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范文

时间:2023-03-05 03:11:3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范文第1篇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19个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涵盖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目前中小学使用的课标是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经过十年使用,教育部门发现一些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是在认真总结十年课程改革实践的基础上修改完善的,坚持了“三个面向”的方针,按照民主、科学的程序进行。此次修订工作经历了开展实验情况的调研、确定修订的原则和重点、加强力量,建立机制、组织开展修订工作、广泛征求意见等阶段,是一个反复修改、不断完善的过程。

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积极回应社会各界对教育问题的关切,努力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出发,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容量和难度。在课程容量控制上,大部分学科进一步精选了内容,减少了学科内容条目。在课程难度控制上,有些学科直接删去了过难的内容;有些学科降低了一些知识点的学习要求,从“认识”和“理解”调整为“了解”;有的学科对难度较大又不宜删除的内容,以“选学”方式处理,既增加课程弹性,也控制了难度;还有些学科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当调整了不同学段的课程难度,使梯度要求更加清晰,更好地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

教育部对落实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组织开展全员学习和培训,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修订后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变化。二是根据修订后印发的各学科课程标准,组织教科书的修订和审查工作。三是要指导广大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动手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四是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确定科学的评价标准,改进评价方式和方法。五是结合本地区实际,整合学校、社会、网络等方面有益的课程资源,为教师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创造有利条件。六是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全面部署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宣传、培训和教研工作,切实解决好师资、实验仪器设施设备配备等条件保障问题,确保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全面落实。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学课程标准 思考

自从2001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展开。比较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和以前的教学大纲,有很多新的要求和新的理念,本文在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阐述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教育观点和建议。

一、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要求

与以前颁布的教学大纲相比,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学生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一数学思考目标。在以前的数学教学大纲中,强调观察、实验的结论不可靠,更没有提出猜想这一数学任务。我国的1963年颁布第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学教学大纲,被概括为“双基”+“三大能力”,双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三大能力即“基本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受这部大纲的影响我国的数学教学在数学思维方面只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没有提出合情推能力培养的任务。本次新课标第一次把合情推理能力与论证推理能力并重的提出,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亮点,更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合情推理即为猜想,猜想的两种基本形式是类比和归纳。

“合情推理”这一概念是波利亚第一次提出来的,是波利亚的贡献之一。他是这样强调合情推理能力的重要性及其与论证推理的关系的:“一个认真想把数学作为他终身事业的学生必须学习论证推理;这是他的专业也是他那门科学的特殊标志。然而为了取得真正的成就他还必须学习合情推理,这是他的创造性工作赖以进行的那种推理。”从波利亚的观点可以看出,合情推理能力与创造性工作密切相关的,没有合情推理能力就谈不上创造。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综上所述,无论是创造、发现、提出新的问题,都需要合情推理能力。

二、关于培养合情推理能力的思考

关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本文从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教师的数学教学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从数学学习的角度看合情推理能力

数学学习是根据数学教学计划、目的的要求进行的,由获得数学知识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过程。

弗赖登塔认为,现代的数学教材是用演绎体系编排的,这种演绎体系的完美形式的教材掩盖了数学的发现过程,所以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要求较高。“再创造”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这本身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合情推理能力。

这种演绎体系的教材,需要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时要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合情推理能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为此,数学教学中坚持这两种能理性并重的原则。

2.从数学教学的角度看合情推理能力

不完全归纳法与合情推理能力

不完全归纳法仅列举了归纳对象的一小部分,前提和结论之间未必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在科学研究、数学教学和数学解题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到的猜想,可以给人们提供一定的线索,作为进一步研究的起点;可以帮助人们发现和提出问题,丰富数学研究,推动数学发展。(2)中学数学教材中有些公式和定理,在学生基础知识有限的情况下,为了让学生暂时接受其真确性,常常用不完全归纳法给出。(3)利用不完全归纳法的思想,恰当地考察数学问题的某些特殊情形,常常能给我们一定的信息,帮助我们由特殊认识普遍性。

案例2:1条直线把平面分成2部分,且都是无限的;2条直线把平面分成4部分,且都是无限的;3条直线把平面最多分割成7部分,无线部分是6部分,….我们就可以猜想出:“同一平面上的直线把平面最多分成2个无限部分”。

类比法与合情推理能力

类比推理又称类比法,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都具有某些相同和相似的属性,且其中还具有另外某些属性,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这些相同的和类似的属性的思维形式。它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其推理形式:

案例1:“圆的面积等于以圆的周长为底,以圆的半径为高的三角形的面积”通过类比可以得到立体几何中的定理“球的体积等于以求的表面积为底,以球的半径为高的三棱锥的体积”。

案例2:由于分数和分式都具有分子、分母这种相同的形式,从而由分数的基本性质,推得分式也具有同样的性质。

案例3:立体几何与平面几何中有许多类似的定理,立体几何中有些定理可视为平面几何中相应定理的扩展(点引申为线,线扩展成面)。

三、小结

通过对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与再思考,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在中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至关重要。实施创新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特别是关于波利亚的“合情推理”与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相关著作的学习和研究,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育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及注释:

(1)(2)波利亚 著李心灿等译 《数学与猜想》第一卷 科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第一版 第2页;

(3)爱因斯坦 《物理学进化论》 上海科技出版社,1962年版,第68页。

课题名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材分析;教学法;内容;语言组成

在初中英语教材不断改版的背景下,本文通过总结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英语实验教科书的特点,希望在教师教育领域,尽可能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迎合学习者的需要。通过对教材的教学法、内容、语言组成的分析,尽可能为其提高在课堂教学上科学决策的能力提供建议。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本分析和统计分析的方法。教材探究过程中呈现的基本框架源自Bob Adamson的《中国外语教育史》,围绕教学法、内容和语言组成三个方面展开。

【基本框架(成果)】

教学法:

《英语(新目标)》教材单元的主体结构框架可分Section A, Section B和Self-check。本文首先采用统计分析法,对全五册涉及的相关教学法进行了研究,如图1所示:

图1 各种教学法所占比例

由此可见,尽管编者认为教材主要使用任务型教学法,其占比还不算是压倒性的。其中直接法、听说法的辅助作用较明显,而结构法和交际法的使用比例十分接近,这使得课堂教学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接下来,本文将对任务型教学法和直接法在书中的运用进行分析。

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方式。它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以任务为中心,在运用语言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来学习、体会、掌握语言。如图2所示:

图2 第五册第十单元Section B的4

该题要求学生把上一环节3c中的搞笑故事告诉同学,并组织投票选出“最佳笑话”“最尴尬笑话”和“最有创造力笑话”。这需要教师在设计任务(task)时,充分把握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表现力,调动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对学过的内容加以熟练运用。

直接法(Direct Method)就是直接用外语教外语,不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也不注重形式语法的教学方法。原则是以模仿句子为主。如,第三册第六单元1b “Listen and number the pairs of twins[1-3]in the picture.”题目要求学生通过听对话,给图中正在唱歌、弹吉他和打鼓的几对双胞胎编号。此时学生只需看懂给出图片中人物的活动,利用已经学过的词汇来分辨听力句子中包含的关键信息,不必依靠母语解释。这样一来,教师可以利用磁带中纯正的语音来锻炼学生的听力,继而引导后续的口语模仿练习。

教材语言的真实性较强。编者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充分考虑到中学生所关注的人、事物和事件,选择了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语言。例如,第四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关于生日聚会、年会的,Section A的1a陈述连线题中就有如下内容:

图3 第四册第五单元Section A的1a陈述连线题

图3提到的西方人参加聚会需要带的伙伴、穿的衣服、乘坐的交通工具等,也是中国学生参加平时的生日会、同学会经常碰到的方面,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共通之处。而随后的回答,比如,聚会迟到,感觉抱歉,“玩得开心”的表达也符合大家的情绪体现,真实可信。但问题和回答中分别反复以“I think I’m going to...”和“If you do,you’ll...”开头,有些机械和生硬,缺乏灵活变通。

内容:

教材的内容服务于教材的设计理念,真正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体现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可以在充分利用已有材料的前提下,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同英语使用联系起来。为研究教材的主要内容,笔者综合分析调查1~5册话题并作了分布统计,如图4所示:

图4 全五册话题统计

其中形象具体的“自我与人际交往”话题占很大比例(44.25%),其次是“事物描述(26.23%)”和“休闲活动(19.67%)”,而“地理(3.3%)”和“科技与人文教育(8.2%)”等抽象知识性内容较少。这里的“自我与人际交往”包括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生活习惯以及其在家庭和学校里的人际交往,“事物描述”涵盖了学生时常接触到的学习、生活用具和其他可以进行简单描述的身边事物,“休闲活动”指的是学生参加的课余和假期的各项活动,“地理”是有关国内外的基本地理常识和故事,“科技与人文教育”包含初中生能接触到的简单科学知识和实例,以及国内外文化熏陶下的素质教育。

