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校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8-19 02:25:21

培养高校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几点思考

摘 要: 本文统计并分析了本系历年来的教学资料,对培养高校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 应试教育 创新性思维 创新能力

引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如何构建创新教育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人格的高素质人才。

一、应试教育的弊端

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作为一名教学管理干部,在跟踪听课和分析本系的教学资料中发现,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缺乏民主意识,在教学中侧重介绍的是考试将要考的或可能要考的知识,特别是在全校统考的课程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思想,是学生重考试成绩而轻实践能力的根源。很多学生简单地认为只要学习好,考上研究生、博士,就会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然而,人才应该是知识的生产者和运用知识的实践者,这是大学生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应试教育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使本来应该生机勃勃的教学过程变得十分枯燥。

二、创造性思维的定义[1]

创造性思维方法,是指对客观事物不受已有理论和经验束缚、形式上没有严密的逻辑联系的一种心理活动和自由联想的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方法是一种发散思维方式,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敏感性。它始于对困难的认识,以高度抽象的形象思维为主,又以观察和实验中获得的材料为基础,是创造者所进行的一种最复杂、最集中、最高级的智力活动。

创造性思维具有突发性、非逻辑性和偶然性,它产生的直接根源是社会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又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必要的实践经验和必要的知识储备,再经过长期的思考,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

三、培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

近几年来,应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和学校发展的方向的需要,各个高校都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我应此潮流,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进行了思考。

(一)改变单一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只以教师为主,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唯师论”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我认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适当组织一些研讨课,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想象猜测,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尤其是创造性地发现问题的能力,又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改革考试方法,着重考核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我通过走访一些教师了解到,采用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使得学生功利性很强,学生懒于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只关注考试会考的知识,考前一到两周突击复习,考了好成绩就沾沾自喜,考不好就埋怨老师教得不好。另外,很多实验教师反映,学生只注重理论课考试,而在上实验课时不认真,甚至有逃课现象。因此,我建议在考试方法上进行一些改革,期末的闭卷笔试只占60%,在授课时布置一些实践性的大作业,比如说计算机课程可布置些上机程序调试,这些大作业占15%,实验成绩占15%,学生学习小论文占10%。这样既可避免学生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又可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三)完善奖惩制度,提高成绩监督效能。

我校在对学生年度综合评定上有一些奖惩措施,如按专业的考试成绩,在年度评比优秀者可以担任学生骨干、评优秀学生标兵、入党等;评比为在本专业后3%的学生将受到末位警示,甚至退学处理。这些方法在其运行期间效果较为明显。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对有些成绩普遍较好的专业,可能出现“年度考试全部科目合格,平均分较低者被末警”的情况,对有些成绩普遍较差的专业来说,可能出现“两门考试科目不及格,但专业里还有更差的而被免于末警”的现象。

我认为,大学本科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合格人才为目的的。对于成绩全部合格的学生,即使在本专业排名后3%也应免于警示,同时,对于应该警示的学生,即使不在3%的也应该末警。因此,可根据各专业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对学习成绩好的专业适当减免末警。

(四)以实践促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

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通过成功与失败的锻炼。如果能通过学员在校学习,培养和发展个性,从而树立创新精神,将对学员走上工作岗位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完成好工作任务,有着深远的意义。我建议在重视正常的实验教学之外,应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鼓励学生利用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实验,或者由学生所在的院系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一些小型的竞赛,例如“Flas制作比赛”等。另外,可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学校组织的小发明、小制作等项目。

四、结语

时代为大学生的成才创造了很多有利的条件,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将走在科学的前沿。我们深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为此,我们将继续进行思考、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勤明,刘光华.自然辩证法原理[M].西安出版社,2003.2.

上一篇:基于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探析 下一篇: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提升大学生诚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