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研究

时间:2022-08-16 05:06:51

中国大陆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研究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体制正在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金融控股公司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为了积极应对国外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压力与挑战,中国大陆金融控股公司的现状与发展问题成为了国内金融界关注的焦点。正视其存在的问题,并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思路,这无疑会对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控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发展

作者简介:秦立莉(1974―),女,辽宁海城人,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博士,主要从事为企业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6)05-0132-03

收稿日期:2006―06―31

一、融控股公司的一般界定及分类

目前,在中国大陆还没有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法律界定,因此有必要先谈―谈对控股公司的一般理解。

1.海外对控股公司的主流认识。在巴塞尔委员会的《对金融集团的监管》文件中,金融集团(FinancialConglomer-ates)的定义为:主要从事金融业务,并至少明显地从事银行、证券、保险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经营活动的企业集团。金融控股公司是金融集团的一种。然而,在实际执行中,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定义不太一样,甚至同一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时期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定义也不同,它和各国的金融背景、当时政府的监管水平以及各国对所设立的金融控股公司‘的要求相关。

2.中国对金融控股公司的一般理解。鉴于国际上的定义,并考虑到目前我国设立金融控股公司是为了将其作为从分业到混业的桥梁,我国的金融控股公司应经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融业务;并且基于目前政府的监管水平有限的状况,我国的金融控股公司所控股的银行子公司应不得经营传统银行业务以外的其他业务。因此,中国的金融控股公司应定义为:对一家或数家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完全拥有股权或控制性持股,并至少从事银行、证券、保险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经营活动,但其所控制的商业银行不得经营非银行业务的金融集团。

二、大陆金融控股公司的类型及其特征

总体看,中国实际存在四种类型金融控股公司(见表1):

第一种类型是由于历史原因,以金融机构身份同时控制着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机构的金融集团,如中信、光大、平安等即属此类。

中信集团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成立于1979年,以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名义注册,经营内容涵盖了金融业和非金融业。1987年成立了中信实业银行,它是继交通银行之后成立国内的第二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后来又陆续成立了中信证券与合资保险公司。加上租赁、期货、信托、基金等金融类公司,中信形成了大陆第一家门类最齐全的一个金融类公司的组合。目前已完成注册的中信控股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一家规范的金融控股公司。中信控股公司集中了原中信集团所有的金融业务。具体结构如下:中信实业银行(100%),中信证券(49%)、中信嘉华银行(55%)、信诚保险(50%)、长盛基金管理公司(25%)。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中信控股本身不直接经营业务,按照目前大陆的法律,还是采取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中国也没有这方面的管理办法,控股公司在投资决策、风险控制、财务核算、产品创新、发展规划方面,将起实质性领导作用。

中国光大集团成立于1983年5月,由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简称“北京总部”)和中国光大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香港总部”)组成,是以经营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为主体的国有特大型企业集团公司。目前光大集团持股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光大银行、光大证券、永明保险、申银万国证券,具体如下: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1)光大集团总公司(北京总部)持有中国光大银行24.16%的股权,而在香港上市的光大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其股权的55.47%为中国光大集团有限公司香港总部持有)则持有中国光大银行21.39%的股权,这样光大银行45.55%的股权为光大集团所控制,并且光大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也并入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2)光大证券公司也是并表计人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的金融机构,其股权的51%为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持有,另49%则由在香港上市的光大控股公司持有,因此,光大证券的全部股权由光大集团持有。(3)光大永明人寿保险公司50%的股权为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持有,另50%属于外方。(4)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持有申银万国证券公司19.93%的股权,是其第一大股东,申银万国证券公司不参加光大集团的财务并表,但光大集团按其持股比例计算在该证券公司的投资损益。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平安集团是以保险业为主体的金融控股集团。2001年12月后,中国保监会批准了平安保险的分业方案,原平安保险股份公司更名为平安保险(集团)公司,控股设立平安寿险(99%)、产险(99%)、平安信托(95%)以及平安海外公司(100%),其中平安信托又以30%的比例控股平安证券。

为发挥集团公司的综合优势,在集团层面成立集团执行委员会,设立COO、CFO、DIO、CHRO等首席执行官。为控制风险,在分业前管理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投资管理、预算管理、产品管理、渠道管理和信息管理五大决策委员会,对集团重大的资金运用计划进行集中决策。

这类金融控股公司的主要特征是:集团全资拥有或绝对控股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金融服务公司以及非金融性实体等附属机构或于公司,这些附属公司或子公司都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分别具有相关的营业执照,独立对外开展相关的业务和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子公司的最高决策和人事都直接受制于集团公司。该模式的突出特征是非银行金融机构控股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

第二类是三大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在境外设立独资或合资投资银行向金融控股集团转变。