由此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该教材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注重细节,真实性强。因而初级学生就可以灵活地运用交往语句。其中出现的大量关于人际交往的阅读和练习旨在促进学生的口语和社会交际能力,而其他的事物和休闲活动描述也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场合有话可说。然而经过观察比较可以发现,编者对地理、科技与文化教育等常识性、知识性、有内涵的内容选取不多,导致学生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专用语言的接触较少(毕竟初中生正在学习相关社会和科学课程,可以适当结合英语学习)。

“Where’s Your Pen Pal From”这个单元鼓励学生讨论各自笔友,如“来自何方”以及他(她)的相关个人信息;引导学生把知识和个人经历结合起来,如填写自己的个人爱好等;提示学生填写符合生活需要的资料,如填写学生信息卡。如图5:

图5 第二册第一单元Section B的3b

从上面的图文可以看出,教材要求学生先读懂右侧的学生信息卡,然后完成左侧的填空。这个练习的选材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交往中常见的“笔友”话题,所用的信息也是联系中经常使用的,属于中学生所熟悉的“自我与人际交往”方面。继续深入分析能够发现,因为教学对象英语知识积累的局限,其中的单词和句子简单而单一。这虽有利于教师巩固和测验词汇和语言点,但如此表达较死板,没有明显的连贯和统一(如再加上一些“and”“but”等词)和惯用语搭配,不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自我表达。

本文研究分析过后得出的建议是,教材编订者可以适当变化听说读写的练习顺序,在材料中更新和融入英语地道表达、中国文化生活环境等的相关内容,在书本最后附录一些与主题相关的知识拓展部分供学生需求。本次研究尚未对教材中地道英语表达的具体设置方式有所涉及,希望今后的研究能完善此文。

参考文献:

[1]Bob Adamson. China’s English A History of English In Chinese Education [M].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04.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范文第4篇

《修订稿》在总体框架、设计思路、课程理念和总体目标等主要方面基本延续了《实验稿》课标的思路,对某些具体内容做了微调;对任务型语言教学、课程评价等意见比较集中的内容进行了修订;对部分细则的先后顺序进行了调整;提高了对不同学段和不同地区差异情况的适应性,特别是对小学阶段教学指导的针对性;附录部分分别提供了二级和五级参考词表,课堂教学实例和评价案例也更加丰富具体。

《修订稿》除了体现各学科共有的特点之外,还体现出外语学科自身的特点,可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理念更先进。突出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性,更符合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培养的需求;强调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更符合外语学习的内在规律。二是目标更清晰。在对原有五维目标进行微调的基础上,特别对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技能要求提出具体的分级要求,提供了小学英语教学参考词表(423词),便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三是方法更具体。突出体现在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更具体,更符合当前多数地区的教学实际,案例和评析更加具体详尽,指导性明显增强。

《通过英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奠基——英语课标修订组组长陈琳教授谈〈英语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实施》,载《基础英语教育》2011年第8期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减负”这个问题,本次课标修订有很大变化。从英语学科来说,“减负”主要是学习内容、学习量的“减”。修订后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对语言技能的一些要求有所降低。另外,在学习的内容方面主要通过两个措施来实现“减负”:一是词汇量的降低,二是课题的压缩,同时,也应看到,“减负”不单纯是一个“减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贯彻正确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实现“兴趣+有效”,使学生爱学、想学、有收获,不把学习视为“负担”,这就实现“减负”了。

关于“任务型教学法”问题,外语教学的教学法问题,我们强调外语教学实践和理论的统一,以实践为主。尤其是小学外语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实践上,而不是刚一接触外语就讲授大量的如语法等语言理论,这一点是以前中小学外语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前的外语教学,教师用汉语整天在课堂上讲理论,教学生什么叫时态,什么叫形容词,什么叫副词等,小学生没有什么开口的机会。我们要打破这种现象,就要坚持实践第一。当然,理论也很重要,到一定阶段,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再去系统学习语法。我们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曾有这样的提法:“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曾有意见认为,我们只提倡一个教学方法,即“任务型教学法”,好像其他教学法都错了。所谓“任务型教学法”,简单来说,就是在日常教学里注重学生能用英语做什么,即用英语中的“Can do”来要求学生,我们要贯彻这样的理念:无论课内课外,让学生用外语完成我们设计好的任务。简单来说,就是培养学生用英语来“做事情”的能力。为此,在修订稿中,我们对这一理念叙述为: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课标修订:小学英语有啥变化》,陈力,载《小学教学设计·英语》2012年第4期

语言知识方面的主要变化:(1)对要求学生了解的语音、语调现象,明确提出了句子重读、连读、节奏、停顿、语调等具体内容(原初中三级的要求)。对关注度很高的音标教学问题,此次修订仍未提出具体教学要求和建议,在学习进程设计上存在断层,留了点儿遗憾。(2)词汇:修订课标首次明确了小学阶段的词汇表,要求学生能“初步运用”423个核心词汇。这样,日常教学和评价检测等就都有了更明确的依据。词汇教学途径方面,修订版课标强调要在具体语境中结合音、义、形进行教学。(3)语法:修订版课标明确了小学英语语法知识的范围:名词的单复数形式;主要人称代词和形容词性物主代词;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等四种时态;表示时间、地点和位置的常用介词;简单句的基本形式。有了这个范围之后,小学语法教学就有了基本依据,有利于减少教学中的各种极端做法。虽然修订版课标圈定了小学语法教学的五项内容,但具体学哪些、学到什么程度,还得由老师们自己来把握。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两点:一是教语法也要以理解意义为主,捎带关注一下词句的结构和形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就可以了。不宜离开词句的意思、离开具体的语境,去孤立地讲结构、形式的条条框框。那不叫语法教学,更不适合小学生。二是要控制内容的量和深度。不必在教材中见到所谓的“纲内语法”就一个都不放过。如果能把教材中出现较多的、学生较容易理解的、常用的语法现象,结合具体语境去学习理解掌握,那就很好了。确实需要分析讲解语法规则的时候,也要立足意义,点到为止,不宜搬出语法工具书,把很多不适合小学的内容拿出来给学生“加餐”,那样会导致孩子们“消化不良”。

《一门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双重性质的课程——〈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修订解读》,郑文,李冬梅,载《浙江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

新版课标充分考虑到小学英语师资现状,明确小学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单列出小学阶段应该学习的语音项目、语法项目、功能项目和话题项目,减少了小学阶段需要学习的话题范围,调整部分语言技能的目标要求。对小学阶段的词汇(二级)提出了弹性要求,总量为600—700个,列出了423个基本词汇:删除了二级“话题”要求中有关植物、玩具、时间等内容。减少了一级和二级语言技能中学唱英语歌曲和歌谣的数量;将一级“玩演”中要求“能表演英文歌曲及简单的童话剧”改为“能做简单的角色表演”。将二级目标描述中的“说”的要求中的“语调达意”改为“语调基本达意”,同时,从把握好语言渐进性规律出发,在一级“写”的要求中增加了“能模仿范例写词句”,在二级“写”的要求中将“能正确地使用大小写字母和常用的标点符号”提前,凸显字母书写的基础要求;在二级“说”的要求中新增加了“能就日常生活话题做简短叙述”;在二级“读”的要求中增加了“能看懂贺卡等所表达的简短信息”等语言运用的要求。这样的调整是为了适当控制难度,并体现语言学习的规律,有利于目标的逐步达成。

新版课标针对实验稿在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方面的二级目标比较笼统,缺乏可操作性的建议和案例等问题作了具体的补充和修订。提出“小学的评价应以激励学生学习为主”,采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评价形式。小学阶段的评价应以形成性为主,重点评价学生平时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表现;小学高年级的终结性评价合理采用口试、听力和笔试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考查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同时,还提供了大量操作性很强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例、评价方法与案例、技能教学参考建议等,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落实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

《“用英语做事”:能力导向的英语课标修订——专访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组》,杨孝如,载《江苏教育研究》C版2012年第5期

突出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修订后的英语课程标准进一步反映了国际外语教育的发展趋势。外语教育从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转向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学习外语的过程不是一种枯燥地背诵和记忆的经历,而是一个积极主动地学习的过程,一个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过程。课程目标的变化必然带来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变化。修订后的英语课程标准以描述学生“用英语做事”为主线,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音乐课程标准 高师音乐教育 课程体系

随着音乐课程标准的深入开展,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师的改革热情高涨,课堂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对新课程理解、参与、支持,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的、坚实的支撑力量。同时,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也使我们对解决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增强了紧迫感。《音乐课程标准》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全新的信息。然而,对于高师音乐教育来讲,如何真正做到人才的培养与新的教学理念和学校课程体系的要求相一致,更好地推进课程改革,是值得深思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高师音乐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新世纪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分科设置为主流的学科课程体系已不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要求。课程体系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但核心主要是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三个方面。目前,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着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排他性,缺乏弹性、开放性;课程内容陈旧、脱离实际的问题。

