相当于“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情况”是个假说基础上的一个特例,只验证了这个特例,则假说自然就被证明了。

智慧的教学方法,其作用就如同催化剂一样,有效的教学必然是采用恰当教学方法的教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中智慧程度越高,带来的教学效果就越好,因为智慧的教学方法往往产生于生活实践中。

三、用优化的教学媒体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在生活知识的内容上,体现选择性原则,更能带来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在讲解共同进化的知识时,我选择了生活化的一些媒体知识。

生活化的媒体知识:有趣的巢寄生杜鹃。巢寄生是一种鸟类将卵产在其它鸟的鸟巢中,由义亲代为孵化和育雏的一种特殊的繁殖行为。照片中所示的草地鹨(Anthuspratensis)喂食大杜鹃,就是一种种间巢寄生类型。大杜鹃是现有巢寄生鸟类80多种中最典型的一种鸟,它可把卵寄生在125种其它鸟类的巢中。巢寄生行为表现在:宿主的选择,大杜鹃在繁殖期寻找与孵化期和育雏期相似、雏鸟食性基本相同、卵形与颜色易仿的宿主,多为雀形目鸟类。寄生时间上,大杜鹃多在宿主开始孵卵之前,乘宿主离巢外出时快速寄生产卵。巢寄生的协同进化,表现在宿主卵的形态特征上。寄生者的卵在颜色、大小、卵斑等许多方面与宿主相似,但存有不显差异。同时宿主对卵的分辨模糊也是一个方面。对宿主繁殖影晌,大杜鹃常表现在产卵前把宿主一枚卵移走,或全部推出巢外,迫使宿主重新产卵。而一旦巢寄生的雏鸟孵出,它有将义亲的雏鸟推出巢外的习性,从而独享义亲抚育,这样对宿主繁殖成功率将降低。

通过这些生活化媒体的呈现,学生对共同进化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共同进化理解深刻到位①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增加②促进物种的共同适应③维持生物群落的稳定性。

体验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6―0133―03

培养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知识、有较强动手能力和实践组织能力、理论与应用并重的多层次经济管理类人才是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而加强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建设超越时空无边界的柔性实验平台和实验实践教学环境,将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经济管理人才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重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经验,对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进行探讨。

一 牢固树立“管理以实践为本”的观念,“3器1台”深化经济管理教育

重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有金融证券、管理模拟、电子商务、经济分析与预测、会计模拟室、人力资源管理、ERP和创新开放实验室等8个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重庆大学“ 重视实验实践教学、实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实验实践教学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实验实践教学” 理念指导下,结合经济管理学科属性对实验室建设的要求,以服务教学、科研为导向,通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以“ 理论教学为基础、实验实践教学为载体、第二课堂为拓展” 的原则,确立了实验实践教学的定位。重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根据学校实验实践教学理念、定位和总体规划,秉承重庆大学商学院首任院长马寅初先生倡导的“ 坚持真理、爱国民主、严谨治学、注重实践” 的精神,树立了“ 管理以实践为本,依托实践开展经济管理教育” 的经济管理教育理念,将实验教学中心在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整体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定位为“ 3器1台” , 即“ 理论与实践整合的服务器、研究型人才的孵化器、创新能力提升的助推器、实验实践教学的展示台” ,形成了“ 注重科学分析、实践动手和组织协调能力训练,强调现代经济管理理论与国内现实问题研究结合,突出创新能力与个性化培养” 的经济管理实验实践教学理念。

实验教学中心借鉴理工科实验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成功经验,利用经济管理计量分析技术、经济管理实验技术、信息技术,将实验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实验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及学科发展有机结合,为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科学训练和创新实践支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

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为学生未来从事研究或经济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增强学生就业和成才的竞争力。

二 建设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实践教学公共平台,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结构

在实验教学条件和环境建设方面,实验中心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提出了以高性能综合计算平台为底层、知识管理和协同共享服务为中间层、各专业和课程应用软件为顶层的实验实践教学环境体系结构,形成了面向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实践教学的公共平台。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在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以“ 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 为总原则,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学科发展规划为依据,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培养标准为起点,按照重实践、模块化、柔性化和系统化的特点构建了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图1),兼顾基础技能培养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相结合。

