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角度下的英汉性别歧视探讨

时间:2022-08-18 04:40:40

语言学角度下的英汉性别歧视探讨

摘 要:英语和汉语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两门语言,在其发展过程形成了多种语言现象。语言性别歧视就是其中之一,英语和汉语都有。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汉语和英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挖掘,探讨造成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的根源,并试图寻求解决方案。

关键词:语言学;性别歧视;现象;根源

一、词法层面上的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现象

1.词缀

在英语当中,当表示性别的词语一同出现时,表示男性的词语常常是没有标记的,而表示女性的词语则需要在男性词语后面加上相应的词缀。例如,hero一般用来表示男性,但如果加上-ine的词缀之后,hero变成heroine就会表示女性英雄。除此之外,还有actor和actress,即演员和女演员,host和hostess,表示主人以及女主人。同时,典型的例子还有governor,表示国家统治者,而governess表示地位低下的家庭女教师。这些词缀能够明显的划分出性别,但同时也能看出,在英语当中,女性往往是被动或从属的群体。

在汉语当中,“女”字旁的字词常常含有对女性贬损的意思,例如,奴婢、妾、妓等,还有一些字词,虽然本身并没有性别歧视的含义,但在加上了“女”字组成词语之后,还是会呈现出歧视的含义,例如,“流”加上女之后会变成“女流”,表达“柔弱”的含义,词语“老虎”本来是代表一种动物,但当加上“女”变成“女老虎”就是用来形容“女子厉害,不招人喜爱”的含义。与此相反,在汉语中在词语之后加上“雄”往往会成为褒义的词语,例如,“雄韬伟略”等,常常用来赞美男性。

2.复合词

在英语当中,常常有一些中性词语,表示的是人们从事的职业,但如果要在英语当中表现女性职业,就需要加上women/girl等词汇。由此可见,在英语这门语言当中,女性往往扮演的是妻子或者母亲的角色,而在英语当中体面的职业是男性来从事的,如果女性从事,就需要加上特有的标记,例如,professor在英语中表示的是教授的意思,但如果需要表示女教授,则需要用women/female professor来表示,此外还有例如,Judge在英语中表示法官,而要表示女性法官则需要用women judge。因此我们可以发现,英语的构词结构常常带有明显的性别歧视现象,这种语言性别歧视现象也反映出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低下地位。同样,在汉语当中,一些较为中性的职称、称号通常用来表示男性,而在特指女性时则需要在称号之前加上“女”字,例如,女博士、女飞行员等,即便是不法行为,也需要在特指女性时加上“女”字,例如,女骗子等词语。除此之外,在汉语当中,有很多词语丑化了女性的形象,例如怨妇、弃妇等。

3.词汇排列顺序

不管是在英语还是汉语当中,一对一的称谓语句里通常会将与男性有关的词汇放在前面。在英语当中,一般习惯用这种方式进行表达:husband and wife, son and daughter, host and hostess, boys and girls, Adan and Eve.而在汉语当中,也常常会有这样的表达方式,例如,男女、父母、男耕女织,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暗示在语言当中男性更加优于女性,也表现了中国传统中的男尊女卑。虽然在某些场合当中,女性也会被排在男性之前,例如,女士们、先生们,但这并不能给人以女性与男性平等的感觉,而是让人感觉到女性更加柔弱,需要关爱,或者女性被排在男性之前也是男性绅士的表现。总而言之,这些用法体现了社会以男性中心的思想。

二、语义层面上的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现象

从语义色彩来看性别歧视,可以发现在汉语中表现更为明显,例如,在汉语当中“小姐”一词经过演化表示年轻的女性,但在当今社会中“小姐”拥有了更多的含义,可表示从事肉体交易的女性,在这样使用时“小姐”表示的是一个贬义词,但与小姐相对应的“少爷”却没有失去原本的含义,犹如“哥们儿”表示讲义气的男性,但“姐们儿”却有暧昧的意味。在汉语当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爷们儿”体现了大男子主义,“娘们儿”则指没有见过世面的女性,除此之外,在汉语当中一些粗话或者骂人的话常常会用到女性词汇,这更表现了汉语当中的性别歧视。

而在英语的使用当中,也常常有很多女性词汇带有贬义色彩,Madam一词在英语中表示已婚女性,但也常常会指老鸨,而相对应的Sir则没有任何贬义色彩。除此之外,bachelor以及spinster都表示未婚,前者可以翻译为单身汉,但后者就会被翻译为老姑娘、老处女。

三、句法层面上的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现象

人类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表达上的方便,会对语言进行提炼和归纳,由此形成了一些俗语。语言学家发现,很多俗语都反映了非常强烈的性别歧视现象,各国俗语当中都能看到男尊女卑的内容。