中国银行发展金融控股公司迈步最早。1979年中行在香港成立了中国建设财务(香港)有限公司,涉足资本市场业务。以此为基础,1998年在英国注册了中国银行国际控股公司,后迁至香港,标志其市场重心转移。1999年中行又与英国保诚集团合资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和信托公司,开拓香港的公积金市场。中银国际是中行在海外设立的全资附属的全功能投资银行,证监会已批准中银国际在大陆注册,可经营全部证券业务。中行的金融控股公司架构已经展开。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中国建设银行1995年与摩根斯坦利合作成立了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建行拥有42.5%的控股权,根据特许,它可以从事众多投资银行业务。该公司为中国电信、北京控股、上

海宝钢、招商银行等企业上市完成了H股和A股的承销工作。建行通过控股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形成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格局。

中国工商银行与香港东亚银行合作在香港收购了西敏证券,改名为工商东亚金融控股公司,从事香港和内地的投资银行业务。近年来,工行收购了香港友联银行,直接涉足在港的零售业务。据悉,工行将在香港成立金融控股公司,重组其金融业务,从而使工行香港、工商国际、工商东亚和友联这四家银行的分工更加和谐,形成银行批发业务、零售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有机结合的格局。现工行总行已设投资银行部。

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是一类非常独特的金融机构。根据近期的发展,它们正在向投资银行转变。在资产重组、债转股的过程中,其业务已涉及上市推荐、股权承销、财务与法律咨询、资产及项目评估,以及人民银行与证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并可以向人行申请再贷款。资产管理公司因为债转股控股了许多大型国企或上市公司,这些公司又参股许多金融机构。在我国现有分业经营格局内,资产管理公司,巧妙地在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之间搭起了桥梁。

三大国有商业银行独资或合资成立的三个子公司,除中国国际金融公司是在境内注册外,其余两家公司都是依据外国法令在境外注册的。其意图很明显:国有商业银行希望利用自己和国有大企业长久以来形成的客户关系,大力推销投资银行业务;反之,投资银行产品也可促进传统银行产品的销售,实现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联动,降低商业银行风险,也便利国企的海外上市。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也是通过对其业务的整合,向投资银行转变。

第三类是近几年来在金融机构增资扩股中,产业资本控股银行、证券等多类金融机构的企业集团。

山东电力集团1996上开始投资金融业,2000年7月与鲁能集团出资18亿组建山东鑫源控股有限公司。

鑫源控股并直接经营管理的金融机构有:鲁能金穗期货经纪公司(65.8%)、英大国际信托(44.8%),而英大国际信托又是蔚深证券的第一大股东(40%),并控股经营英大证券咨询有限公司和鲁能英大保险公司。

鑫源控股不直接经营管理的机构包括:湘财证券(25%)、华夏银行(2.02%)的第一大股东,交通银行(1.76%)第四大股东;合丰基金管理公司第二大股东。

作为鑫源控股公司主要投资者的山东电力集团,属于国家电力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目前国家正在进行电力体制改革,要求对非电力产业加以分拆,这将直接影响到鑫源控股公司的未来投资。

海尔集团是产业资本渗透金融机构的又一个典型。目前该集团拥有全资的海尔财务公司,已对鞍山信托、青岛商业银行绝对控股,是长江证券的第一大股东,并与纽约人寿合资(各占50%)建立了寿险公司。海尔集团明确将通过建立控股公司整合其对金融业的投资。海尔集团作为拥有众多零售客户群和关联企业的大型制造业集团,具有直接开展金融业的客户基础和市场网络基础,但目前其产业和金融投资之间还没有实现互动,金融投资还局限于简单的投资入股阶段。

此外,宝钢集团、招商局集团、希望集团、红塔集团、华能集团、华侨城集团、深圳国有资产投资管理公司等企业集团,都形成了至少在两个金融领域同时投资的控股格局。

这类金融控股公司的母公司不是金融机构,而是一个非金融机构的经济实体,其牌照也是一个非金融机构牌照,它全资拥有或控股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以及非金融性经济实体在内的附属公司或子公司。这些子公司具有独立的营业执照,独立对外开展相关业务和承担相应民事责任。这些子公司的最高决策层及其重大决策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制于集团公司的董事会。该模式的突出特征是非金融机构控股金融机构。

第四类是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对控股的地方城市商业银行、信托公司、证券公司进行重组组建的金融控股公司。

据了解,全国108家城市商业银行中上海市、北京市政府已有构建地方金融控股集团的意向。

上海市政府已成立金融服务局,将上海辖内地方金融机构股权集中,统一管理,为下一步构建上海金融控股集团公司做准备。并将上海市政府拥有8%左右股权的交通银行、上海银行、浦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归于上海市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现准备整体打包,在香港注册一家控股公司。

北京市政府的国有资产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正在研究成立本地金融控股公司。

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四种类型金融控股公司正趋于逐步放大的态势。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也跃跃欲试,希望通过组建金融控股公司搭建统一的服务平台,打通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之间的联系,推出综合服务业务,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

三、大陆金融控股公司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一)金融控股公司进一步发展要解决的内外部问题

