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视角下的福建土楼文化旅游

时间:2022-08-19 03:52:57

文化产业视角下的福建土楼文化旅游

摘要:建筑大师们把福建土楼誉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建筑";文学家们赞叹它为"东方文明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当福建土楼的神秘面纱被揭起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深邃的文化积淀;当无数人为它着迷时,摆在福建土楼面前的是一条漫长、需要不断探索的文化之旅。

关键词:福建土楼 文化 传承

1.神秘的土楼

1.1在岭南的山坳中,分散着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它们是上天的恩赐,保佑着这一方人民的幸福安康;它们是人民的智慧,蕴含着亘古时代的古老思想。它们在这崇山峻岭中沉寂多年,直到有一天,人们终于发现了它们的存在,人们带着无穷的好奇来到这里,缓缓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人们震惊于它独特的建筑构造,精美的雕栏画栋,还有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它就是位于福建省西部和东南部的土楼群落。

福建土楼特指分布在闽西和闽南山区那种适应大家族聚居具有突出防卫功能,并且采用夯土墙和木梁柱共同承重的多层的巨型居住建筑。早在晋朝,当地的“客家人”早已将土楼建筑成防御性住宅,它们主要是用于抵抗土匪和当地土著的侵袭。从外观上看,福建土楼主要分为三类:圆楼、方楼、五凤楼。

1.2圆楼。福建圆楼总数经初步统计总共一千一百多座。其中内通廊式圆楼近八百座,单元式圆楼三百多座。绝大多数圆楼层数问三、四层,直径大约30米到50米。单元式圆楼的祖堂都设在正对大门的环楼底层,内院作为公共活动的场院。内通廊式圆楼中,建造年代较近的,祖堂也是设在正对大门的环楼底层,内院完全空敞。福建的内通廊式圆楼,其外环楼的形制大致相同,只有层数及直径大小的差别,所不同的主要是内院部分。有的内院中增加一两圈环楼,有的知识内院中心设祖堂,而祖堂有的方有的圆,变化颇多,使内院空间丰富多彩。

1.3方楼。福建方楼总数是有二千一百多座。其中内通廊式方楼一千九百多座,单元式方楼约为二百座。内通廊式方楼绝大多数为方形或长方形平面。单元式方楼常见平面为前面方,后面,两角抹圆,也有少数四角抹圆的方形平面。内通廊式方楼内院空敞的居多,祖堂设在中轴线尽端的底层。比较讲究的祖堂前设客厅及回廊,即方楼内院中又套着一个方形的四合院,使楼内空间更为丰富。

1.4五凤楼。五凤楼式土楼,在福建大约有250幢,主要集中在永定县内,五凤楼最标准的平面形式是“三堂两横”。此外,小型的五凤楼有的只建前后三堂或只有两堂,称“三堂式”或“两堂式”;也有两堂式并列建造成“四堂式”;还有得向两侧发展,增加横屋,成“三堂四横式”;规模再大的,将两个三堂并列成“六堂两横式”等等。永定县高坡镇大夫第是五凤楼最标准的形式。

1.5无论是圆楼、方楼还是五凤楼,其独特的外观造型和宏大的建筑实体足以让人震撼。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是让人心驰神往。福建土楼自2008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加拿大魁北克召开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表决,通过“福建土楼”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旅游开发的重点是文化。从旅游文化方面上看,旅游者在参观某一景区通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从旅游活动中满足自身“求新,求异,求知,求乐”的旅游心理,从而感受到来自旅游本身的超然体验,这就是旅游文化开发的重点。文化产业是娱乐性,休闲性,注重体验的产业。物质的消费层次早已满足不了当今旅游者的消费心理,精神层次的文化体验成为旅游服务业的潮流趋势。文化体验以服务为舞台,以文化商品为道具,围绕旅游者创造出值得旅游者回忆的活动。这种“美好的文化体验”给予旅游者相对于物质消费更高的体验层次和消费空间。而其所带来的是文化密集度高、整合效率高、价值开发度大、高附加值和高回报率的产业链。这是我们针对土楼旅游开发所研究的重点。

2.福建土楼的文化内涵

2.1客家文化

中原古汉民为避战乱与荒灾,子西晋起,历经数次大规模的迁移。而迁至闽粤赣地区的人被称为“客家人”。他们与南方的百越族聚居融合,逐渐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群体,从而创造出独居特色的客家文化。

客家是“客而家焉”之意。从中原千里迢迢迁徙而来的汉民,他们骨子里始终流淌着中原大地王者的骄傲血液。代代相传,依靠血缘联系的族群恪守着古老传统的华夏正统文化。“宁买祖宗田,不卖祖宗言”,他们一代又一代地将客家话相传下去,并且以宗族的形式组成家族,代代守望相助,精诚团结,这是他们常驻于岭南并且能够薪火相传的根本。