1 实验实践教学平台

平台建设包括基础平台、专业平台和个性发展平台。基础平台是针对所有经济管理类学科与专业开设的共用实验平台,主要是为学生奠定基本的实验基础;专业平台是针对不同经济管理类学科与专业的特点所开设的专业实验,使学生获得基本的专业实验和实践技能培训;个性发展平台主要为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促进个性化发展提供实验实践条件。

2 实验实践教学层次

实验实践教学分为基本型、提高型、研究创新型3个实验层次,以奠定人才创新之路。

⑴ 基本型实验通过技能训练性、理论验证性、学科认知性等实验实践教学项目,培养学生学习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理论,训练基本操作,提高基本技能。

⑵ 提高型实验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探索性等实验实践教学项目,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实验设计、收集分析信息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⑶ 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结合毕业论文、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学生社会实践和课外科技活动、参加教师科研或预研项目等方式开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设计研究方案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基本 素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基础型和研究创新型实验采用必做和选做相结合的方式,以适应不同专业的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三 整合开发优势软硬件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中心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新成果,多渠道、按年度投入建设经费,整合开发优势资源,分批搭建适应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改革的软、硬平台。

1 硬件及信息平台建设

中心以核心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高配置终端等设备为基础,通过内部局域网和中国教育网及网通网,实现资源共享;中心开发建设Portal门户网站平台、电子政务系统、教学博客系统、知识仓库及内容管理系统等一系列信息化系统,搭建物流实验、电子商务实验、国际贸易实验和企业管理实验等一系列实验平台,提供网络实验教学资源。

2 软件系统建设

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中,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应用软件平台建设是至关重要的[1]。实验教学中心的软件配置主要包含基础平台、专业平台和个性发展平台的有关软件。

⑴基础平台主要配置了系列操作系统、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软件包SAS、社会科学数据分析软件包SPSS) 、Eviews软件系统等作为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平台。

⑵专业平台主要有CSMAR实证研究数据库、CCER经济金融数据库、电子商务实验教学、物流实验教学、国际贸易实验教学、会计学教学、人力资源管理和现代企业管理模拟等系列软件。

⑶个性发展平台主要有ERP软件及沙盘、人才测评系统、电子商务开发平台教学软件和金融证券卫星信息系统等,以培养学生在全球化信息系统环境下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

⑷ 深度开发或合作开发部分实验教学工具,以满足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需要,其中代表性工具有VPN虚拟拨号系统――通过Internet建立一个自我管理的专用网络,实现远程访问学院内部网络资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以“教学、科研” 为核心,建立学院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一个基于web浏览器的Anywhere anytime操作模式。

3实验教学资源建设

⑴ 平台资源整合。基础、专业和个性发展3大平台建设以学科平台资源为基础,充分依托重点学科、博士点的优势,整合经济管理实验内容,及时开发与引进反映新原理、新方法的实验项目。以搭建个性发展平台为目标,广泛整合MBA、EMBA、MPAcc资源和科研协作资源,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设立教学实习基地,将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实战体验的机会。

⑵ 实验队伍整合。建立激励机制,吸引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参与实验室建设,承担实验教学与改革任务,保证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技术的先进性;支持实验人员参加业务知识培训与专业教育,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选聘理论基础好、实践和动手能力强、在创新实践活动和实践教学环节取得优异成绩的研究生担任助教,加强实验指导,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⑶ 课程体系资源。在实施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过程中,中心对实验课程和实验实践项目进行了系统地优化与整合。中心2005年在基础平台中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开设了《常用定量分析软件及使用》、《经济管理定量分析高级方法》、《经济管理常用决策方法》等19门独立开设的实验实践课程;2006年进一步优化教学计划,开设实验实践项目,设计性、综合性、研究创新性实验实践项目占全部实验实践项目的59.80%。实验实践课课外总学时与课内总学时比例约为1:2.5,实验实践课课外项目占全部实验项目的比例为24.35%,让学生习得经济管理人才必备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⑷ 实验教材资源。按照实验实践教学新体系的要求,中心制定了实验教材建设规划,有计划地进行实验教材建设。2006年制定了《关于加强实验室建设的几项措施(试行)》,用专项经费及奖励政策支持实验教材建设与出版,在选用教材基础上,组织教师编写了实验实践系列教材。在编写的实验指导书或实验教材中,说明了实验的基本原理,提出实验要求、目标和思考题,便于学生准备实验和提出实验方案。实验教材中还有部分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实验内容,便于学生进行自主训练。

