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范文

时间:2023-03-05 11:33:39

语言学

语言学范文第1篇

【英文摘要】Thisarticlebriefltyreviewsthetwoturnsoflinguisticparadigmin20century.Then,fromthepointofviewsoffactdescription,theoreticalexplanation,formalism-vs.functionalism-orientation,itdisplaysthedifferencesofdifferentlinguisticschoolswithrespectstotheoreticalaim,methodology,researchrangeandresultofliguisticstudies.Finally,itprospectsthetrendof21century"slinguisticStudies.

【关键词】研究范式/事实描写/理论解释/形式取向/功能取向researchparadigms/factdescription/theoreticalexplanation/formalism-orientation/functionalism-orientation

§1本世纪语言学的两次转向

大家知道,二十世纪的语言学经历了两次重大的研究范式(paradigm)的转变。第一次是从传统的语文学向现代的语言学、从历史比较语言学向结构描写语言学的转向。这发生在本世纪最初的三十年,代表人物是索绪尔(F.deSaussure)、鲍厄士(F.Boas)、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萨丕尔(E.Sapie)。从此,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人文科学。后来,经过霍凯特(F.Hockett)、海里斯(Z.Harris)等人的努力,以分布分析为核心的描写语言结构的技术趋于成熟。第二次是从描写语言符号系统内部的成分和构造的结构主义向解释语言的运作机制、进而揭示人类心智特征的认知主义的转向。这发生在五十年代末,以乔姆斯基(N.Chomsky)创建转换生成语法为发端,形成了震惊学术界的乔姆斯基革命。从此,语言学从单纯受惠于哲学、心理学转变为对哲学、心理学、医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认知科学等学科产生巨大影响,并成为当代人文科学中的领先科学。

下面,我们拟从描写与解释、形式与功能、理论与应用、国内与海外四个方面来展示当代语言学的理论目标、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和研究成果,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2事实描写和理论解释

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对语言系统的本身进行客观的描写和分析,探索一套严格的发现语言在各种层面上的单位及其结构关系的操作程序。语言学家根据语言符号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通过替换操作来测试语言符号之间的对立、互补等关系,从而归纳出各种分布位置及其能够在不同的分布位置上出现的符号类别,并描写不同位置之间的配置关系。比如,通过对语音流的层层切分,找出最小的语音单位——音素,对音素进行替换测试,看它们之间有无对立、互补关系;如果互相对立就判定为不同的音位,如果互补就判定为同一个音位的不同变体。然后再分析音位之间的结构配置关系,总结出一种语言的语音结构模式。在语法层面,结构语言学用同样的分布分析方法来发现词类、形式类(formclass),分析不同的结构段的直接组成成分及其层次构造;并总结不同的形式类之间的配置关系,得出一种语言的几种基本的句法结构模式。例如:

①a.JohnhitBill.(约翰打了比尔)

b.Billwashit(byJohn).(比尔被(约翰)打了)

关于英语被动句的构成,从事实描写的角度可以这样描述:主动句中的宾语在被动句中成了主语,而主动句中的主语在被动句中出现在介词by的后面,或者不出现。从理论解释的角度,生成语法的GB理论则要问:原来主动句中的宾语为什么要移动、并且为什么只能移动到主语位置?一种解释是:动词应该给其宾语赋予宾格,被动式动词由于格的吸收而不能赋予其宾语宾格;但是格位准则要求每一个名词性成分必须有格,于是原来的宾格名词只能移位到主语位置而获得主格来通过格位准则的检验;同时,宾语移走后留下了一个语迹,论旨关系准则强迫它接受了受事这种论旨角色,然后语迹再把受事这种论旨角色传给从这儿移走的名词性成分,从而使被动句的主语获得受事这种语义解释。

简而言之,事实描写关心的是what,它只研究具体的语言事实是什么,但不追究这些语言事实的成因(etiology),因而不能回答为什么人类语言只能是这样而不会是那样。理论解释关心的是Why,它要研究为什么句子只能这样说而不能那样说、只能这样理解而不能那样理解,从而回答为什么人类语言只能是这样而不会是那样;并由此研究人类语言所受到的普遍的限制,追究其生物、神经方面的原因,最终以语言为窗口来探索人类的大脑和心智(brain/mind)。

§3形式取向和功能取向

当代语言学强调对各种语言现象做出理论解释,从而有效地预测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是合格的、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是不合格的。但是,在解释的时候有形式主义(formalism)和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形式主义把语言看作是一种形式系统,主张从语言结构的内部寻找语言现象何以如此的解释,从而建立一种能表现人类普遍的语言知识的形式化的理论模型。功能主义把语言看作是一种实际交际功能的手段,主张把语言放到使用语言的实际环境中,联系语言使用者和语言的交际功能,来解释语言系统为何要以这种形式出现而不以那种形式出现。例如:

②Themansaidhewasascientist.

那人说他是科学家。

③Hesaidthemanwasascientist.

他说那人是科学家。

生成语法用成分统制(c-command)、约束(bind)等句法成分之间的及其抽象的结构和意义关系,来解释为什么例②中的theman和he有相同的指称,但在例③中两者的指称必然不同。功能主义者则更乐于从认知、功能的角度做出解释。为了便于人脑对语言信息的加工处理,在信息结构的安排上新信息应该在前,旧信息应该在后;在语言表达形式的选择上,新信息用长的语言形式,旧信息用短的语言形式。用这些原则也能很好地说明为什么例②中的he能够回指theman,而例③中的he一定不能回指theman。

§4理论兴趣和应用目标

从研究的目标上看,语言学界至少有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种是追求理论上的认识价值;一种是追求应用上的实用价值。就拿当代语言学的主流理论生成语法来说,它认为语言是人类独具的种系(species)特性,是跟语言相关的某种特定的遗传属性决定了人有可能学会任何一种语言,这种先天的语言能力在后天经验的作用下,变成了掌握某一种具体语言的现实的能力。生成语法学家相信人脑固有的遗传属性在限定人类可能的语言、规定语言知识的获得路线和方式上起关键性的作用。因此,通过研究各种语言现象及其关系可以解释人脑究竟有一些什么属性使得人会说话,从而探索人脑的奥秘、洞察人类的心智特性。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语言研究是人脑、心智研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语言学是认知心理学,最终将是生物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面向应用的语言研究则希望研究成果能为语言教学、语言规划、语言信息处理等实际应用领域提供直接的服务。英语语言学凭借着丰厚的理论研究成果,在英语教学及其水平测试,乃至计算机自动理解及信息处理方面都做出了相当大的成绩;汉语语言学由于理论研究积累的不足,因而离汉语教学及其水平测试、直至计算机自动理解及信息处理等方面的需要都有很大的差距。

§5国内的研究和海外的研究

相对而言,国内的语言研究比较注重事实描写,在理论解释方面重视不够。大多数的学者遵循了吕叔湘先生的教诲:“强调广收事例,归纳条理;反对摭拾新奇,游谈无根”,对汉语的结构面貌有了相当的了解。就理论解释而言,国内学者大都走功能主义的道路,因为这种路子比较直观、比较贴近人们的语感;而形式主义的路子需要公理化方法等技术背景,掌握起来殊非易事。在应用研究方面,国内的学者比较积极,不少学者参与到了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语言研究活动中。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已经不满足于单纯地描写汉语,而是尝试从认知、功能或形式的角度对语言现象做出解释。

一般地说,在汉语语言学研究方面,受到欧美语言学训练的学者就比较重视理论解释,尽管他们有的信奉形式主义、有的信奉功能主义。比如,对于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生成语法学者总结出了它的两个语法特点:(i)“自己”可以在管辖语域之外受到约束,即允许长距离约束;(ii)“自己”优先选择主语作先行语,即有指向主语(subjectorientation)的特性。例如:

④老王i知道(小李j喜欢自己i/j)。

⑤老王i告诉小李j说自己i/*j不一定去开会。

例④中的“自己”不仅可以回指管辖语域中的“小李”,还可以回指管辖语域外的“老王”;例⑤中的“自己”只能回指主语“老王”,不能回指宾语“小李”。对此,黄正德等学者认为指向主语是长距离照应语对先行语的基本要求之一,据此可以把乔姆斯基的第一约束原则参数化,规定一部分反身代词受主语约束,而不一定受管辖语域限制,以此来解释汉语、韩国语、日语等语言中的长距离照应现象。徐烈炯则认为“自己”的照应限制不一定能从句法上得到解释,他主张用语义上的题元等级(thematichierarchy)来解释。例如:

③老王i被小李j当作自己的*i/j的榜样。

⑦他i的心里j藏着自己i/*j的一些想法。

在例⑥中,“老王”是受事、“小李”是施事,在题元等级上施事高于受事;在例⑦中,“他”是施事、“心里”是处所,在题元等级上施事高于处所。可见,题元等级高的成分才能充当“自己”的先行语。陈平则从话语功能的角度,用基点度(+pivot)和高话题性(+hightopicality),来解释充当“自己”的先行语必须具备什么条件。例如:

⑧老王i很高兴,因为昨天老李j专门给自己i/*j送来了几束鲜花。

⑨他i的几个孩子j都不愿意接自己i/*j的班。

⑨′他i的几个孩子j都不愿意交出自己*i/j的零花钱。

例⑧、⑨中的“老王”、“他”是叙述的基点,又是言谈的话题;所以能充当“自己”的先行语。黄衍则借助语用学理论建立一套关于照应语的语用推导模式,来解释“自己”和“他”在选择先行语方面的差别。例如:

