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像中寻找中国的玫瑰花蕾

时间:2022-08-28 10:12:06

从影像中寻找中国的玫瑰花蕾

摘要:《钢的琴》通过另外一个城市视角向观众展现那个时代的中国和人物的命运,影片不仅从音乐的选择、镜头的运用还是场面调度都让人充满惊喜,这部成本不算大,甚至资金遇到短缺的电影给中国电影市场再一次带来了曾经被导演们摒弃的类型。

关键词:工业时代 音乐元素 画面构图 场面调度

上映于2011年7月的《钢的琴》无疑掀起了一股小范围的电影热潮,《钢的琴》无论从音乐的选择、镜头的运用还是场面调度都让人充满惊喜,这部成本不算大,甚至资金遇到短缺的电影给中国电影市场再一次带来了曾经被导演们摒弃的题材,这样的故事背景只属于中国,在经历三十年文化沙漠之后的中国处于工业时代向新时代过渡的时期,这样的时代也被其他新生代导演所看好,贾樟柯也致力于拍摄这样的影片,但是影片的题材基本都取材于汾阳县城,而《钢的琴》则是通过另外一个城市视角向观众展现那个时代的中国和人物的命运,所以,可以说这部电影有着新生代的共有特征――以日常性、开放性叙事为主要特征;电影忠实纪实风格;本色现实主义与诗意并存……但是同时,影片却有着独特的创新,影片在电影语言上充满了新奇的创造性和带入性,让观众在关上电影的同时被情节带动到影片中去,所以它又有着不同于文艺片的商业气息。

一、题材选择展现时代归属感

(一)重工业时代褪去的背景下小人物生存环境的展现,从个体出发,以另一种角度描绘时代。

1.影片中还原了东北工业基地的厂房面貌,和其他国家不同的是,厂房中既有理发店、杂货摊,又有猪圈等生活区域,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所独有的工业园区现象,对于环境的还原不仅具有真实感更具有一种荒诞的色彩。

2.导演通过轻喜剧的艺术类型表述出另一种思考的方式:面对曾经“大锅饭”、集体主义的生活方式,我们不能一味的去批判,相反,那个时代中工人阶级的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吃苦的劲头让人回味,那些手风琴拉出的旋律令人沉醉……在面对国家巨变的同时,影片中的人物仍旧保留了那时的态度和习惯,而这些习惯在对历史巨变中却有另一种无奈,导演关怀下的底层人物更具有表现力的生命力。

(二)承接一贯风格,展现底层人物的命运从而表现道德伦理的迷失。

中年陈桂林的造型设计符合时代背景,他那留着一撇胡子,骑着小摩托车,成天在街上溜达的形象把观众立刻拉回那个时代中去,也再潜移默化中让观众产生认同感。而在时代的变迁中,人类的道德感却迷失了方向,影片中陈桂林的妻子背叛了他,跟了一个卖假药的男人;女儿为了钢琴也选择放弃了和父亲生活;而情人在造钢琴的过程中也爱上了别人……这些都变现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背叛,而追其缘由,则是时代的巨变所造成的:工人阶级退出了时代舞台。

二、电影语言展现了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成功融合。

(一)画面构图富有舞台感具有中国元素,表达导演寓意。

“任何一个画面都不允许有丝毫中性的地方,它必须富有表现力,必须有姿势、有形状。”①影片由陈桂林组建的乐队演奏开始,刚开始导演几乎没有运用全景镜头,这不禁让人们产生好奇心,之后导演采用画外音结束观众的猜测,这种通过镜头语言制造的黑色幽默胜过了画面中人物对白制造的幽默,让人不禁莞尔一笑,同时也打破了以往对葬礼的拍摄形式。而纵观电影本身,我们发现导演对于全景镜头的运用也十分谨慎,最为特别的是陈桂林组织大伙在车间里制造钢琴的段落,作为带头人的陈桂林提出建造钢铁制造的钢琴,而整场戏采用固定全景拍摄,陈桂林处在画面的正中间十分突出,而其他人分散在餐桌边,宛如油画构图一般,让人联想到《最后的晚餐》,虽然在意图上二者也许并未有所关联,但是镜头的构图也在传达导演本身思想的同时产生了另一种别具一格的喜剧效果。

这些画面构图都传达了导演主观的意识和情感,也传递给观众不一样的心理感受,这也是《钢的琴》的独特之处,它不像多数五十年代的工业影片那样,为了尽量多的展现那个年代的景象就大篇幅的将画面留给机器运作、大生产之类的“假大空”镜头,而《钢的琴》很主观的展现工业时代的工厂也只是在影片快要结束的时间里给了几组空镜头来描绘在白雪覆盖下的工厂,并且抽离了画面中的绿色,是画面看起来更符合工业化的灰色氛围,其余的镜头多数都是通过人物和事物的互动来展现,这样更具有真实感。

(二)声音元素的处理创造多样含义

在影片中,最为独特的配乐就是“超级玛丽”的配乐,影片一共出现了两次“超级玛丽”的配乐,第一次是再陈桂林制造纸板钢琴的时候,另一次是在陈桂林即将完成钢的琴的时候,两次的音乐运用都有着多重的含义。