四 构建全方位开放式服务机制,实施高效管理

实验室的建设方针、定位、管理机制和制度等构成实验室发展的根本要素,建立良好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对实验室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中心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和中心主任负责制,建立了高效、开放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心设主任、副主任和责任教授。主任负责中心全面工作;常务副主任由专职实验实践教学教师担任,负责中心实验教学建设与改革;副主任分别负责中心实验教学、技术培训、创新活动组织和新实验开发及日常管理;责任教授由具有丰富实验和实践经验的教授担任,负责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的审定等工作。 各个实验室主任由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负责各个实验室的规划建设和实验项目设计。中心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开放管理措施,建立了14个相应的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对实验中心实施规范管理。

本着“管理以实践为本” 的教育理念,中心配合学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心建立了全方位开放式服务机制和新实验试做,教学督导,学生、领导、同事立体评教的实验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中心根据各个实验室的资源状况和开课情况,以不同方式全天候免费对学生开放,并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了部分软件和计算资源对学生远程异地开放。

1 课程实验实践内容开放。学生已完成基本的实验项目以后,可根据自己对软硬件系统使用掌握情况,通过提前预约,在实验室自主完成剩余的必修或选修实验项目;或者在完成所有必修实验后,在实验室进一步完成教师提供的选修实验实践项目。

2 各类科学竞赛和创新实践项目开放。为优秀学生提供参加各类科学竞赛和创新实践项目的实验条件,学生可以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在开放实验室进行项目的实验活动。

3 毕业论文开放。针对毕业论文时间长、任务重的特点,设置了3个专门的实验场地为毕业生开放。

良好的创新实验实践环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5年来,经济管理类学生在科研、社会实践和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和科技活动中取得了优秀成绩:116人次获得包括全国“挑战杯” 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在内的校级以上奖励,发表学术论文33篇。

五 结束语

经济管理类教学与研究必须以实践为本,跟踪学术前沿,更新服务观念,实现教学资源高度开发与共享,建立现代远程教学系统,实现实验教学中心网络管理,提高实验教学效果;要进一步扩大开发性实验实践内容和范围,在学生受益面、开放性实验、网络化实验及管理方面继续深入改革并取得进一步的示范效果;要充分发挥中心“3器1台” 的作用,将实验室建设成为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和专业实习的重要基地,成为创新素质培养、个性化培养和实践能力提高的重要的基地。

参考文献

[1] 李秀芳,秦海英,吴晓晨等.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模式初探――基于南开大学经济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经验的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7):1-6.

[2] 张,李立清.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问题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7:99-101.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Model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er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pecialties in University

JI Xiao-li1WANG Qing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400030,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400030,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unction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labs for cultivating talents who have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abilities and introduction of experience of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er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combining the require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pecialties for construction of lab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flexible lab platform and experimental teaching environment using methods of situation dependence, simulation experiment and business practice.

