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能力与区域创新能力的文献综述

时间:2022-08-17 07:22:13

吸收能力与区域创新能力的文献综述

[摘要]理论界广泛认为通过提升吸收能力,增强对外部知识的吸收,能够有效地提高创新能力。从区域层面对目前理论界关于吸收能力与创新能力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区域吸收能力、区域创新能力的前因、后因以及测量指标进行了综述。大量文献指出区域吸收能力对区域创新能力有重要的驱动作用,并发现了区域吸收能力的门槛效应。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区域吸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区域吸收能力;区域创新;知识溢出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10-0092-03

[作者简介]张健荣(1991-),男,江苏启东人,本科,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裴梦婷(1992-),女,江苏常州人,本科,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一、吸收能力与区域吸收能力

Cohen和Levinthal在《吸收能力:学习与创新的新视角》一文中对吸收能力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研究,他们将吸收能力(absorptive capacity)定义为:企业认识有价值的外部新知识、消化吸收并将此知识商业化应用(apply)的能力。这一概念提出后,越来越多地被用来解释组织内外部出现的一些现象。Zahra 和George(2002)认为吸收能力是组织对知识的获取、消化、转化和利用的一种动态组织惯例和流程,其中获取和消化属于潜在吸收能力,转化和利用属于实现吸收能力。Cohen和Levinthal的研究着重于企业组织层面,但其影响已经扩展到了更宏观的层次。知识溢出被看作是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以往的研究更关注的是知识的输出者,忽略知识的吸收者而造成一种不平衡现象。自“吸收能力”的概念提出后人们才认识到吸收者能否有效吸收溢出知识的重要性,并且研究证明不管是国际间的FDI知识溢出还是区域间的知识溢出,都依赖于区域自身的吸收能力而发挥作用。

Abramovitz(1986)认为相对落后国家由于发展的潜力大,经济增长率高,但潜力本身不能带来技术创新,而必须依赖于特定的先决条件。被他称为“社会能力”的先决条件是指能促进新技术模仿和利用的要素,如基础设施、教育、金融体系等,这更接近于区域吸收能力的概念。目前对于区域吸收能力的定义并不统一,蔡经汉等(2011)将区域吸收能力定义为某一区域吸收外部知识的能力;陈晓红等(2011)结合吸收能力和区域创新体系的相关理论,将区域吸收能力定义为一个地区获取、消化、交流知识的综合能力和识别外部信息价值、吸收转化应用的能力。事实上区域吸收能力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因而在现有文献中,研究者们普遍将其影响因素作为变量进行测量。

1.区域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测度

Borensztein(1998)首次运用人力资本这一因素作为区域吸收能力的指标来测量FDI中东道国的吸收能力;Yoguel等(2001)详细给出知识吸收能力指标,综合考虑区域内部人力资本、知识传播、交通以及信息技术应用等指标,从量、质和质量三个维度,对各指标权重进行分配。刘顺忠、官建成(2001)研究发现,人力资源投入和财力资源投入是影响地区知识吸收能力的重要因素。Stephen Roper等(2006)研究发现对教育更多的投入使得区域吸收能力得到了提高。基于Zahra和George的定义,宁冬玲(2009)将区域吸收能力划分为两个维度,潜在吸收能力依靠区域系统内的先验知识和政府对于创新的支持。先验知识即区域系统内的知识存量,用区域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源数量来测量,政府作用采用政府资金支持作为衡量指标。实现吸收能力则主要依赖于区域系统内的知识交流能力(用网络基础设施水平衡量)、应用能力水平(用专利、销售额、出口贸易额衡量)。陈晓红等(2011)认为影响区域吸收能力的主要因素包括基础教育水平、科技创新指标、知识流通渠道、政府支持程度、知识交流能力、知识应用成效。