第一次出现“超级玛丽”的音乐时,作为“80后”的观众都会被这样的幽默逗乐,简单的六个镜头干净利落的组接在一起也让观众感受到小时候玩游戏时的闯关体验,但是在这里用到这样的音乐也会让人感觉到突兀,所以下一个镜头,我们看到了女儿小元在玩游戏,这也就将音乐的插入融合进电影中,同时也通过这样的结合制造了属于“80后”的观众们的幽默体验。而第二次出现这段音乐的时候,陈桂林独自坐在电视机前玩着游戏,桌上放着离婚协议书,而小元也被妻子带走了,最后以闯关失败的音乐结束该段落,也暗喻陈桂林最终的失败――妻子离婚、女儿被带走、恋人的劈腿,种种失败将人物命运推向了至高点,这是一场属于小人物的游戏,游戏最终的结局只能够是失败。而结合前后两次的音乐,我们也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次制造纸板钢琴音乐只是放到一半,而第二次钢的琴制造即将到尾声,此时游戏音乐给出了最后的结论,那便是“闯关”的失败。

除此之外我们也感受到了那个年代流行的音乐:王雁盟的《玛奇朵漂浮》、徐小凤的《心恋》、李寿全的《张三的歌》以及音乐大师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人的音乐,这些音乐的演奏能够立刻将观众带入那个年代,同时搭配影片的颜色基调、胶片式的拍摄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中戏同一时代的演员们,这些元素都让我们立刻回到了那个以工业为主的年代,既渲染了气氛又不显得做作。另外,《钢的琴》很巧妙的利用老歌来定影片的节奏,在陈桂林和淑娴一帮人喝醉酒后开着面包车去偷钢琴的段落中,《心恋》的音乐节奏和画面的剪接严丝合缝、带入感强,让演员沉醉影片也让观众体会到那个时代的风情,使得影片别有一番情调。而影片中对于俄罗斯歌曲、钢琴曲的运用则使得电影也迎合了海外观众观赏心理。

影片中最具特色的另外一场戏是淑娴的斗牛舞,这场戏安排在影片的结尾段落也有双层含义,一是利用舞蹈来揭示陈桂林和大伙制造钢的琴的决心,另一层意思则是要表达那个工业时代,工人作为主导地位而拥有的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如同钢铁一般的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乐观信念。这种将具象的事物和抽象的信念相结合的表现手段也十分独特。

另外,舞蹈也富有观赏性,秦海璐作为斗牛女郎的形象出现在镜头中,也符合观众的观赏心理,好莱坞类型电影中总是喜爱出现女郎的形象从来形成一种“吸引力电影”②,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导演也再观赏性上取得了成功。从中我们也看到了导演张扬和有魄力的构思设想,这样超现实主义主观性的段落如同烟花般绚烂,如同一个发泄点,发泄了演员的热情、导演的激情也让观众一直在陈桂林的境遇下找到了一个情感的出口。

影片的叙事也具有音乐的节奏感,《钢的琴》之所以获得多项奖项,也归功于它故事情节的设置具有好莱坞剧本的模式,好莱坞电影剧本往往注重细节的刻画,注重节拍的描写,而“在场景里面的便是最小的结构成分:节拍。”③它们是电影得以进行的零件。影片中故事情节在“动作―反应”的处理上十分成功,整个剧本中动作和反应的对应和整部影片的节奏相契合:女儿小元练琴被抓――陈桂林制造纸板钢琴;淑娴劝说陈桂林放弃女儿练琴――陈桂林将偷来的钢琴换回去,淑娴弹琴表示妥协;女儿小元提及母亲为她买好多东西,以此向陈桂林提出不满――陈桂林发疯般的踹毁纸板钢琴……这样的动作和反应的对应符合影片所处年代,不同于贾樟柯《小武》中长镜头的缓慢节奏,也不同于好莱坞商业大片的快节奏剪辑模式,它演奏出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节奏,在那样一个工人占据主导、钢铁工业盛行的时代,人们即便面对着贫穷和现实压力,也能够拥有乐观向上的心态,也正是这样处于现实压力下地乐观心态演奏《钢的琴》别具特色的影片风格和节奏。

三、中小成本电影成败的反思

获得众多奖项的《钢的琴》虽然在国际上大获好评却并没有因此摆脱文艺片票房低的局面,这让我们感触良多,同时也对中国的电影产业结构有所质疑,在国外,艺术电影拥有自己的影院进行播放,而在中国,艺术电影只能和好莱坞商业大片共同竞争放映厅,票价的不合理也让浇灭了观众对艺术电影仅存的热情。可是不论如何,《钢的琴》是成功的,它保留了中国特定年代、特定人群的平凡故事,找到了中国自己的“玫瑰花蕾”,我们不能够强求中国电影像好莱坞类型片一样在世界影坛上占据主导地位,但是至少我们看到了继武侠片之后的有一种类型的发扬,中国电影的新生代导演们努力创造的这一类型不同于张艺谋等“第五代导演”所创造的夸张式的“中国神话”,但是正是它的平凡和朴素深入观众的内心,而《钢的琴》不仅具有这样的朴素,更具有故事的戏剧化,这让它更绽放异彩。我们相信,这一类型能够让处于浮躁的中国电影市场和视觉深受好莱坞大片冲击的观众们找到一种平静的心态,我们需要属于自己的“玫瑰花蕾”,我们更不能在最后只能呢喃这“玫瑰花蕾”的口号而被电影潮流所吞噬。

参考文献:

[1][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M].

[2][美]大卫波德维尔,[美]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M].

[3][瑞士]范伦特・吉多.律动的身体,律动的电影:舞蹈作为早期电影文化中的吸引力元素[C].//汤姆・甘宁,安德烈・戈德罗.《重启吸引力电影研究》

[4][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

注释:

①[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M]第二版.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87.

②[瑞士]范伦特・吉多.《律动的身体,律动的电影:舞蹈作为早期电影文化中的吸引力元素》[C].//汤姆・甘宁,安德烈・戈德罗.《重启吸引力电影研究》.

③[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8:45

上一篇:文化产业视角下的福建土楼文化旅游 下一篇:佛教生命观、修行观及其对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