⑩小明i认为我j太相信自己*i/j了。

(11)小明i认为我j太相信他i/*j了。

话语中指称的语内转递,只能牵涉一个视角中心,近距离的回指符合省力原则,所以例⑩中“自己”只能回指“我”;在例(11)中,通过插入“他”来引入了新的视角中心,这时近距离指称被阻断,所以“他”只能回指“小明”。事实上,他们的这些理论不一定能覆盖大部分的语言现象,并且在他们的解释中存在着明显的疏漏。比如,例⑦中的“心里”之所以不能充当“自己”的先行语,是由于它不符合“自己”要求其先行语必须是指人名词这种指称习惯,而跟题元等级不一定有关;例⑨中“自己”只能回指“他”是跟“接……班”的词汇意义的限制相关的,而跟基点和话题等话语因素关系不大,如果改成⑨′那么“自己”就只能回指“孩子”了;例(11)中“他”只能回指“小明”是因为“他”不能回指“我”,否则就违反了人称一致这种基本的语法要求。

粗略地说,黄正德和徐烈炯取法于形式主义路线,陈平和黄衍取法于功能主义路线。尽管他们的理论中有一些明显的问题,但是他们都努力建立一种统一的理论,来解释反身代词“自己”的指称特点,预测什么样的成分能够解释为“自己”的先行语。这种理论追求和论证方式,对国内的年轻学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6展望二十一世纪的语言科学

展望二十一世纪的语言研究,我们相信:对语言事实的描写和分析仍是语言学最基础的工作,对语言普遍现象的理论解释将是语言学的基本主题;并且,各种新的理论解释方案必将推动人们去发现新的、更具理论价值的语言现象,从而提出相应的更完善的理论模型。在理论解释方面,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将继续分庭抗争,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解释语言事实的理论体系和分析程序。从应用价值方面看,随着计算机网络文化的普及,语言学将为网上语言信息的自动处理(包括自动检索、信息抽取、自动文摘、机器翻译等)提供更有用的语言知识模型,从而更好地为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服务,在下一世纪的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大显身手。

从语言学跟其他学科的关系上看,语言学将更加广泛地运用和借鉴数理逻辑、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同时不断地从成果和方法两个方面回馈这些相关学科,从而在认知科学的大旗下彰显语言学作为一门介于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的学术地位。

【参考文献】

[1]陈平.现代语言学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

[2]程工.生成语法对汉语“自己”一词的研究[J].国外语言学,1994,(1).

[3]桂诗春,宁春岩.语言学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胡建华.汉语长距离反身代词化的句法研究[J].当代语言学,1998,(3).

[5]胡建华.长距离反身代词“自己”的功能、语义、语用和话语理论研究[Z].待刊.

[6]黄正德,许德宝.当代语言学理论丛书·序言[A].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7]宋国明.句法理论概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8]徐烈炯.语义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0.

[9]Huang,C-T.James(黄正德)&Li,Y-H.Audrey(李艳惠)(ed.)NeWHorizonsinChineseLinguisties,KluwerAcademicPublishers,1996.

[10]Joos,M.(ed.)ReadingsinLinguistics:theDevelopmentofdescriptivelinguisticsinAmericasince1925.AmericanCouncilofLearnedSocieties,NewYork,1958.

[11]Lyons,J.etc.(ed.)NewHorizonsinLinguistics2.PenguinBooks,1987.

语言学范文第2篇

自然语言的词序和短语结构理论 邓思颖

现代汉语“给”字句的生成句法研究 周长银

英汉语量词辖域的歧义研究综述 伍雅清

角色参照语法述评 潘永樑

《失落的范式——M.Kruszewski的语言学理论》评介 Joanna Radwaska-Williams,李咏燕

《词典学术语词典》评介 Hartmann,雍和明,James

《心理语言学》简介 Thomas Scovel,孙蓝

核心移位的本质及其条件——兼论句法和词法的交界面 李亚非

汉语句法的灵活性和句法理论 石定栩

汉语量词系统的建立与复数标记“们”的发展 李艳惠,石毓智

表述功能的转化和“的”字的作用 郭锐

《语调音系学》评介 D.R.Ladd,马秋武

《语法的认知基础》简介 Bernd Heine,马壮寰

音节单双、音域展敛(重音)与语法结构类型和成分次序 王洪君

从宾语标记的分布看语言类型学的功能分析 陆丙甫

外界事物的"显著性"与句中名词的"有标性"--"出现、存在、消失"与"有界、无界" 古川裕

语言功能的大脑定位及其与认知关系研究述评 刘振前

双语表征研究的理论与实验方法 李荣宝,彭聃龄

批评话语分析述评 丁建新,廖益清

《语言学与文学》评介 Nigel Fabb,宫齐

论汉语"词"的多维性 冯胜利

人称指示视点的选择及其语用原则 陈辉,陈国华

俄语语用学的基本问题 武瑷华

关于语言国情学 吴国华,彭文钊

俄语感情动词的整合研究 彭玉海

《优选论》评介 René Kager,马秋武

《词汇体与语法体的语义和语用模式》评介 Mari Broman Olsen,陈前瑞

《话语分析导论:理论与方法》评介 James Paul Gee,廖美珍

汉字和汉语的计算机处理 冯志伟

英国学术院院士Geoffrey N.Leech教授来华讲学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William Labov等将来华讲学

汉语自动分词研究评述 孙茂松,邹嘉彦

知网和汉语研究 董振东,董强

第三人称代词在深层回指中的应用分析 秦洪武

词项语法评介 Richard A.Hudson,杨炳钧

《女性、男性与礼貌》简介 Janet Holmes,李悦娥

第7届国际语用学大会在布达佩斯召开 滴石

第27届国际系统功能语法大会纪要 马爱德,高一虹

汉语中的框式介词 刘丹青

普通话语句的韵律结构和基频(F0)高低线构建 林茂灿

线图分析法 冯志伟

双语表征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李荣宝,彭聃龄

俄语指示现象研究 武瑷华

《社会语言学》评介 Rolph Fasold,杨永林

中国第9届当代语言学研讨会纪要 张丽娟

对语言获得理论的一些假设的再思考 李行德

语言习得的联结主义模式 李平

闽南语连读变调与词素变体选择假设 蔡素娟

手语语言学与语言习得研究的关系 邓慧兰

儿童汉语中的限制焦点 杨小璐

论定中V双+N双词汇化的制约因素 李晋霞,刘云

指示代词的类型和共性 储泽祥,邓云华

关于语法化的单向性问题 吴福祥

句子的焦点结构及其对语义解释的影响 袁毓林

花园幽径句的自动分析算法 冯志伟

第二语言词汇习得中词汇知识的研究 孙蓝

语义韵律的语料库调查及应用研究 潘璠,冯跃进

《语言与心智:对古典问题的当今思考》述评 N.Chomsky,吴刚

第五届什梅廖夫学术报告会介绍 胡世雄

从量词到助词--量词"个"语法化过程的个案分析 张谊生

汉语被动句句法结构分析 熊仲儒

语链结构与汉语量词辖域 何宏华,陈会军

HPSG理论简介 吴云芳

HPSG框架及词汇语义蕴涵结构 高明乐

优选理论的解释力 王馥芳

理性的有标记语码转换 赵一农

《移位:最简的解释理论》述评 N.Hornstein,李京廉

《汉语动词短语》述评 R.Sybesma,伍雅清

《修辞语言与思维》述评 A.Katz,王全智

语篇信息结构的认知分析 郭纯洁

汉语信息加工及其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20年研究工作的回顾 彭聃龄

第二语言获得的年龄和熟练程度对双语表征的影响 杨静,王立新,彭聃龄

国外濒危语言研究扫描 刘汝山,郭璐宁

Langacker认知语法的神经视角探索 程琪龙

UG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曹合建,麦涛

索绪尔的语言价值观 马壮寰

Потебня的词汇语义理论 范丽君

《话语分析手册》述评 D.Schiffrin,D.Tannen,H.Hamilton,马博森

《语言实地调查》述评 P.Newman,M.Ratliff,彭建武

《生物语言学》述评 L.Jenkins,唐玉柱

《动态句法学》述评 R.Kempson,W.Meyer-Viol,D.Gabbay,刘乃实,张韧弦

语序优势的认知解释(上)论可别度对语序的普遍影响 陆丙甫,Lu Bingfu

也说"就"和"才" 陈立民,Chen Limin

形名组合的韵律组配图式及其韵律的语言地位 张国宪,Zhang Guoxian

国外实据性理论研究 牛保义,Niu Baoyi

日本当代主要符号学家及其学术观点 卢德平,Lu Deping

第一届话语与东西方文化发展国际会议

《语言与人脑》述评 L.Obler,K.Gjerlow,刘红艳

《我们的思维方式》述评 G.Fauconnier,M.Turner,姚岚

《语言机能》述评 M.Hauser,N.Chomsky,W.Fitch,谢玉杰,鲁守春

"这本书的出版"与向心结构理论难题 吴长安,WU Chang'an

以"的"为中心语的一些问题 邓思颖,TANG Sze-wing

关于郭纯洁一稿两用的处理意见

日语中汉字词"人気"的意义和用法考察 李金莲,LI Jinlian

量词提升与辖域解释 薛小英,XUE Xiaoying

论意向性理论对時枝语法中"詞""辞"认定的影响 许宗华,XU Zonghua

普遍语法可及性新说 常辉,陈永捷,CHANG Hui,CHEN Yongjie

纽约市的多语现象介绍 张力,ZHANG Li

《现代汉语: 历史与社会语言学》述评 P. Chen,李晋霞,刘云,P. Chen,LI Jinxia,LIU Yun

《男性语言: 在讲述中构建男子气概》述评 J. Coates,吴亚欣,J. Coates,WU Yaxin

中法辞书学家研讨会在京召开 戴文颖

《笑话的语言学分析》述评 G.Ritchie,刘承宇,李迎迎,G.Ritchie,LIU Chengyu,LI Yingying

语言学范文第3篇

《当代语言学》(CN:11-3879/H)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季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语言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认知科学;语义;语法

中图分类号:H0-1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3-0206-03

现代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认知与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语言的认知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是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80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包括句法学、语义学、音系学、篇章分析等。1989年在德国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l990年创刊的《认知语言学》杂志,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学科地位得以确立。此后,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非常迅猛,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

