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美术教育应有的特征

时间:2022-08-17 03:11:48

市场经济条件下美术教育应有的特征

【摘 要】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国家经济快速稳定的增长,市场经济使我国当代美术正处于空前的繁荣状态。随着人民大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美术教育应该具有一些特征,来适应当代人们的需求。

【关键词】目前;市场经济;美术教育特征;现状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美术教育的现状

(1)现行的美术教育体制基本上仍然是沿续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教育方式方法,其劣势已经明显大于优势。比如有些教材的内容仍然是几十年如一日,当今信息时代,资讯时代的有关内容极度缺乏,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当代,尤其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现行的美术教育已经与市场经济无法正常接轨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对美术等人才的需要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不再是仅仅满足于掌握基础知识,能够胜任一般的美术工作,美术教育也不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教与学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现行的美术教育的弊病显现出来了。(2)现行的美术教育在许多方面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现行的美术教育注重基础技法的训练,而忽视学生艺术素养、艺术积淀的训练,注重学生严格按大纲要求,按教师的要求来完成作业,而忽视了开发学生运用基础,主动思维进行艺术创造的能力。注重单一技能的分段完成,忽视了各种艺术技能的融汇。注重学生校内课室的练习,忽视了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注重继承现有的一程不变的艺术观念,忽视了艺术发展的创新、创造等等。以上这些问题都是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我们现行的美术教育体制,如不及时跟上市场的要求,非但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艺术繁荣提高,而且会造成社会艺术需求的断层,对艺术的发展是不利的,对美术教育事业也造成消极影响。

二、当代美术教育应有的特征

第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美术教育应培养出的是复合型的。一专多能的,集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为一身的美术人才。第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美术教育应该具有自身的造血机能,说白了就是应该运用经济手段来参与经济运作。把美术教育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只有美术教育真正深入到经济之中去,才能真正做到对市场经济的促进了解,反过来逐步提高整体社会的艺术水平。

第一个特征在操作上是可行的,更重要的是这是市场经济所需要的,而不是我们臆想的,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创造产品,销售产品,然后获取利润重新再生产,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美术人才不仅能在一二个方面完成工作,而且在可能面临的很多新的课题面前能应对自如。而作为美术人才的直接需要方,不可能国油版雕人才齐全,现实情况是很多用人单位需要的美术人才往往各种美术专业都要涉及,因此,作为为市场输送人才的美术院校不可忽视这种情况而闭门造车,以免造成产品的积压。要做到学生的一专多能,就要求学生在受教育中以点带面,以一专为主,其它为辅。从本质上讲美术各门类之间有其相通之处,这也显示出美术素质艺术素养的重要性。教学与经营相结合,有利于学生达到一专多能,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艺术实践机会,给学生更多的接触经济生活的机会,这正是现行美术教育所缺乏的,现在很多学生反映,他们跟着教师搞一些社会活动所学到的东西比课堂上所学的东西印象深,记得牢,学得快,而且同时学会了处理很多毕业后必然遇到的经济问题,这对美术教育来说正是其在市场经济下所必备的,对美术教育事业本身来说,进行经济运作按经济规律办,就可以在资金等方面取得积累,形成良性循环。

三、结语

改革已经20余年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走入正轨,虽然经过了很多挫折,但各项制度政策已经完善,随着经济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一系列改革,美术教育的市场化时机也已经成熟。市场经济对美术的需求是巨大的,我们不应再一次错过这一机遇。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放开思路,积极勇敢地走一条适应市场经济的美术教育之路。美术教育必须适应市场的需要,承担起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责任,使教育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切实可靠的服务。另外,即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也不能无限制的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是美术类院校必须兼顾的。我国相关的美术教育部门应该制定相对合理科学的规章制度,严格监管美术类院校的教育和发展,使美术类院校的发展规划都有章可循;美术类院校一定要紧密的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来招生,制定课程,使学生能够在学校学到真正用得着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预料是要经过一些挫折,经受一些阵痛,但经济规律是客观规律,市场经济是其一大表现,只要按客观规律进行工作,同时又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我国的美术教育将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参 考 文 献

[1]陈丽莉,李海平.浅析市场经济下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J].大家谈.2010(1)

[2]孟滨.市场经济下的美术教育定位思考[J].东方艺术.2003(1)

[3]陶煊琼.美术教育应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J].科教新报.2005(3)

上一篇:服务业情绪劳动与员工工作满意度关系研究 下一篇:浅谈企业价值观的培育及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