1.在政策层面,对金融控股公司的认识还不统一。由于中国历史上混业经营曾带来过严重的“泡沫”和“混乱”,政府一直对混业经营非常谨慎。中国本来就是一个金融管制严厉的国家,而金融控股公司作为一种混业经营模式,其成立、收购、重组等整个过程势必受到严格的限制。没有管理层认识上的转变,我国的金融控股公司很难有大的发展,这是最根本的一点。

2.无明确的市场准入、退出与运行监管制度。第一,金融控股公司的性质及法律地位,大陆的法律都未明确,“无法可依”将使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缺乏法律保障;第二,金融控股公司的扩张是通过并购完成的,而大陆目前一方面缺乏金融并购方面专门的法律,另一方面现行的法律如《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又强调分业,不利于并购的开展。

3.金融控股公司对企业和市场和微观结构要求较高。第一,金融控股公司要求其子公司具有较好的法人治理结构、风险及内控制度。同时,一般要求子公司为控股分制企业甚至是上市公司,以便于并购。而大大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尚未进行,100余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含城市商业银行)中只有三家上市,证券、保险业中更无一家上市公司。第二,金融控股公司的并购活动需要一个成熟有效的资本市场。但大陆的证券市场经过十多年发展虽然规模已不小,但还远不成熟,最多是一个弱有效市场。

4.在控股公司内部的风险传递将威胁着控股公司的生存与发展。风险和效率是金融中的一对永恒矛盾。金融控股公司实行多元化战略,一般说来能够分散风险。但如果各子公司尚未建立起有效的防火墙,内控机制又不严格,那么一个子公司的风险很容易传染给另一个子公司,反而会增大整个集团的系统风险,而规模巨大的金融控股公司一旦发生问题,无论是对其进行拯救或让其破产,成本都极为高昂。在这方面已经有过教训。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

1.决策层应对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和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有一个准确的、战略性的认识,尽快选择条件相对成熟的机构

进行金融控股公司的试点。入世后大陆银行业将面临许多外来银行的激烈竞争。海外银行多以混业为背景,资本雄厚,管理科学,技术先进,无论是在金融产品种类还是在经营成本上都具有优势,表现出极强的竞争力。因此,塑造一个能在未来国际金融市场上与国际金融集团相抗衡的市场主体,是我们迎接入世挑战的必然选择。但是,考虑到目前大陆仍不具备全面混业所需要的一元式监管的能力和完善的资本市场,大陆在短时期内组建德国式的全能银行是不现实的。

在这种两难的局势下,构建金融控股公司正是一个现实的选择。我国应该对现已存在的金融控股公司,如中信、光大等进行政策倾斜,加大支持力度,适当放开政策限制,进行规范化改造和试点,并在此基础上,挑选出在资产、经营、风险防范等各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和潜力的银行(如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以这些实力强大的银行为核心,逐步收购或新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参股非金融企业等,组建新的规范的金融控股公司。塑造一批中国自己的并在未来国际金融市场具有强人竞争力的“金融航母”,为入世后与国外全能性金融机构竞争做好准备。

2.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制度体系的建设.实施有效的功能性监管。金融控股公司本身不直接从事银行、证券和保险等金融业务,可按普通的非金融企业对待,但是由于其主要资本或大部分资本投资于金融企业,其经营决策行为直接对金融市场产生影响,因此,必须把金融控股公司列入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范围,但是,在分业监管的情况下,为堵塞监管漏洞,应指定一家监管部门为主要监管部门,负责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但是,这并不否认银行、证券、保险等各自行业的有效监管,因为这是对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基础。对于主要监管部门来说,除去分业监管本身需履行的职责外,应研究明确金融控股公司的设立条件;审批金融控股公司的业务范围,允许或禁止金融控股公司以自己名义或通过控股子公司从事的某些业务;会同财政部门研究确立控股公司内各公司合计报表的并表原则。涉及境内外企业的,要考虑不同国家的会计制度差异和会计年度的差异;研究实施对整个金融控股公司的(下转第148页)风险监管,包括资本充足率要求、流动性要求、监督大额内部交易、防止集团内不良关联交易等。同时,要研究确立对整个控股公司或受监管子公司的经营决策有实质性、具有重大影响的控股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审查制度;研究确立监管部门间定期、非定期的信息通报制度,并有义务把对控股公司的监管信息及时通报非主要监管部门。此外,还要研究建立跨国、跨行业监管当局之间的信息共事制度问题。

3.金融控股公司应加强风险控制,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除了具有传统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市场风险和信贷风险之外,金融控股公司还会面临由于不良关联交易而可能产生的风险传递、信息不透明和其金融子公司缺乏自主性的风险。对金融控股公司而言,一个好的内控制度不仅要能克服传统银行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还应该克服由于关联交易而产生的风险传递等风险,实现“效率、透明、合法”三个目标,即实现集团的协同效应,实现效率目标;提高集团的透明度,保证对内对外的信息及时、可靠和适当;保证整个集团的经营活动符合监管要求和法律条文,符合公司制定的政策和程序。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编校:少 卿)

上一篇:论民营银行市场准入压抑问题 下一篇:中国棉花期货和现货市场的价格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