(一)课程结构不合理。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就大的框架和体系而言,是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的模式。“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缺乏整合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①追求各自学科专业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专业的纵深发展,把分科课程的知识与整体范围的知识割裂开来,忽视专业和学科的横向联系。许多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师资其知识结构往往局限于某一专业,只强调了本学科某一领域纵深性,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高师教育是培养师资的专业化教育,培养目标决定了必须强化师范特色。特别是在《音乐课程标准》全面推进的今天,培养具有综合艺术教学能力的师资,对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尤为重要。

(二)课程设置具有排他性,缺乏弹性、开放性。

在课程的设置上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即与培养目标或实现培养目标已设置的课程无直接关系或关系不大的课程基本上都排除在课程体系之外。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强化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从而造成学生知识面过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的局面。

“从课程设置来看,高师音乐专业的课程主要由普通教育课程、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三部分组成。普通教育课程是对学生普遍进行的专业知识以外的‘公共课’的教育。它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个性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时普通教育课程设置本身也还存在一些问题。缺乏选修课,课程门类过于单一,课程设置缺乏弹性、开放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修课程的余地很小”。②

(三)课程内容陈旧、脱离实际。

“课程内容繁、难、多、旧、偏重书本知识,脱离学生生活及社会发展”。①有些内容不能及时反映音乐学科研究成果,内容庞杂且概念不清,知识结构不系统,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更无法进行学科之间的交融和渗透,还有西方音乐的理论技能知识比例远高于中国音乐。观念上的落伍,内容上的陈旧,严重制约了学生素质的提高,脱离了高师的自身特点,脱离了培养目标,致使高师音乐学生毕业后无法胜任教师的职业,甚至有些教师、学生一味地向专业音乐学院看齐,以演奏家、歌唱家、理论家为终极目标,以至有相当一部分的毕业生(尤其是专业方面有特长的)不愿意或不安心从事音乐教育(尤其是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而改行,造成音乐教师流失现象严重。

二、对高师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

针对高师音乐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当前音乐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过去注重学科的教学转向全面培养综合素质提高的教学,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业务、身心等各项素质得到协调发展,保持并突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提出本人的改革建议。

(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合理的调整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性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专业课程的结构原则应当是:以音乐审美为统领,音乐表现为载体,音乐创作、音乐文化为两翼,音乐教育为基础,形成各有侧重、相互关联、相互贯穿的课程体系”。③“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的设置应体现出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即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③

1.师范性,就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专业音乐院校在培养目标方面的主要区别。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以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为目标。对于音乐教师来说,音乐表演艺术、音乐理论、音乐创作等专门技能、技巧、理论知识的修养不能以“专、精、深”为追求,那是对专业音乐人才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所需要的是“全、正、质”。“全”,需要全面发展,“正”,需要方法正,路子正。不仅为自身的深造打下基础,而且为将来能够用正确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质”,不以数量为追求目标,而是求其根本的质量,求其精华。另一方面,对于音乐教师来说,必须把握科学的教学方法,为今后从事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2.专业性,使学生具备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需要的理论、知识、能力和素养。这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专业性要求,区别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转变学生重视音乐专业课,忽视教育教法课;重视技能训练,忽视理论学习的不正确观念。要在肯定学生重视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教育理论和专业理论学习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以会“教”作为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的标准。

3.基础性,指的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本科阶段。该专业的培养目标除了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外,还应当为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里的基础,不仅指具备热爱音乐,享受音乐的基础,更重要是的学会“学习”,学会“传授”,具备终身学习音乐、传授音乐的基础。

(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

1.加强基础课程教学。只要是一门学科,必然会有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因此,对于音乐教育来说,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必要的,既是人的整体素质中音乐素质的一种需要,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奠定了基础。加强基础学科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学习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需要注意的是,在我们的专业基础教学中,“必须改变以往音乐课程中单纯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的倾向,改变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式,把它放在具体的音乐实践中,同情感、态度、兴趣等因素紧密结合,并看重学习知识获得技能的方法与过程。把审美教育与音乐知识的学习巧妙地结合起来。”④

2.增强优化课程设置。把握《音乐课程标准》的主导精神,确立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基本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教育师资。对现有的课程作出相应的调整,减少不必要的课程,课时增减要得当,基础技能课和基础理论课要有切合实际的标准,重视教育理论课以及实践类课程。

3.强调学科间的融合。《音乐课程标准》提倡学科间的综合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在课程改革中还应当合并一些课程,保证音乐学习的延续性和整体性,加强学科间的综合性。教学中既要强调各学科的个性,又要强调各学科的共性,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各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渗透,扩展音乐学习的范围。如:声乐与表演、合唱与指挥、乐理与视唱练耳、音乐史与欣赏、和声与即兴伴奏,钢琴与弹唱等等。把专业理论应用到专业技能上,把专业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使教学更加丰富,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还能紧密结合培养目标,体现音乐课程贯彻综合的原则。

(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更新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多、旧、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⑤

1.组织编写适应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需要的教材。音乐教材是进行音乐教学最基本的媒体和资源,也是实施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保证。所以,它对于音乐教学效果的优劣成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国家对音乐教材的建设非常重视,不仅在公布的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两份《音乐课程标准》中,对教材编写的原则及相关问题提出了具体意见,而且通过教材编审委员会对编写的教材进行严格的审查、把关,从而保证了出版课本的质量。

2.把《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作为高师音乐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从中获取新信息,形成新观念,把握新方法。认真学习《标准》,认真理解义务教育关于音乐的“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⑥和基本理念的深刻的社会含义,从而制定自己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模式,使高师音乐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相统一,不至于出现脱节的现象,使学生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改革需要,实实在在的为基础音乐教育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突出音乐教育类课程的设置。“这类课程包括: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学、中外音乐教育理论体系、音乐教育电化技术、音乐教育教材教法与教案写作、教育见习、实习”。⑦把课程学习与教育实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活动的顺序可采用学习――见习――学习――实习――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到教育第一线去感知、对照、研究和总结。

4.扩充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性。在教学计划规定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各种专题讲座。请专家来校讲学、进行学术交流以扩充教学内容,提供实践条件和机会,定期举行各种音乐会、专业比赛及各种演出活动,组织学生合唱团、舞蹈团、乐队,组织他们定期到中小学见习等,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及师范技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组织、管理的能力。

三、结语

在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实行重大举措的时候,高师音乐教育也必须根据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需要,对其课程体系进行一系列的改革。《音乐课程标准》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只有立足于《音乐课程标准》,积极探讨高师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中的问题,真正达到音乐课程标准与高师音乐教育的统一,才能适应现代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发展。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期,第一章第3页。

②姚莉莉,王晓平.《宏观视野下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③⑦王耀华.《关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体系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03年第2期。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期。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期,序言第2页。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期,第1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3]姚莉莉,王晓平.宏观视野下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3.

[4]王耀华.关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体系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03.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范文第6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能力培养;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3.7

一、总体要求

学生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智力均在发展阶段,教学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渗透德育,使学生人格、素质得到培养和完善,引导学生身心智力健康发展。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要点,还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灌输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学生心理特点与学习态度

1、初中学生心理特点

初中学生生理心理都在发育阶段。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发展,但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化还未完成,处于发展阶段。八年级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是思维发展的转折点,容易引起学生的成绩分化,影响学生道德思想的转变。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对学生素质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德育与教学的相互渗透、结合是必然的。

学生虽然有独立思考能力,但存在片面思维。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呈现出了批判性,经常会不满意师长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喜欢自己探究、摸索现象的规律,独立性和批判性明显呈现。学生喜欢和人争论,尽管存在盲目性,但这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好时期。

2、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习态度的影响

身心的发展与成熟,对学习态度有很大转变,学生在这个阶段好奇心较强,对事物都有强烈的求知欲,这个时期的学生因为容易产生叛逆心理,也就容易有厌学情绪。由于心理的不成熟,对学习的兴趣难以持久稳定,会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喜爱科目,导致产生偏科现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习态度的关键,培养学习动机的重点。学习动机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兴趣、动机、态度的循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是教学取得成功与否的关键,学习兴趣决定着学生对课程掌握的能力,学习动机影响着教学的质量。

如何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一直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究的问题。学生刚刚接触物理,有新鲜感,有好奇心,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物理特有的实验,使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为以后的教学做好铺垫。

其次,利用物理知识解释一些奇异的现象,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很大的帮助。好奇心是内部动机的原型,由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再转化为自主的学习行为。要让学生认识到现有的知识、能力、思维与教学目标的差距,认识到解决差距的意义。学习动机的真正发展离不开过程的感受和成功的体验。

