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教师的文本细读

时间:2022-08-16 12:49:16

谈谈语文教师的文本细读

从2002开始,新课程改革已走过10个春秋,在这个历程中,语文教学之路几经曲折,经历了“简——繁——简”的轮回;同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也在争执不休中艰难地寻找着平衡;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从语言训练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追寻再回到语言训练……语文教学在反反复复的思索与追寻中开始拒绝百出的花样,开始淡化多变的技巧,而将重心倾向文本,回归文本。福建“闽派语文”提出文本细读,就是倡导这种全新的理念的。那么何为文本细读?怎么进行文本细读呢?

一、正确理解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也称为“文本解读”。语文教学时我们教师不能仅靠一本语文教学参考书了事,应该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地做好文本个性化解读。“文本解读”本来就是一门学问,蒋成禹教授著的《读解学引论》中指出:“读,是文本理解的起点,侧重于文字、结构以及作者所写作的背景等的研究,尽量读出文本原意;解,是以文本释义为起点,侧重于文本意义的辨析、评判以及潜在意义的发掘,要求读者有创造性的发挥。”

文本细读,不能仅仅解释为“细致地读”,“细读”还应该是教师的情感思想、人生阅历、生命体验、审美情趣等的全面介入,这种阅读,其最大的价值就是见他人之所未见,思他人之所未思。

二、文本细读的方法

细读文本的过程,读者通过对文本的语言媒介的品味、研究、探讨、挖掘获得具体的感悟和审美体验的过程。文本细读也是一种能力,它通过对文字的理解和感受,升华人生体验和审美精神,实现文本的文化“增值”,实现文本承载着的思想意蕴的传达。

1.走进文本,用质疑法解读课题

课题作为课文主要组成部分,与课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抑或反映了文章的主线、主题,作者的感情脉络,抑或涵盖议论文的作者观点、论题,说明课文的诠释对象等等,比如教学朱自清《背影》,《背影》这个题目就可以进行解读,文章为什么以《背影》为题目?题目能不能改为《我的父亲》好不好?文中写了几次背影?哪次背影是最使作者难以忘怀的?引导学生参与质疑解读,能激发学生解读文本的兴趣,吸引学生发现和探究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2.走进写作时代,解读作者

任何一篇文章的产生,都有着它的创作动机和写作背景。文本是作者的生活体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体现,正所谓文如其人,文由境生。但是再高明的语文教师也不如作者。语文教师在进行文本细读时,必须深入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如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文章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他被逮捕入狱。后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做了个有职无权“签书公事”的闲官。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走进作者的写作背景,就不难理解作者那种抑郁、自嘲、自解、的复杂感情了。

3.走到语言文字的背后,感悟思想内涵

课文中的一字、一词、一句、一段,都有着一定的思想内涵。教师要引领学生透过字面去探寻字后的“秘密”、字后的故事,揣摩作者的用意。如教学《羚羊木雕》,就可以文章结尾的最后一句话“可是,这能全怪我吗?”进行质疑细读:(1)这句话改为陈述句应如何表述?(2)“这”是指一件什么事?(3)你说这件事究竟怪谁?这样细读“牵一发而动全身”,就能把学生的思维引进文本,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又有利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把握。

4.品味标点,感悟思想内涵

标点符号是文章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标点符号常常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教学时如果能引导学生体会标点符号的情感,就能很好地解读文本,感悟艺术符号蕴含的美。如: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像这两个省略号“……”只要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孔乙己焦急、又想掩饰,又不能掩饰极为矛盾的心理,他那自欺欺人,死爱面子的性格暴露无遗。

5.走进教材,与编者的思想“对话”

文本细读,不能仅限于课文本身,还要注意与编者对话,一要细读编者安排的单元训练的目的、重点、意图,为文本细读导航;二要细读课后思考练习题,解读分析课后思考练习题训练的目的意图以及与课文教学目标的关系。

孙绍振教授在《名作细读》中曾说:“语文老师一定要细读文本,讲出学生感觉的到又说不出来,或者认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就是告诉我们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师要回归文本,做好文本的个性化的解读,教给学生文本细读的方法,努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寿宁县教师进修学校。

上一篇:以求实为经,以创新为纬 下一篇:课堂阅读教学之弊病与疗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