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体育生活合理阶层结构培养策略研究

时间:2022-08-16 11:35:16

中学生体育生活合理阶层结构培养策略研究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中学生体育生活阶层分布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对可能影响到中学生体育生活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现实对中学生各个阶层的体育生活开展指出应对措施。旨在为中学生的体育生活更好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生活;阶层化1前言

自从中央政治局召开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和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要性,并要求各级政府把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和阳光体育运动的启动 ,为贯彻中共中央的精神,各种各样的青少年体育活动如雨后春笋般的在各地如火如荼的展开。各级中小学阳光体育先后拉开帷幕,体育走进了中学校学生的生活之中。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我们换个角度考虑,从社会学的层次上面看待的话,中学生的体育活动是否真的普及值得商榷。体育和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一样,也具有阶层化,反映了不同阶层的群体的不同的特点。而中学生的体育生活也具备了这一特性。各本文旨在对中学生的体育生活合理的阶层结构提出建议。为中学生的体育生活更好更快的发展做出贡献。

2中学生体育生活各阶层的现状

本研究调查现实,中学生的阶层化现象的界限不显著,尤其是中间阶层(如图1)。由于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思想、意识等方面还不成熟,作为阶层化的标志表现不明显,所以各个阶层化现象的界限不明显。

图1中学生各个阶层示意图

体育属于社会范畴,其发展和社会紧密联系,对于体育的认识,各个不同阶层的人有着不同的见解,因此,不同阶层的人群对于自身的体育活动也有不同的需求。目前,各级中小学的体育课程设置还是沿用上世界的指导精神,竞技化现象严重,脱离了学生现实的需求,缺乏针对学生不同个体的差别设置,无法满足不同背景阶层下学生体育生活的要求。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在运动健身的项目选择上还处于竞技项目上,一些受到学生喜爱的大众休闲项目由于受到场地、器材和教学课程的设置等等限制而无法进入课堂,例如:斯诺克、轮滑、定性越野等。

2?郾1中学生体育生活制度化建设现状

在制度建设方面,无法健全学校体育教育制度,不能够确保各阶层中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由于工作时间安排、地域发展的限制而造成的各阶层无法满足需求。在一些中学,学校体育法制化中,没有向弱势群体学生去倾斜,在设置目标、任务时照顾了证精英阶层、中间阶层所应受的健身权利。在保证全体学生体育生活的同时不能做到差别对待,另外,缺乏监督,落实不力等现象较为严重。学生的体育健身活动的社会环境和谐程度不够。

2?郾2中学生体育生活的意识现状

构建“终身体育”的氛围、提高中学生参与到体育生活中去,把体育作为生活化的一部分,光靠学校和专业机构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各行各业必须同心同力,努力营造和谐的体育氛围,形成健身文化。

目前,大多数的学校存在着组织、宣传不得力,学生的体育活动开展的影响力不够,无法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体育应有的功能。一方面,“终身体育”的理念宣传力度不够,效果不好,没有使同学们认识到体育的功能效力所在。在教学目的的设置、教学手段的使用以及教材的选择上都存在着缺陷,没有能够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中学生在社会转型时期下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规律设置、组织;另一方面学校系统与体育机构的合作模式没有建立起来,无法形成社会效应。在组织模式上不适合学生群体的要求,在场馆、场地的建设上滞后,无法选择适合各个群体学生要求和喜闻乐见的运动健身项目,在一些社会流行的运动健身项目上缺少指导。这些因素阻碍中学生参与体育生活的热情,无法构建“终身体育”的氛围。

3中学生各阶层体育生活建设对策

3?郾1稳定并提升优裕学生体育生活,发挥其正向引导功能

优裕学生是指社会生活、家庭背景、思想动态、生活方式以及言行举止等等方面优于其他学生群体,这部分学生群体的家庭往往代表着时代的发展,甚至可以说反应了现阶段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一般来讲,优裕学生的家庭的消费层次较高,娱乐休闲方式高档。同时,注重健身项目的选择,品味、较高层次使他们的主要选择。游泳、羽毛球、高尔夫以及保龄球等活动主要在这个阶层的家庭中开展。有此,学校和社区体育运动组织要针对这个阶层的健身特点,开展相关项目的课程指导,加强宣传项目的特点,培养项目兴趣,例如网球、高尔夫、斯诺克等等,满足其相关需求,帮助他们建立“终身体育”的理念。在体育消费领域上,学校应该宣传、树立健康积极的价值导向,摈弃互相盲目攀比的心理。作为优裕学生家长和家庭背景,他们构成比较繁杂,其中一部分是家庭文化的影响延续和自身文化资本优势(高学历)而进入该阶层,还有一些是凭借着工作经验、机遇等等,这些人群有着极强的学习能力,认同新鲜事物较快,容易接受。在生活方式和消费品位上的价值观处于社会顶层。而另一部分家长则认同于普通的工农阶层。他们在生活方式、消费品味和言行举止以及社会心态等方面和社会地位较低的蓝领阶层相似。其整体文化素质比较低,这样也造成了这一部分人群的暴富心态和炫耀的消费行为。

