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色·戒》引发的理性思考

时间:2022-08-18 03:08:40

电影《色·戒》引发的理性思考

[摘要]影片《色・戒》自上映之日起,就已显露2007年度票房王者之相。但也引起华人世界强烈的对抗性反应。叫骂者有之,叫好者亦有之。叫骂的人认为,它美化了汉奸,忽略了民族大义,伤害了人们的民族情感。叫好的人认为,它深刻地刻画了人性的扭曲与脆弱。笔者认为《色・戒》这部电影的主题应该回归到爱情故事本身,一段特定时空背景下,非普通、非传统式进行的爱恋。

[关键词]《色・戒》;争议;思考

华人电影导演李安继2005年凭借电影《断背山》获得第62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之后,2007年又以电影《色・戒》再次荣膺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而这部影片又以其大胆、暴露的,改编自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的小说原著,小说取材于曾轰动一时的美女刺杀汉奸案的史实,以及张爱玲与汉奸胡兰成的令人匪夷所思的恋情等元素、话题,在引起追捧、热议和较大争论。看《色・戒》、议《色・戒》俨然已是2007年度华人娱乐业、娱乐活动的一大盛事。影片大体讲述了一群爱国大学生,凭着一腔热血,与大汉奸易先生之间斗智与纠缠的过程。最后这些幼稚的大学生没有逃脱汉奸的罗网而被一并处死,其中影片中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王佳芝与易先生之间的纠葛。两人因牌局而相识,王佳芝最后被大汉奸所打动,背叛了她的任务,也背叛了充满理想主义的地下组织。但无疑两个人都是没有明天的亡命之徒,一个是在清醒的知道自己在背叛国家民族,也清醒地看到战事,预知自己大祸将至的汉奸;一个是被动成为特务把命提在手上的女大学生。成了他们在绝望中的唯一救赎。影片上映不久就引起了巨大的争论,据统计光在中国就有数百万篇成文的评论文章,各种媒体对此的争论也是一直不断。某网站一名访客批评《色・戒》,让事实中不存在的抗日烈士爱上大汉奸,让抗日烈士在肉体上被的同时,精神上也被。著名编导黄纪苏批评“《色・戒》用肉色混淆了中国近代的大是大非,用肉色呈上西方主子喜爱的小贡品。”中国传媒大学学者刘建平更指责大导演李安凭借这部电影给“大汉奸整容”“给维护民族精神的文化敲响警钟”。

笔者认为《色・戒》这部电影的主题应该回归到爱情故事本身,一段非普通、非传统式进行的爱恋,在特定时空背景下,一个爱国特工(王佳芝)和一个汉奸(易先生)的畸形式爱情故事,故事的情节架构引人之处,也是男女主角特殊身份的强烈对比下,所造就的“畸恋”。

《色・戒》电影情节的发展脉络,原则上和张爱玲的原著小说相差无几,但电影和小说所表达出的意涵则完全不一样,因为电影着重在影像处理和演员演技,小说则力求展现文字魅力和挖掘潜意识,所以李安在解读原著小说有自己的角度和观点,并没有完全落在原著小说的框架上。不过,我们都知道不管是文学或电影,作者或导演都会把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和意识掺杂其中。

张爱玲总是冷眼旁观世界,她的文字冷静利落,要用影像表现她的独特韵味,并不容易。而李安是世界级电影大师,当然可以从《色・戒》这篇短篇小说找到发挥之处。李安的“小题大作”功力令人称奇。他把张爱玲在《色・戒》刻意隐藏的放大了,这样不但可以加入创新的元素,增加戏剧张力,最重要的是,能诱发媒体炒作和观众期待,这也保障了电影叫好叫座的基础。老实说,《色・戒》如果少了限制级的场面,那么这部电影就少了灵魂,也变得乏味。李安别出心裁,把巧思放在情爱场面上,既突破了传统框架,也延展了原著小说外的世界,李安聚焦别人看不到的点,加以开创和深凿,这也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差别所在。

李安在台湾选女主角时说:“我的最佳女主角,是聪慧过人,气质古典高雅,有魔鬼身材水蛇腰,更要有演技,必须色、艺俱全。我几年前就看上这故事,念念不忘。它是我心目中最好的张爱玲作品,人物情节像谜一样。电影《卧虎藏龙》除了章子怡,还有周润发和杨紫琼;《色・戒》就看女主角一个人扛戏,从19岁到23岁,起初是清纯少女,几年内经过历练,变得艳丽成熟,穿上旗袍要有看头,特别有诱惑力,主演的人外型、演技、气质缺一不可。”

