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改的实践与反思

时间:2022-08-16 03:05:31

高中历史课改的实践与反思

摘要:自新课程改革的发轫之日起,就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既有支持者,也有批评者,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新课程改革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本文通过概括,试图比较集中地反映当前我国课程改革中的主要问题,以便于系统分析和解决。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学校评价;实践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198-01

2008年秋,河南省也进入了新课改,我也有幸成为新课改的首批实践者之一,从2008年暑假新课程培训到现在,我怀着敬畏的心情走进课改,到现在已有两年的时间了。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在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专家的专业引领,学者的指点迷津,还由于市教研室“基于问题解决,致力行动跟进”的总体方针策略的指引,我们终于勇敢地走出了第一步。

在2008年的暑假,我们整整培训了一个假期,无论上至省教育厅、市教育局、教研协作区,下到我们学校、老师,无论是从思想还是从行动中,我们都非常重视新课程改革。虽然有这么多的教研培训,但在教学实践中我还是有许多问题与困惑,二年课改回头看,一路走来的高中历史改革,其中不乏坎坷与艰辛,困惑与矛盾,对于新课程也有了新的认识。

第一,历史必修教材内容太深

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然而在教学中师生普遍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就是必修课的教学内容过深过繁。新教材用模块专题的方式来编写教材,本意是使教学内容精练,突出重点主题,便于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对历史事件、现象、人物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和了解。采用中外合编的体例本意是通过对比、联系,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世界历史中的中国、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但导致跳跃性大,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被弱化。例如人教版必修二第7、第8课讲述前两次工业革命,必修三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又重复了同样的知识。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关于“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教材中基本没有关于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社会经济状况、启蒙思想的发展、殖民地人民与殖民者矛盾斗争的整个历史画面,仅用简短的几句话一带而过。这段历史在旧教材中至少2课时才能完成。如此一来,就增加了教师把握教材的难度,展开来讲吧,时间不够,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不展开来讲吧,学生不知所以然,担心考试成绩。

第二,内容太多,一个学期内学不易学完

新版本高中历史教材采用了全新的专题史的新形式,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其中必修三本,分别为政治、经济、文化三册。笔者在亲身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这种编排模式很不适应当前高中学生的现状。因为专题式教材应该是建立在学生具有一定的通史知识基础之上的。可能决策者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当前我国初中历史的现状。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省区,初中历史是被普遍认为是副科,安排的课时很少,一般一周二节课,加上假期、期中又不能补课,根本上不完,特别是二年级下学期上两本厚厚的书51节,每一节都非常紧张。

第三,学分制不具有可操作性――流于形式

按照新课改的精神,在必修课每个模块学习结束时,教师要根据学习平时的表现给分。也就是说中学教师现在也可以像大学教师一样“放人”或“留人”,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好像很在意,但是这样的规定确实属于一种理想化的东西,不具有现实的课操作性,因为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如果真的按规定“留人”,会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不仅会引起骂声一片,更重要的是多数学校也不会认同教师的这种做法。笔者也对不少的兄弟学校的很多学科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情况大同小异,学科教师最终都是网开一面“放人”,刚开始被教师津津乐道的所谓“法宝”,对学生的威慑也就灰飞湮灭了。换句话说就是新课改的学分制不具有课操作性,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流于形式。

第四,评价体系和新课改与高考的衔接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如果可以不打折扣的推行,也肯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壮举。但是在当前的高考体制之下去推行,却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推行新课程改革与提高高考成绩不是成正比的,而家长和社会向我们要的却是高考成绩。这种特殊的情境之下,我们只能折中处理,一面继续搞应试教育,一面在上级检查时搞一些花架子应付。比如课堂教学,我经常到一些新课程改革推行较好的先进学校去听课,感觉课堂气氛明显的比以往热烈了,经常性的穿插一些学生的热烈讨论。其实这些多是假象,学生讨论的信度和效度很值得怀疑。笔者在进行公开课教学时,为了营造热烈的气氛,也曾经偷偷的嘱咐学生在要求他们讨论的时候一定要大声,特别是远离听课人的地方,反正他们也无法听清你们说的是什么。其实我们也并不想这样做,我们也很无奈,都是现今的应试教育惹得祸。因为仅仅推行课改,而不推行高考制度改革,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根本就解决不了问题。

综上所述,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虽然推行的轰轰烈烈,实质上并没有扎根与中学课堂。如何才能将这一利国利民的千秋大业落到实处,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更新学校评价体系――当务之急。学生的考试成绩历来是学校评价教师的最重要的尺度,并与教师的待遇地位等直接挂钩。然而当前对新课程推行的优劣还没有一套较好的评价机制,难以量化管理。建议相关专家能较快地推出一套科学的评价机制,让新课程成为学校评价的重头戏,彻底改变当前的学校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赵毅.赵毅峰・中国古代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穆易宁.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学科考试测量命题与改革.天津:历史教学,2005.

[3]朱汉国.浅谈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的变化.天津:历史教学.2003.10.

[4]黄牧航.史学观念的更新与历史高考试题的命制(上).西安: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3.

上一篇:浅谈如何提高课前提问的效率 下一篇:浅议提高会计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