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

(一)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发展的产物

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一部分,而认知科学是一门综合科学,由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组成的交叉学科,从多角度来探索思维的奥秘。人类思维的结晶是语言,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方式之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是人类体验、文化、社会、风俗、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认知语言学一方面运用认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语言现象,另一方面又通过语言现象来揭示人的认知能力,把语言认知作为人的整体认知过程的一部分来把握。

(二)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范畴理论

“范畴化”(categorization)可以说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种认知活动,是指人类在演化的过程中对外界事物进行分类或归类,使无序的世界变成有序的、分等级的范畴体系。这个过程(即范畴化的过程)就是认知,或者说是认知的第一个环节。范畴化使人类从千差万别万事万物中看到相似性,并据此将可分辨差异的事物处理为相同的类别,从而形成概念。在此基础上人类才能完成更复杂的认知活动,包括判断和推理。认知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形成概念和范畴的过程,它是一种以主客互动为出发点对外界事物进行类属划分的心智过程[1]。正如Lakoff所言:“没有范畴化的能力,我们根本不可能在外界或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中发挥作用。”[2]

范畴化的现象很早便引起哲学家的注意,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系统论述了自己对范畴的观点,经典范畴观便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和人类学研究对传统的经典范畴观提出了大量的反证。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了“家族相似”[3]的概念。维氏认为, 无法用一种共同的属性来描述一个范畴中的全体成员,只是在成员与成员之间存在部分的相似性,并以这种相似性的交织联结成范畴的整体;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开放的;范畴内的各个成员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维氏的“家族相似说”否认范畴的各个成员之间存在任何共同的本质, 向经典范畴观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20世纪70年代起,“家族相似说”被引入语义范畴研究。触发了哲学界、心理学界、语言学界对范畴化问题的重新审核。语言学家Labov和Rosch先后发表了他们对自然范畴的试验研究结果,把具有“家族相似”的这些自然范畴称为“原型范畴”[4-6]。一事物是否属于该范畴, 不是看它是否具备该范畴成员所有的共同特性, 而是看它与其原型之间是否具有足够的“家族相似性”。范畴化研究的巨大发展成为认知语言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Lakoff和Johnson按照哲学的承诺和信念把认知科学划分为两大派: 第一代认知科学和第二代认知科学。第一代认知科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客观主义的认知观代表了第一代认知科学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所有的理性思维牵涉抽象符号的操作,这些符号只有通过与外界事物的规约才能获得意义”[7]。思维仅是对抽象符号的机械运作,不受人体感知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制约。人类的心智就是自然的一面镜子,是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 对自然作出客观的、镜像的反映。乔姆斯基的生成语言学是第一代认知科学在语言学领域的典型理论形态。

第二代认知科学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 信奉的是所谓非客观主义的哲学,以体验哲学为基础。第二代认知科学坚决反对第一代认知科学的基本观点,认为客观主义认知观忽视了人类认知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即人的生理基础在形成概念和语言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体验主义认知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8-9]:思维是不能脱离形体的。概念、范畴、心智来自身体经验,那些不是来源于经验的概念是运用隐喻、转喻和心理意象的结果。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与第二代认知科学一致。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其描写必须参照认知过程。语法、句法都不是独立的,而是与语义、词汇密不可分。语义不只是外部世界的客观反映,还与人的主观认识息息相关,是通过身体和想象力获得的,而这种想象力也是不能脱离形体的,因为隐喻、转喻和心理意象都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这与客观主义语义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验哲学是第一代认知科学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分水岭, 两者的划分具有深远意义, 能使我们更清楚地理解认知科学理论, 不至于将其间的不同流派混为一谈。”[10]

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流派

认知语言学不是一种单一的语言理论,而是代表一种研究范式,是多种认知语言理论的统称,其特点是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使用的基础,着重阐释语言和一般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些语言理论虽不相同,但对语言所持的基本假设都大同小异,都不同程度地认可上一节提到的基本观点,只是在讨论和关注的具体语言现象上有所差别。认知语言学主要理论方法有: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 (Frame Semantics),Langacker的认知语法(Cognitive Grammar),Lakoff等人的认知语义学(Cognitive Semantics)。

(一)框架语义学

框架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词义及句法结构意义的一种方法。Fillmore指出:“框架语义学提供观察词语的一种特别方式,同时也努力描写一种语言新词的产生和已有词语里新意义的增加,或将一段文章中各部分的意义组合到一起,从而形成整篇文章的意义所需要遵循的原则”[11]。在框架语义学中,词义是用框架来描写的,框架是一种概念系统或认知结构,要理解词语的意义,就必须先具备概念结构即语义框架的知识。“一个“框架”作为在对语言意义的描写中起作用的一个概念, 是跟一些激活性语境相一致的一个结构化的范畴系统”[11]。以Fillmore著名的“商业交易”框架为例。这一框架涉及的概念包括: 拥有、给予、交易、钱。这样一个场景图式中的元素包括:钱、商品、买方、卖方。其他元素还包括:价格、时间、找钱等。根据这些概念, 我们就可以对一系列词语的意义、用法及语法结构进行对比描写。例如,英语中的buy, sell, spend, cost, charge, price等等。如果我们把商业交易框架与其他框架进一步结合起来, 那么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描述和解释像tip, bribe, fee, honorarium, taxes, tuition这样的词语。由此可见, 框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认知结构。语言框架为词义的存在和使用提供了背景和动因。要理解词义必须将其放置于人们的经验与社会文化的习俗框架中,理解人们的经验与社会习俗。

(二)认知语法

认知语法是Langacker的语言学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最初称为“空间语法”(Space Grammar)。该理论为语法研究提供了一个迄今为止最全面详尽的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描述框架。认知语法对语法和语言意义的本质提出了新的理论[12]:

1.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因此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对语言的描写必须参照人的一般认知规律;

2.语法结构(或句法)并不构成一个自足的形式表征层次,它在本质上是象征性的,是语义结构的规约象征化(conventional symbolization);

3.句法不是语言的一个自足的组成部分, 句法(和词法)在本质上和词汇一样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象征系统,句法分析不能脱离语义;

4.基本真值的形式逻辑用来描写语义是不够的,语义不仅仅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还跟人的主观认识密切相关。显然,这些基本假设跟乔姆斯基生成语法的基本假设是针锋相对的。

认知语法认为语言中只有三类单位:语音单位,语义单位,象征单位。语音单位和语义单位是构成象征单位的两极,两极之间的联系是象征联系。例如,英语单词cat 作为一个象征单位就是[[CAT]/[cat]],其中大写字母代表语义极,小写字母代表语音极。象征单位是一种音义结合体,一定形式代表一定的意义,而且这种代表是约定俗成的。各种语法范畴和语法结构式都是象征单位,只有具体和抽象程度上的差别。语法研究不可能脱离语义。因此认知语法打破了词汇和词法、句法的界线,认为词汇、词法和句法构成一个连续体(continuum),可借用象征关系对这一连续体作穷尽性描述。也就是说象征关系高度概括性使得认知语法能对语言不同层次作出统一性解释。

(三)认知语义学

认知语义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Lakoff & Johnson,Langacker及Talmy等。Lakoff & Johnson着重研究“隐喻”(metaphor)在语义学和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Talmy集中研究一般认知能力与语言之间的具体联系;Lakoff 在1987年出版的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奠定了认知语义学的学科基础。Wikipedia百科全书对认知语义学的定义为:认知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的一部分,它否定传统形式语言学的语音、句法及语用模式,将语义学视为有意义结构的认知表示法。

根据Talmy的论述[13],认知语义学研究概念内容及其在语言中的组织方式。概念内容不但包括意念(ideational)内容, 还包括情感、感知等体验内容。意义结构是概念化的,也就是说,某一词语的意义等于听话者大脑中被激活的概念,而概念与感知经验和世界经验相关,不同的说话者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对相同的经验进行概念化。意义既不是完全客观的, 也不是完全主观的。意义被认为是词语和大脑之间的一种关系,而不直接是词语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例如,根据传统语义学词典“单身汉”指“未婚成年男子”,但在特定的文化下,人们在大脑中形成的语义概念与此定义并不完全吻合,因为像“和尚”、“道士”等根据教义规定是不能结婚的。尽管和尚、道士完全符合单身汉的定义,我们几乎不把他们称为“单身汉”。

三、对认知语言学不足之处的思考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的适用范围,也有它的局限性,像所有语言理论一样,认知语言学也是如此。认知语言学是传统语言学、特别是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反动,它弥补了这些学派的一些缺点,提出了许多解释语言的新思路, 对语言理论做出了重大发展。同时它也走向另一个极端,抛弃了其他学派的合理的地方,而且我们不能期望它解决语言学中的一切问题。认知语言学存在的不足之处,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语言世界及其规律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其目的在于揭示认知对语言的影响。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认知与语言的关系。语言认知是人的整体认知过程的一部分,但语言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会影响到人们的认识世界的方式。例如对现实世界认知的不同,会导致不同民族语言的语法范畴也不一样,那么就会影响语言使用者观察、认知世界的方式。英语的语法中有单复数标记,复数在名词后加-s,单数为零标记不加-s。以英语为母语者,他们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时候,必须符合语法的要求。久而久之,在认知世界时候就会关注事物的数量特征,因此他们在单复数的使用上可以完全不犯错误,而我们中国学生却经常在这上面犯错误,原因是我们的语法中没有这个数量范畴,所以在认知世界时,就不会去关注数量的多少。

在家族相似性上建立起来的原型范畴理论认为: 范畴中有一个中心义项,即原型义项[14],其他非中心义项则是依据这一中心义项向外延伸而形成的。在一个范畴中,特别是在有多个义项的范畴中,如何确定一个中心义项?应该是概念形成时的最初义项,还是后来语言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心义项?我们不能确定一个中心义项是中心意义、基本意义、或者原始意义,也就说不上其它成员都是以一个原型义项为中心向外延伸而成的。各语言中都有很多同义词,它们是属于同一范畴,还是属于有相同原型义项的不同范畴?另外,在语言中有反义同词现象例如twilight (曙光;也可意为:暮色),overhear(无意听到;也可意为:有意偷听),sanction(批准,授权,支持;也可意为:制裁,禁止船出入港口)。相反的义项一般说来不可能置于同一范畴中,那么在反义同词语言现象中,相反的义项是属于同一范畴,还是不同范畴?原型范畴理论似乎对此尚未作出合理的解释。

四、结语

认知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的新兴学派,仍有不完善的地方。但它提出了一整套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其理论基础极具挑战性,并逐渐被世界大多数语言学者所认同。随着研究的深人,理论体系的完善,认知语言学对语言规律的揭示会更加全面,人类语言的奥秘会一点一点地被揭示出来。

参考文献:

[1]王寅.解读语言形成的认知过程――七论语言的体验性:详解基于体验的认知过程[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

[2]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6.

