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染整技术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8-17 02:24:23

高职院校染整技术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 本文在分析印染行业发展的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染整技术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和建议,并总结了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个案实践经验。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dyeing and printing industry,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in "working and learning altern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of vocational dyeing and finishing technology specialty,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talent training mode, and summarizes the practice experience of Suzhou Institute of Trade & Commerce.

关键词: 染整技术专业;工学交替;实践

Key words: dyeing and finishing technology specialty;working and learning alternation;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1-0260-02

1 当前全国印染行业发展的整体形势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印染行业积极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策略,大力贯彻国家的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政策,在产品的工艺、装备、技术水平方面力争取得更大的发展。2011年以来,全国印染行业的发展特点如下:

1.1 规模产量持续增长,产销基本平稳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1月-2012年6月,印染行业针对欧美国家市场疲软,国内原料价格成本提高等不利因素影响,全行业积极应对,加强销售渠道拓展,积极增加内销市场份额。全国印染行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00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20%,产销非常良好。

1.2 采用环保生产技术,产品功能更加丰富 随着国家和地方环保政策的日益完善,印染行业普遍淘汰落后设备,采用环保生产技术,印染行业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无水加工技术、低温等离子处理和数码喷射印花等新技术不断采用,印染类产品整体风格、功能、色彩与国际流行趋势日益接轨。

1.3 国际需求态势低迷,行业发展环境严峻 目前国际经济形势仍然低迷,外贸市场不佳,削弱了我国印染工业的出口竞争力,而且国内印染行业的用工等生产成本继续增高、融资难等问题短期内难以彻底改善,企业效益不断滑坡,因此行业发展环境依然严峻,这对高职染整技术专业“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2 高职染整技术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学管理比较滞后 实现染整技术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对现有高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提出挑战。从学校角度分析,日常教学督导评价工作会增加,教学管理成本提高;从教师角度看,传统师资的企业实践能力普遍不高,双师素质亟待提高;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工学交替”的实习工作岗位跟专业并不一致,对印染企业提供的较低待遇不太认同。

2.2 企业合作顾虑较多 在染整技术专业“工学交替”模式中,合作企业大多是民营中小企业,本身的负税成本较高,工艺生产质量要求高,对校企合作办学并不热衷,又不希望学生周期性的工学交替影响正常的生产秩序,也不愿意承担学生发生意外伤害事故的理赔责任。

2.3 双师教师结构缺失 目前高职院校的染整技术专业教师大都擅长传统的理论教学,缺乏工艺设计、技术开发等企业实践背景。在工学交替中,企业的技术人员擅长对学生操作技能的指导,而技术背后的理论教授较少,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4 缺乏分层实践教学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染整专业大多注重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学生的普通实践技能训练和通用专业知识学习上。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特殊人才的培养。

2.5 合作企业面临困境 在欧美市场需求萎缩的整体背景下,大量的印染企业的出口销售比较困难,大量库存积压,资金周转困难。在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要求下,还必须技术革新和设备改造,有些中小企业为了解决困难,缩小生产规模,对染整技术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不断减少,严重影响了“工学交替”实践周期的完整性和计划性。

2.6 整体外部环境堪忧 由于地方政府缺乏统筹,导致教育、人社、税务等相关政府部门无法合力解决企业人员在工学交替过程中遇到的津贴补助、生活待遇、社会保险等问题,这使得校企双方无法进行人才资源共享流动,成为影响染整技术专业“工学交替”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体制问题。

3 完善高职染整技术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对策

3.1 改革传统教学制度 传统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管理重视计划性和周期性,却无法适应动态化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染整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紧密结合区域印染企业的实际需求和生产特点,对学生进行分层管理。在保证整体教学质量的同时,对优秀学生可以建立企业导师制度,努力提高其技能水平,达到技师程度的熟练程度;对普通学生的培养,可以与合作企业积极开展小额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工学交替,使其能够达到中级工的技术熟练程度。随着印染企业的生产技术不断与国际接轨,染整技术专业还必须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实施双语教学,促进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整体提高,以适应企业的最新发展趋势。

