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承华:生命能量的艺术

时间:2022-08-17 04:02:21

唐承华:生命能量的艺术

出生于1964年的唐承华,在中国刚刚改革开放时接受了美术教育。虽然他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训练都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但后来旅居和工作于日本、美国和欧洲的经历,让他蜕变为具有国际当代视野的艺术家。同时,他创作的水墨画、版画和油画,依然具有鲜明的中国性。他完美地将生活的精粹展现于画面,在转换的空间中诠释了时代的流变。

唐承华,1964年生于福建,祖籍内蒙古。1988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1992年于日本名古屋艺术大学研究生毕业。同年,获日本佐藤国际文化育英财团奖学金、获财团法人日本国际教育协会奖学金。1995年毕业于日本爱知县立艺术大学研究生院油画专业,获艺术硕士学位。1994~2002年被聘为日本NHK文化中心讲师。1999~2000年,赴美国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进行艺术研修。2002~2005年,被聘为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2006年,应英国剑桥圣・巴纳巴斯国际版画中心邀请进行艺术讲学访问。2007年,应德国洪布罗伊希岛基金会邀请在诺依斯工作室创作访问。2010年,应瑞典阿特利艺术中心邀请进行艺术交流创作。2012年,应台北艺术大学美术学院邀请进行交流访问。现为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副教授。

时代的综合语言

唐承华的艺术历程和改革开放时代的艺术流变特点是十分吻合的。他在国内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就只身前往日本、美国留学,这正是八十年代中国艺术家希望寻求艺术的创新之路――特别希望了解世界,吸收别的国家的艺术营养。

所以,唐承华在那个时代于国外学习,后来也在那里创作和工作;在改革开放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发展高峰时期,他又回到了国内――唐承华的艺术道路经历了穿越文化的这样一段旅程。这对他艺术风格的奠定,特别是艺术观念的形成提供了特别的机遇。

一方面,他非常尊重中国传统艺术;另一方面,他又不断探索这个时代的,也就是当代观念的艺术表达。这既反映在艺术主题、题材方面,同时也反映在他的艺术语言形式上。所以,他在穿越文化边界去做艺术探索的时候,也穿越了艺术领域的界限。

他从事绘画、空间的艺术表现,从事所谓架上艺术,同时也进行艺术行为的艺术活动,他的艺术风格与我们时代艺术总的趋势同步:越来越从一种单一的语言,转换成综合语言。这是为了适应今天人们对艺术的发展需求,也就是希望从艺术家总的语言里面获得多种体验。所以,这反过来促使艺术家在多种语言里形成一种综合创造。唐承华的艺术风格不是我们讲的传统风格,也不是某一种画派流派的风格,他的绘画风格语言是这个时代一种综合风格的体现。

抽象地对话世界

唐承华对抽象艺术的探索,是较纯粹地运用抽象艺术形式来表达他对世界的看法,表达他在现实中的体验,甚至包括他人生中的各种境遇。所以他的抽象绘画,特别是巨幅版画作品,到后来发展到巨幅的综合媒介油画,具有极大的视觉冲击力:比如云、天、雾、水、流动、漂浮、树木、花草,这些自然因素都能在他的画面里得到体现。

我们可以通过对抽象艺术总体感悟去了解他这个人。他有着对现实感受很丰富的体会,更有作为艺术家那种本质的、原发的热情和生命激情。这些年他的艺术创作不断在发展,不断在丰富,就是因为他始终对艺术抱有执著的热情,甚至是一种狂放式的热情。所以他的作品是丰富的,也是不断增加能量的。在某种程度上,我甚至把他的艺术看成生命能量的艺术。似乎从这个角度看待他,我们才能看到他是如何热烈、热情地从事各种语言和各种材料的实践。这样一个时代,需要如此这般对艺术充满理想和热情的艺术家。

本土的文化寻根

在过去二十多年里,唐承华的艺术历程分为不同的阶段,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他近期的一个阶段,也就是他做“唐丝”这个艺术行为和艺术方案的阶段。在经过对西方艺术考察、了解并且深得体会之后,许多中国艺术家都真正回归了本土。而本土并不代表保守和止步不前,而是从本土文化中寻求新的资源,或者说把中国文化传统中那些最重要的属性和当代艺术表达完美地联系起来。

唐承华只是向回归传统做一次重新的出发。这些年,他作为以版画为主业的艺术家,在印制方面有很多体验,也始终在关注印制语言是否得到了更多的中国支持。所以他又重新埋头于中国的纸、中国的印刷术,特别钟情于从中国造纸的工艺环节里寻找他的观念性、文化性。

他亲自到四川山区,将造纸的工艺和民间的造纸作坊相结合,造出一批用蚕丝做成的丝纸。他突破了原来的造纸技术,寻找到了“唐丝”这种中国的丝纸艺术。这样的做法和观念非常有意思。他回到更加纯粹的出发点上――从纸的肌理、媒介、大小、性能这些方面出发,重新和丝纸产生了一种情感、观念、包括文化上的关联。

这个时期,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传统的命题中,实际上是当代艺术家对传统的新的关照。因此,他的艺术形成了一种语言上的转化。这个时候他的作品有版画的印迹,但是已经不是版画;有绘画的痕迹,但是也不是一般的纸上绘画。他和环境及创作的整个行为过程,加之这些自己造出的丝纸的视觉呈现,构成了一个信息丰富的空间作品。这个空间的作品会给观众带来新的体验,唐承华的艺术也由此不断走向更加宽阔的境界。

Q&A Q=《爱尚生活》 A=唐承华

Q:很多人都熟悉你的画作,但是不熟悉你的故事。能谈谈你的从艺经历以及你今天艺术状态和风格的形成吗?

