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内部评级系统改善信用风险管理(上)

时间:2022-08-18 02:39:24

如何运用内部评级系统改善信用风险管理(上)

编者按:2005年10月开始,来自日本最大金融集团,包括瑞穗、三井住友、三菱银行以及日本央行(Bank of Japan)在内的二十余位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所组成的研究团队,就如何使用内部评级系统、采取不同方法改善信用风险管理进行了系列讨论。拥有先进风险管理技术的外资银行所使用的方法以及国外的研究成果亦在讨论议题之中。

讨论至今已举办了5次,该研究团队的秘书处――日本央行金融机构局的高级金融技术中心总结了5次讨论的要点、形成报告,并在日本金融界公布,使金融机构能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有所借鉴。本报告只涉及信用风险管理,所发表观点只代表专家个人,不代表专家所在机构。

本刊得到日本央行金融机构局的许可,翻译并节选了该报告的主要内容,本刊分两期刊载。

关键词:内部评级法 违约率 违约损失率

中图分类号: F830.49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6-1770(2006)10-003-04

一、违约数据匮乏造成的违约率(PD)评估困难

1. 存在问题

金融机构持有的具有较低或者零违约风险的(资产)组合,称为低违约组合(Low Default Portfolio, LDP)。低违约组合包括对信用评级较高的大企业、国家和金融机构的贷款,也包括较新开发的贷款,如日本的无追索权抵押贷款(non-recourse mortgage loans)。违约率较低可能有如下原因或者是这些原因的组合:首先,某一组合中的贷款质量很高;第二,某一组合中的贷款数目很少;第三,某一组合的交易历史较短,这是由于市场本身较新或者金融机构是市场的新进入者。

由于缺少违约数据,对低违约组合的评估存在差错扩大的趋势,违约率低估的可能性也因此增加。而且,在实践中很难使用外部数据、将违约率与外部评级映射(mapping)以及其他评估和检验风险参数的方法来弥补数据的缺乏。

2. 参与者观点

以下四种方法可以解决低违约组合的问题。到目前为止,针对低违约组合的风险参数评估方法尚未建立,未来需要对此发展很多技术(techniques)。(见表1)

上述四种方法对评估和检验风险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对风险因素的评估困难同样也出现在对其检验的困难。但是,评估和检验质量的提高还是有可能的,例如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评估结果,或者确认内部和外部评级标准的相似性。

金融机构应该将评估和检验的流程作为信用政策的一部分,并且将内部讨论和检查记录在案,以保证透明性和可持续性。目前针对各种低违约组合的方法非常有限。因此不适宜限制评估和检验技术或规定某一种操作规则,这将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低违约组合的评估风险应该直接或者作为参考指标反映在贷款定价中。金融机构由此能保证风险评估和贷款操作之间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性。

二、商业周期对违约率评估的影响

1. 存在问题

商业周期会影响信贷资产的质量和引起资本充足率的变化。因此,必须了解商业周期的影响(它是如何影响评级变化和违约率)并做好充分的缓冲准备以保持金融机构管理的稳定性。了解商业周期的影响有助于检验违约率和内部评级模型。

但是,欲真正把握商业周期的影响还存在很多技术性问题,包括:(1)得到长期数据;(2)详细列出周期因素;(3)评价资产组合管理的方法,资产组合管理可能顺经济周期也可能逆经济周期。

2. 参与者观点

识别商业周期影响的步骤(见表2)。

PIT和TTC概念(见表2注释)尚未完全植根于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流程。而且,由于缺少长期数据,要检验商业周期对信用等级变化和违约率周期变化的影响还非常困难。

无论金融机构是否使用了PIT或TTC概念,了解商业周期如何影响信用等级变化和违约率(正如方法C所提及)还是非常重要,因为这有助于评估商业周期的影响程度和内部评级系统的功能。即使银行难以严格采用定量方法,仍应运用合适的工具和技术,在其风险管理过程中明确考虑商业周期的影响。例如,通过长期关注违约率和信用等级变化的顺序(order)和稳定性来检验经济影响,同时,对信用等级变化和违约率也可用压力测试的方法来了解商业周期如何影响投资组合。

三、与“违约”概念相关的问题

1. 存在问题

在新监管资本框架下,对“违约”的概念可以定义为需要“特别关注"的借款者或者是在自我评估(self-assessment)体系中那些处于较低等级的企业。这个定义较日本金融机构内部普遍使用的定义更为严格,也将鼓励银行对问题借款者加快行动,并提高金融机构的稳定性。

但是,针对监管要求的违约率概念和日本金融机构内部运营所使用的概念之间的差异,对保持两者在改善风险管理方面的一致性提出了挑战。

2. 参与者观点

各金融机构之间对需要“特别关注”企业的定义并没有太大的差别,这是由于金融机构遵循自我评估指引以及政府通过审查和其他方法厘清了分类标准。但是,银行仍要持续努力,以保持违约概念的透明度和一致性,并传达给包括主管机构在内的第三方这样的信息,即银行并没有出于减少必需资本的目的,而任意改动违约概念。

关于金融机构和监管者由于违约概念差异所产生的问题,各相关方都需要予以充分认识到,并在寻求正确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继续努力解决差异。