2、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学会提问是学会学习的重要方法,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学会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发现问题是求知的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能主动去发现问题,帮助他们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取得一定的进步。首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其次,教师示范提问,教师的提问对学生的提问能力有直接的影响,如果教师善于提问,学生也会养成发现并提出问题的习惯。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问题无所谓对与错,重要的是学生能否表达其思路及看法,无论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实际意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引导解释,帮其建立信心和兴趣。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才的竞争,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被摆在了显眼而又重要的位置。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中必须适时的引导、启发。提问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好的提问技巧对学生的思维引导有着很强的作用,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兴趣。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要重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学生充分掌握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才能够自如的发挥。中学生好奇心强,好胜心也强,如此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会很强烈,他们的发散思维会得到很好的训练。

四、德育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

1、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在个人修养,素质培养方面也是学生的榜样,教师认真、负责的个人形象和发挥出来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人格、世界观、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2、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教师应当能够深入分析钻研教材,挖掘其中的德育素材,培养学生的辩证思想,使其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学生在学习中领会和体验事物的相对和绝对、抽象和具体、表象和本质、对立和统一、特殊和一般的辩证关系。教会学生以辩证的观点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高学生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学习物理定律或物理概念时,应当有意识的将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坚定的科学信念渗透到教学当中,使学生认识到物理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它的建立并不是随随便便凭某些人的主观意念想出来的,而是经过一系列严谨的实验证实、推导而来的,物理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凝聚了多少前人的血汗和智慧。

在实验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要求学生认真的做实验,对实验结果决不能马虎对待,一定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真实的记录数据,并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不能为了实验结果而做实验。认识到实事求是的可贵与重要,通过介绍科学家追求真理的事迹,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4、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资源;提高能力;有效练习;培养习惯

数学知识逻辑性比较强,是许多学生学习的难点,如何进行既活泼生动,又有效扎实的数学教学活动,一直是小学数学教育探索的重点。本套教材依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培养目标,为小学数学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教材是我们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和依据,为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指明了方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理解和利用教材,才能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本套教材来说我们要把握以下几点内容:

1.正确把握教材的教学要求

本套教材是在以往教材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既有继承也有创新,因此,教学要求也有了相应的变化。这就要求老师在把握好教学要求的情况下,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思维方式,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活动。以二年级数学中线段为例:线段的概念较为抽象,也无法借助实物帮助学生理解,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较为困难。在以往的教材中,线段是在直线的基础上认识的,而在本套教材中,只让学生认识线段。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切不可随意地提高要求。可以让学生在测量实物的基础上认识线段,进而让学生总结出线段是直的、可以测量的图形。

2.善于利用情境图

在本套教材的设计中,依据具体的教学活动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了许多情境图,使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更加紧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例如,在学习两位数的加减法时,可以利用“学生春季出游的车辆安排”这一情景图,让学生自己提出乘车的方案,引入数学教学中,并将这一问题的解决贯穿于两位数加减法的学习过程中。但是,在情境图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问题。由于情境图所呈现的内容丰富,学生在学习中很难将要学习的内容与情景直接联系起来,这样很容易使课堂偏离教学的内容。因此,老师在利用情境图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好对学生的引领作用,使情境图的设计能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

二、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本套教材的编写,依据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的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的实际经验出发,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数学互动的机会。例如,在本套教材的编写中,为学生精心设计了“做一做”“猜一猜”“算一算”等开放式的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为学生提供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只负责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情景和活动,把探究的环节留给学生,鼓励每位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和交流。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体。再如,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取数学知识。在学习“立方图形的初步认识”时,老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准备各种形状的物品,让学生根据形状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观

察,理解物体形状的特征。将感性的认识抽象化,形成新的认识。

三、组织有效的练习活动

数学学习离不开大量的练习,本套教材的编写为师生提供了大量的练习资料,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但是,如何更好地让学生进行有效的练习,需要老师的良好组织。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应从学生学习情况的实际出发,组织丰富、有趣并有效的练习活动,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在练习中的问题和掌握情况。例如,在学习“认识半时”时,老师可以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起床、上学等几项活动的时刻。也可以采用互动练习的方法,学生一个说时间,一个动手拨。还可以采用自由选择的方法,让学生拨自己喜欢的时间,并讲出喜欢的原因。这样环环相扣,既加强了训练的力度,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

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时期的教育要求学生必须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的重要方面,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但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因此,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帮助。老师只有及时地督促学生,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教材的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小学数学老师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了一个契机,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学方式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适应时代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学方式也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需要,为培养更加优秀的新时期人才积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放.渗透数学化归思想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6).

[2]董文婷.“数形结合”走进数学概念课[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0(1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范文第8篇

教材内容概述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二年级上册教学内容共分六个单元,音乐作品总计29首,其中歌曲11首,欣赏曲13首,歌表演3首,音乐活动2首。新作品17首,传统作品13首,新作品占总数的60%。器乐是认识堂鼓、小钱和木鱼。知识点是音的高低、旋律线,认识音阶唱名。教学形式有唱歌、欣赏、歌表演、器乐和音乐活动。

第一单元 妈妈、老师

这一单元的教学时间是在教师节前后。通过学唱歌颂老师、妈妈的歌曲培养学生的爱心。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启发学生讲述老师和妈妈是怎样关心自己的具体事例,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优美的歌曲来表达这种情感。

在学唱歌曲时,要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的旋律美,注意连音和断音的唱法,选用适当的速度、力度演唱,讨论用怎样的音色来表现歌曲的优美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对音的高低的认识要从感性认识入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高低不同的声音,并用这些声音编织一定的情节,通过音乐活动增加对音的高低的感受。

1.唱歌《鲜花爱雨露》

歌曲把鲜花比喻成学生,雨露比喻为老师,通过鲜花爱雨露,表达学生爱老师的美好情感。建议在教学时,教师要为学生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演唱时要注意断音与连音的唱法,并注意四小节一换气,气息平稳,使歌声流畅、优美。

2.欣赏《我爱米兰》

歌曲《我爱米兰》是把米兰比喻成老师,默默地为教育事业做贡献。在欣赏时可启发学生联想还可以用什么来比喻老师的奉献精神。如蜡烛、妈妈、阳光、雨露、园丁等。可分小组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唱歌、朗诵、绘画、演奏等)表达对老师的热爱情感。

3.活动《音的高低》

传统的“音的高低” 的教法是从乐音的高低开始,让学生分辨两个高低不同的百。本课的设计是让学生首先从感受生活中高低不同的声音入手,并进行模仿、创造,这是第一册“探索声音” 的继续。还可以通过用声音讲一个故事,在实践中运用高低不同的声音等方式进行教学,这种形式与传统教法有较大的差别。

4.唱歌《小乌鸦爱妈妈》

这是一首带有叙事性的歌曲,通过小乌鸦找来虫子,喂已经年纪大了的妈妈的情节,表现小乌鸦爱妈妈的情感。课前可启发学生在家里为妈妈做一件好事,课堂上进行交流,把学生爱妈妈的情感融进歌声中。学会歌曲后,也可以表演一个小小音乐剧。

第一场:在开满鲜花的草地上,小黄鹏和喜鹊飞来飞去,正高兴地玩着,这时,飞来一只小乌鸦。他们说:小乌鸦,我们一起玩吧。小乌鸦说:不行,我妈妈年纪大了,我要捉虫子给她吃。黄鹏和喜鹊说:我们和你一起去吧(唱第一段)。

第二场:在美丽的小河旁,画眉和布谷鸟正在高兴地玩着,看见小乌鸦们飞过来就说:我们一起玩吧。小乌鸦说:不行,我妈妈年纪大了,我要捉虫子给她吃。画眉和布谷鸟说:我们也和你们一起去吧(唱第一段)。

第三场:在乌鸦妈妈的屋里,乌鸦妈妈正躺在床上。小乌鸦们飞到门前敲门。乌鸦妈妈听到敲门声,起来开门。小乌鸦把大家捉到的虫子放到盘中,端到妈妈的面前(唱第二段)。

第四场:小乌鸦在喂妈妈。小黄鹂们在一旁朗诵:多懂事的小乌鸦,多可爱的小乌鸦,飞来飞去不忘记呀,妈妈把他养育大(唱第三段)。

小小音乐剧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合作能力和音乐表演才能。情节简单的音乐剧可以在一节课中进行,复杂的可以用几节课完成,伸缩性很大。它丰富了单一唱歌教学的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很有效的形式。

5.欣赏《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这首歌曲可以同《小乌鸦爱妈妈》一起进行教学,通过欣赏歌曲进一步加深爱妈妈的情感。

第二单元 我原住在童话里

本单元用音乐“讲” 了几个学生非常喜爱的童话故事,通过童话故事,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童话故事只是个桥梁,重点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音乐是怎样表现这些童话故事的。本单元首次出现旋律线,让学生从旋律的高低起伏中感受音乐情绪的变化和不同的表现。

