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重点中学课余训练现状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08-19 12:45:15

我国重点中学课余训练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 要:运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山东省市级以上重点中学课余训练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重点中学的课余训练在保障条件、教练员队伍以及运动员群体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对山东省重点中学课余训练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重点中学;课余训练;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9―1256―03

本文仪从课余训练的保障条件、教练员队伍以及运动员角度研究课余训练的现状,以期找到制约重点中学课余训练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来推动课余训练的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从山东省312所地、市级以上重点中学中随机抽取25所中学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并对调查问卷进行效度和信度检验,符合社会调查研究的要求。

2 结果与分析

2.1 山东省重点中学课余训练保障条件

2.1.1 课余训练的内部环境(氛围) 调查表明(表1):学校领导、班主任和运动员家长对课余训练的态度呈明显的多样化趋势。说明学校内部不同群体对课余训练的认识还存在差异,还没有形成一个支持课余训练的良好氛围。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人们对“德、智、体”三者之间认识的权重差异很大,许多人仍受“德育是软的、智育是硬的、体育是空的”世俗观念的影响,对课余训练工作持有不同程度的偏见。

2.1.2 课余训练的训练时间 调查显示,目前各校将训练安排在早晨和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其中早晨平均训练次数为5.12次/周,每次训练时间为0.72 h;下午平均训练次数为5.92次/周,每次训练时间为1.68 h;每周训练总时间平均为16.14 h。训练的次数和时间符合国家教委对中学课余训练每天不超过2~3 h的管理要求。而且与美国中学的训练时间相比(每周训练2~5次、每次训练时间为90~150 min),也无太大差异。说明山东省重点中学课余训练的时间安排是合理的,基本能保证运动训练的需要,关键是如何提高训练效益。

2.1.3 课余训练场地器材 场地器材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着课余训练的规模和训练质量。调查显示,从数量上看(根据山东省省级传统项目学校评估体系的标准),能满足需要的占调查总数的33.54%,基本满足、缺乏和严重缺乏分别占37.27%、19.88%和9.32%。从质量上看,有58.39%的教练员认为场地器材一般,回答较好的占13.04%,仍有21.74%和6.83%的教练员回答较差和很差。从走访中了解到,教练员认为数量缺乏和质量较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场地器材的维修或更新不及时所致。

2.1.4课余训练经费情况 调查表明,各校的比赛经费基本能满足需要,而在场地器材维修添置经费方面,仅有32%的学校能基本满足需要,而缺乏和严重缺乏的分别占52%和16%;从运动员补助与服装经费投入情况看,有68%的学校无训练补助,有32%的学校仅在赛前有训练补助。可以看出,课余训练的经费的投入仅能满足比赛的需要,而在场地器材维修、添置以及运动补助和服装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经费缺口问题。从经费来源的调查显示,学校拨款仍是经费来源的主要途径,占调查总数的100%,只有极少数学校由于成绩突出获得上级主管部门的奖励或社会赞助而得到一部分经费补充,分别占调查总数的8%和16%。从目前课余训练筹资方式的调查来看,重点中学课余训练运动队的筹资方式除学校自办外,出现了令人鼓舞校企合作、公助民办的办队凑资方式,分别占调查总数的16%和12%。尽管这些学校数量不多,但已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课余训练的筹资方式多元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2.2重点中学课余训练教练员队伍现状

2.2.1 教练员队伍的基本情况

2.2.1.1教练员的学历、职称和运动经历 调查表明(表2):有83.23%的教练员是本科学历,其余都是专科学历;教练员职称以中、初级为主,而高级职称只占16.77%,低于重点中学教职工队伍21.01%的平均比例,表明重点中学教练员的学历较高,但职称偏低。职称偏低的主要原因是教练员的科研能力不强。

教练员的执教经历和他的运动员经历对训练工作有重要的影响。调查显示:教练员执教年限多数集中在7~15年,占调查总数的54.03%,15年以上占16.77%。从教练员自身的训练经历看,参加1~3年系统专项训练的居多,占调查总数的48.45%,4~6年的占25.47%,6年以上的占22.36%;从教练员的运动等级看,一级运动员占21.12%,二级运动员占65.22%。而且从走访中也了解到,多数教练员曾从事的专项训练是参加学校的课余训练,经过专业系统训练的教练员数量极少。显然,多数教练员虽然有较长的执教经历,但运动水平不高,且多数无专业系统训练经历,这些不足直接影响了课余训练水平。