[3]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陈嘉映,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7-38.

[4]Labov. W. The Boundaries of Word and Their Meanings[A].Bailey & Shuy. New Ways of Analyzing Variation in English [C].

Washington: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73.

[5]Rosch, E.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 of Semantic Categories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75: 4.

[6]Rosch, Eleanor & Barabara B. Lloyd. Cognition and Categorization [C]. Hillsdale: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1978.

[7]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preface.

[8]Casad, E. Cognitive Linguistics in the Redwoods [C]. Berlin: Mouton de Gruyer, 1996.

[9]Johnson, M. The Body in the Mind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10]王寅.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

[11]Fillmore Charles J. Frame Semantics [A]. Linguistics in the Morning Calm [C], 1982:111-137.

[12]Langacker, R.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ume I [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2-3.

[13]Talmy, L.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2000: 5.

语言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索绪尔;共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

1916年,由巴利和薛施蔼等人在巴黎出版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在语言学界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力。这本书的编写者都是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全名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学生,他们根据索绪尔1906年到1911年间在日内瓦大学讲授《普通语言学》课程时同学们记的笔记以及索绪尔的一些手稿和资料编写而成,并分别在1922年和1949年出版第二、第三版。随后这本书被翻译成德、西、俄、英、日等国文字,并于1980年出版中文译本(高名凯译,岑麟祥、叶蜚声校注)。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是各个高校的语言学相关专业的必读书目,也是现代语言学家研究语言学的主要依据,普通语言学的许多重要原理都是在这本书中首次提出的,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区分了两对根本的范畴:语言和言语、共时和历时,廓清了普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即共时的语言学。

一、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的定义和特点

在语言学界崇尚历时研究的时期,索绪尔提出了共时观与历时观。在当时的天文学、地质学、法律和政治制度等领域,虽然没有将历时和共时的研究明确区分开来,但这两种研究方法已经在这些领域并存了。当时一般的研究者都以历时研究作为研究方法,但是作为历时语言学的发起者之一的索绪尔却透过历时性看到了共时性。他说:“先是必须在语言和言语之间进行选择;现在我们又处在两条道路的交叉点上:一条通往历时态,另一条通往共时态。”而所谓的共时语言学也就是研究语言的共时态的语言学。共时语言学又称静态语言学,是区别两种语言或语音是否相同,或同一语言的两种词是否完全相同。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的区分,标志着语言学从印欧语系的比较声韵学走进了结构语言学。

语言的历时态是指语言的连续变化所显示的形态,是语言形态在时间轴上显示出来的状态变化。与共时态相反,历时态是从纵观的角度去审视语言所得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历时语言学也就是研究语言的历时态的语言学。它研究的对象并不是语言的结构系统,而是系统里的要素的演变,是集中研究语言在较长历史时期中所经历的变化。在现代语言学出现之前,大部分语言学者都采用这种方法来研究语言。因此,与共时语言学相比,历时语言学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拥有更加系统的资料。

二、确立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的意义

索绪尔关于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的区分,在语言学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索绪尔认为,共时语言学是静态语言学,它是研究在特定情况下的语言状态。而历时语言学则是演变的语言学,它是研究语言的历史演变的。索绪尔关于历时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的区分旨在强调共时语言学的重要性。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的性质不同。它们研究的是语言中的不同事物,是点和面的不同,是横向和纵向的不同。因此这也决定了这两种语言学的研究势必会采取不同的方法。索绪尔本人出身于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但他并不满足,而是将其研究领域不断向纵深扩展,他开创了研究语言的新篇章,促进了此后的各种结构主义思潮的蓬勃发展。索绪尔关于对共时语言学重要性的确立,成为语言学的经典理论,为以后各种语言学研究指明了前进方向。他关于历时和共时的区分也同样进入了其它学科领域。

三、关于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区分的争议

从布拉格学派开始,就一直有语言学家对索绪尔共时态与历时态、静态语言学与演化语言学的区分和理解持有异议,认为他将这两种状态和两种语言学彼此对立起来是错误的。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误解。索绪尔作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大家,曾写过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名篇《论印欧系语言元音的原始系统》,奠定了内部拟测法的基础。并且,在他一生的教学中,以第一手资料从历史比较的角度将印欧语系的主要语言讲过数遍,历史语言学的讲述更是用了很大的篇幅。他系统阐述了共时态与历时态的区分理论,为现代语言学提出了一个基本的研究方向,推动了现代语言学的发展。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与其成正比的语言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带动下发展起来的网络用语,越来越多的网络用语和年轻人用语充斥在日常的语言中,这成为语言里的一种独特现象。因此,较之以前,关于共时和历时的划分区间可能会有所不同,语言发展的时间段可能要有更细的划分。

综上所述,索绪尔曾经说过:“事实上,绝对的不变性是不存在的;语言的任何部分都会发生变化。”索绪尔是承认语言的可变性的。虽然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共时语言学占主导地位的方法已经有些不适应的地方,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其有价值的地方,磨灭索绪尔对语言学研究所作出的贡献,要以公正客观的态度看待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商务印书馆,1980。

[2] 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皮鸿鸣.《索绪尔语言学的根本原则》[J].武汉大学学报,1994。

[4] 舒春玲.《索绪尔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4

语言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语言学习;文化导入;跨文化交际

我国英语教学注重语言知识传授,强调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而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传授重视不够,所以学习者仅凭掌握单词形态、语义和句法有时不能完全理解和正确使用英语,即使学习多年,与外国人沟通仍存障碍,语用错误不断,这直接影响了语言学习的效果。教育部2004年1月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对教学性质和目标提出明确要求: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课程设置要将综合英语、语言技能、语言应用、语言文化和专业英语等有机结合。这表明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帮助学生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设计课程时应充分考虑对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和相关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

文化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文化是人类从事物质活动的产物,也是人类精神活动的结果,文化从一开始就与语言密不可分。语言是由人创造,使用,发展和完善,它的产生又使人有了文化、语言的这种功能,确定了其文化属性。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所以研究语言离不开研究社会文化。

语言系统本身体现文化。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语义构成的音义结合符号系统。语义是核心,它通过语法和词汇以语音的形式展现。语言符号本身虽不具意义,但它与意义之间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关系,这种关系一旦建立,就被使用这一语言的民族接受,用来记录、传播该民族的文化。人们可以从英汉语言的大量谚语中发现民族文化的独特渊源、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语言信息的发送、传递、接收都以文化为背景,因此人的沟通是文化的沟通,人们的交际是文化的交际。

文化是人们十分熟悉而内涵又非常丰富的一个科学概念,也是一个争议颇多的概念。它作为学术用语始见于Tylor1865年所写的《文明的早期历史与发展之研究》,到现在有关文化的定义已达300余种。研究它时有的人侧重文化集体性,从共享的一面研究不同文化的构成,而认知心理学侧重个人的文化心理研究。Kleinjans将文化概括为三个层面:认知、行为和情感,它是一个群体共享的思想、信仰、情感和行为的方式。总之,文化对语言影响深远,下面将具体从词汇、言语、修辞三方面对比中西语言与文化的差异。

二、中西语言与文化差异

(一)词汇与文化

词语、词组、习语、谚语等是每个民族语言、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果,体现了该语言群体的文化环境、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生活在北极地区的爱斯基摩人整天与雪为伍,在他们的语言中竟有20多个词语描述不同的“雪”。同样美语中有大量的词指代“汽车”,反映了“生活在轮子上的”国家的民族特点。汉语中“梅、松、荷、竹”等词语除了简单的字面以外,都含有丰富的文化涵义,没有相应的汉民族文化知识,很难理解它们的联想意义是用于称颂人高尚的品格。因此在学习词语时不仅要掌握字面意义,更要了解内涵意义,包括词义的褒贬。如,asmallman并不等于“小人”,因为前者没有色彩,只是从形体上说个头矮,而后者有色彩,它的意义完全不在形体上,而是在品格上,相当于abaseormanperson,在古代还有apersonoflowposition之意。

VOA节目中有“WordsandTheirStories”,讲述了英词语的由来,如Alexander,取自希腊神话,男子的保护神,Diana月亮与狩猎女神。中国的成语也有源于历史和传说中的人或事,如削足适履、凿壁偷光、黔驴技穷等,这些词语的背后折射出丰富的文化内涵。此外,外族人理解谚语和俚语时出错最多,如Don’tbeagoose.不要当一只笨鹅。“鹅”在汉语文化中象征“珍贵、纯洁和美丽”,而在西方文化中却是“蠢、笨”的象征。所以,词汇的文化含义蕴涵丰富,使用同一语言的人们对词汇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已达成默契,而对外语学习者,词汇的文化意义是难点,不能孤立地学,而要在文化语境中学。

(二)文化与言语

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对特定人说出特定的话,这就是语用中的“得体”,如何做到得体,是语用学的研究目标。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常出现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guisticfailure)和社交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failure),前者指将本族语对某一词语或结构的语用意义套用在外语上造成的语用失误,而后者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语用错误,涉及到哪些话该讲,哪些不该讲。英国人见面打招呼常用“lovelyweather,isn’tit?”或“hello/goodmoring”等等,中国人见面寒喧语是“吃饭了吗?”“你要到哪去?”“最近在忙什么?”等等,问者并非真的要探究这些问题,如果将它们直译为:Whereareyougoing?Haveyoueatenyourmeal?Whatareyoubusywith?不仅不符合英美人的习惯,反而会伤害对方的感情。