A:我从小就喜欢画画,没有很多的被动性,走上艺术之路和我的家庭也没有很大关系。在上初中时受到基础训练的启蒙。1984年我考上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从此就开始系统地进行专业基础训练。那时正是改革开放时期,学油画还是一种很时髦的事情,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画油画应该是一种时代的选择。大学毕业后对创作的实践和体会经验不够,也缺少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力和理论修养。1989年我去日本留学,就读于名古屋艺术大学美术学部油画专业,开始接受新文化教育。1999年再次踏上留学的旅程,前往美国纽约市立大学进行艺术研修。

随后经台湾著名艺术家廖修平教授推荐,我进入了曼哈顿伊莉莎白文教基金会所属的“创造版画工作室”学习。那里聚集着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版画艺术家,与他们的交流使我时常能发现和体验异域文化带来的不同感受。这些国内外生活和教学的经历使我有了对绘画深刻的认识和体验。通过全面考察和研究中西艺术发展的历程,研究艺术创作原理和艺术本质的发展,这个时期我的艺术创作风格和思路开始发生了转变,并在西方表现主义的结构抽象和中国传统水墨精神的对撞冲突中找到艺术表现的支点。

Q:绘画创作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A:当我在进行绘画创作时,自己会激动与思考:通过深沉的色彩和线条,对材料和媒介的钟爱,发挥版画、油画双重语言媒介手段的优势,以油画开放性的激情来打破版画含蓄性的程式,以偶发式的抽象色彩来弥补版画间接性特质所带来的局限,由此得到兼备了激情和理性双重美学特质的绘画综合媒介印痕。这些都是为结合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希求谋求合乎时代逻辑的出路。

Q:你的大部分作品看似抽象,但似乎都在表达生命的冲动。在这些作品里,你最想给观者传达的信息是什么?

A:绘画空间作品如《天边的云彩》大型装置,由架上部分的布上综合材料作品和架下部分的实物如棉花、木块共同的组成。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版画独有的制作痕迹、高纯度色彩以及对物质媒介应用作为最基本的语言元素将架上架下两部分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拓宽了绘画艺术表现的空间。

我更认同自己是一个创作者,我需要用不同的绘画手段,例如版画技术,以及在用版画的痕迹来表现我的艺术主张。从这个层面来说,我从平面走到空间形式展示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因为架上绘画对于我来讲,已经不能够满足我的需求了,我需要从空间和平面中找到更好的媒介来表现我的艺术理念。以一种自信调绘出的色彩旋律超越了纯粹的概念性的绘画(如风景、树木、河流、城市等等),激发了其内在的力量。

色彩围绕四周,富于联想的织物创造出情绪,以黑色的平面制造出一种令人专注的严格感并带来稳定的方向指示。就好像是一副给人以稳定感觉的图画脚手架,观者置身其中,不由感到自己处身于一间充满风景的房间。在这件作品里,自然风景场景是靠创造和描绘一种暗示性的、非常情绪性的风景感,来唤起人们对空间感觉的体验。

Q:从求学到现在,你走过那么多地方,哪里最想让你停下来?

A:从国内到日本开始接受新文化教育,再到纽约和欧洲,根据自身经验体验去表现绘画形式与能力,开拓独创性思维的理念,让自己去研究、思考问题确实受益匪浅。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文化特性和价值体系,我想只要能够让我艺术创作环境适应异文化空间生存,我就想留下。

Q:比起在世界各地办展览,你是否更享受陪伴在家人身边的时间?

A:非常遗憾,因为经常在外面东奔西走进行艺术创作活动,时常没有办法陪伴家人。

Q:生活中你是怎样的人?想听你从一个艺术家的角度谈谈对生活的理解。

A:在我的生命进程中,艺术创作是我的生活方式。几十年的传统文化影响不会因为海外生活使你脱胎换骨,你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都是东方的、中国的。如同你不能切断自己的血脉一样,你无法割裂自己同民族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了明确的文化体系和文化定位后,你就会进行自我的文化界定,做出正确的生活方式和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与选择。

Q:身处于一个浮躁的圈子里,你给自己的定位是什么?如何能保持住一颗赤子之心?

A:如何使自己的艺术能够在今天的视觉文化语境中找到更多的对立点,把绘画的语言特征和当代的艺术性表达结合在一起?这需要通过不同文化经历来寻求自我,确定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切入点,看到自身文化的特点和优越性。越来越坚信民族文化对自己生命和艺术的积极影响。

Q:除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力,你认为自己生命中最不能割舍和失去的是什么?

A:必须有信念,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宽容的心智,有坚韧不拔的姿态。

上一篇:杰的故事 7期 下一篇:科学探究性问题情境的创设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