2.2.1.2教练员的专职化程度 教练员专职化能增强教练员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是提高教练员训练水平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调查显示:重点中学教练员队伍中,兼职和专职教练员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92.54%和7.46%,无外聘教练员,有65.81%的兼职教练员承担10学时以上的教学工作,甚至有的教练员达到20学时,平均教学工作量为10.8时。此外,教练员还是校内外群体活动的组织者,负担也很重。可以看出:教练员的专职化程度不高,多数教练员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很难集中精力致力于运动队的训练和管理工作,而且教师和教练员是两种不同的职业,他们的培养对象、追求的目标和遵循的育人规律等各不相同。因此,明确他们的分工,逐步实现教练员专职化,有利于提高课余训练的质量。

2.2.2教练员队伍建设

2.2.2.1教练员的选拔与配备 调查显示:在教练员选拔上,有80%学校仍采用体育组长指定的传统委任制,而采用竞聘上岗的学校只占4%。说明目前教练员的选拔缺乏竞争机制,难以保证理论知识丰富和运动水平较高的体育教师进入教练员岗位,也难以调动全体教练员的积极性和进取心。从课余训练的师生比例来看,目前教练员与参训学生的数量之比是1:16.60。这一统计结果高于“普通业余体校应不低于1:12的标准”,也高于世界体育强国1:10的比例。说明目前山东省重点中学教练员带训运动员偏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运动训练质量的提高。

2.2.2.2教练员岗位培训 调查显示:接受过岗位培训的教练员仅占调查总人数的26.71%(N=161),而且在接受岗培的教练员中,多数是一周以内的培训,占岗培人数的88.37%,培训内容主要是训练方法的实际应用问题。说明,山东省教育主管部门针对中学教练员的培训次数太少,教练员培训率较

低,培训时间较短,且基础理论的传授没有引起重视。

2.2.2.3教练员的激励措施

从教练员激励措施的调查显示(表3):在工作量计算上,训练课时计算系数低于教学课时系数的学校占调查总数的84%(N1=25);在教练员的补助方面,有60%的学校低于文化课教师的补助标准;在取得成绩与评先晋级的联系上,不体现和体现不明显的分别占26.09%和37.27%。这充分说明社会长期所形成的“先智育后体育”的偏见至今还影响着体育教师的地位、社会形象和社会报酬。这种获得与贡献不符的“激励”措施,严重地影响了教练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教练员训练控制过程

2.3.1 制定训练计划的依据和内容 训练计划体现着运动训练活动中的基本决策。从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依据的调查来看,排在前三位的(根据出现的频数)依次是体育升学考试、比赛重要程度和实施训练客观条件,分别占调查总数的55.92%、51.55%和41.62%,而国家体委颁布的青少年训练大纲却仅排第六位,占调查总数19.38%。这明显反映出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没有从国家的长远目标考虑,而是将为校争光的局部利益作为制定训练计划的主要依据,国家体委制定的青少年项目训练大纲是教练员应该遵循的重要依据,却未被教练员所重视,这不能不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从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内容的调查显示,多数教练员的训练计划内容不够全面,他们在训练方法手段的选择、确定训练任务与训练指标、阶段划分与阶段任务等方面较为重视(排前三位),分别占调查总数的85.09%、83.58%和78.26%(根据出现的频数),而对运动员起始状态的诊断、各训练手段的负荷要求等方面重视不够,分别占调查总数的34.78%、45.34%。

2.3.2教练员训练方法与手段

教练员训练方法手段的科学运用是保证训练效果的关键。从访谈教练员认识短时性重复训练法的结果显示(表4):教练员对供能系统认识较深刻,占调查总数的85.71%。从控制练习的次(组)数和间歇时间的控制看,有50%的教练员能正确回答,有相当比例的教练员不清晰,甚至存在误区。这一现象必然制约着科学化训练的实施。从教练员运用恢复措施情况调查显示:教练员在负荷后采用的恢复手段中,使用频数最高的为训练学恢复手段,占调查总数的97.52%,而使用理疗、营养和心理学恢复手段相对较少,分别占38.51%、25.47%和11.80%。说明中学课余训练的恢复措施多样化不够,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加强教练员培训,提高教练员素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2.4重点中学运动员现状