西方文化除了允许人们随便谈天气,还可以谈论工作,业余爱好,新闻事件等,但有些话题则受限较多,如谈论个人年龄、收入、政治态度、、婚姻等。这方面,不同文化确实存在差异,如英语国家的人较自由、公开地谈论女性的身孕,怀孕的女性本人也可以向异性直言,而在中国就不太适合,尤其是向异性谈论。我们与英美人交流时,要尽量避免语用的失误,对于我们在语言、语法上出现的错误外国人是宽宏大量的,但由于不同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心态的差异,造成忌讳有时难以原谅。所以学习语言时要注重文化知识的积累,进行交际时,要知道什么是符合语言形式规则的,更要知道什么是符合文化约定的,是文化所认可和接受的。

(三)文化与修辞

修辞是人类长期从事生产生活过程中对语言的提炼,使其表达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中西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人思维方式的不同,这也表现在修辞上:英语从构词、构语、构句到语篇的联结侧重“形合”;而汉语相反,疏于结构,重在达意,即“意合”。Hinkel将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学生的英语文章与美国学生的的文章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不同文化背景学生文章,在修辞风格上存在很多差异:美国学生讲求摆事实,提供数据,描述明确,主张正论与反论结合,客观性强,而亚洲学生凭主观决定文章的客观性,不是由读者判断,修辞中使用很多典故、谚语和警句增强文章的权威性。Kaplan曾认为英语语篇的组织结构有直线特点,段落通常用主题句直接点明中心,后边各句将其展开,而包括汉语在内的东方语言的语篇行文往往是螺旋形的,对主题是“拐弯抹角”地从不同方面迂回阐释。Kaplan认为修辞的逻辑产生于特定的文化思维,随语言文化以及文化阶段性不同而不同,具有语言与文化的特殊性。尽管后人对Kaplan的直线式、螺旋式的论点争议很大,但还是反映出英汉修辞的差异。不同文化造成的人的思维差异影响到词语的选择,句子的结构,谋篇布局,语篇的衔接,修辞风格。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存在于语言中。要真正掌握一个民族的语言就必须了解它的文化。在交流时,语言中的文化因素与头脑中的文化意识都会自然流露,影响交流所使用的语言。语言体现文化,是文化传播、交流、发展和延续的载体。因此学习外语时,要了解文化,这有助于对外语的正确理解和使用,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3]邹广文.人类文化的流变与整合[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4]Kaplan,R.B.CulturalThoughtPatternsinInter-culturalEducation[J].LanguageLearning,1966,(16).

[5]Kleinjans,E.OnCultureLearning[M].WorkingPapersoftheEast-westLearningInstitute:Honolulu,Hawaii:East-westCenter,PaperNo.13.1972.

[6]Hinkel,E.ObjectivityandCredibilityinL1andL2AcademicWriting[M].InE.Hinkel,1999.

[7]Sapir,E.Language:AnIntroductiontotheStudyofSpeech[M].NY:Harcourt,Brace&Company,INC.1921.

语言学范文第7篇

一、乔姆斯基――重句法轻语义

乔姆斯基对“语义在语言研究中的位置”这个问题的看法前后是不一致的。最初他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句法上,将语义排除在他的语言体系之外。乔姆斯基在其成名著《句法结构》(1957)中明确指出:“语法是独立发挥作用,不依靠意义的。”这种“语法独立论”实质上把语法视为纯形式的东西。他把意义比作头发的颜色,认为研究语法不需要研究意义就像研究语法不需要了解说话人头发的颜色一样。他的这种观点遭到很多学者的反对。反对者认为,语义必须包括在语言学之中,研究语言不考虑语义就如同研究牛奶可以不考虑奶牛一样站不住脚。

乔姆斯基本人也发现他建立的语法规则并不能解释所有的句子结构,从而感到以前的观点过于绝对,应该进行修正。乔姆斯基接受了反对者的建议,在其《句法理论面面观》(1965)一书中考虑了语义因素。他说:“事实上,我们没有必要作出句法考虑和意义考虑可以截然分开的假设。”乔姆斯基不再坚持语法独立的观点,不再认为先由句法生成深层结构,然后由深层结构进入意义,而是认为语法和意义共同发挥作用。他提出了一套解决语义问题的理论,即标准理论。标准理论分为语法、语音、语义三个部分。尽管乔姆斯基对其以前过于绝对的观点进行了修正,但他却没有赋予语法、语音、语义这三者以同等的地位,在句法和语义的关系上,乔姆斯基主张句法自主,认为句法研究可以不必依赖语义概念而独立进行。他认为,“句子的意义是建筑在其基本成分的意义以及它们的结合方式的基础上的,表面(直接构成成分)结构提供的结合方式一般跟语义解释几乎全然无关,然而在抽象的深层结构上表达的语法关系在许多情况下却决定句子的意义。”

乔姆斯基认为,语法的基础部分生成句法表达式,然后在语法的语义部分中通过一定的语义规则对句子的深层结构作出解释。语法系统中只有句法部分才具有创造性、生成性,语义部分只有解释性,没有生成性。尽管乔姆斯基后来对自己的理论又做了几次较大的修改,但是语法和语义的基本关系并未变动,他始终把语法看作是语言的基础,仍然遵守句法是独立于语义的,句法研究不应以语义为基础,形式必须独立于意义之外进行描述。

二、乔姆斯基――语义内在论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生成语言学理论成为西方语言学界最有影响的语言学说。建立在理性主义哲学基础上的生成语言学采取了与以往的语言学研究截然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它感兴趣的不再是实际存在中的外表化的语言,而是人类“内在”的语言能力。因此,生成语言学理论已经不是狭义的语法,而成为认知科学的一部分。但从语言学角度看,生成语言学实质上是广义的句法理论,旨在研究人类特有的生成无限句子的能力,其中也包括人类能够理解各种句子意义的内在能力。因此,句子语义研究就成了生成语言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是存在于大脑中的一个先天机制,语言具有自治性、生成性,强调心智上的内指性,提出了语义内指论的观点。

意义内在论的理论要点可以概括如下:1.人类有创造和使用语言的能力;2.意义独立于外界的感知刺激,意义先于词语,即在没有词语形式表达之前就已经存在于人脑之中;3.意义无法从别人身上用归纳、类推或演绎的方式学得;4.意义是一种个体的心理/认知事件,具有人类种属属性;5.个体之间关于意义的心理感受大体相同又相通。

乔姆斯基为证明意义先于词语的看法,给出了下面一些例证(宁春岩,2000:243~244):

1.任何人都有“心里有话说不出来”的情况,有许多意义和思想我们没有词语表达,意义的数量远远大于词语的数量。

2.幼儿可以凭借一句话的句法信息辨认出母语中不存在的词语的意义。

3.儿童能够识别父母话语所表达的意图、信念和意义,尽管他们尚无法用语言描绘出来。

4.颜色词的意义在盲人与正常人的头脑里是一样的。

5.哑语的语言结构及语言习得同正常人口语的语言结构及语言习得完全一样。

6.大面积感觉器官的损伤对语言习得没有多大影响。

7.新生儿对于出现在任何一种人类语言中的“对照”同样敏感。

乔姆斯基(1995)认为在意义问题上存在内在论与外在论之争,指称论和真值论的语义观属于外在论;语言被视为人脑的一种属性,意义存在于心智中,因而持内在论语义观。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先天的、普遍的,一种心智自治能力,独立于任何与外界相连接的东西,与身体经验无关,并认为语言一定具有一个使其成为语言这种东西的本质,内存于语言之中。 (王寅,2005:194~195)

三、认知语言学语义观

认知语言学是以意义为中心的语言学。语言意义的理解始终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但对于如何研究语言理解的模式,语言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以及其他对语言理解感兴趣的研究学者有其各自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语言的意义存在于客观现实,语言只是表现客观现实的符号,语言意义的理解就是建立语言符号与客观世界现实的联系。当代认知语言学家则对意义的理解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语言的意义不完全存在于客观现实中,而存在于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中,是一种心理和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对语言意义的理解不是客观现实在头脑中的简单投射。

认知语言学是一种全新的语言研究范式。它采用了经验主义的哲学主张。经验主义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经验的内容是客观世界,一切知识都由经验产生。认知语言学的经验主义观点体现在它的语义观上,即语义以概念为基础,词汇或言语的意义是说话人和听话人脑中被激活的概念。概念的形成植根于普遍的体验,特别是空间体验,这种体验制约着人对心理世界的隐喻性建构。词义的确立必须参照百科全书式的概念内容和人对这一内容的识解。(刘宇红,2006:22~23)

认知语言学认为,意义是种认知结构,一般说来我们只有在其对应的认知结构中才能理解一种语言形式的意义。意义是词义的非常抽象的最简表征。由于认知语言学中的语义结构并非直接等同于客观的外在世界结构,而是与人在同客观现实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身体经验、认知策略以及文化规约等密切相关的概念结构对应,因而就涉及到范畴化理论、隐喻系统、意象图式、句法象似性等方面。虽然认知语言学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但研究不同课题的认知语言学家有着几个共同的理论假设,具体要点如下(束定芳,2008:27):

1.意义就是概念化。某一词语的意义等于说话者或听话者大脑中被激活的概念。因此,大脑可看作是词语和大脑之间的一种关系,而不直接是词语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2.词语和更大的语言单位均是进入开放型的知识网络的入口。要完全解释某一词语的意义,常常需要考虑可视与不可视的意象、隐喻联想、思维模型和大众对世界的理解。因此,一个词的意义一般无法通过星星点点的词典定义之类的形式来解释。