体验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的重要性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初中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的重要性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初中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议初中物理实验的重要性 浅析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重要性 强化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探究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浅议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重要性 浅谈演示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的重要性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浅谈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的重要性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的重要性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实验就像平面镜一样,映射出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以及是否已经掌握了良好的探究方法。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一、物理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堂上如果学生怀有兴趣,便会抱着积极的态度、以愉快的心情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体验到学习是一种无穷的乐趣。物理实验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如我在讲“惯性”一节时,演示“惯性球”实验,这一实验充分表现物体具有惯性的有趣实验,实验时把一个薄铁片放在一个小窝上面,这时向学生提出问题:现在用一个弹片去撞击小铁片,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接着用手去拨动弹片,放手使之撞击小铁片,小铁片随即飞了出去,小铁片却落到下面的小窝里面。这些现象,不禁使学生兴趣盎然,突发好奇心,产生了一种求知探索的欲望,纷纷要求上来自己动手试试,看看是不是也有同种现象发生,脑海中不免产生了一种“为什么会这样?”的疑问,这样形象生动的物理实验,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物理实验有利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是学习物理的重要前提,每当教学一个新的物理概念,都要尽量通过实验去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帮助学生们去理解,去掌握。比如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中,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挤瘪的牙膏袋沉到水底,再慢慢充入空气,看它体积的变化,从而得出所受浮力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一个简单的实验,不需要太多的语言,一目了然,学生会很快的记住。

三、物理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物理是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实验离不开观察,观察是研究自然科学的最基本的方法。奥斯特实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它揭示了电与磁的联系,这一发现,对物理学的进步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对人类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但是如果没有奥斯特做实验时的细心观察,那么人们对电流的磁场认识,将可能推迟数十年,甚至更长。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普通人之上。”例如,“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实验,因为电路元件较多,有电源、电流表、开关、小灯泡和滑动受阻器,在实验中要引导学生先观察滑动变阻器采用哪两个接线柱,移动滑片,判断电阻变大还是变小,观察电流表示数的变化,再观察灯的亮度变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便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四、物理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核心部分,学生通过对仪器的安装、调试、操作,从而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比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同学们分组进行实验仪器的安装、操作;天平的使用;电动机的组装。这些实验都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这些实验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方面具有课堂教学及其他教学形式无法替代的功能。

五、课外实验,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课外小实验就是用一些极其简易的器材来进行的实验。既能就地取材、化废为宝,又能放手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通过做中学,提高他们独立实验的能力,使其充分参与实验的全过程,仔细观察和体会知识产生与发展的来龙去脉,反复品味深刻的物理原理。例如,可以根据光的多次反射制作“万花筒”,把彩色碎纸屑或彩色玻璃弹子,放在由三面镜子组成的“万花筒”内连续多次反射,形成无数的碎屑或弹子虚像,组成一幅幅彩色图案。再如自己制作指南针,纸锅烧水,光的色散,自制凸透镜等等。物理课外实验以其灵活、多样、生动且不受教学目标、教材限制的特点,能激发学生强烈学习物理的兴趣。课外实验活动是课外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设计完成实验,学生有时还需查阅相关资料去解决某些疑难问题,这对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活跃学生思维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体验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 自制教具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自制教具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自制教具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几个“有利于” 自制教具让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更有效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尝试 关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尝试 如何利用自制教具进行实验教学 自制教具在农村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尝试 累积、对比、模拟――科学实验教学新尝试 自制教具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自制教具对物理实验教学的意义探究 自制教具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自制教具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进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如何进行科学实验教学 探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几点尝试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一些尝试 利用生活资源自制教具进行实验优化科学教学 科学实验教学的情景创设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自制简单教具进行科学实验教学的尝试 自制简单教具进行科学实验教学的尝试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熊勇")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具的使用不可缺少。然而在科学课教学中,常发现教材中有些实验的设计不是很合理,效果不是很明显,有的没有现成的实验器材可用,导致我们师生在教学中做的实验效果不好。而通过自制教具,改进实验设计,能有效地弥补其设计的不足,更好改进科学课中的实验效果,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并且在制作、改进、使用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也提高了教师自身的能力。 关键词:自制教具;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173-01

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具的使用是不可缺少的,好的教具能帮助师生突破教学难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然而在我们的科学课教学中,常发现教材中有些实验没有现成的器材可用。而有的实验有器材,但是用起来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如何能改变这样的状况?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尝试在教学活动中用废旧材料自制了一些教具来进行科学实验。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我发现用自制教具能让科学实验效果明显。现将我在科学课实验教学中所做的一些尝试展示出来同大家共同交流。