1.唱歌《小红帽》

这是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童话故事,有欢快、有安静,当用音乐来表现时,由于旋律的运用使歌曲有了不同的情绪。全曲的音乐素材简练,基本上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应结合歌词让学生体会上行和下行的旋律带来的情绪变化。这首歌曲使用了1—i的完整音阶,要通过歌曲认识和了解七个唱名。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拓展教材内容,把《小红帽》编成小音乐剧。

2.欣赏《龟兔赛跑》

欣赏《龟兔赛跑》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传统的方法一般是沿着故事的线索聆听音乐,或是通过辨别黑管和大管不同音色了解两个角色。根据创造性的教育理念,我们可以尝试从整个音乐中提炼出四段音乐:树林的早晨、骄傲的兔子、勤恳的乌龟、欢庆胜利。学生熟悉音乐之后,可以为教师所讲的故事配音乐,或是听音乐让学生编故事。在创编过程中,教师不要以《龟兔赛跑》的原型来衡量学生的创编,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创编出与别人不同的结果。

3.活动《音乐故事──森林小卫士》

这课是为故事选配合适的音乐,有了第二课的实践,这一课就有了基础。故事的情节既可以参照教师用书,也可以由学生按图创编。选配的音乐可参考:《口哨与小狗》《天鹅》《快乐的小舞曲》《彼德与狼》《龟兔赛跑》等,要鼓励学生寻找各种音乐片段为故事配乐。

4.唱歌《大鹿》

《大鹿》同《小红帽》虽然都是具有童话色彩的优秀歌曲,但音乐形象有很大的不同,一个欢快,一个紧张。应引导学生探讨音乐是怎样表现紧张情绪的(速度、节奏的作用),并通过歌声表现这种情绪。表演歌曲可选择其中一首即可。

5.欣赏《永远住在童话里》

歌曲中包括以下几个童话故事:《白雪公主》《海的女儿》《桃太郎》《稻草人》《木偶奇遇记》《爱丽丝漫游仙境》。通过童话故事感受真、善、美的情感世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改换童话故事名演唱,了解更多的童话故事。

第三单元 月儿弯弯

本单元是一组以月亮和星星为主题的音乐作品,通过感受和体验音乐,激发学生探索宇宙、星空奥秘和大自然的兴趣。在这一单元首次出现完整的音阶,要让学生能按顺序演唱音阶的唱名。

1.唱歌《小小的船》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歌曲,许多年以来,一直被各种音乐教材所选用。为了正确地表现音乐的情绪,要注意歌声的优美、柔和。同时仍应提倡用形体动作来感受四三拍的韵律,但不要统一动作,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做出动作。为了与相关文化相结合,可以欣赏与月亮有关的艺术作品。2.欣赏《月亮月光光 》《阿细跳月》

这两首乐曲虽然都是以月亮为题材,但情绪是不同的。《月亮月光光》是舒缓优美的,《阿细跳月》是欢快的。虽然音乐的表现形式不同,一个是二重唱,一个是民乐合奏,但音乐的表现方法是相同的,都要通过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表现。《月亮月光光》应安安静静地听,《阿细跳月》应通过舞蹈动作感受音乐的欢快。

3.唱歌《我和星星打电话》

歌曲为领唱与齐唱的形式,应给学生更多的领唱机会。歌词中没有具体的天文知识,可启发学生了解一些天文知识,帮助他们改换第四、五乐句的歌词演唱,把音乐与科学知识联系起来,拓宽音乐教学的内容。

4.歌表演《萤火虫》

歌曲是四三拍,与《小小的船》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启发学生创编表演动作时可结合《小小的船》一起进行。

“唱唱做做” 既是对唱名的复习,也是对音的高低的进一步认识,可以任意调换唱名组成旋律线,体会音的高低起伏,并用身体的动作表现出来。

第四单元 快乐的游戏

本单元是一组贴近儿童生活的音乐作品,音乐情绪基本上都是欢快的,很容易被学生接受。这个单元出现了一组新的民族打击乐器:堂鼓、小钱和木鱼,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打击乐器增加歌曲的气氛。

1.唱歌《阿西里西》

每一首音乐作品,根据个人的理解都可以有不同的表现,过去的唱歌,我们习惯了按着教师的一种理解来表现,即使是启发学生,最后还是要绕到教师设计好的结果中去。我们可以尝试在演唱这首歌曲时,让学生自由发挥,可快、可慢,可舒展、可跳跃,可强、可弱,充分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2.欣赏《转圆圈》

歌曲虽然只用了1、3、5三个音,但通过不同的节奏组合和不同的速度,表达了抒情和欢快两种不同的情绪。在欣赏这首歌曲时,首先要让学生分清两部分音乐。第一部分速度徐缓,附点音符的使用使节奏较为舒展,好像表现在月光下,召唤小伙伴来玩耍。第二部分速度转为小快板,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四三拍和四二拍的交替使用,一高一低的旋律如同对话一样。

欣赏这首歌曲可结合前面的《阿细跳月》,增加对彝族音乐的感受。

3.唱歌《拔河》

这是一首类似号子的歌曲,一领一和,很有气氛,并运用堂鼓、小钱和木鱼,更增加了歌曲的热烈气氛。在使用这些打击乐器时,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然后要鼓励学生创造出其他的方法。不要认为只有传统的方法才是正确的,只有创新才能有发展,比如二胡的拨弦、和弦奏法,以前是没有的。所以,不要限制学生的别出心裁。学会歌曲后,可以到室外边拔河边唱,感受音乐带来的热烈情绪。

4.欣赏《踢毽子》《布老虎》

这两首乐曲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游戏内容,《踢毽子》的节奏感很强,让学生按音乐的节奏踢毯子,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布老虎》是儿童喜欢玩的一种民间玩具,布老虎的造型多姿多彩、栩栩如生,音乐表现了布老虎的各种姿态和动作,可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欣赏音乐之后,可以让学生制作或画一个布老虎,在音乐声中游戏。

5.活动《士兵进行曲》

首先要熟悉音乐,感受音乐的雄壮,能在座位上和着音乐的节拍拍手、踏脚、拍腿、打枪、立正、敬礼。然后分小组设计走步的动作,进行表演。

第五单元 动画城

本单元是第一册《动画城》的继续,由《大风车》、《快乐的小木匠》《蓝皮鼠和大脸猫》三首歌曲、民乐合奏《三个和尚》和音乐活动《跟着队长走》组成。《动画城》的教学还是应以听音乐为主,用形体动作感受和体验音乐的情绪,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表演等形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1.唱歌《快乐的小木匠》

歌曲《快乐的小木匠》是动画片《小熊猫学木匠》的主题歌,表现了小熊猫一边做木匠活,一边快乐歌唱的情景。歌曲的形象性较强,刨花飞,大锯响,木板一排排,木条一行行;律动感也较强,很适合表演。也可创编成小小音乐剧的形式表演。应鼓励学生参与创编。歌曲第一小节的跳进和第二小节的六度音程,唱起来有一定难度,要注意引导学生唱准。

2.欣赏《三个和尚》

民乐合奏《三个和尚》选自同名的动画片音乐,音乐诙谐、幽默,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的道理。在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堂鼓、木鱼、小钹,并分辨这几种打击乐器的音色。在这首乐曲中这几种打击乐器的使用是非常有特色的。然后仔细分辨表现小和尚、瘦和尚和胖和尚的音乐,联想三个和尚的故事情节。由于这首乐曲音乐形象非常鲜明,因此,可以让学生随音乐创编,讲述故事并表演。

3.唱歌《大风车》

歌曲《大风车》是一个少儿电视节目的主题歌,同学们一定十分熟悉,唱会是不困难的。应利用这首歌曲,在演唱方法上多下些功夫,如几个八分休止符的唱法、切分音的唱法、连音和断音的唱法等。通过把握准确的演唱方法,更好地表现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4.欣赏《蓝皮鼠和大脸猫》

歌曲《蓝皮鼠和大脸猫》是同名电视动画片的主题曲,这是一首领唱和齐唱相结合的叙事性歌曲,诙谐、有趣。在欣赏时,可引导学生分辨表现蓝皮鼠和大脸猫的不同音乐形象。如蓝皮鼠的音乐形象是连续的八分音符,大脸猫的音乐形象是一个四分和两个八分音符的组合,而且七度的下滑音很像猫的叫声。另外,在歌曲的演唱中不时地出现模仿猫和老鼠的叫声,也是歌曲的一个特色。

5.活动《跟着队长走》

《跟着队长走》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歌曲,虽然歌曲中间进行了转调,但是很自然,因此,歌曲难度不大。这首歌曲短小、节奏感强,又风趣,在欣赏的基础上应把歌曲唱会。在活动时,应鼓励当“队长” 的学生创编出各种不同的动作。