3.范畴不是通过标准―特征模型或者是由必要和充分条件决定的成员身份而确定的。相反,范畴是围绕原型、家族相似和范畴内部成员之间的主观关系而组成的。

4.是否合乎语法的判断涉及范畴化,因为说话者认为某一话语是某一公认的语言模式可以接受的成员之一。因此,合乎语法性的判断是激进的,不是非此即彼的情况。这种判断依赖语境的微妙关系和语法规约。

5.认知语言学家在一般认知方面寻找语言现象的对等物。心理学方面有关人类范畴化、注意力、记忆力等的研究成果被用来直接武装语言理论。

6.句法被看作是语音赖以传达意义的规约模型。因此,句法不需要自身特殊的原始形态和理论架构。语法知识通过设立说话者凭借接触实际出现的话语获得的规约化或已确定的符号模型得到描述。

语言理论中最基本的问题是对意义本质的看法以及意义研究的方法。Lanacker认为意义是一种认知现象,因此最终必须从认知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束定芳,2008:27)

四、认知语言学――语义等于概念化

意义是存在于认知模式中的概念。“在认知语言学中,语义是一种心理现象、认知结构,它并不反映客观实体,而是等同于概念化,即心理实验的各种结构和认知过程:一个语言表达式的语义就是在说话人或听话人的大脑里激活的概念,具体地说,语义存在于人类对世界的识解中,它在本质上具有主体性,体现了以人类为宇宙中心的思想,反映了主导的文化内涵、具体文化的交往方式以及世界的特征。”(文旭,2007:36)

概念化是广泛的,既包括抽象的概念,也包括一个人对外部的、社会的、语言的、环境的意识,概念化实际上就是认知处理;形式逻辑难以用来描写语义结构,因为它具有主观性。Langacker指出,概念化这个词应该从最宽泛的意义上去理解,它几乎包括了各种大脑活动,其中重要的有:1.原有的和新的概念;2.抽象的或智力概念,以及直觉的感觉、运动和感情经历;3.非即时的、逐渐展开的概念;4.对物理、社会和语言语境的完整把握。简言之,语言意义被看作是物理体现、以社会―文化为基础的人脑的心理活动的结果。(束定芳,2008:105)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语言表达基于人们对外界现实的感知体验和认知加工,语法结构取决于人们的认知系统和语义结构,因此要将其描述清楚,必须从概念、语义描述着手。语义不只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还与人的主观认识息息相关。语义结构不但反映了所观察到的情景的内容,而且也反映了这个内容是怎样建构和解释的。语义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认识事物的反映,是与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规律相吻合的。认知语言学对客观真值条件的描写与对认知概念的建构统一起来,不区分语言意义和语用意义,而是探索意义在大脑中是怎样建构的,研究原型理论、范畴化、概念形成的过程及机制。

五、认知语言学――语义为中心

语义研究是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语义研究历来是语言研究中最薄弱的环节。“意义问题是当今人文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对人类而言,人类世界从本质上讲就是意义的世界。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绝对不是一个‘人’的世界。语言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一种体现,语义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焦点,这已成为认知语言学家的共识。”(文旭,2007:35)

认知语言学以语义为中心,将语义研究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认为语言的意义与认知有着最密切的关系,而词法、句法是受语义制约的。认知语义学认为意义不是直接反映外部世界,而是反映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认知语言学以语言所传达的语义为起点,并以语义贯穿始终。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所谓的语义实质上是语用或广义的包容语用的语义,不同于乔姆斯基仅限于与句法接口的语义。他们认为语义部分才是句法生成的基础。

认知语言学将语义分析放在首位是因为它认为,如果语言的主要功能是范畴化,那么,意义必将是最主要的语言现象。语义之所以包罗万象,是因为如果语言是一个对世界范畴化的系统,那么,就没有必要再设立一个不同于将世界知识与语言形式联系起来的语义结构层次。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不是基于客观的真值条件,而是对应于认知结构。表层形式的句法结构又直接对应于语义结构。语法是词语概念内容的结构化。这深刻揭示了语义和语法之间的“血肉”关系,也可以理解为语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语法。这也是揭示一种语言共性和个性的重要窗口。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才具有生成性,认为词法、句法不是自主的,是受功能、语义和语用因素支配和制约的。这一点与生成语言学的语言观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乔姆斯基认为,句法是一个自足的系统,是人类的一种先天机制,后天的语言习得是代入一些参数,主张语义跟句法脱钩,语义是语言表达在某一阶段代入的东西。

六、认知语言学――语义内在论

认知语言学家对意义的研究也是沿着内在论方向进行的,与乔姆斯基一样都认为语言和认知存在于人们的头脑里,语义必须按照心理现象来描写。认知语言学家的一个重要口号是“Meanings are in the head(意义在人们的头脑里)”(王寅,2005:195),这一观点就明确表明他们对语义的基本态度也是基于内在论的,与乔氏的内指性有某些共识。

认知语言学的最基本观点是:在世界与语言之间存在认知这一中介,语言形式是体验、认知、语义、语用等多种外在因素促动的结果;同时还认为意义是基于体验和认知的心理现象,不能脱离人们的身体特征和生理机制、神经系统。对于意义的看法,他们还有一个口号:“Meanings are on the embodied basis(意义基于体验)”(王寅,2005:197)。语言的语义是一个从语言表达到某些心理实体的映射。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语言是后天习得的;语言不是自治的而是基于体验和认知基础上形成的。因此,语义虽是存在于头脑之中,但其根源不是天赋的,而是来源于身体经验,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认知,来源于使用者对世界的理解,在推理过程中人的生理构造、身体经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认知语言学还认为,语言的意义不限于语言的内部,而是来源于人与客观世界互动的认知,来源于使用者对世界和文本的理解。意义取决于理解,产生于解释者主体与文本之间的辨证关系。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人类这一最重要的认知特点正是他们与乔姆斯基理论在意义内在论上的根本差异之所在。

认知语言学说虽与乔姆斯基理论都研究心智,表面上看同属内在论,但对于心智的来源、表征的方法、研究的内容、得出的结论等方面存在一系列根本性分歧。尽管两者都持语义内在论,但认知语言学家与乔姆斯基所主张的先天的和自治的内在论存在巨大差异。前者的最基本观点是:在世界与语言之间存在认知这一中介,语言形式是体验、认知、语义、语用等多种外在因素促动的结果;同时还认为意义是基于体验和认知的心理现象,不能脱离人们的身体特征和生理机制、神经系统。乔姆斯基那种先天的、自治的内在论正是认知语言学批判的靶子。

七、结语

生成语言学认为,句法是自主的,可以独立于语义而运行;语法就是形式的运算,可以由系统规则来描写,而语义是次要的附加特征。恰恰相反,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是语言的主要成分,以感知表征的形式出现,早在语言完整进化之前就已经存在。语义图式的结构制约着可能的语法结构形式。

生成语言学认为语义只有解释性,语法是自主的,具有生成性,所以完全撇开语义因素而研究语法的转换规则。生成语言学假定句法是自足的,语义和交际功能对句法规则进行干预的可能性从一开始就被排除,这与生成语言学的研究目标是一致的,即“用符号操作的数学系统来描述语言,这种数学系统的主要对象是抽象符号的运作,至于符号的意义和系统外的其它因素都不予考虑”(蓝纯,2001:16~17)。在乔姆斯基看来,语义学是附着于语法规则系统之上的从属性的独立部分。(卢植,2006:256)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义不能在语言系统内部的聚合和组合关系中去寻找,语义根植于语言使用者的知识及信念系统之中。语言的意义是一个认知结构,一般说来,我们只有在人的认知结构中才能理解一个语言形式的意义。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不是基于客观的真值条件,而是对应于认知结构,表层形式的句法结构又直接对应于语义结构。语言的意义不限于语言内部,而是根植于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的认知,根植于使用者对世界的理解和信念。语义不仅仅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还跟人的概念结构及其形成过程有直接的关系。例如“横看成岭侧成峰”,客观上是同一座山,由于人的观察角度的变化就形成两个不同的心理意象,也就形成两个不同的概念。

参考文献:

[1]Chomsky,N.Syntactic Structure[M].Monton:The Hague,

1957.

[2]Chomsky,N.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Cambridge:

MIT Press,1965.

[3]Chomsky,N.Language and Nature (Mind,vol.104,413)[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4]蓝纯.认知语言学:背景与现状[J].外语研究,2001,(3).

[5]刘宇红.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6.

[6]卢植.认知与语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7]宁春岩.关于意义内在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4).