总的来说,人力资本、研发投入(包括自主研发投入和政府支持研发投入)、基础设施水平、基础教育水平和知识交流能力这些影响因素为多数研究者所采用,其他因素还包括知识应用成效、知识产权保护、金融市场效率、经济开放程度等。也有学者从内外部因素来分析区域吸收能力,一般将人力资本、研发投入和区域的制度建设归为内部因素。而外部因素主要指技术差距,技术差距越大,吸收知识越容易。还有研究者借鉴社会学概念,提出了地区资本、认知资本、社会资本等不同的度量指标。

2.区域吸收能力的后因研究

区域吸收能力与知识溢出。一般认为,区域吸收能力在知识溢出与创新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大量的研究表明知识溢出正向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Stel,Henry,2002;Kose等,2002;韩彦等,2012),而区域吸收能力决定着影响的程度。同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吸收能力本身就决定了知识溢出程度,地区吸收能力越强,向该地区溢出的知识就越多。

区域吸收能力的门槛效应。主要集中在FDI知识溢出对东道国的影响研究方面。Borensztein(1998)认为,东道国必须有足够多的人力资本才能保证FDI发挥促进作用。Wu和Hsu(2008)研究了FDI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发现当东道国的人力资本水平较高时,FDI对经济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李燕等(2011)发现FDI溢出存在多个因素的门槛条件,除了人力资本水平,还包括R&D投入、技术差距、基础设施等。大多数文献中,只有少数研究者不支持所谓的“人力资本门槛效应”,但也提出随着人力资本的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增强。门槛效应的发现为地区在先引进FDI还是先提高自身吸收能力的选择上提供了指导。相对落后地区想要通过技术进步寻求经济发展,首先应努力提高人力资本和教育、基础设施水平,培育自身的吸收能力,才能更好地对FDI或者其他地区的外溢知识进行吸收。

3.区域吸收能力模型

Zahra和George将吸收能力看做是一种通过组织的惯例和流程使得企业能够获取、消化、转化、利用外部知识的动态组织能力,并将其划分为潜在吸收能力(获取和消化)和现实吸收能力(转化和利用)。借鉴Zahra 和George构建的吸收能力模型,笔者认为区域吸收能力是指某区域对外部的新知识进行获取和消化,进而转化和利用并商业化的综合能力。基于此对区域吸收能力的测量应当考虑以下几个因素:首先,获取和消化新知识取决于先验的知识存量水平,通过人力资本、科技研发投入和基础教育水平进行衡量;其次,知识的转化依赖于知识流通能力对吸收的促进作用;第三,应用的能力通过知识应用成效进行衡量。具体的指标构成如表1:

1.区域创新能力的界定

目前国内外对区域创新能力没有统一的定义,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阐释。一种观点强调区域创新能力是一种潜力(Stern,Poter,2001;Riddel,Schwer,2003)。另一种观点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将知识技术转化为产品工艺和服务的能力,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将其定义为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黄鲁成(2000)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以区域内技术能力为基础的、实施产品和工艺创新的能力。甄峰等(2000)认为就地区而言,创新能力是对该地区知识和技术发展状况的综合反映。

尽管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有几点需要注意:首先,区域创新能力并不只是各创新要素的简单叠加;其次,区域创新能力是各个创新主体(高校、研发机构、企业、中介机构以及政府等)与创新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技术、制度、环境创新的综合创新能力。本文借鉴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的观点,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综合能力。

2.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库克(Cooke , 1998)认为区域创新能力并不是多个主体的个体创新能力简单相加,而应该是各主体间相互作用的整体能力。Braczyk 和 Cooke(1998)研究认为,区域创新能力的差别与研究制度、教育制度和技术转移制度相关。Furman、Porter、Stern(2002)提出影响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因素有创新的基础设施、创新集群的环境和这两者之间的互动联系。直到1996年,区域创新能力一词才在我国出现,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由柳卸林、胡志坚等专家组成的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认为区域创新能力受到五方面因素的影响,即知识创造、知识的流动、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的基础设施、创新的产出。

