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时间:2022-08-17 04:41:03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摘 要:研究讨论“实效性”,不是要走回头路,而是在继承发展、改革创新的基础上回顾反思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的问题,有的放矢地改进教学。通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落实使每个学生在每节课上有所得、有所获,为学生和谐、全面、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关键词:语文;实效;新课程;课堂教学

实施语文新课程,包括很多方面,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是新课改的“主阵地”。新课程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目前一些语文课堂仍存在填鸭式的纯粹语文知识的传授,或是以为在课堂上搞搞学生活动就是新课改,并没有把三维目标落到实处,只是形式上的走过场。在新课堂,用“实效”打开语文这扇大门。

一、设立符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堂教学流程,使发现、探究和合作等教学活动更切实、更高效。准确理解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基础。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必须以教学目标为重要保证。教师应一切围绕目标教学,而思想品德课更应重视和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设计教学环节进行有效学习

(一)创设符合实际的教学情景,启发认知

1.联系生活体验,加深语文理解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家都认同的,我们的语文主要是要服务于生活,所以,根据生活的需要教语文也是必须的。在语文教学中,把语文引到生活中去,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去,使语文教学真正能够为生活所需要。“教育即生活”,课堂教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领域,包括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状态以及生活经验等,注意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加工、再现,以便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从而使学生体验愉快的生活化的语文学习,感觉语文课程内容实际,也就是实现课堂教学内容实效。

2.利用多媒体,促进语文感知

语文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提出:“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的影响。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通过制作ppt课件、浏览互联网网页、建设专题学习网站、观看录像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增加语文教学素材,达到教学手段实效。

通过以上途径,可以较好地创设语文教学情景,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

(二)链接其他学科,发展横向思维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联系紧密,横向知识的联结,构成知识网络。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有机地链接其他学科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横向思维,使知识网络构成实体,有效地促进语文课堂教学。

(三)加强课堂内的自主学习实践,变教学过程为学习过程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要通过主体的积极参与来实现,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能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去学。

让自主学习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具有建构主动图式的能力,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我们常采用下列几种教学方法:

1.引导探究式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模拟科学家发现真理的过程,通过自己的大脑去独立思考、探究、学习,不断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例如,在讲解语病时,先挑各类型语病的典例,让学生自己根据语法知识,分析句子内部结构,找出语病和其中的规律。

2.问题讨论式

根据教和学的重、难、疑点以及分析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控制下,以学生自觉、主动地讨论、质疑、辨析为主,使学生在加深理解、综合运用概念和规律的同时,提出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3.自学指导式

让学生先自主阅读课文,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再进一步引导思考、讨论。通过“主体”与“主导”、“主体”与“主体”的多向交流,发展学生的交互学习能力。

通过以上方法,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较好地开发语文思维,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

(四)拓展空间,加强感知

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学习贵在思考,知识在于应用,在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中,老师的作用是给学生一串钥匙,让他们找出开锁之法,而不是为他们开锁。在教学中,学生的实践应用情况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具体体现。不敢大胆拓展,从而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五)有效地评价与调控

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地评价与调控,因材施教,帮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一节完整的课离不开适当的总结及评价。而我们有的教师不善于引导学生总结,不善于对学生的反应给予评价,好像对学生的反应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时间长了,学生在不能得到肯定,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时,他对学习语文还有信心吗?当然,如果过多的廉价表扬只会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过分的模糊评价会导致学生的知识缺陷和是非不分,大搞物质刺激会导致学生急功近利和情绪浮躁。因此,适当的时候进行适当的总结评价是由老师内在的素质、灵活的反应而决定的。

三、关爱学生,激发兴趣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起点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保持和培养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和由此萌发出来的学习上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一个学生如果对语文感兴趣,自主学习的愿望会更强烈,他的学习成绩也大都比较好,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语文课堂高效。要建立在激发学生兴趣基础上,要激发学生兴趣,首先得融洽师生感情。在传统的课程实施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其中的“情感”。有好多教师认为,只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尽了自己的责任。只要尽了这个责任,那么教师的所作所为、教师的付出都是正确的。其实不然,新的课程不仅要求我们“传道、授业、解惑”,即使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没有情感的教学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更重要。带着沉重的心理惶恐感,学生怎么能自主学习呢?如果沉甸甸的责任和渊博的知识伴着的是漠然的神情,那么,带给学生的只能是被动、消极乃至失望、沉沦和彷徨。教师的良好情感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映,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日的教育教学当中,要给学生以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这样,学生才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使语文课堂真正具有实效性。

爱是一种能够触动学生灵魂、引起学生共鸣、震撼学生感情的力量。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爱的教育的传递过程,就是师生心灵沟通的过程。加强课堂内的自主学习实践,变教学过程为学习过程。

总之,在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上,我们应该多想办法,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形成一定的语文思维,培养语文兴趣,以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能力,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大出版社,2001.

[2]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评价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09.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直中学)

上一篇:让思想品德课堂因生成而更加美丽 下一篇:如何科学有效地给中学生布置英语课外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