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视野下城乡教师资源配置问题研究

时间:2022-08-17 06:53:04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视野下城乡教师资源配置问题研究

摘要:笔者在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调查中发现,赣州市在此方面取得较好进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针对配置不平衡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师资配置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教育公平的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1】赣州市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现象并没有完全解决,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现象依然存在,这种现状直接导致农村学生话语权、生存质量的严重滞后。

一、赣州市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现状

1.教师资源配置结构的城乡失衡

城乡失衡主要是指农村地区教师资源配置在数量、质量上与城市相比存在的差异。课题组调查了赣州几个中小学,如市某A中学现任教师323中,特级教师5人、优秀教师3人、部级骨干教师6人、中教高级109人、中教一级99人、中教二级101人,本科180人、专 科140人、中专及以下3人,省级及以上骨干教师17人、市级20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1人、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26人,参加省级及以上培训150人、市级178人。某B中学现任教师中,中教高级19人、中教一级36人、中教二级8人,本科17人、专科46人、中专及以下123人,省级及以上骨干教师8人、市级6人、县级10人,特级教师6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0人、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20人,参加省级及以上培训教师20人、市级120人、县级36人。某县一中现任教师中,中教高级1人、中教一级19人、中教二级11人,学历本科1人、专科8人、中专及以下23人,省级及以上骨干教师0人、市级2人、县级0人,特级教师0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0人,参加省级及以上培训教师0人、市级2人、县级26人。但是,从这些统计数字中可以看出城乡教师质量的差异。农村地区教师的职称、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的数量明显低于城市,第一学历水平偏低,大多是中专毕业。同为普通初中,市级中教师的第一学历达标率为100%,并且有6人具有研究生学历。农村教师只有通过学历进修来提高自身学历水平,尽管很多人通过函授、成人自考等非全日制教育方式获得了大专或者本科学历,但由于是在职学习所以并没有受到系统的大专或者本科教育,因此专业能力不过硬,不能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到日常教学中,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严重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2.教师资源配置结构的校际失衡

校际失衡指不同学校之间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例如赣州市某实验小学,目前在校学生4700多人、教师300人,师生比为1:16,教师学历达标率100%。该校每年还选派百余名优秀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学校现有部级优质课教师2人,省级优质课教师49人,市级优质课教师239人。学校开设的课型全面、课时充足,并开设了书法课、形体课、游泳课和低年级英语课等特色课程。教师人均月收入(含津贴)2200元。同属公办学校的宁都县某实验小学,目前在校生2896人,教师115人,师生比为1:25,小高高级4人,小学高级45人,初级69人;45岁以下教师10人,大专学历教师113人,中专学历2人,学历达标率100%米;专任教师中有20人参加过“国培计划”培训(国家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计划),50人参加了县级岗位培训。学校现有县级优质课教师34人。学校按照教育主管部门要求足额开设课程。教师人均月收入(含津贴)1763元。地处乡镇的宁都县某乡某小学,现有5个教学班,在校生150人,教师10人,平均2个教师负责1个教学班的所有课程,50%的教师没有参加过任何进修培训,县级优秀教师1人。教师人均月收入(含津贴)1563元。显然,处于不同位置的学校校际资源严重不均衡,市区学校师生比高于农村学校,市区学校教师平均负担学生数多于农村学校教师负担学生数,形成了市区学校、县区学校、农村学校逐步递减的趋势。但是农村学校教师在工资待遇、进修培训等方面又低于城市教师,这种现状促使农村教师向县区以上学校流动,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骨干教师匮乏,教学质量相对较低。随着校际间教师待遇差距的迅速扩大,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流动更加明显。教师的流动带动学生的流动,学生不断向县区学校、市区学校流动,客观上拉大了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之间办学质量上的差距,形成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师待遇差、优秀教师外流、教育质量下降”恶性循环的局面,使区域内学龄儿童不能充分享受到义务教育的优质资源。

3.教师资源配置结构的科际失衡

科际失衡指不同学科之间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据调查, 赣州市中小学教师科际结构存在着严重不平衡现象, 且农村比城市更为严重。赣州市某实验小学开设16门课程,宁都县某实验小学开设14门,而某乡的小学仅开设10门。赣州市一中学开设17门课程,而宁都县某中学和乡一中学仅开设10门。在农村,一些学校不能按教学大纲开设课程,囿于专业教师匮乏,英语、音乐、美术和计算机课程不能开齐开足,即是开设,也是由非专业教师代替,无法保证教学的实际效果和质量。目前,农村中小学最为紧缺的是英语、计算机、音乐、美术、体育、科学、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教师。有些地方想招聘这些教师又无人应聘, 以致许多农村学校英语有课无人教, 计算机有设备无人能操作, 造成资源浪费。在农村教师中,还普遍存在“教非所学”的现象。这些现象说明, 农村学校许多学科缺乏专业教师, 从而导致许多教师所教非所学,使一些学历、专业合格的教师在兼教的科目上变成了不合格教师。另外,上世纪80、90年代民办转为公办的教师在农村学校中占很大的比例,这一部分教师敬业爱岗,但绝大部分知识层次低,不懂英语,不会微机操作,缺乏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应的教育理论知识,这使得他们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只能“照本宣科”,满足不了学生的实际需求,跟不上教育的发展,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和实施的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也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从这些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城乡师资结构中科际失衡依然存在。