我们认为新的违约概念不会使违约率和低违约组合集中于某个范围。由于商业策略、地理区域和其他风险因素的差异,风险因素的评估结果将发生变化。关键在于金融机构能够提供客观解释(如使用外部评级作为基准),以证明违约率和低违约组合的水平并不是主观评估。

在同一机构内,违约率在不同的资产之间也会有差别(例如,国内和国外资产,零售银行的不同产品)。只要金融机构有能力对差别背后的因素给出合理解释(如商业策略、与地区和国家相关的特殊因素),那么这些差别就未必否认了违约概念的一致性。

内部运营所使用的违约概念(或者是基于该定义的风险因素),比如风险管理和信用扩展(extension of credit),未必需要和监管资本要求一致。但是,无论采用何种定义,金融机构需要明确这些风险因素基于一致的理念(如使用同样的数据或评估方法)而且相互之间保持一致。

四、 大型借款者的信用集中度问题

1.存在问题

大型借款者的信用集中度问题会影响整体投资组合的风险程度。由于大型和小型借款者在商业周期的不同阶段所表现的评级差异,使该类型的信用集中度还将导致风险因素评估时发生异常(irregularities)。比如,这种风险集中度将导致用损失数额做权重计算出的平均违约率高于以违约次数做权重计算的平均违约率。

如果没有因为借款者的规模较大而适时调整借款者评级,少数大型借款者的信用集中度问题将导致根据损失数额和根据违约债务人数计算的违约率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情况如果是这样,就需要对违约率的评估进行一定调整。但是,过去这些年日本的违约数据似乎除了反映周期性要素也反映了宏观经济环境的结构调整。关于如何识别这些因素的影响,还没有达成共识。

2.参与者观点

关于确认信用集中度影响的一个有效办法是比较基于损失数额和基于损失次数的违约率,然后观察两者的差异程度及其存在的时间。不言而喻,只有在借款者评级不受其规模影响的情况下,这种比较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如果可以将外部评级和其他方法作为基准,它们应该用于检验大型借款者的违约水平。

即使(违约率)差异持续存在,这也并不意味着应该改变内部评级和违约率评估方法。为了解决大型借款者的信用集中度引起的差异,金融机构可采取措施调整违约损失率(LGD)和风险敞口(EAD)或者使用压力测试类工具准备风险的落实。

五、 内部评级系统和模型

1.存在问题

内部评级系统和模型的方法各不相同。因此,同样的风险组合可能有不同的量化结果。(见表3)

2.参与者观点

由于金融机构业务模式的差别,内部评级系统和内部评级模型也存在着差异。这就是为什么不同金融机构对同一借款者会有不同的评级结果。

因此,金融机构应该建立适合自己业务模式的内部评级系统。在这个过程中,无论他们采取何种业务模型,应该关注以下几点。首先,如果对不同的资产组合采用不同的评级系统,分类时应该准确把握整体和单个评级的资产风险结构。第二,不应为了降低所需资本而改变评级系统。金融机构对评级系统应采用统一的政策并在经营中保持一致性。

例如,当选择单一或者复合评级系统时,每种选择都会有一些优点和可能的缺点。关键是金融机构必须能够解释他们是如何评价这些优缺点以及如何选择某种评级系统。(见表4)

通常,需要对评级结构进行检验以确认:(1)在某个评级中,不存在借款人或机构的过分集中(除非有明显理由);(2)每个信用等级内,信用跨度(range)和借款者数量之间的平衡适合充分评估风险因素。某些情况下,如果借款人的信用跨度极小,借款人就可能集中于某个特别的信用评级。

在建立内部评级模型时,银行可能仅关注违约结果和违约借款人的数据,而不关心因果结构以提高模型表现。但是,这样的模型可能在以下方面遇到困难:(1)解决模型表现不断恶化的问题;(2)根据业务条线解释评级原因。如果违约率的评估模型没有使用真实长期平均违约数据,那么评估结果和实际数据之间的差异就需要得到合理解释。

关于建立内部评级模型所输入的数据,有必要确认的是所有重要因素(如国家和行业因素)都已得到考虑。如果有些因素被剔除了,需要有合理理由。同样,理解模型如何对重要因素(无论它们是否被使用)作出反应也非常重要。这个过程有助于增加选择这些因素的透明度。将会计数据未能反映的定性信息和大量金融信息涵盖进模型有很多方法。金融机构应该选择那种在评级过程中产生最小偏差的方法。

过去,对内部评级模型的事前和事后评价是从不同角度衡量模型的中长期稳定性。例如,使用统计学评估方法如AR测试,进行综合和持续性的评估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样的评估过程中,需要将所使用的模型与其他模型进行比较以了解其特性。

对金融机构而言,向第三方包括监管当局解释其内部评级系统和内部评级模型的充分性问题非常重要。同时,监管当局也应该准备工具以比较不同的评级系统和模型,如:(1)掌握每个机构所使用的内部评级系统和模型的特点;(2)从宏观角度掌握金融系统的情况。但是,这个标杆比较工作并不表示建议金融机构应使用某种特定的评级系统。 (下期待续)

上一篇:分行营业网点服务状况调查与思考 下一篇: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的内在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