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实行德育学分制可行性分析

时间:2022-08-17 07:10:25

初中实行德育学分制可行性分析

摘要:德育学分制是以学分量化形式来规范和评价学生德育活动,对于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文章针对当前初中德育工作面临的困境,论证了初中实行德育学分制的可行性。

关键词:初中;德育学分制;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6-0164-02

我国学校德育工作模式几经变革,其内容、形式、评价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整体上仍未摆脱其固有的弊端。究其根源,在于没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能力,从而使德育模式严重滞后于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这一矛盾变得更为突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德育工作的成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命题。为此,笔者尝试寻求德育学分制和初中德育工作的有效结合点,对初中实行德育学分制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一、德育学分制的发展现状

德育学分制是在学分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将学分制引入到德育教育中来,以发挥学分制的优势,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1.德育学分制的基本概念。德育学分制,就是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划分为思想品德、文明习惯、组织纪律、学习态度、行为规范、社会实践、家庭生活等几个方面,每一个方面设定相应的内容和评价标准,赋予不同的学分,并对学生进行过程性的记录和考核。德育学分主要用于学生自我评估、评先评优和获得毕业资格,不达标的学生可以通过集体活动、社区服务或者公益活动来补修相应的学分。

初中德育学分制的主要内容应依据《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结合学校具体实际来制定,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分年级制定,包括基础性学分和奖励性学分。其内容和指标应具有明确的导向性,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一个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自我发展目标。同时要明确考核主体,一般应包括学校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家庭和社会评价三个方面,并切实做好过程性的记录和考核,确保考核结果的真实有效。

2.德育学分制的实践经验。目前,德育学分制在大中专院校长期实行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模式相对成熟,在大中专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文明修身、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中小学德育学分制虽然进行了个别试点,但因起步时间较短,还存在很多弊端,一般只是作为常规德育工作的补充,作用相对有限。

二、初中实行德育学分制的可行性分析

初中是我国学校教育和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切实提高初中德育的有效性。

1.客观需要:当前初中德育工作面临的困境。我国现行初中德育工作受传统思维和模式的制约,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体对于德育的客观需求,学生不爱听、老师管不住、家长难参与,从而使德育工作面临严重的困境。

(1)德育目标与现实脱节。现行德育模式的培养目标是要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没有考虑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它已经远远超出初中学生理解的范畴,与现实是严重脱节的。

(2)德育内容泛政治化。现行德育模式的内容明显呈现出泛政治化的趋向,缺少生活化色彩。对于初中生来说,这只是一些空洞的口号,他们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着力点,激起情感和思想的共鸣。

(3)德育过程过于简单化。现行德育模式的过程完全是在学校和教师的主导下进行的,学校和教师按照既定的标准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改造,使学生成为符合标准的“合格产品”,这是一个单通道的教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个性被逐渐消磨殆尽。

2.政策依据: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面向全体学生,完善德育目标,创新评价手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这为初中实施德育学分制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3.现实可能:实行德育学分制的基本要素分析。

(1)新课程改革为创新德育课程和评价体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提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从整体上明确了初中德育学分制的目标;提出了三维目标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这有利于完善德育学分制的覆盖范围,使之充分覆盖初中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提出开展学校、家长、社会多方面参与的评价活动,完善综合素质评价,这对建立多方位的德育学分制考核评价机制提供了可能。

(2)家长和学生有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愿望。当前,绝大多数家庭为独生子女,从家长层面上来看,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人的素质要求更高,所以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问题更加重视。从学生层面上来看,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的欲望更加强烈,德育学分制因为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形式、德育评价等方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意愿,符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所以必然会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

(3)学校和教师有创新德育模式的强烈要求。从全国范围内来看,绝大多数学校和教师面对当代学生,都深切地体会到了传统德育模式不适应现实所带来的困扰,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陷入到自我困扰当中,有“现在学生难管,难教”的感叹。而德育学分制,为处在困境当中的学校和老师提供开展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恰好可以满足他们创新德育模式的要求。

综上所述,德育学分制在明确德育目标、丰富德育内容和形式,调动学生、家长、社会(区)参与德育工作,确保德育评价有效性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优势。面对当前传统德育模式的困境,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在初中阶段,实行德育学分制是完全可行的。但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学生、家长、教师的意见,立足于学校和学生实际,明确德育学分制的具体内容和评价标准,并做好过程性记录和评价,确保德育评价的有效性,引导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以发挥其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德成.成长记录袋的创建与使用[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3,(12).

[2]张晓鹏,袁飞.德育的困境和出路[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5,(3).

[3]姜竹青.基于初中生思想特点的考虑看其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1).

[4]杨慧芬.“德育量化”的研究与实践[J].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2006.

上一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各层面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创科学氛围培养幼儿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