第六单元 下雪啦

这套教材分别设计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内容,本单元选取了雪花、雪橇、江雪和歌表演《小动物告别会》等内容把学生带进冬天的银色世界中。在教学中应继续培养学生演唱、演奏和综合艺术表演的能力,并注意与古诗文化的联系。

1.欣赏《雪花飞舞》

欣赏《雪花飞舞》不仅要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了解音乐是怎样表现雪花飞舞的(速度、节奏的变化),还要启发学生的想象。可与图画、诗歌相结合,表达自己的感受。

2.唱歌《雪花》

《雪花》是一首科学知识歌曲,通过歌曲使学生知道,雪花是个六角形的物体,遇热就化成了水。歌曲富有童趣,在演唱时要注意启发学生表现出情绪的变化。如开始的顿音唱法表现出的天真活泼,“哈哈” 的重音唱法表现出的骄傲自豪,以及“噎” 的语气组词所表现出来的疑惑等。

3.欣赏《江雪》

欣赏古诗歌曲《江雪》,可诗画结合,引导学生从音乐中感受诗的空远的意境,还可以引导学生寻找其他表现冬天的诗画,丰富对《江雪》的感受。如:刘长卿(唐)的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4.唱歌《小雪橇》

《小雪橇》是一首欢快的歌曲,要引导学生用欢快的声音表现这首歌曲。由于学生对雪橇的感性认识不足,所以,应让学生看一些录像,也可以听一听《铃儿响叮当》等歌曲。为了增加欢快的气氛,可让学生自制模仿马蹄或铃声的乐器为歌曲伴奏。

5.活动《小动物告别会》

歌表演《小动物告别会》篇幅较长,要先唱熟歌曲再表演,除歌词中唱到的动物外,还应启发学生了解其他的动物是怎样过冬的,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歌曲是四三拍和四二拍交替出现的,在表演时,要注意正确的节拍感。

二年级下册

教材内容概述

本册教材延续前三册的结构,共分六个单元。其中歌曲10首,欣赏曲17首,歌表演2首

,集体舞1首,活动4项。总计音乐作品30首,其中新作品15首,传统作品15首,新作品占50%。本册要求继续巩固对音乐力度的感受、对优美和欢快情绪的感受、听辨乐句的相同和不同、发展音乐的联想和想象力。通过创造性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创造的乐趣,通过自制乐器继续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第一单元 到郊外去

新学期开始正值春天即将来临,安排一组到郊外去游玩内容的音乐作品可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会有感性的经验和体会。其中既有低幼的作品(《山谷回音真好听》),也有创作的作品;既有城市题材的作品,也有农村题材的作品。这个单元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特点补充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春天到来的美好与欢乐。

1.唱歌《山谷回音真好听》

这首歌曲通过模仿山谷的回音渗透了力度强弱的知识,在“啊” 的地方也可填上其他的词,如“王丽丽,你好吗?”“山林中,小兔跳” 等。在演唱中要注意五度音程(5─1)的音准。在演唱形式上也可以有所变化。如前8小节和后4小节齐唱,中间由两位学生分别担任领唱,模仿回音。

2.欣赏《出发》《放风筝》

《出发》是一首音乐形象非常鲜明的乐曲,有模仿车轮行进节奏的声音、火车鸣笛的声音等,音乐始终有一种向前的冲动力.情绪欢快、热烈,朝气蓬勃。在感受音乐情绪的基础上,应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作曲家在音乐开始前有一段朗诵的文字,对学生会有所启发。由于音乐的律动感很强,应鼓励学生随音乐进行律动或表演。

《放风筝》是一首河北民歌,旋律流畅、清新明快,音乐有很浓厚的地方风格。在欣赏时应启发学生感受下滑音和有弹性的衬腔在音乐中的作用,它可以使歌曲显得更加欢快和风趣。引导学生仔细听歌词,是怎样表现风筝的形状和放风筝的。也可以让学生制作一个风筝,在歌曲的背景音乐中玩一玩,体验放风筝的欢快心情。

3.唱歌《放牛放到小河边》

这是一首农村题材的歌曲,对城市的学生来说,歌曲的情景比较陌生,教师可找一些表现农村情景的录像,或请农村来的学生说一说他的感受,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本课还要求学生认识小节和小节线,一定要让学生通过数小节数巩固对小节和小节线的认识。

4.活动《郊游》

这个内容可分两步,第一步先学会歌曲,歌曲的旋律很流畅、上口,很容易学会。为乐句涂颜色是进一步渗透分辨乐句的相同与不同,这是培养学生音乐听力的重要内容,教师可补充其他的音乐作品。第二步,再合着音乐表演,也可进行“郊游回旋曲” 的游戏,唱《郊游》,随音乐做郊游的动作,再唱《郊游》,随音乐做另一种郊游的动作……

第二单元 队列进行曲

根据儿童音乐接受心理,儿童最容易接受的是欢快和雄壮情绪的音乐。这一单元是学生第一次较系统地接触进行曲体裁的音乐作品。应让学生了解到不论什么题材的进行曲,都具有雄壮的情绪特点。在感受音乐雄壮的情绪的同时,通过跟着音乐走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

1.欣赏《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会唱的一首歌曲。这首歌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稍难一些,所以我们定为欣赏。学生只要跟着唱就可以了,但要求学生能感受歌曲的雄壮情绪。课本中的问题“你还学过哪些进行曲?听一听,唱一唱”等是为了检验学生是否能正确感受进行曲情绪,不一定必须有进行曲的名字,只要情绪是雄壮的即可。如《郊游》《勇敢的鄂伦春》虽然没有进行曲的题目,同样具有进行曲的特点。《出旗》是一项趣味性的活动,通过走步的节奏感受雄壮的情绪。

2.唱歌《小号手之歌》

《小号手之歌》虽然没有进行曲的名字,但进行曲的音乐形象非常鲜明,表现出进行曲速度、自豪、坚定、有力的特点。要启发引导学生唱出歌曲的雄壮情绪。有条件的可以让学生看一看动画片,加强对音乐的感受。教材中的插图既可以作为动作的模仿,也是对各种动作节奏的模仿。有条件的可以让学生看一看动画片《小号手》,加强对音乐的感受。

3.欣赏《土耳其进行曲》《进行曲》(胡桃夹子)

贝多芬的《土耳其进行曲》结构工整,音乐形象鲜明,节奏感强。全曲由两个主题交替反复构成,主题旋律很容易记忆。在教学中可通过设计“图形谱” 演奏,跟踪音乐的发展。

柴可夫斯基的《进行曲》是芭蕾舞剧《胡桃夹子》中的一段音乐,这首进行曲具有儿童特点,轻快、活泼,用回旋曲的曲式结构写成(ABACABA)。主题旋律出现的次数较多,可让学生记忆主题旋律出现的次数,培养学生听力;也可以用跳房子的游戏来表示乐曲的结构,跟踪音乐的进行。

这两首乐曲既有进行曲雄壮的特点,又有轻快活泼的特点,是传统的经典曲目,应让学生牢记,并随音乐列队行进或变换队形行进,这也是感受音乐的一种好方式。

4.唱歌《米老鼠进行曲》

歌曲《米老鼠进行曲》是美国动画片《米老鼠俱乐部》的主题歌,一连串的附点音符是这首歌曲的主要特色,和《幸福拍手歌》可以说是异曲同工。为了体会附点音符的效果,可以通过对比有附点音符与没有附点音符的不同,感受一连串的附点音符所产生的那种推动感。本课还应让学生知道一个新的反复记号(DC Fine.)。最后也可以让学生做个头饰表演。

第三单元 劳动最光荣

本单元选择的是一些贴近学生生活、音乐形象鲜明的音乐作品,把“劳动最光荣” 这一比较枯燥的道德主题融进有趣味的音乐之中。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离开音乐强调思想教育的做法,通过歌词与音乐,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欢快情绪。

第三单元 劳动最光荣

本单元选择的是一些贴近学生生活、音乐形象鲜明的音乐作品,把“劳动最光荣” 这一比较枯燥的道德主题融进有趣味的音乐之中。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离开音乐强调思想教育的做法,通过歌词与音乐,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欢快情绪。

1.欣赏《劳动最光荣》

欣赏歌曲《劳动最光荣》主要是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可结合观看动画片《小猫钓鱼》增强对歌曲的感受。

2.唱歌《风车依呀呀》

歌曲《风车依呀呀》也是一首农村题材的歌曲,通过风车的形象,表达了热爱劳动的情感。这首歌曲在节奏的对比上很有特点,第三乐句的“风车依呀呀”,节奏舒展,力度较强(第四乐句基本上是第三乐句的重复),第五乐句的“依呀呀”节奏紧凑,力度较弱,而且有弹性,生动地表现出儿童天真、活泼的音乐形象,在教学时要重点弓旧学生唱好这几句。