3.区域创新能力的测度

国外对于区域创新能力测度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是Furman、Porter 和Stern(2002)。他们提出国家创新能力应从创新基础设施的强度、支持创新集群的环境条件以及两者互动联系的强度来测量。其中创新基础设施包括技术累积程度、投入R&D中的人力资源和资金、教育投资水平、对国际投资的开放度、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对研究的税收政策等;支持创新集群相关的环境条件包含有产业R&D投资的强度、基础设施和产业集群程度;而两者互动联系的强度则用大学研发的水平和集群的行业组织强度来衡量。

国内,黄鲁成(2000)认为可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过程性指标”和“结果性指标”,并且重点应该放在“过程性指标”上。刘顺忠、官建成(2002)选取创新投入和产出能力作为创新能力的主要测度,投入包括R&D资金投入和R&D人力资源投入,产出主要采用了专利数、科技论文数、新产品产值和能源利用等。甄峰等(2000)从四个方面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测量:知识、技术、管理和制度的创新能力、宏观经济和社会环境。

三、吸收能力与区域创新能力关系的相关研究

在企业层面,增强企业或个体的吸收能力能提高创新能力的结论得到了很多学者的支持(Cohen,Levinthal,1990;Daghfous,2004;Kim & Kogut,1996;Tsai-Ju Liao等,2012)。在区域层面,区域吸收能力对于区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指出推动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就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吸收能力(Goldberg等,2008),Abreu等(2008)基于英国企业的数据,发现了企业吸收能力对地区创新表现的驱动作用。Nivedita Mukherji等(2013)基于美国城市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除了证明企业提升自身吸收能力是加强区域创新产出的一个途径外,也显示地区对外部知识的吸收能力对于区域的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相关作用。

也有研究关注区域吸收能力作为中介变量的调节作用,普遍认为知识溢出影响着区域创新能力,而吸收能力是两者间的中介变量。李晓钟和张小蒂(2007)在探讨了 FDI对区域创新能力促进作用时发现企业吸收能力是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Nieto等(2005)实证研究了吸收能力对知识溢出和创新关系的调节作用,发现吸收能力是知识分享与创新能力的中介变项。邓颖翔等(2009)基于珠三角企业的经验数据,研究了吸收能力在创新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内部创新资源正向影响吸收能力,吸收能力是内部创新资源对创新绩效正向影响的中介变量,并且是完全中介。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吸收能力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正相关作用和在区域创新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随着研究范围的拓展,学者们发现了区域吸收能力的门槛效应,地区的吸收能力受到当地人力资源水平、技术水平、研发水平、教育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只有当这些要素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吸收能力才会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这意味着地区在大量引进外部知识前需要先发展和培育自身的吸收能力,科学地制定创新发展的政策。

四、未来研究方向

首先,关于区域吸收能力研究主要的落脚点在于吸收外部知识溢出上,这是符合我国尤其是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现状的,但是随着一些区域整体实力增强,与先进地区的技术差距不断减小,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如何更好地对一些自主知识和一般知识吸收和保持的相关研究应该能够对今后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经验或借鉴。

其次,也有部分学者并不支持所谓的区域吸收能力“门槛效应”,是否在研究过程中存在其他因素的干扰,门槛效应是否存在以及作用机制如何需要进一步研究。

第三,人力资本是影响区域吸收和创新能力的关键,也是衡量区域吸收能力的重要指标。创新要以人为主体和载体,区域创新系统本质上是以人才为主体的系统,但是将人才进行分类,研究不同群体在影响区域吸收能力中的作用的文献较少。本文认为不同人才的特质性(如本土人才、海归人才、高等技术人才、高等管理人才等)对区域吸收能力和区域创新能力产生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以期为完善地区吸引人才政策提供相应的指导。

[参考文献]

[1]ZAHRA S A,GEORGE G.Absorptive capacity: a review, reconceptualization ,and extens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185-203.

[2]刘顺忠,官建成.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的评价[J].中国管理科学,2002,10(1).

[3]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上一篇:浅析企业股权收购的涉税会计处理 下一篇: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结构对经营绩效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