2.4,1 运动员的训练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运动员的训练动机,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目标定位及其竞技能力的提高。调查显示:运动员的训练动机呈明显的多样化,其中大多数运动员把有利于考上大学作为参训的主要动机,占调查总人数的59.73%,其次是对专项的爱好排在第二位,占21.48%,而把目标定为专业队运动员的仅占6.37%。由此可以看出,中学生运动员的参训动机主要是考学。其主要原因是专业队运动员成才率很低,大部分要面临第二次择业,如果文化知识水平低,就会成为择业的障碍,因此,多数中学运动员宁可选择考学。

2.3.2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和学习情况 运动员的运动等级反映了运动员的运动水平。调查显示:目前参训运动员的运动等级以二级和三级运动员为主,分别占调查总数得32.76%和57.91%,而一级运动员仅占调查总数的1.41%,没有健将级运动员。说明运动员整体运动水平不高,“尖子”队员仅占少数。

对运动员的学习情况调查显示:运动员的学习成绩在班级排名中处于中游以下的占调查总数的62.75%,中游以上的仅占15.10%。说明参训运动员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从访谈了解到:运动训练对近一半运动员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探索如何解决学训矛盾对运动员文化学习的负面影响,仍是今后工作的重要问题。

3 山东省重点中学课余训练的对策研究

3.1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改变筹资观念。实现经费结构多元化 教育主管部门应增加学校课余训练的经费投入,并将训练经费单列划拨学校。同时,学校应该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根据市场济济的运行模式,以社会化、产业化为依托,广开渠道,使竞赛走向市场,利用企业赞助、校友支持等方式,积极筹集资金,改善训练条件,保证课余训练持续、稳步、有效的发展。

3.2增加学校教练员岗位编制,逐步实现教练员队伍专职化体育教师和教练员是两种不同的职业,他们在培养对象、追求目标和遵循育人规律等方面各不相同,只有明确他们的分工,逐步实现教练员专职化,才有利于提高课余体育训练的质量。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进行人事调配改革,增加学校的教练员岗位编制,逐步实现教练员队伍的专职化。

3.3改革用人机制和分配制度。形成良好的竞争和激励机制

学校应引进企业化的用人机制,打破终身制,采用聘任制,扩大招聘范围,形成“能进能出、能者上、庸者下”的竞争机制。提高教练员的工作与生活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教练员到学校中来执教。同时,要进行分配制度的改革,向输送体育优秀人才的方向倾斜,并制定出一套对教练员的业绩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使教练员的所得与贡献对等,形成利益与责任相连的激励机制。

3.4加大教练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教练员的训练科学化程度

首先要制定出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体系,把教练员的培训率纳入校长工作成绩的考核中来,以扩大对教练员的培训范围。其次,要完善培训内容,要将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运动训练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提高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的应用能力;第三,要扩大培训途径,可通过脱产进修、函授和短期培训等多种渠道对现有教练员进行知识更新。

3.5加大考核力度,以鞭策教练员的责任心和进取心 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考核来加强教练员的管理,要规范考核内容,定期检查训练计划的制定及其执行情况,力争每两年进行一次知识和能力的双重考核,对考核不合格者限期达标,以便督促教练员自我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及时掌握运动训练理论的最新知识,不断提高教练员的进取心和责任心。

3.6探索解决“学训矛盾”的有效途径 对中学课余训练的运动员来说,运动负荷的控制既要反映青少年的发育规律,又要考虑对运动员学习的影响,还要顾及运动成绩的提高。首先,提高认识,制定以学为主、以训为副的政策导向。其次,要教育运动员树立自爱、自重的良好品质和自我刻苦学习的良好习惯。第三,加强运动员的学习辅导。

4 结 论

1)山东省重点中学没有形成支持课余训练的良好氛围;场地器材的配备不能令人满意,训练经费来源相对单一,但出现了校企合作、公助民办等令人鼓舞的办队筹资方式。

2)教练员队伍学历较高,执教年限较长,训练经验较丰富,但运动经历不足,教练员专职化程度不高;教练员队伍建设缺乏竞争机制,师生比例偏高;教练员岗位培训管理还有待完善;激励措施不利于调动教练员的积极性;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种类、内容不全,制定训练计划的依据缺乏全面性和长远性,训练方法手段的科学化程度不高。

3)运动员整体运动水平不高,“尖子”队员少,参训运动员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运动训练对近半数运动员的学习成绩造成负面影响。

注:“本文中所涉及的表格、注解、公式等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玻璃钢撑竿的特性与撑竿跳高技术的变革 下一篇:我国高校篮球联赛发展趋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