二、赣州市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不平衡的原因

1.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导致了优质师资由农村向城市流动

由于城市的经济发达,稍有能力的农民都去城市打工,农村留下的基本都是一些老人和留守儿童。虽然打工者可以赚钱回农村来补贴生活,但是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多大的促进。近年来,赣州县域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差距是很大的。赣州县域经济多表现为农业不强,工业弱小,财政贫穷,基础落后的局面。因此,赣州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赣州市义务教育和义务教育师资的非均衡发展。尽管本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非常重视农村教育,但与城市教育发展相比,农村教育的发展基本上处于滞后的状态。另外,优越的城市经济环境和福利待遇吸引着优秀毕业生和骨干教师,农村却成为优质师资纷纷逃离的地方。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导致了优质师资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在农村教师队伍中,民办转为公办的教师比例很大,这部分教师年龄大、知识老化,亟待提高素质、更新教学理念。一端是城市优质教师资源的汇集,另一端是农村大量的不达标教师资源的汇集,两相对比势必加剧地区间和学校间师资质量的差距,导致基础教育师资的非均衡发展。

2.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带来的问题

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重申了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分级办学,分级管理” 【2】曾经使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国家只承担城市的义务教育经费,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费用一般由县级政府来承担。于是,县级政府的财政能力就成了决定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关键。两次税费改革后,县政府已无法承担起沉重的财政责任。这样的话,农村教师由于工资收入缺少来源,就只能纷纷外出打工或调入城市学校,从而造成了农村教育质量越来越差的恶性循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各地财政收支状况的差异,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尽相同,造成城市中小学办学条件较优,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较差。近年来尽管各级政府均采取了一些措施,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但与城市优质中小学相比,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办学条件的差距必然影响农村学校优质教师资源的配置。

3.城乡学校优质生源爆满和农村薄弱学校生源不足的矛盾

长期以来,在我国教师资源配置过程中形成了先城市学校后农村学校、先高层次学校后低层次学校、先重点学校后非重点学校的配置模式,导致了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城乡优质学校学生源爆满和农村薄弱学校学生源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这一矛盾拉大了城乡之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距离。由于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管理不规范,师资力量弱,生源持续外流,生源不足导致教育资源闲置,教师配备减少,规模效益不能显现。而城市中小学办学条件好,规模大,管理规范,师资力量雄厚,教育教学质量较优,生源爆满,大班额或超大班额的情况十分突出。虽然政府特别强调义务教育阶段不应有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之分,但多年来形成的局面很难一下子改变。义务教育阶段层层设置的重点学校,加剧了基础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的失衡,导致了区域内学校之间差距加大,这种人为制造的差距,造成了一大批基础薄弱的“差校”。重点学校绝大多数设在城市、城镇,从而有利于城镇学生的升学。这种把学校、学生分为不同等级,为了选拔少数“尖子生”,而使多数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的利益受损的恶性竞争的现实,违背了义务教育的性质和宗旨。如此一来,农村学校和市、县直属学校的办学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导致赣州市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非均衡的现状越来越严重。

三、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的路径

1.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继续推行《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中有关对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4】的管理体制。地方政府要出台一些具体政策,明确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下决心推进公平教育的职责,努力克服干扰和破坏教育公平的弊病:取消基础教育阶段的一切形式的重点校、示范校等一些形象学校;取消对优质学校“锦上添花”的传统做法,取消对优质学校的政策优惠;改变教育投入方向及其管理体制,最大限度地缩小地区差距。继续加大政府投入,提高生均公用经费和“一费制”标准,逐步扩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覆盖范围。增加专项资金,按省定标准配置体、音、美、电教实验器材。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切实改善农村中小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办学条件。

2.改进中小学新教师补充机制,鼓励大学毕业生长期在农村执教。

在提高现有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和教学能力的同时,改进农村中小学新教师补充机制是实现教师均衡配置的主要途径。中小学教育质量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业务素质,另一方面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态度,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因此,保证补充到农村的新教师能真正安心工作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补充农村教师资源,首先,可以将现行“免费师范生”政策重心下移,让二类本科院校甚至是三类本科院校来承担这项任务,这些学校的学生到基层工作应该具有更高的满意度;其次,适当延长“特岗教师”的服务年限,被聘任教师一旦上岗必须严格执行协议,否则,“特岗计划”就会成为一些大学生寻找工作的“缓冲器”,不能真正解决农村高质量教师缺乏的实际问题;再次,对于新增师资的配置,应该以区域统一配置为主,让师资薄弱学校拥有优先挑选新的优质师资的权力。

3.继续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

最近几年赣州市为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支援和帮助农村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努力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学校优势互补,均衡发展,共同提高的目的。实践证明,通过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在一定程度上既弥补了农村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又把城区学校优秀的教育传统、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带到农村学校,有效提升了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缩小了城乡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存在的差距,推进了全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所以,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是有效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别的重要举措,应该大力推广。

总之,课题组成员经过对赣南地区,特别是赣州市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情况调查后认为,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配置均衡只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手段,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不均衡走向均衡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所以,师资配置在义务教育阶段只能实现相对的均衡,而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也应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中发[2010]12号)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

[3]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教政法〔2012〕2号)

[4]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 (国发〔2005〕43号)

[5]中共江西省委 江西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 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

注:此文为2012年度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立项课题成果。

上一篇:初中化学教育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探究 下一篇:试论老舍作品语言的幽默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