3.欣赏《狩猎波尔卡》《森林中的铁匠》

这两首乐曲都是第一次选进教材,音乐形象鲜明,情绪热烈、欢快。

施特劳斯的《狩猎波尔卡》,自始至终都让人沉浸在欢快的情绪之中。其中最形象的是用打击乐模拟打枪的声音,结束时似乎还能够听到马鞭在空中挥舞时发出的劈啪的声音。由于音乐进行较快,在欣赏时主要以感受音乐的热烈情绪为主。对音乐结构的分辨宜粗不宜细,可通过随音乐晃动身体来感受音乐。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进行节奏欣赏,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并用自制打击乐进行演奏。

德国音乐家米夏埃利斯的《森林中的铁匠》是三首世界最著名的描绘性音乐作品之一,另外两首是《钟表店》和《森林水车》。在欣赏时主要引导学生在感受音乐情绪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虽然这是一首有五个乐段组成的乐曲(1.《夜晚》2.《早晨》3.《小喜》4.《早晨的祷告》5.《铁匠》),但总的情

绪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优美,力度稍弱,速度稍慢(1—4乐段);第二部分欢快、活泼、速度稍快(第5乐段)。可以联想到森林中优美的景色和铁匠愉快劳动的情景。

4.唱歌《理发师》

这是一首澳大利亚的儿童歌曲,结构短小,旋律流畅,极具表演性。如果可能,可以拓宽歌曲的内容,创设一定的情节来表演。如,用《口哨与小狗》《钟表店》《早晨》等音乐片段做配乐,设计一些人物,表现从早晨的情景开始,到热闹的街道、理发、回家等过程中发生的故事。

5.欣赏《猴子蒸糕》

这是首非常有趣的叙事歌曲,在欣赏时要注意让学生仔细地听歌中唱的内容,设计多种方法记忆歌词。如: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等。在欣赏的基础上学唱歌曲并表演。这种综合的学习方式

将是今后音乐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第四单元 音乐中的动物

本单元是第一册《音乐中的动物》的延续,要求学生不仅知道音乐可以表现不同的动物形象,还能知道音乐可以模似动物的声音形象,如《云雀》;也可以通过表现动物的性格来表现动物的形象,如《四小天鹅舞曲》。在这里,特别要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初步让学生知道,音乐不等同于具体的动物形象,而是通过音乐的情绪或某些音乐形象,引起联想和想象获得的,绝不能把音乐与具体的形象直接联系起来。

1.歌表演《请来看看我们的村庄》

掌握正确的换气是这课的重点,正确的换气是唱好歌曲的一项重要技能。首先要认识换气的符号。要做到正确的换气,必须学会正确的呼吸,也就是有支持的呼吸。这是一项长期的训练。在教学中不一定要让学生知道这些术语,可以用形象的方法启发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如用“闻花香”表示深呼吸,用“嘶”表示呼气等。

2.欣赏《云雀》《四小天鹅舞曲》

《云雀》是一首罗马尼亚的民间乐曲,在一个欢快的主题下,小提琴用各种演奏技巧模仿了云雀的叫声,通过欣赏这首乐曲让学生了解小提琴的这种表现力,并能感受音乐的欢快情绪。

《四小天鹅舞曲》是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第二幕中的一段音乐。当王子发誓要同恶魔斗争,把被魔法变为天鹅的公主和她的小姐妹救出来时,四只小天鹅高兴地跳起舞来。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经典的音乐,旋律流畅,欢快、活泼、跳跃,应让学生牢记。

“听乐曲、填序号” 是对学生学过的表现动物音乐的内容的复习,应鼓励学生寻找其他表现动物的音乐进行交流,这是很有意义的活动。

3.唱歌《螃蟹歌》

这是一首四川的民歌,有些字如果能用方言来唱就更能表现出歌曲的地方特色。如“哥”读做guO;“脚”读做jiuo;“个”读做guo;“壳”读做kuo等。

4.欣赏《杜鹃圆舞曲》

《杜鹃圆舞曲》由三个小圆舞曲组成,每个圆舞曲都各有特色,在旋律、节奏以及情绪上形成了明显的对比。第一圆舞曲轻快、活泼,第二圆舞曲旋转、跳跃,第三圆舞曲抒情、流畅,具有歌唱性。应引导学生感受这三首圆舞曲的变化。乐曲另一个特点是用下行的小三度音(31)模仿了杜鹃的鸣叫,在音乐进行中还不时地出现这个音型,应引导学生仔细地分辨。

5.活动《动物联欢会》

这是一个类似闯关的游戏,是对《音乐中的动物》的总结。活动创设了这样一个情节:一天,动物新村建好了,小动物们收到了到动物新村开联欢会的邀请。于是,他们从各地向动物新村出发,途中他们遇到了一些困难,最后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一个热闹的动物联欢会开始了。活动时,可启发学生分小组设计故事情节,把以前学过的表现动物的音乐连起来表演,比一比,哪一个小组设计的有新意。

第二单元 五十六朵花

本单元是第二册《五十六朵花》的继续,选择了苗族、哈尼族、藏族、维吾尔族、云南和河北的汉族的民歌。除了解各个民族的简单知识外,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分辨音乐优美和欢快的情绪。

1.唱歌《苗家儿童庆丰收》

《苗家儿童庆丰收》是一首根据苗族芦签调填词的儿童歌曲。这首歌曲的律动感很强,具有我国民间欢庆节日的锣鼓节奏特点,除教材的节奏外,可让学生为歌曲编配节奏伴奏。

芦笙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乐器,有条件的学校,也可引导学生制作一个“纸芦笙”。首先用硬纸板卷成一个圆筒并粘好作为芦笙的“斗”,然后再用纸拈成长短不同的几根纸管,作芦笙的“音管”,用胶条粘在硬纸板卷成的圆筒上,再拈成一根较粗的短纸管做芦笙的吹嘴,插在“斗” 的下端。通过动手制作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欣赏《送我一枝玫瑰花》《猜调》

弹拨乐合奏《送我一枝玫瑰花》是根据同名的新疆民歌改编的,由于弹拨乐的音色特点,使音乐显得更加欢快。在欣赏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弹拨乐合奏的音色,还可以再欣赏以前的弹拨乐合奏的乐曲,如《快乐的罗咦》等。

《猜调》是一首云南民歌,是一首问答歌曲,有浓郁的地方民族风格。由于歌曲的节奏紧凑,歌词密集,听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应首先让学生朗读歌词,这样可以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欣赏歌曲的兴趣。

3.唱歌《其多列》

《其多列》是一首哈尼族民歌,歌曲短小、易学,旋律欢快、流畅。本课还对音乐欢快与抒情的情绪,做了一次小结。除教材中提示的歌曲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分辨更多的音乐作品,通过演唱或欣赏表达音乐的感受。

4.欣赏《小放牛》

《小放牛》是一首河北民歌,通过对歌的形式,一问一答,使人了解了赵州桥、鲁班、柴王爷以及八仙的传说等。这首歌曲虽然不长,但包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可鼓励学生在课下收集这些资料,丰富他们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另外还有一首河北民歌《小放牛》,是一段载歌载舞的对唱。内容是说一个小姑娘去买酒,走到三岔路口,不知往哪里走。看见路边有一个牧童,于是上前去问路。但是牧童却没有直接回答她,俏皮地要小姑娘回答他的问题才肯告诉她。音乐诙谐风趣,可让学生欣赏

5.集体舞《我的家乡日喀则》

《我的家乡日喀则》是一首藏族民歌,唱出了对家乡的热爱。歌曲的曲调属于藏族踢E舞曲。踢踏舞是锅庄的一种。锅庄是藏族的一种民间舞蹈,热烈奔放。在教会学生一些基。的舞蹈动作之后,应鼓励学生进行新的组合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第六单元 童谣

这是一组饶有趣味的音乐,给学生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唱出他们自己知道的童谣,与同学交流。在这一单元中安排了自制打击乐器,要与说唱歌谣、活动联系起来,使学生的创作与音乐实践相结合,从中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1.唱歌《水牛儿》

《水牛儿》 是北方地区流传很广的一首童谣,这里的“水牛”就是蜗牛,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小动物。歌词非常富有童趣,就像在同“水牛儿” 说话一样。因此,要启发学生用自然、天真的声音演唱。

这是一首北京的童谣,北京方言的特点是儿化音,在演唱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引导。另外,歌中还有一些难读的字,要注意读准。如:蒿(hāo):香蒿、草蒿,叶如丝状,有特殊气味。莴苣(wōíjù):草本植物,叶多长形,分叶用和茎用,叶用的叫莴苣或生菜,茎用的叫莴笋。哉(zāi):语气助词,没有实际意义。