对汤唯扮演该片女主角,外界普遍表现出一种惊讶的态度。对于李安选中的这个新人,制片方焦点影业公司表示满意,该公司行政总裁詹姆斯・夏姆斯认为:“汤唯能与梁朝伟在《色・戒》中合作,将是她踏上世界电影舞台美好的第一步。她既年轻亦具备优厚的演戏天分,他俩绝对是这故事最理想的男女主角人选。”李安导演则称:“很高兴再拍华语片,更为能和梁朝伟这样的好演员合作而兴奋。汤唯的表演展现出相当大的潜力,并且气质相貌相当接近小说中的描述。”

李安的《断背山》玩得很博大,而《色・戒》表现的又特深沉,因为他本人的生活经历,有着传统东方人的血统,而又有着西方人的观念,所以在表达张爱玲含蓄的爱时,多多少少加入了一些自己的元素。张爱玲十年的痛苦创作经历,李安只用三个床上激情片段来解读,有些真实,色而不乱,除了奉献还是奉献,而更多的则是用身体解读政治,用感情表现救国,再到最终的用灵魂歌唱爱情。但又不是刻意地去用来震撼人心,而是情背后折射出来的痛苦、悲伤,爱而不舍,爱不想弃的信念,可以走过身体,但却永远走不出人心,这正是《色・戒》表现的过人之处。

李安作品内容庞杂,从东方到西方,从文艺片到类型片,作品的核心始终统一,简单概括是“压抑”,复杂一点的诠释是自我的展现与父权、世俗、环境、文化之间的永恒角力。在所有的李安作品中,永远都在寻求一种平衡,在矛盾中寻找一个中间状态。他的作品中,人物压抑的状态是环境赋予的,人物努力平衡的挣扎却是属于人物内心的。这次的《色・戒》却不同,小说除了王佳芝和易先生,其他人物都是背景,模糊地制造出一个整体氛围,整个大时代的动荡不会使人物的生活呈现出被强制感,人物是自由的,人心却是动荡的,这里没有铺垫或平衡式人物,故事结局也没有退路可言,人物的彻底孤决的行为方式仿佛是李安内心的一次破茧而出。《色・戒》是个诡异的名字,小说通篇没有出现,似乎意并不在戒色,而是在戒心,这于李安,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李安说:“道德对我不构成问题,最重要的是勇气。到最后你有没有勇气触摸到人性最幽微的地带,你怎样去触摸它。我的个性比较温和,我不会去做比较悲怡或比较决绝的事情,可是我的勇气和诚意让我可以去触摸这些题材。我不是很温柔的人,我觉得做人可以很温柔很中庸,但做艺术不能手软。我喜欢像鹅的脖子一样,很圆润,但是底下折了三折,这样我觉得比较安心和对得起观众。这是我的个性。探索题材要大胆,要深刻,言别人不能言,才会掷地有声。”这样的一个李安,有能力让西方人看到不同的中国,独属于中国的压抑,中国的痛楚和挣扎,以及中国的故事。李安以特有的细腻、绵密、从容将这场“荒腔走板”岁月里的奇情叙述得无奈而凄美、委婉而悸动,将个体生命在感性(色)与理性(戒)、性冲动与社会规范间的纠缠与冲突中的挣扎与沉沦演绎得酣畅淋漓。这是历史大叙事覆盖、笼罩下的小叙事,是关于个体生命、情感的私语,影片在历史的背面而反写历史。

纵观我们看过的一些好莱坞大片和国内的一些优秀的经典影片,可以发现一部好的作品一定包含了悲天悯人的情怀,期间大都表现了正义与邪恶、善良与丑陋的冲突,但最终都是邪不压正。从中可以看出,这是导演在提倡、在弘扬的东西。因此也就成了一部优秀经典影片的主旋律。那么回到《色・戒》这部影片,从民族感情的角度讲我们看到了邪恶占了上风,这是我们不喜欢的结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即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这一切似乎又显得那样合情合理。但是还是那句话,真正伟大的作品不仅仅从人性的角度对人进行探讨,最重要的是应该站在民族情感的立场而有所弘扬,这才是一部经典影片的灵魂。因此李安执导的这部影片如果单纯从人性角度看不失为一部好的影片,但从更高的角度看,却多少有些褪色。虽然争论继续存在,但是无论怎么争,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歧论总是正常的,正如一位网友所言:他拍他的我看我的,看的人出生在哪个年代看《色・戒》感受都是不一样的,何必去争吵?封建的、开放的,什么人都有啊。看不惯的都说是垃圾,看得好的都说经典。这就是所谓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道理。

上一篇:现代都市中“人”的迷失 下一篇:春天来了又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