客家人在历史的发展中,并没有湮灭在烟尘中,勤劳的客家人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中承袭中原古菜系的特点,结合当地特色,形成独居一格的客家菜系。土楼人居住山区,饮食就地取材,形成独特的“咸、香、肥”风味。传统的客家菜主要在于取料、刀工、烹饪及风味四个方面。刀工粗犷而质朴,形粗块大,烹制重煮焖,少炸烤,风味突出主料。

辛勤的客家人民在一天的劳作后,始终不忘用精神的娱乐来缓解疲劳。戏曲、杂耍、音乐、舞蹈、歌谣等。这些带有浓厚的中原色彩的艺能文化,丰富着客家人的精神生活。客家的戏曲可分为三大类:一是来源于本地民歌,综合其他艺术形式,吸引其他剧中养分而发展起来的本地戏曲剧中,如采茶戏,山歌戏等;二是外地传入本地并逐渐地方化的剧种,如汉剧,傀儡戏等;三是外地剧种以原有形式传于客家地区,如京剧、越剧、赣剧等。客家曲艺主要有竹板歌和南北词。舞蹈、歌舞、杂艺类主要有舞龙、舞狮、跳海青、灯舞、茶灯、踩马灯等形式。客家民俗歌曲主要包括劳动号子、小调、习俗歌曲等。民间器乐一丝竹乐器为主的丝竹乐、丝弦乐和以唢呐、打击乐为主的鼓吹乐两大类。

2.2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日月晨昏的光线,宁静地照射在山间的土楼之上,使其展现出摄人心魄的美丽。星罗棋布地散落着的土楼和周围的高山,共同呈现出一派和谐的景致。土楼的聚落空间,强调负阴抱阳,藏风聚气。与天地自然合二为一,其走势与地形相合,与山川相接,做到天人合一,师法自然,崇尚和谐,趋吉避凶的传统理念。

在广袤的崇山峻岭中,枝叶茂盛,掩映着这一方的淳朴自然。有方,有圆的土楼在自然中展现无限的魅力。古老的墙体,陈旧的门楣,依稀可见的石刻,都在诉说着古楼千百年来的沉浮。传承千年的传统文化,在这里得以延续。天人合一的武警,它触动人们的情感,触摸那古朴的墙体,仿佛回到了那动荡的岁月里,这一方坚固的墙体执着地守护着客家人的幸福。由物及情,乃至上升为虚无却长存的意境,使人遐想连篇。这些古朴自然低镶嵌在山川中的土楼,其建筑的泥土与山木来自自然,就地取材,即使墙体倒塌也不过是回归自然,后来者有可以在原地兴建起另一方神奇。循环反复,源于自然,回归自然,这种东生态的思想,更是能唤起人们心中最原始的特殊情感。

2.3匾额与楹联的民族精神

土楼作为民居艺术的奇葩,其所代表的是一个族群的身份象征。而土楼的匾额与楹联,则是教育和传承民族精神的载体。自古以来,匾额和楹联在作为建筑装饰的同时都被视为身份与精神的象征,更有甚者,是作为这一个家族的家规和祖训。以“振成楼”为例,其门联为“振纲立纪,承德达村”,二厅联为“干国家事,读圣贤书”,后厅联为“振作那有闲时,少时,壮时,青年时,时时需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这就高度概括了他们家族的传统文化教育心理。其匾额书“振成楼”,更是教育这座楼内的林氏家族成员要振兴,成材,奋发进取。这些文字历经百十余载,代代人以史为鉴,以书为训,强调教书育人的守则,这些无不反映了每个土楼族群的文化形态意识和人文思想。

2.4空间布局的向心艺术

搞到恢弘的墙体下,庇护的是这方小天地。如若身临其境,二楼内部呈现的却是别有洞天的一番境地。土楼的内部空间特色,其呈现出的是极具强烈的向心性。中国传统礼制中早就存在着“择中意识”,“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建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这一思想早就融于建筑的空间布局之中。无论是方楼,圆楼,还是五凤楼,无一不取规整的对称布型,向心的空间特性。环视土楼内院,环周挑廊,列柱形成均匀的曲面,一个又一个开间简单地重复,而内院中心则是祖堂,在这圆形的世界里,祖堂是唯一的焦点所在,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控制力。所有楼内成员共同为了维护祖堂而存在,高度的团结和统一正是土家人民的精神所在。在那种动荡的年代,如若无法团结,一致对外,又怎来世代相传的辉煌。

3.土楼文化旅游发展的问题

3.1文化挖掘不深

现存的土楼资源丰富,大大小小的土楼群落散落在山间,大小、风格、体制各不相同,其蕴含的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可现如今,对于土楼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依旧停留在“白天看楼,晚上睡觉”的层面上。单一的建筑参观模式早已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土楼所具有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风俗文化、方言文化等都达不到传播的目的。更谈不上文化体验的精神境界,坐拥宝山却不知的境况是土楼文化旅游开发困难的一大根源。

