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初探

时间:2022-08-18 03:04:56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初探

摘要:物流专业综合性很强,其教学模式与其他专业不尽相同,在国内尚无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其教学模式仍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笔者通过对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的分析,提出了高职物流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发展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改革思路;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33-02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现代物流理论和技术越来越被重视,高职物流专业的社会需求度可以说越来越大。但是在现有的就业形势下,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却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尤其是不能满足物流技术型和操作型人才的需求,甚至出现了此类专业的毕业生相对过剩和就业不畅的现象。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学校对高职物流专业的培养定位目标不准确,教学体系中缺乏一套系统化的理论,导致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学模式和教材规范性不强,同时物流教材编制水平良莠不齐,教学主体、教学体系和教学过程问题较多,从而使走出校门的学生自身具备的知识结构不合理,自然就不能适应市场实践需要。因此,将技术应用性人才作为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并倡导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培养模式,不仅是一种理性思维,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对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的一种对接与呼应。本文拟就目前高职物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革物流专业教学模式的具体思路。

一、目前高职物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该校2006年开始设置物流专业,但受物流业的迅猛发展的影响和教学经验不足的限制,教学过程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主体――专业型教师稀缺

物流专业是一门新兴且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教学过程需要一批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双强的教师队伍。然而,目前这种全面型教师可谓少之又少。以本人任教的学校为例,我校接近90%的物流教师都没有从事物流行业操作和管理的亲身经历,缺乏物流相关业务流程的实践经验。这样导致物流专业课程老师讲解只停留在空洞的理论知识层面,且往往与物流企业实际操作情况不太相符。

(二)教学体系――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首先,教材选择不严谨,课程出现重复现象。比如,关于信息技术的内容在《物流信息系统》、《物流技术与装备》中居然出现相同的章节。现阶段高职物流教材大多数只是通过对这些教材进行简单改编,所以不可避免会出现内容重叠、系统性不强的问题。其次,课程的设置不够科学合理性。教学规划中对核心与非核心课程的分类不明确,课程安排的层次性不清晰。

(三)教学过程――理论远多于实践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仍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主要依靠老师口头讲解,实习安排也缺乏针对性和合理性,这成为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象征性的点缀。这种教学方式严重落后于新时期物流专业建设的需求,造成了已毕业学生在进入物流行业后不得不重新学习,严重束缚了我国物流行业繁荣发展。

二、改革物流专业教学模式的具体思路

(一)系统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试行办法,并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在教师编制、聘任政策、任职条件、工资待遇等方面向“双师型”倾斜。同时,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鼓励在校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实习,促进其专业技能的提高,大力开展校际间的观摩学习,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二)全面深化理论教学中的改革

1.引导思想,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不少学生对物流专业的认识仅局限于运输管理和仓库管理,认为毕业后的就业岗位就是货代业务员或仓库保管员。这种狭隘的目标定位必然导致学生学习和研究物流行业的内在驱动力不足。因此,物流专业的教学,应加强对物流概念的深度和广度的拓展,让学生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如物流规划、物流营销、物流信息服务等,引导学生正确全面认识物流领域,适当鼓励学生将职业规划为物流行业的专家。

2.循序渐进,开展层次性教学。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从现代物流学的基本概念讲解逐步过渡到包装、配送、运输、仓储和货代管理等基本操作与管理知识,结合企业的物流环节的各个流程,着重介绍与物流组织相关的课程。如:JIT采购、有效顾客反应、精益物流等。并通过供应链管理的学习将各部分知识链接,引导学生学习和生产运作管理相关的知识,如企业ERP以及APS等,然后进一步拓展专业学习的深度和宽度。

3.因材施教,丰富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多采用可视化的授课方式,如结合一些物流设备和设施的图片及视频,采购与配送的流程图等,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知。另一方面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灵活开展一些“项目参与”等课堂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另外,应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课程考核体系,不宜仅凭试卷考试来判断学生的学习程度,应注重学生日常作业、活动参与、模拟操作情况等,全面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水平。

(三)积极推进实践教学中的改革

物流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是有实际工作经验,因此,高职院校应重点开展实践教学,加强对学生物流技能的培养。

1.完善实验室,提升模拟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应加大教学硬件的投入,如采购物流软件、建设实验室等进行校内模拟实习,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和判断能力。模拟实习要具有完整内容及仿真的实习资料,保证考核的规范化。

2.亲自参与,加强体验认知。一方面,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参与物流论坛的相关活动,多了解知名网站的物流信息和物流管理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多开展实践教学,如通过实地参观认识港口、仓库、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认识集装箱、货架、托盘等物流设备;学习相关的物流流程等。通过安排专题性的市场调查,让学生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方案的可行性分析、部门设置、岗位职责等。

3.校企合作,提高操作技能。学校安排学生校外企业实习是教学过程中应用性最好的环节,学生直接参加实务工作如订单处理、配送、运输、仓储等业务,在锻炼系统思考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加强了团结协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校外生产实习需要校企合作,首先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就业有了保障;其次可以填补企业需要的人才。所以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的模式,学校和企业都应该加以重视。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学模式在现阶段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为基本前提,全力推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革,将对物流专业教学和我国物流业专业人才培养产生积极而深远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习频.“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6).

[2]高和鸿,郝建彤.我国物流教育发展的现和趋势[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2).

[3]白世贞,陈化飞.物流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研究[J].物流科技,2009,(5).

[4]王健.我国物流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2006,(2).

上一篇:加强设疑与体验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下一篇: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