案例一、“有无植被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实验器

第一单元第4节《假如大树都倒下》中,在做解决“土壤表面没有植物真的会被冲走吗?”的问题这个实验时,根据教材上所描绘的实验场景图,要找到一块真的草皮和几块石板来做实验。

然而在实验室和周围环境中难以找到这两种东西,而且就是找到了草皮,也不好保存,待到下一次做相同实验时,又要重新寻找,所以相当麻烦,为了便于材料的收集和器材的保管,我们师生找来毛巾和塑料草皮模拟真草皮,找来家装用陶瓷片(背面)替代石板,找来方形透明塑料盆代替不透明水盆(便于观察),设计制作出了一个新实验装置。通过我们师生的实验验证,效果非常好。为了让该装置更有说服力,我们将模拟草皮与真草皮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显示,两者的实验结果非常接近。

案例二、“热能转化为动能”实验器

在教学第四单元第2节《热能变、变、变》一课中,开始就有一个实验:燃烧的蜡烛产生的热能可以让纸风车运动起来,说明了什么?通过做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热能可以转化为动能。

第一次上这节课,我就照教科书上的实验设计,做这个演示实验,由于蜡烛周围没有遮挡,稍微一点空气流动,就将蜡烛火焰弄得东倒西歪的,上升的热空气自然就分散流动,造成上面的纸风车很难持续旋转,实验效果很差。

为了让实验做得有良好的效果,我决定自制教具弥补这个设计的不足。我布置学生找来废矿泉水瓶(本来用金属壳的罐子更好,只是做的时候没有找到),剪掉瓶子底部,并把底边剪出几个气孔(便于实验时空气进入瓶内),再拧下瓶盖做成蜡烛的座子,接着把纸风车用铁丝固定在瓶口上,这个实验装置就这样做好了。实验的时候,先把一小截蜡烛(蜡烛长了,火苗容易烤化塑料瓶)固定在瓶盖内点燃,然后把瓶身罩在上面(防风吹蜡烛火焰),调整好纸风车的位置,风车就开始“呼啦啦”地转起来,成功的实验让我们师生几个很是兴奋。

该教具材料好找、制作容易、操作简单,能化抽象为直观地展示出“热能转化为动能“这一科学现象。当我用这个自制教具第二次上这节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活跃,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

案例三、“黑、白表面的物体吸热对比”实验器

第四单元第4节《太阳能的利用》中,在解决 “太阳能收集板为什么用黑色?”的问题时,教材呈现了一个简单的实验设计图。然而这一个看起来简单的设计在课堂上难以完成,因为教学这一课时,正值我们这里寒冷的冬季,师生很难有效地做这个需要较强太阳光照射才能进行的实验,如果推迟到以后自然条件满足的时候来完成,则又耽误了学习进程和时机,怎么办?为了及时有效地完成这个实验,经过思考,我决定用白炽灯模拟太阳的办法来进行实验,布置学生找来材料,经过数次改进我们设计制作了一个实验器材。该实验器用学生家装修剩下的边角料、平时喝过的空易拉罐等材料做成(体现科学教学中倡导的环保节能意识)。在其盒子内部表面粘贴上反光的锡箔纸以减少热量流失、防止木板因吸热过快,快速升高箱内黑白罐体周围温度,使实验时间缩短。这个装置,材料用料少,成本低廉,设计合理,使用方便、便于维护、保管。实际应用证明,它可以有效避免天气环境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确保实验顺利开展,而且实验效果比在阳光下做的更加明显,实验数据见以下图表:

上述只是我在二十年的农村小学科学(自然)教学工作中的若干案例中的几个。农村学校由于经济条件制约,加上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使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变化,专门配置的教具显得越发不足或不使用,开展实验非常困难,一部分实验无法进行。所以我们师生根据实验内容,就地取材用生活中多种废旧材料和简陋的设备,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经过精心设计,自己动手制作出简便、实用的教具学具,在自制教具的过程中, 师生分工合作、一起动手,在“做中学”,拉近师生的距离,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有劲,思维和能力得到发展,激发了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而我们科学教师从构思、制作、使用、初步成型、钻研、论证、修改、定型,这一自制教具过程中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上一篇:适合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投稿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