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几个策略

时间:2022-08-16 03:29:18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几个策略

多读心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无数的实践证明,多读多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阅读教学就是带领学生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想象美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已成为一种必然。

一、激发审美情趣

人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凡是感受兴趣的东西,都印象深刻,记得牢固。这就是需要延伸美情绪的流露,是主动地获得而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可以说,只有融化在兴趣中的知识,才是富有生命力的活知识,只有处于审美意识作用下的知识才是富有美感的知识,才会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为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课程、板书的设计,还是演讲的教态和表情,各种优化教法的选用,都应该尽可能地给学生以强烈的美感刺激,激发起浓厚的兴趣,产生出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整个赏析活动中始终处于一种愉悦兴奋的状态,而学生审美意识也就自然得到很好的培养。

随机导读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如教学《丰碑》最后一句话是:“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我是这样教学的。我一开始就能巧设机壑,故意设有提示朗读的语气和方法,放手让学生读,结果学生没能读好。此时教师抓准时机,引导学生找出读得不当之处,然后适时提问:“你们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这样就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我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揣摩读法,进行朗读训练,并在朗读中体会军需处长舍已为人的精神,领悟将军、战士和作者的内心感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推想在今后的行军途中还会遇到哪些能感受人的情景,这样安排,既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真可谓一举三得。我们不难看出这个教学片断有以下特点:我随机导读,读中启发学生领悟感情,并在读中练想练说,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二、增强审美感受

小学语文充满了诗情画意,有琅琅上口的小诗,有耐人回味的寓言,有表情达意的动人故事……在教学过程中,对以写景和抒情为主的作品要重点分析意境,把情景交融构成的艺术境界展现给学生,指导学生一边欣赏作品中描绘的景;一边感受作品的情与理。例如:教《桂林山水》一课,第一步是诵读课文。在我声情并茂地范读之时,学生们也兴味盎然,有的还情不自禁地小声跟读起来。随后,我趁势组织学生全班齐读,指名领读,小组轮读,男女轮读,穿插教师领读,师生对读。在学生读兴尚浓之时,我发出指令,第二步随心所欲的品读。我引导学生抓住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从中理解、体味和欣赏桂林山水的美。文中“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个排比句节奏明快,把漓江水的独特之处描写得惟妙惟肖。学生通过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有的放声朗读,有的低吟品味;有的闭目浅唱,有的摇头而歌。体会“景美”、“情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激发了对桂林山水的赞美和热爱之情,那么学生品读时出就能读出韵味。在词语的咀嚼中,在句意的领悟中,在语调抑扬中,桂林山水的美丽风光已渐渐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引起了学生美的体验。

三、树立审美理想

情感作为教学艺术的创造生命,又是想象的熔炉,没有它就不会有高温,因而也就炼不出优质的合金。这个熔炼过程,实为一个生命创造另一个生命的过程。因此速写的情感孕育并非易事。现代心理学家和艺术家的创造经验表明,情感的积累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但必须有清醒意识加以干预。这个过程,既是一个由本能冲动而充满痛苦煎熬向丰富情感转变的过程,又是一个由单一和贫乏向多样统一转变的过程。学生的理想的培育,应主要置身于历史或科学史,革命传统或英雄。典型人物、学习攻关或劳动锻炼的教育培养之中。

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陶冶情操的功能,也只有在令人赏心怡神的美感享受中才能潜移默化。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语言,对以人物为中心的作品,要分析那些最能反映人物特征的语言和行动,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心灵美。语文教材中有许许多多具有崇高精神的光辉形象,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爱国、顾全大局的蔺相如,在敌人面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王若飞……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文本身所具有的文学因素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情感的想象,使他们从人物的心灵美中得到陶治,产生一种愉悦之感,这不仅能对语文学习增加兴趣,而且能教育学生以作品中的光辉形象为榜样,努力去追求心灵美,做有益于人民的事,树立起美的理想。

四、培养审美创造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无疑会增加学生内在图式的储藏又必将反过来增强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增加学生内在图式的储藏,实际上是提高学习素质的重要途径,它还为创造想象活动提供原料的作用。

如:教《高大的皂荚树》一课,结合本文的特点,上课伊始,我让学生默读全文,启发学生想一想作者笔下的这棵皂荚树有什么特点,为进一步学习作了铺垫。课文中的几段内容亲切、语言通俗易懂,要求学生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皂荚树一年四季有哪些作用。然后出示一道填充题。在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画一幅高大的皂荚树,喜欢什么季节的皂荚树,就画什么季节的,在这样动笔画的过程中就是学生审美感受的再创造,也是皂荚树品格的内化和再现。

总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美的因素,用形象去启迪学生,用情感去打动学生,用美的乳汁去滋润他们的心田。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激发,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各种美感刺激的感染熏陶中,形成各自的审美结构,使得审美心理优化形成 ,以增强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审美情趣、审美理想等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具有高尚和完美人格的审美意识的目的。

上一篇:浅谈数学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创新,让数学课堂更具魅力