3.2品牌不集中

品牌意识盛行的当下,所有旅游景点都在注重品牌的塑造。自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文化品牌的打造势在必行。可是由于福建土楼分布较为分散,这导致了土楼品牌难以集中的劣势。不同地区的土楼所打出的品牌形象各不相同,如“福建土楼之都,客家故里永定”,“福建土楼故里南靖”,“华安土楼,土楼源头”。这些品牌广告往往会让游客一头雾水,会产生“福建土楼”到底在哪里的疑问。“各自为政”的旅游经营形态也瓜分了游客群体,不利于整体的发展。

3.3环境条件差,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由于土楼位于山中,历史的变迁也让大多土楼建筑破旧不堪。简陋的居住环境,不完善的配套设施,往往会让游客难以重游。旅游的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都没有得到出色的演绎,其服务水平和质量都大打折扣。“硬件”足够优势,“软件”满足于游客的需求,配合相应的文化产业开发形成模式,这才是土楼文化旅游开发所应注意的。

3.4科研力度不大,文化缺乏管理

自土楼被开发之后,旅游文化的开发一直在进行,但是其本身所蕴含的巨大文化潜力和更深层次的文化始终没有专门的团队进行研发。旅游和研发达不到统一,开发与保护没有同时进行。文化的挖掘没有一个综合、合理、定向的发展,更加没有系统的管理,这些导致了土楼在文化开发过程中没有全面有序地进行展现和发扬,以及资源的浪费,以至于始终有“力不从心”的现象。

4.解决与发展模式

4.1多元化宣传发展

当今的文化产业是建立在高科技传输手段之上的,以文化内容为主体的产业。文化产业相当注重传播,关注传播方式,赢取注意,赢取眼球,同时间相比赛。土楼的文化传播形式和手段多样化,借助数字化网络平台的传播稳住,传统多媒体传播方式为辅。以土楼文化为主体,搭建一个影视、歌曲、大型实体演出、广播、电子商务为一体的传播平台,多方位展现土楼文化的魅力,扩大传播面,令土楼的文化魅力传到大洋彼岸和全世界。

4.2文化之旅的切实形成

加强土楼所在地的土地规划,改善交通条件,修筑公路,变原有的土路为公路,使得汽车能够直达,方便交通。加强区域间的协作,抛弃原先“各干各的”思想,联合各地土楼群落共同开发一条精品文化路线,突出各地特色,却又相辅相成。文化组合合理,充分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打造文化特色一体化品牌,共同创造名副其实的文化之旅。

4.3加强科研力度,培育专门人才

通过专业团队的实地调研,进行精确分析,把握整体,突出文化开发重点,提升文化档次。提供优惠政策吸引高校专业人才进行民俗文化的科学化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同时也提高土楼的管理水平,使其能在开发的同时得到更好的保护。在宣扬土楼文化的同时,以身作则,相应提高乡民素质,促进当地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

4.4文化体验的深度执行

通过开发和挖掘,将客家文化、土楼文化、闽南文化以民俗体验村的形式展现,旅游者可以在这其中深切体验客家人的风俗、饮食、景观,服饰,并且可以利用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背景,开设影视、摄影基地等娱乐和体验相结合,度假和休闲一体的环境氛围。利用土楼群与周围自然景观的特点,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打造主题印象活动,加深视觉和感官体验,增加重游率,也给游者带去不同的体验经历。

4.5配套设施的完善

以土楼为依托,改善卫生条件,增添齐全设备开发民宿接待。在这,增加服务设施建设,完善餐饮,酒店和基础设施建设。在保护,修缮土楼的前提下,适当改变土楼的不良生活模式。保证在文化旅游的产业链,有效、持续运行。给予游客舒适的生活环境和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软硬结合,拳拳出击。

“岁月如圆,起止何方?楼里春秋楼外羡,回首望,几沧桑”,时光把梦想夯进土墙,岁月将希望刻在梁间。朝晖夕映,每一寸光芒在土楼里聆听客家人民的声声期盼。

参考文献:

[1]黄建军.福建永定土楼旅游开发研究[J].经济地理,1000-8462(2008)01-0170-03

[2]邓修勤.客家文化与福建土楼旅游的互动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院报,第24卷第9期

[3]吴炳玉.闽西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J].闽江学院学报,第24卷第1期

[4]郑伟民,魏和清.基于海西旅游区的福建土楼旅游开发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5]金元浦.文化产业与体验经济[J].商业思想家论坛

[6]林家书.土楼:凝固的音乐和立体的诗篇[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7]黄汉民.福建土楼: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M].三联书店,2009

上一篇:永恒的苍凉 下一篇:从影像中寻找中国的玫瑰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