在英语当中,反映男尊女卑性别歧视现象俗语的有“daughters and dead fish are no keeping wares”,表示女大不中留;又如“Long hair, short wit”,表示女人头发长见识短。而在汉语当中,也有很多带有性别歧视的俗语,例如“养儿防老,养女赔钱”“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妇人,焉得不为所动”等。

四、称谓方面的性别歧视

1.姓名中的性别歧视

在西方国家,女子在出嫁之后改姓丈夫的姓,例如Mary James嫁给David Smith,人们往往称呼他们为Mrs. Smith。这样,Marry失去了自己的姓氏,也失去了自己的名字。而在汉语当中,男性长者通常拥有命名权,在古代女子通常有姓无名,婚前被称为“丫头”,婚后则被称为“某氏”,由此可以看出,女性的社会地位是何等低下。

2.称谓中的性别歧视

在进行交谈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表现,称谓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作为特定的文化产物,称谓是人们角色、地位的体现,称谓上的性别歧视一般通过对自己的称谓以及对他人的称谓来表现。

在英语当中,称呼一般男性通常惯用Mr加上姓氏来表现,而用Mrs加上夫姓来表现已婚女性,对未婚女性多用Miss来表现,对于有职称的男性,通常采用职称与姓氏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现,例如Dr. Smith就是史密斯博士。

在我国,古代妇女一直处在受男性支配的角色,因此常常用低下的称谓来称呼自己,例如“奴家”“贱妾”,而对于丈夫,则用尊敬的称谓如“官人”等,而古代男性称呼自己的妻子多为“内人”“贱内”“拙荆”等,这都表现了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在这些称谓中,不仅有丰富的语义,还表现了当时的文化制度和文化心态。

五、英汉语言的性别歧视现象的历史根源

1.文化渊源

在我国,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男尊女卑的现象,《礼记・郊特性》中记载道:“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因此我们应深刻认识到,男尊女卑的现象历史长久,不仅是在中国,西方国家也是同样如此。在西方文化中,女性往往处于受支配的地位,而男性才是社会的真正主宰。《圣经》中记载夏娃来源于亚当的肋骨;女性是万恶之源。法国作家Beauvoir曾经指出:女性的身份一直低于男性,这是由于长期以来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力量造成的。

2.社会现实压力

随着历史的不断推进,母系社会成为过去,男性成为了社会的主宰,因此,人们常常称呼男性为“顶梁柱”,而女性则是受到照顾的角色。一旦结婚,女性的选择往往是“相夫教子”,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女随夫姓似乎成为了约定俗成的规则。因此,女性的身份往往只是“妻子”以及“母亲”,一旦在事业上有所发展,女性常常就会被称为“女强人”,甚至遭到排挤,事业的发展也更为艰辛。19世纪时,西方女性得到了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但如今,依旧存在着女性受到歧视的现象,同工不同酬,或者结婚生子失去工作的现象屡有发生。在这种社会氛围中,女性缺少自信,因此不善于表达自身的想法,多是期望得到赞同。

有关专家在对语言性别歧视的研究中指出,女权主义者一直以来都在推行妇女解放运动,随着社会发展,女性对于社会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地受到重视,语言学家也力求从多方面改善女性的地位,例如,创造新词汇表达非歧视的含义,如Ms表示不知婚否的女性,有利于保护女性的婚姻状况,而以往chairman也转换为了chairperson。这种变化,经过不断的渗透,使得我们可以相信,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指日可待。但对于有些俗语,强加破坏则会失去原有意味。

六、结语

语言性别歧视是思维方式在语言中的一种必然反映,它主要受女性在整个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和社会文明进程的影响,具有阶级烙印、时代烙印和社会烙印,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我们应该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观去正确看待和处理这一现象。首先,语言性别歧视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历史的真实反映。学习这一现象,有助于我们了解社会的发展历程。其次,我们不可能用“一刀切”的方式去根除它,这难以操作,不现实。但我们可以通过人类文明的发展在语言使用中逐步减少使用带有歧视性的词、语句等。最后,从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出发,大力提升妇女地位,提倡男女平等,从思想根源上解决问题。总之,语言歧视是一种社会现象,全人类都要积极转变观念,做到真正平等。只有这样,语言性别歧视现象才会彻底消失。

参考文献:

[1]刘敏.谈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7).

[2]李树军.对英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探讨[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22).

[3]王丽.英汉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J].科技信息,2010(14).

上一篇:对高职院校工程技术人才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探索... 下一篇:打造体现公安院校特色的模拟法庭实训项目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