针对这种家庭背景下的中学生,学校要在思想认识上做好指导,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了解、深层次的认识体育的功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发挥其正向的体育健身引导功能。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决定。坚持“键康第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现代健康理念,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力推广体育大课间活动为重点,蓬勃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同时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加强学校体育课程建设,促进和谐校园紧密结合,培养富裕阶层学生积极主动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明礼仪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水平,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3?郾2 发展中间阶层学生体育生活,扩大其比例

“终身体育”的理念应该灌输到每个学生、学生家长 思想中,中间阶层的学生家庭背景处于小康阶段,具备了一般国民的教育学历水平,具有相当的专业知识,认识问题的层次较高,对社会公共事务具有辨别和鉴定能力,有一定的发言权和影响力。基于此,教育机构、社会个方面要积极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的指导思想,树立终身体育理念,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之上,发挥中间阶层的重要作用。扩大中间阶层参与体育健身的比例。满足中间阶层不同学生的健身需求。

具体说来,一方面要保持现有的中间阶层学生参与健身的热情,要经常的改变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保证兴趣基础的前提下,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方向。开发适合中间阶层的运动形式。另一方面,对于刚刚跨进中间阶层的学生来说要进一步的激发兴趣,向其宣传健身的益处和功效,树立正确的健身理念。改变教学手段以帮助他们巩固学到的健身方法和运动项目的动作要点,努力营造场馆、场地环境和健身的氛围,使其尽快的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扩大中间阶层学生参与健身运动的数量。

3?郾3提高弱势阶层学生体育生活,拓展其向中间阶层流动空间

从学校体育发展的角度来讲,大量弱势阶层学生的存在,制约着学校体育的发展,严重的制约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那么,学校体育教育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逐步提高弱势阶层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呢?

弱势群体阶层的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的影响,性格、信心等方面均处于弱势,对于自身的发展看不到希望,没有条件享受到社会精神文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生活,正是这种状况,造成弱势群体阶层的学生对于体育生活热情的减退,面对此种情境,应该采取外部鼓励和内部动员的方式,结合多种途径大力宣传健身的好处,树立模范带头作用,举办适合弱势群体学生健身的项目培训,此外,还可以和其他的社会组织联合,扩大舆论影响,对于个体要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方法,从兴趣入手,使其掌握一到二项的体育健身项目,组建兴趣小组,举办小型比赛等等,使得弱势群体学生尽可能的从体育健身方面跨入中间阶层,在体育运动方面找到自身的优点,借此来提升其他方面的自信心和满足感。这样除了能够提升自身“终身体育”的理念,还可以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4 结语

体育具有社会性,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具备了整合功能。不同阶层的学生由于处于不同生活的背景,所对自身体育生活的认识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参与体育生活的方式不同,针对于此,要采取灵活的方式,鼓励社会各种力量参与其中,构建橄榄形的中学生体育健身的结构。在优裕阶层发展能够代表社会大众潮流的体育项目,使其具备掌握一项体育运动,能够终身享用其中,并且能够带动身边的人参与其中。在中间阶层要普及社会大众的运动健身项目,普及体育健身知识、意识。扩大这个阶层学生参与健身的数量。对于弱势群体阶层的学生要积极的宣传体育健身的意义,使得他们能够认识到体育健身运动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建立健全适合这个群体的运动项目和运动规则,营造和其相符合的运动场景、气氛。只有对社会各个阶层进行相适应的策略和办法,各个阶层的体育健身运动才能够和谐发展,一个健康合理的中学生体育健身阶层的模式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促进“终身体育”的理念植入每个学生的思想中。

参考文献

〔1〕杨善华著.《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郾

〔2〕〔美〕戴维?郾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版)〔M〕?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郾

〔3〕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J〕?郾《天津体院学报》

2000年9月?郾第3期?郾(下转第68页)

(上接第46页)

〔4〕童丽平.《身体哲学视野下的体育文化反思》〔J〕?郾

《体育与科学》2007年5月?郾第3期.

〔5〕程昕.江苏省大学生体育生活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J〕?郾体育与科学,2001?郾

〔6〕陈青.兰州市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中体育生活现状研究〔J〕?郾体育科学,1996?郾

〔7〕胡丽萍,张济.关于大学生体育生活的研究〔J〕?郾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郾

〔8〕李强.社会分层与小康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2)?郾

〔9〕王世谊.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新探,社会科学2003(6)?郾

〔10〕闫凤桥.从民办教育透视教育的分层与公平问

题,教育发展研究2004(1)?郾

上一篇:耗散结构视野下高校运动队管理模式分析 下一篇:石家庄地区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