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体育安全问题的规避与应对策略

时间:2022-08-17 08:46:55

小学生体育安全问题的规避与应对策略

摘 要: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要采取有效手段,帮助学生避免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在组织小学生体育活动时,教师要做好运动安全教育,有效规避安全问题。从三个方向出发,尝试对小学生体育安全问题的规避与应对策略做一简单探讨:传授预防运动创伤的方法,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教会学生自我急救的方法,掌握正确的自救技巧;教师要做好安全工作,采取有效方法减少安全事故。

关键词:小学生体育安全;应对策略;运动创伤预防;自救技巧

体育运动本来是一件全民皆欢的事情,但是很多时候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太过投入,很容易出现安全问题。尤其在小学体育课堂上,多数学生在家里都是备受呵护的“小霸王”“小公主”,抵抗挫折能力比较差,也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更容易在运动中受到伤害。教师在组织小学生开展体育运动时,要在运动前确保体育设施的安全可靠,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保护自己的安全,有效规避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使学生得到良好的体育锻炼。

一、传授预防运动创伤的方法,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小学生年纪比较小,没有良好的纪律性和自制能力,尤其到了体育课堂,更容易放松,难以约束,掌握不好度的话,很容易在运动时玩过头,受到伤害。教师在上课前要向学生传授体育锻炼时的竞赛规则,带领学生有针对性地做好热身运动,向学生传授预防运动创伤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学会保护自己。

例如,在球类运动时,教师要告诫学生争抢“球”时动作不要过大,避免伤到其他同学或者伤到自己;跳跃运动时,要用正确的方式落地,不小心摔倒时如何进行自我保护;跑步运动后要做放松活动,帮助疲劳的身体快速恢复,出现抽筋等问题要及时报告教师。

体育运动中有效规避安全问题,最重要的是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学会自己保护自己,不伤害到他人。教师在运动前要向学生说清楚哪些运动方式是安全的,哪些有危险性,这样学生才能在运动中有意识规避危险行为,学会用所学知识躲避运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在课前对学生进行预防教育,使学生了解运动特点或那些容易出现的损伤,以提前预防,防患于未然,有效避免安全问题。

二、教会学生自我急救的方法,掌握正确的自救技巧

教师不仅要在课前向学生传授预防知识,课堂上也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自我急救,提高学生处理运动事故的能力。课前“预防针”打得再好,课堂上学生一“疯”起来,难免忘乎所以,有突况出现。教师的时间精力毕竟有限,很难保证在第一时间赶到事故现场,为学生处理问题。利用课堂时间,向学生传授自我急救的方式也是非常必要的。

教师可用模拟课堂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一次运动损伤实战练习。例如,球类运动中出现韧带损伤时,需要对伤者进行闭合性软组织处理。教师可假设不同的情境,分别请班级学生上台参与急救课堂,让学生掌握包扎、外敷处理、伤部按摩等急救损伤处理。教师可以请学生分别扮演伤者和医务人员,进行损伤处理技巧练习。

体育运动中,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应急自救技巧,可以使学生学会应付常见的运动创伤,以备在发生运动损伤时,由于没有得到应有的简易处理,导致伤患问题加重。如果出现较严重的运动事故,教师还是要让学生及时就医,在医务室得到更专业的处理,不能盲目迷信自救。

三、教师要做好安全工作,采取有效方法减少安全事故

小学生思想还不成熟,有时候对学生说得再多,也难免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小学生体育运动安全问题的有效规避,需要体育教师多多费心。

新生入学前,教师要协同学校做好小学生体检工作,为学生建立卫生档案卡,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健康状况。开展体育活动时,对患有疾患的学生应区别对待,为其制定相应的运动处方。近年来,由于运动不善导致学生猝死的情况偶有发生,教师一定要做好建立个案的工作。上室外课前,教师要认真检查场地和各种器械,检查过程中发现体育设备出现问题,要及时与学校有关部门联系,消除事故隐患,避免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受伤。小学生体育素质还在发展当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操之过急,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安排体育活动,一些危险性较大的体育项目,如铅球、铁饼和标枪等都不适合小学生开展。武术和健美操等体育活动,对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大有裨益,安全隐患也比较小,教师可组织学生适当开展此类活动。

体育运动是非常有意义的校园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还能从小帮助学生树立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但是如果没有做好安全问题的规避,不仅会给学生带来伤害,也会打击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信心和积极性。因此,在开展体育活动时,教师一定要做好体育运动安全问题的规避,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订教学计划,确保在教学中准确无误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得到良好的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林清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法律分析:司法实践的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4(5).

[2]谢庆芝.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危害与防范[J].教学与管理,2013(12).

上一篇:学困生转化对策 下一篇:初探小学数学自主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