2.欣赏(《蜻蜓你来吧》《编花篮》

童声独唱《蜻蜓你来吧》是一首山东的童谣,风格与《水牛儿》相似,除感受歌曲的童趣外,还应让学生感受合唱的声音效果。

《编花篮》是一首河南民歌,有着浓厚的河南豫剧音乐风格。歌曲短小、流畅,很容易学会。在欣赏的基础上可以唱一唱,也要注意河南方言的唱法。

3.《自制打击乐器》《小老鼠上灯台》

本套教材一直在贯彻《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精神,第一册的创造声音,第二册的化装舞会,第三册的布老虎和这一课的《自制打击乐器》,都力图给学生一个动手的机会。教师不要认为制作乐器和音乐无关就不重视这部分内容。学生通过用自己制作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将会获得另一种感受。例如:

用铁丝把啤酒瓶盖串起来,模仿串铃;绳子的两端各系一个铁片模仿碰钟;用空塑料桶模仿鼓等。要相信,学生中蕴藏着极大的创造性,教师的责任就是发掘他们的潜力。

4.活动《童谣说唱会》

《打花巴掌》是一首北京的童谣,前面一段是念白,学生可以任意创编其他的歌词。一边唱歌一边拍掌是这首歌曲的特点,应鼓励学生创造出各种不同的拍掌形式。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范文第9篇

小学开设英语课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有效地提高我国外语水平。小学生模仿力、记忆力、可塑性强,具有许多成年人甚至中学生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小学开设英语课可以发挥他们学习语言的潜力。小学开英语课可使小学生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开阔视野,扩展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修养,树立国际意识。因此,小学普遍开设英语的目的并非要求学大量的语言知识,而是如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那样,旨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积极的态度,建立起自信心,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运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要达到上述目标,必须有高质量的教材、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良好的中小学英语教材的衔接。这就需要各地区创造条件,逐步开设小学英语课,不能一哄而起。 那么,如何评价新的小学英语教材呢? 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国家没有制定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各地编审和试验过的教材多达50种以上。有中国人自编的,有引进版教材,也有中外合编的。实际上,小学英语教材已经实现了多样化。为保证教材的质量,国家规定跨省使用的教材须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审查的依据是“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今年审查通过的十多种教材,全都符合基本要求的精神,这些教材大体有以下一些特性。 首先,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小学生兴趣的需求。例如数字、颜色、食品、服装、玩具、动植物、身体、个人、家庭、学校、朋友、文体等,以及周围环境和社会生活,这些鲜活的话题,教材采用儿童喜爱的表现形式,如韵律诗歌、寓言故事、会话表演、游戏等,呈现给学生,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二,语言功能、结构、话题、任务有机结合。以话题为核心,以功能和结构为主线,以任务型活动为目标安排各单元或各课的教学。学生通过用中学、学中用,“习得”与“学得”结合,学生模仿,教师指导,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语音、语调、书写、拼读的习惯,逐步培养起初步的语感。第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法、视听法、结构法、功能法、全身反应法、沉浸法等,创设情景,促进相互交流,如创设打电话、购物、生日聚会、野餐、旅游、问路、看病等栩栩如生的情景,开展互动式、合作式学习。当孩子们扮演角色,成功地做成一件事时,他们会喜形于色,兴趣倍增、信心加强,受到很大激励。第四,练习和活动的形式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征。手、脑、口、耳、眼、肢、体并用,动态、静态结合,基本功操练与自由练习结合,注意发展多元智能。第五,注意利用多种媒体,提供配套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学生置身于以英语为母语的环境中,体验英语的实际运用,优化教学过程。第六,注意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策略的培养,提供评价手段。有的教材(如牛津小学英语等)还设计了项目(Project),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语言,训练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思考的能力、查考能力(Reference skill),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这既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也是一种评价的方法。第七,具有与之相衔接的中学英语教材。 此外,这些教材有助于思想情感教育,注意中外文化交流,既有国际性也有民族性,并注意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和渗透。

(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 刘道义 《光明日报》2001.09.14)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范文第10篇

一、对新课标下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八年级文言文编排的困惑

在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历经了两套语文教材的更替,我感觉虽然教材所选的文言文不乏久经考验文质兼美的名篇,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增加了数十首诗歌的内容,更加重视学生的积累。但在文言文的编排上还存在较多瑕疵,不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同时,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画地为牢、敷衍塞责,不仅不利于学生文言文知识的掌握,还把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给灭掉了,更为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留下了许多隐患。

1.零星分散,事倍功半。

多年来,在中学语文课中,文言文主要是采取分散教学的方法。教师一般都把文言文和现代文穿插起来进行教学。这样,初中阶段平均起来要学4至5篇白话文,才能学习一篇文言文。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文言文教学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分量并不很大,可是时间却拉得很长。

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下册的文言文课文,就都安排在现代文单元中,这种编排方式虽然关注了单元知识的教学,却忽略了文言文课文自身的特点,造成了文言文教学支离破碎的局面。以所谓的“读懂一篇课文为目标”,没有重视“文言文知识规律的总结”,不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教学的关系”,学生学习的内因没有被调动起来,学生被动学习,阅读水平难以提高。

2.分配不均,前松后紧,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新课标要求文言文教学要注重衔接、由易到难、循序渐近、注重积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中文言文的编排难易、多少严重脱节,缺少古文知识的衔接。

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文言文安排过少,一个学年两个学期两本书总共才11篇古文,而且这11篇古文相对篇幅比较短小,其中被选入垦区中考的篇目只有3篇,仅占中考篇目的6%;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九年级安排较多,特别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周课时5节,可每册书仍有30篇的教学任务,其中有2个单元是文言文――10篇文言文需要学习,还有额外的10篇古诗需要背诵,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一个学期的古文量就相当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一年的量,而且这些文言文的篇幅相对较长。值得一提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的文言文被选入垦区中考的篇目就有14篇,占垦区中考篇目的70%,无形当中要求背诵的内容明显增多,也无形中加重了八年级学生的学习负担,很多学生难以适应。

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的《桃花源记》《三峡》《陋室铭》《爱莲说》,下册中的《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等文质兼美的名篇,本应细细品味,可面对繁重的背诵要求,面对即将到来的中考,很多学生叫苦连天,早已没有了对“美”的欣赏与探求,那又何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学国丰富语言,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二、对新课标下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八年级文言文编排的思考

1.集中编排,事半功倍。

首先,学习一种语言,需要具有一定的学习环境。文言文虽不是外语,但当今社会缺乏一定的语言交际环境,学生只有在上文言文课时才能接触文言文,其他的时间却完全淹没在白话文的大海之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就有了古今语言障碍。在这种情况下,零星分散地学文言文,不如相对集中地学文言文。我们可以尝试文言文集中学习的教学改革。集中学习的好处是创造高强度的语言环境,加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意识,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从而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文言文交际环境。

其次,学习语言的主要方法是靠记忆,理解是记忆的必要条件,但是仅有理解并不能自然达到精确而牢固的记忆,还必须及时地、经常地进行复习,记忆才能巩固,否则就会遗忘。学生同文言文的接触,主要是在语文课上和语文教材之中,如果文言文的学习过于分散,很难做到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样时断时续地学到一点知识,很不容易巩固,间隔的时间一长,便会产生遗忘。这也是文言文费时不少,成效甚微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零星分散地学文言文,不如相对集中地学文言文,从而给学生创造一个温故知新的学习环境。

现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教材选文编排的方法是采用文言文和现代文的穿插编排,中学语文课授课方式大多是采取分散教学的办法,学生在课下几乎不会找文言文去阅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过于分散,“很难做到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样时断时续地学到一点知识,很不容易巩固,时间一长,便会产生遗忘”。因此零星分散地学,不如相对集中地学。

例如,我在教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时,我把6个单元的课文顺序打乱,开学的前一个月,我先引导学生学习趣味性较强的现代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当经过一个月的语文学习后,我再把整册书中的5篇古文整合起来,编成一个单元,先讲授第一单元的文言文《童趣》,激发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及学习古文的兴趣,接着再学第二单元的《论语》十则,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处世之道,紧接着再学第五单元的《陈太丘与友期》,让学生感受“信礼”对人的重要性等等,经过一个月文言文的学习及后3个月的温故知新,学生既积累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又从思想上、情感上得到了熏陶。所以集中编排文言文更合理,既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又有利于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同时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正可谓一举三得,事半功倍。

2.合理调整,循序渐进。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中的文言文共42篇,古代诗歌共89首,其中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只有11篇文言文,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有18篇文言文,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有13篇文言文。值得一提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只有《陈太丘与友期》等3篇为黑龙江省垦区中考文言文考试篇目,只占中考篇目的6%而已,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就有14篇为垦区中考文言文考试篇目,占垦区中考篇目的70%,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七年级的学生虽然处于文言文学习的入门阶段,但他们学习的科目、学习的任务相对少一些,可以适当增加文言文的数量,适当增加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又能缓解八年级的超负荷学习压力。

上一篇:小学英语课程标准范文 下一篇:工商管理课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