3.2 拓宽学生的职业素质 在工学交替的过程中学生大都喜欢挑选安逸轻松的实习岗位,缺乏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因此学校必须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提高职业岗位的敬业精神。随着印染行业普遍淘汰落后设备,采用环保生产技术,染整技术专业必须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同步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校企共同编写污水处理、印染助剂配制等新型课程教学大纲,拓展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另外染整技术专业也应该适应印染企业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实施外贸转内销的新趋势,积极开设市场营销和纺织品贸易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市场营销能力和素质。

3.3 重视校企文化融合 染整技术专业顺利开展“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机制的前期和基础是,校企双方必须进行有效的文化融合,企业要尊重学校的教学安排,不要把学生当做打工实习的廉价劳动力,学校要尊重企业的生产管理,不要影响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成本费用,两者要建立定期的沟通协调机制,实现现代企业管理文化与现代大学管理文化的有机融和。此外,染整技术专业要科学借鉴现代企业文化中先进的管理思想、经营理念和营销模式,消除僵化的学校管理制度弊端,让双方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化,为区域社会经济做出更大贡献。

3.4 打造双师结构队伍 为适应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高职染整技术专业必须加强兼职教师的聘任与考核工作,明确兼职教师的责、权、利,着力打造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在兼职教师队伍中,还应该吸纳来自于企事业单位的优秀技术骨干与在一线工作的能工巧匠,以及学生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中承担具体指导任务的企事业单位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工作人员,激发兼职兼课教师参与“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的热情。同时鼓励高职专任教师定期去企业实践锻炼,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为企业技术服务的科研能力,形成良性互动的双师结构队伍。

4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染整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

苏州市作为江苏省的第一经济大市,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打造丝绸国际化大都市,纺织工业经济力争占到苏州市整个GDP的12%,并占全省纺织业产值的30.6%。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区经济发展迫切需要,早在2003年就开设了染整技术专业,截至2012年6月已连续招生九届。染整技术专业逐步成为学院精心打造、鲜明特色的重点专业。染整技术专业等许多印染大型企业开展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做法如下:

4.1 校企参与课程建设 首先抓住课程体系建设这个源头,由专业指导委员会对教学计划安排、主干课程设置、能力结构要素、专业建设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评议、论证。建立了与职业岗位群的能力体系相吻合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强调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时数超过50%。本专业根据企业人才的需要,注重以职业能力体系构建课程体系,在工学交替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核心课程“染整工工艺学”已成为学院的重点建设课程。

4.2 校企共编实训教材 围绕主要课程,校企双方积极组织教师、技术人员参与实训教材建设工作。今年来,除选用国家推荐的高职高专教材外,还组织本专业的教师编写教材和部分技能课程的讲义,校企合作编写的《纤维化学与面料》、《染整工艺学》、《服装心理学》、《服装材料学》、《印花CAD》、《织物结构与应用》陆续出版,成为工学交替的主要讲授资料,深受学生的好评。

4.3 校企联培双师队伍 本专业通过引进、培养等方式,逐步建立了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能力结构、年龄结构等结构较为合理的专职教师队伍。此外,我们还特别重视聘请企业的染整高级工程师、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作,到校内任教或进行讲学的兼职教师达35人,并建立校外兼职教师工作站,对教学质量进行考评,稳步提高了教师的整体技能水平。

4.4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通过校企合作,染整技术专业共有10个独立的实训室,建成了纺织检测中心,其中染整工艺仿真实验室、电脑测配色室、纺织染整CAD室是累计投资120余万元新建的,还添置了DATACOLOR电脑测配色室、红外线小样染色机、紫外线分析光度仪等高档实验仪器设备,教学设备总产值达170多万,满足了染整专业工学交替的顺利开展。

4.5 积极开展社会服务 染整技术专业积极开展与企业在科研方面的合作,并以此作为提升教师队伍水平、深化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本专业承担的校企合作研发项目“稀士处理印染工业废水的产品开发”由吴江盛虹印染集团牵头共建,迄今为止仍属国内外的空白,项目对于印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并将形成新的产业链。此外本专业教师还为俐马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成功地解决了过滤塔滤料失效的问题,使原滤料得以再生,为企业降低了原材料成本,提高了水处理质量和印染产品质量。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李辉秋,周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查[J].中国成人教育,2010(9).

[3]屈桂梅.工学交替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2008(3).

[4]李淑华.工学结合模式下“染整应用化学”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纺织教育,2010(5).

[5]张海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0(17).

上一篇:独立学院C语言实践环节建设与创新 下一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放实验平台建设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