[8]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9]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语言学范文第8篇

所谓模块,日常常用义为标准尺寸的建筑部件、家具组件;单位,单元,尤指计算机或计算机程序的单元。

模块假说的观点是,语言由几个功能上各自独立的次级模块组成,每个次级模块有自己的运作方式,并有一定的分析和加工语言信息的范围。这些次级模块就是词汇、句法、语义、信息等层次,它们只以特定的方式互相联络;也就是说,一个模块如在功能上是自主的,它必然只能接受较低层次的系统或模块的输出,而不可能受较高层次的其他模块输出的影响。语言的次级模块并不直接与大脑的特定部位一一对应。(卢植,2006:123)

模块假说认为,研究语言形式即可揭示语言的本质,对形式构造的研究可独立于它们的语义和功能;语法研究的对象应是可用规则推导得出的所谓的“核心”部分,而习语、熟语等半规则和不规则的语言结构是“边缘”现象,可不予理会。(严辰松,2006:6)

二、乔姆斯基持“模块论”

语言研究中乔姆斯基生成语法学派主张语法模块化,即语法要一部分一部分地来研究,句法即是一个模块。例如,乔姆斯基提出管辖与约束原则与参数理论研究句法。

生成语法认为语言理论系统是由几个相互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有机构成的模块系统。生成语法持“模块论”,即在结构上高度分化,不同的子系统尽管相互之间有关联,但却分工明确,彼此独立。其中一个独立的、自主自足的子系统便是语法,其运作不依赖于人脑中其他的子系统。乔姆斯基认为:

1.人有一种独立于意义之外的关于某种语言句法结构的语言直觉,即句法自治性;

2.能够传达意义的句子必须合乎语法,而合乎语法的句子不一定有意义;

3.合乎语法的句子比既合乎语法又有意义的句子多;

4.不合乎语法的句子肯定不会传达任何意义。

乔姆斯基因此认为在人的认知系统中有一个独立于意义之外的语法或句子系统。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主要建立在这样两个假设之上,一个是自治论,另一个就是模块论。乔姆斯基把语言看成是独立模块。语言表达的是心理结构中的一个独立的“模块”。这便是“模块论”中的一个独立层面。乔姆斯基生成语法学说中的“模块理论”是模仿数理逻辑的结构而得出的,由四个“模块”构成:

1.一个独立存在的“句法”;

2.独立的模型结构;

3.把句法映射到模型结构的原则;

4.由模型结构和映射规则组成的语义。(石毓智,2006:63)

就语言系统而言,乔姆斯基认为,人类的认知系统可划分出一些子系统,而语言系统只是其中一种。语言系统有别于人类的其他符号系统,因而,它是自立的,对它的描写无需借助于其他认知系统。对语法的看法,生成语法也是借助“模块论”来自圆其说。它认为语法是语言结构中的一个独立层面。语法系统是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的,每个子系统相对独立,结构相对简单。因此,句法不同于词汇和语义。语法范畴是以形式特征而不是以语义特征为基础的。说话者可以不顾语义,而仅仅靠语法结构就能判断某个句子是否合格。

乔姆斯基认为,从本质而言,心智具有模块性。一方面,人类的各个认知能力相对独立,就像一个个心理器官系统;另一方面,各个认知系统密切交互作用,表现出复杂的、综合的认知能力。语言机制是人脑中一个独立的认知构件,与其他认知构件如色彩感知、空间位置感知是互不相干的,也就是说语言机制在大脑中是独立运行的。他认为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在人脑中是分模块贮存的。在乔氏看来,尽管语言能力可与其他心智模块相互作用,但它主要独立于其他心智模块,语言知识是自治的模块系统。句法是自治的,独立于音位和语义,因为句法规则是在缺乏音位和语义内容的线性符号之上运作的。(王寅,2006:4)

在乔姆斯基看来,人类的大脑先天就有自治的“句法模块”,句法是人类心智的生成部分,创造了语言的结构。人的语言能力是天赋的,是与其他认知能力平行独立的一个模块,在语言能力这个总模块中还可以细分出若干个子模块。每个子模块都包括高度概括的规则和限制。每个子模块仅描写了句子特征的某一维度,如音位子模块控制着句子的声音结构;句法子模块控制着句中词语的组合;语义子模块控制着句子的意义。

为了保证模块理论的有效实施,乔姆斯基认为在各子模块中还应包括具有概括性的规则和限制,而把其他独特的性质置于词库之中。通过各子模块中的规则和限制以及子模块之间的连接界面,就可对语言中所有句法特征做出合理的描写和解释。

三、认知语言学否定“模块论”

认知语言学发端于乔姆斯基旗下的生成语义学,但却走向了它的反面,可以说实现了从生成到认知的范式转变。如果说生成语义学是对语言机制的纵深挖掘,那么认知语言学则基本上是在语言使用这一平面向度上的扩展,从词素到语篇,从心理到语境,从功能到起源,几乎无所不包。

认知语言学有时被称为认知语法,有时又被称为认知语义学。一般认为,认知语言学主要包括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法,它们构成了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内容。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假设认为,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认知系统,对语言的描写必须参照人的一般认知规律;句法不是一个自足的形式系统,句法在本质上跟词汇一样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象征系统,句法分析不能脱离语义。

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语言不是一个自主的认知器官,语言能力是人的认知能力的一部分,是一个结构有序的由有意义的语言构式组成的清单库,与社会、文化、心理、交际、功能相互作用。语言知识的表征与其他概念结构的表征没有什么差别,语言知识运用的认知能力在本质上与其他知识运用的认知能力没有两样。语言不是一个独立的认知器官,而是通用认知能力的一部分。

鉴于此,认知语言学对“模块论”持否定态度。它认为语言涉及到其他认知系统,因此,应将它视作整个心理组织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来加以描写。不仅语言不是一个独立的模块,语言内部的构造也不是模块结构,不是由词法、句法、语义、语用等各自独立的模块组成的。同样,语法本质上来说是象征的,不能独立于语义和心理结构。人们只能借助象征单位来描写语法,而词汇、语素和句法一起构成了象征结构的连续体。所谓“合格”往往是一个程度上的问题,反映了语义因素和语用因素合力的结果。(龚放,2001:22)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知识(包括范畴、概念等)都源于前概念时期的最基本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内外、上下、前后等感知,复杂概念的形成都是这些初始概念映射的结果。认知语言学对知识模块论学说予以否定,认为人脑中庞大的知识网络的一部分在语言单位激活下成为当前的现实。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能力是一般认知能力的反映,并由一般的神经过程所控制。根据这一观点,各种认知之间是一个连续体,而语言不是人的心智和大脑中独立的“模块”。语言的形成和运用与人们对外界的经验和感知密切相关,对其描写必须参照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体验过程,以及基于其上形成的认知策略和规律。既然概念系统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知,那么在大脑中就不可能有不受输入影响的模块,语言不是自治的。(王寅,2006:5)

认知语言学派认为语言不是天赋的,而是后天习得的,语言能力是人们总认知能力的一个不可分离的部分,语言来自认知加工,体现认知方式,是一种基本的认知现象。对语言知识的表征与对其他概念结构的表征基本相同。语言知识不可能被明确地切分成各自独立的模块,词素、词汇、词法和句法是一个连续体。

在认知语法学家看来,语义是人整个概念系统的一部分,而不像生成语法学派所说的那样,是独立的模块部分。意义很重要,语法本质上是有意义的;认知语法所做的一切,就是从意义的角度观察语言结构:语言结构不同,意义也不相同,这跟模块论形成鲜明的对照。模块论认为:语言结构(例如句法)是一个模块,意义是另一个模块,不同的句法结构,可以只跟一种意义相联系。

四、针对乔姆斯基“模块论”的批评

乔姆斯基在创立自己的学说之前,曾经潜心研读过数理逻辑,他的学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这门基础数学的启发而创立的。乔姆斯基的很多学术主张和理论的表达方式,诸如句法的自主性和追求形式化的表达法等,并不是基于对语言的观察和分析的要求,而是根据与数理逻辑的类比得出的。数学中,数理逻辑被看成是一种“形式句法”或者“模型理论”。乔姆斯基学说中的“模块理论”就是模仿数理逻辑的结构而得出的。石毓智教授认为(2006:63)拿数理逻辑来与自然语言简单比附是不合理的,因为两者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东西。

首先,数理逻辑是数学家个人根据自己的科学理念构造的一个系统,它的结构和规则都是人为规定的;而自然语言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任何个人都无法凭空创造或为其制定规则。

其次,两者的用途不同,数理逻辑是为了数学证明的方便而设立的,而自然语言主要是为了交际而创建的。

最后,它们在复杂程度上也差别悬殊,数理逻辑自身的概念和规则是非常有限的,而且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系统;然而自然语言的概念和规则是十分复杂的,同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参考文献:

[1]龚放.认知语法的特点及与生成语法之比较[J].外语学刊,2001, (4).

[2]卢植.认知与语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石毓智.语法的概念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王寅.认知语法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严辰松.构式语法论要[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

语言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言教学启示

一、语言能力与语言习得

语言能力是一个结构有序的具有规约性意义的符号单位组成的清单库,词库与语法构成一个连续体。结构有序意指语言具有系统性和层级性;规约性意义意指与各种知识、语言实际使用密切相关;清单库意指语言本身不具有创造性,创造性是语言使用者的特征;符号单位构成一种语言的语法的全部内容。能用来描写语言系统的单位是:实际出现的语义、音系或符号单位;允准结构的图式。

语言能力是人类总体认知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的语言能力与人的社会、文化、心理、交际、功能相互作用。语言能力观意味着语言能力以具体的语言项目为基础,具有社会文化的特征,语言项目之间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语言项目是一个一个习得的。

二、语言识解与语言产出

语言使用事件是一个实际的语言使用行为,无论是语言表达式的选择、语言资源的利用,还是非语言资源如记忆、规划、问题求解能力、各种知识以及对社会、文化和话语语境的把握,都是由语言使用者控制的。易言之,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使用者的主体性起着关键作用。因此,语言使用中的语义建构离不开语言使用者的识解。语言使用者的识解对解释外语学习中的语言产出具有核心意义。只有从语言使用和说话者识解的视角来考察语言习得者的语言型式才能充分理解基于使用的理论模型与语言习得的良性互动关系。(王寅,2005)

语义是语言的核心,而语义的核心又是识解。识解使得语言使用者可以用各种不同方式来看待相同的和不同的事件和语言行为。语言由此而变得更加复杂和灵活。人们使用语言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隐喻的。隐喻是思维和语言运行的基本方式之一。隐喻在词和构式的多义性、习语的形成、语篇的建构、表达方式的选择、新词新语的创造等各个方面都无所不在。(刘正光,2010)

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取决于语言学习者的识解,一方面意味着语言的约定性本质,另一方面表明使用者对话语中语言表达式的分布具有选择决定权,即语言使用者处于语言使用事件的中心地位。学习者不断发现所学语言的理据性结构和原则,这一过程的本质就是自主学习能力在不断增强。(文旭,2007)

三、语言理据与语言教学

研究表明,洞察性学习比机械性学习要有效得多。认知语言学的语义中心观实际上就是强调语言的理据性。关于理据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理论语言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都有明确、中肯的论述。有理据的词语学起来比没有理据的要容易得多,同时有理据的知识记忆使用起来也要比没有理据的要容易。明确地理解语言的工作方式,将经验服从于分析的需要,适合学习者的认识风格。事实上,当学习者了解了语言的工作方式,他们就会开始构建或重新建构他们个人关于所学语言的各种假设。语言系统中的各种理据对语言教学具有许多启示意义。Boers & Lindstromberg(刘正光,2010)总结了以下三点:

第一,深化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学习者在掌握其理据过程中更加关注其内涵意义并激活其语义网络。如drive sb.into a corner(把某人逼入绝境)这个习语来源于拳击比赛。在拳击比赛中,一方被逼到角落,说明已经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了。学习者了解了这方面的知识并联想起这样的场景后,可以对同样来源的词语的意义作出预测,如corner(步步紧逼)作动词用的意义。将新词语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有助于学习。

第二,加深记忆。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思考意义与意义之间、形式与意义之间的联系,在语言习得研究中被认为是一个扩展的过程。扩展分为语义扩展和结构扩展。语义扩展指关于词或构式的意义的心理活动,结构扩展指关于词或构式的型式的心理活动。由于扩展是在比较深的层面上处理信息,因而能增加信息在记忆中永驻的可能性,促进学习。

第三,认知语言学认为意义的构建过程就是概念化的过程。在概念化的过程中,语言中所隐含的文化内容必定影响着概念化的内容与方式。因而,理解目标语文化中所隐含的个性化内容、价值系统和态度也就成为了语言学习的目标,而不仅仅是作为增强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的工具,语言也就不仅仅是交际的媒介。这样的语言与文化本身就是认知和情感的财富,能扩展学习者的百科知识和跨文化能力。了解语言的运行机制、意义的生成方式、语言与文化以及和概念化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目标语和目标文化,同时也更深入地理解母语与母语文化,从而形成对世界的新的认识。当语言学习者了解了语言的运行方式、意义的生成方式、语言与文化以及与认知的联系,他们就会从不同的视角更深刻地解读目标语及其文化,同时更深刻地理解母语和母语文化。

四、认知语言学理论与语言学习

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化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对全面培养语言、文化和思维能力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文化通过语言影响思维方式,直接反映在不同文化对经验世界(概念)的范畴化方式之中。不同文化中的概念原型往往是有差别的,如色谱。英语和德语中焦点颜色有十一种,而汉语中往往认为是七种。颜色词的文化引申意义也差别很大。学习者在理解文化差异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体会到范畴化边界的模糊性,另一方面又可以理解文化的边界性和不可译性。学习者逐渐明白母语和外语无论是在语义关系还是在结构相似性上都不可能一一对应或对等,更不用说文化内涵与联系了。发现差异的过程就是培养语言与文化意识的过程。(刘正光,2010)

认知语言学认为,文化不是外在于语言的某个方面,而是存在于语言本身的各个层面,就在每一个词中、每一个语法构式中,可以通过语言行为和语言分析发现,不断地由语言来交流。在对每一个词、每一个语法构式,对不同语体和语篇中的隐喻和转喻基础的认识与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逐渐发现概念隐喻的操控功能,从而意识到语言是灵活的和具有力量的,同时了解语言中的文化知识。概念隐喻可以从三个方面培养学习者的思维能力。

第一,概念隐喻指我们的概念系统中存在一个隐喻结构,这个结构潜在地影响甚至建构我们的思维方式,如以空间表达时间,以旅行表达人生,以建筑物表达理论。

第二,学习者逐渐掌握这样的概念隐喻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会抽象思维的过程,一个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的过程,一个建立概念结构或概念域的过程。

第三,由于隐喻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特征,学习者理解隐喻的过程也是逐渐扩展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视角、促进思维逐渐理性化的过程。(刘正光,2010)

隐喻的学习可以加深对习语的理解与记忆。习语曾被认为是语言中的“死喻”,因为它们已经变得非常稳定和广为接受,使用者对它们的隐喻性特征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表明,有两种方法能够重新激活习语背后生动的意象,一是发现其中的概念隐喻,二是追溯其产生的原有语境和本义。如果学习者能够根据概念隐喻原理去理解习语产生的直义基础,他们继续学习的愿望就会更加强烈,理解和记忆习语的效果也会更好。

隐喻的学习能增强对多义性的理解能力。语言中多义性是一种普遍现象。不同的意义形成一个语义网络。语言是一个由意义、词、语音等符号单位组成的认知网络。如果把一些高频词的不同意义分别处理为单义词、同音异议词等,对语言学习是没有好处的,因为这就把意义之间的相互联系切割掉了。以介词为例。介词所表达的时空意义与人类的空间经验紧密相关,并形成一个网络。它们之间联系的一个基本机制就是概念隐喻。大量证据表明学习者如果知道从中心意义到扩展意义中概念隐喻所起的作用,学习效果就要好得多。

五、认知语言学与整体性教学

对语言本质特征的认识,决定着对语言习得过程的认识和对语言教学基本原则的选择。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本质特征是符号性,语言构式都是有意义的符号单位;语言的符号性决定了语言的基本目的之一是为交际服务。语言知识是语义、语音和符号特征的统一知识。

语言知识是互相联系的,语言不是一个独立的认知器官,各种认知能力相互作用,协同发展。认知语言学关于语言本质的认识及其基于使用的语言观从微观和宏观的层面都为整体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微观的视角看,语言是由形义配对构成的符号单位组成,词汇与语法构成一个连续体,这表明语言学习必须是形义作为一个整体同时学会。

从宏观的视角看,语言知识是从语言使用事件中逐渐抽象出来的,这表明,语言知识包含了丰富的社会、文化等语境知识,更重要的是,还包含了语言学习者对语言使用事件的识解。这就是说,在语言使用中,认知的、情感的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

认知语言学和基于使用的语言理论模型为解释人类怎样学会语言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模型与方法。基于使用的理论模型认为,语言知识是逐渐从初级图式到高级图式抽象出来的。(刘正光,2010)

六、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对语言教学的启示

认知语言学具有三个基本特征:语义具有中心地位;语言以使用为基础,语法产生于语言使用;所有符号单位都有意义(刘宇红,2006)。基于使用的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对语言教学原则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启示:一是普遍规则的作用有限,二是文化教学(包括交际、社会的文化语境)必须贯穿于语言教学。

之所以说普遍规则作用有限,是因为完全具有普遍意义的构式在约定性型式中只占很小一部分。因此,即使完全掌握了语言规则也不能确保语言习得的流利性。事实上,要实现语言习得的流利性,学习者必须掌握大量的固定表达式和具体场合下遣词造句的基本方式。要充分考虑词汇、语法以及其他语言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词汇、语法必须教,但绝对不能成为语言教学的主要教学内容,甚至全部内容。语言不仅仅是由词汇和语法组成,它还包含着大量的各种文化内容。更重要的是,语言学习不是掌握一个静态的知识系统,而是要掌握语言的使用。语言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认知的参与会变得十分复杂和灵活。

参考文献:

[1]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2]刘正光.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与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J].外语研

究,2010,(1).

[3]文旭.语义、认知与识解[J].外语学刊,2007,(6).

[4]刘宇红.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6.

语言学范文第10篇

1.应用语言学的研究领域

一些应用语言学家更关注广泛沟通、语料分析、或重要应用语言学。由于英语是当代的通用语,应用语言学家尝试包括他们的兴趣在内的语言政策和规划,同时也关注分析语言和身份,以及特殊的教育需求。语料的分析需要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来研究语言,应用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的使用取决于社会环境、观众、流派和设置模式的识别。重要应用语言学对与失业、文盲和教育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更有兴趣。

2.关于应用语言学的几点疑问

应用语言学是一种文化的科学吗?我第一次知道,到底什么是“文化学”,如何能界定其核心与边缘以及它的界限呢?应用语言学是一门学科吗?应用语言学包括心理语言学、第一和第二语言习得、阅读理解、对话分析、政治话语分析、性和语言、语言政策、神经语言学、媒体语言领域等,这些异构的主题作用于不同的层面,有些定义了社会领域的应用或研究(媒体,语言的性等),有些命名了分析方法(会话分析),有些由两种学科交叉构建而成(心理语言学),还有一些理论化的语言学对象(文字,话语)。以前的研究项目中,以语言的使用和建设意义或现实的相互作用为核心,项目的研究重点致力于语言和人类语言学科。在大多数情况下,理论围绕单个语言学习者和它们的语言轨迹发展演变,即作用于语言采集策略的心理或神经生物学模型。

二、应用语言学与普通语言学的关系

相比之下,“应用语言学”在普通语言学体系中执行一套完全不同的基本原则,应用语言学隶属于“语言学”。语言学家的共同主题还是语言,及其功能、设计和制定,也常把重点放在文章、话语和对话上。许多应用语言学家仍重视言语结构和社会意义,例如,研究短语“howdoyoudo”在医患交流中的功能;或研究不同的部分在言语交流中的作用;或重复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语言不再只是“反映”或“成为其他部分”的特定含义,其意义是构造、改变,按语言进行修饰,它们是动态对象。语言使现实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具有特殊的意义。在这种概念中,语言不再被视为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着的。它可以与理论语言学相比较,理论语言学关注的是形态学、音韵学和词汇学方面。应用语言学教师感兴趣的领域包括语言习得、语料库研究和社会语言学。除了外语教学与机器翻译,当今,被视为应用语言学的领域的中心问题包括涉及如航空、语言障碍、法律、医学、科学等特殊用途的语言和语言沟通问题,语言政策与规划,以及语言和文化问题。

三、结语

总结起来,应用语言学的研究着眼于语言学如何能帮助理解像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等领域的现实问题。语言的兴趣对象就是与识别和构建相关的结构,即使有时一种结构在构建时而其他在破坏其构建,这样做是为了彻底理解对象和构建对象的框架。此外,“解构”通常表现出“局部性”,有些方面仍然允许应用语言学家使用基于普通语言学家提出的结构性描述的方法。

上一篇:自然语言处理范文 下一篇:vb语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